“三全育人”理念下具有石油石化行业特色应用化学专业课程群建设与实践

2023-07-27 21:56李翠勤李杰李锋张娜牛瑞霞
科技风 2023年21期
关键词:课程群三全育人

李翠勤 李杰 李锋 张娜 牛瑞霞

摘 要:具有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点。为满足目前国家对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我校对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以及教师队伍进行建设,目的是为石油石化行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高素质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本文基于“三全育人”理念,深化我校应用化学专业课程内涵建设,创新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教学模式,提升专业教学质量,加强课程团队建设,建设具有石油石化行业特色理论和实践课教学模式以及专业课程团队,提升我应用化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三全育人;行業特色;课程群;应用化学专业课

针对我国的科技人才培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全方位培养人才,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把“教育、科技、人才”提至更加重要的位置,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战略性支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当前,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我国确立了到2050年要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我国要想在长期发展中不受他国掣肘,要实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培养一支强有力的科技人才队伍。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和主战场,高校教师担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承载科技与创新的使命,专业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和途径。2018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理念。高校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应该将“三全育人”理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本文结合东北石油大学行业特色和依托大庆油田和大庆石化等企(事)业的资源共享平台,基于“三全育人”的教学理念,从理论课程群、实践课程模式以及专业教师团队建设三个方面进行建设和实践,形成具有石油石化行业特色的理论课程群、多阶式专业实践课程模式和协同育人专业课程教学团队。

1 具有石油行业特色理论专业课程群建设

我校是典型的行业院校,石油、石化学科居全国领先地位。应用化学专业是石油和石化两大优势特色学科最具典型的交叉专业,依靠多年的行业办学和地域优势,我校应用化学专业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充分突出本专业的特色。早期我校应用化学专业主要是为石油石化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近几年,通过对我校应用化学专业毕业生调研反馈发现,我校应用化学专业的毕业生除了在各大油田、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等行业从事生产、研发和管理等工作外,还有一大部分毕业生到环保、海关商品检验等生产、技术、行政部门和厂矿企业从事应用研究。随着全球科技发展速度的日益加快,科技产出快速增加,科技发展的新形势对人才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我校应用化学专业根据“三全育人”理念下高素质应用型科技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及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的需求,对理论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对专业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对理论课程培养成果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形成具有石油石化行业特色的理论专业课程群。

1.1 优化理论课程体系,实现全方位育人

我校应用化学专业的前身是油田应用化学专业,主要为大庆油田培养应用人才,课程内容主要以油田化学方面为主。随着企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及借鉴国内其他应用化学专业课程体系,增设部分精细化工方面的专业课程,形成了“油田应用化学”和“精细化工”两个专业方向优化。对原有的油田化学方向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建成了以“钻井化学”“采油化学”“集输化学”及“水溶性高分子”为主,“石油化学”“工业水处理”和“油田化学剂”为辅的油田化学课程体系,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从事石油相关行业工作所需的化学品在设计生产、化验分析及现场应用等方面知识和技能。随后又结合“服务基层”的目标,对“精细化工”方向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建成了以“精细有机合成”“精细化学品”“合成材料助剂”“表面活性剂化学”为主,以“催化化学基础”“石油产品添加剂”为辅的精细化工专业课程体系,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从事精细化学品、环保等行业工作所需的化学品在合成路线设计、表征测试及配方研发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增设以“高分子化学”“功能高分子材料”“高分子成型加工”为主的高分子模块和以“化工原理”“化工工艺学”“化工设计基础”为主的化工模块,学生可根据今后的就业方向和考研方向选修理论课程,为今后从事的工作和学习储备专业知识。建成了课程间相承、渗透、互补的“油田化学”理论课程群和“精细化工”的理论课程群为主、高分子理论课程模块和化工理论课程模块为辅的应用化学专业理论课程群,构建我校应用化学专业课程群各课程之间的关系,实现师生“全过程和全方位”专业育人教学体系。

1.2 整合课程内容,实现全员育人

我校早期应用化学专业课程行业特色不突出,课程内容单一,且讲授内容仅限于课本、知识面比较窄。如64学时的“油田化学”课程,采用石油大学出版社出版、赵福麟主编的《油田化学》;由于课时有限,主讲教师主要根据这本书所涉及的内容进行讲述,拓展知识较少。另外,早期高分子方向课程开设了48学时的高分子化学和48学时的高分子物理,行业特色不突出。根据企业对应用化学专业毕业生的知识需求以及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的需要,我应用化学专业对专业课程内容进行了整合,将“油田化学”课程分设为“钻井化学”“采油化学”和“集输化学”三门专业课,总学时增加至96学时;同时将“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合并为“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总学时由96学时缩减至48学时,并对课程内容进行了调整,主要以高分子化学为主,辅助讲述高分子物理部分比较简单、常用的知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高分子方面的理论知识。另外,将32学时的“表面活性剂有机化学”与32学时的“表面活性剂物理化学”合并为32学时的“表面活性剂化学”,将表面活性剂中的合成、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融合,避免了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及基本性质等方面知识的重复。通过对我校应用化学专业理论课程内容的整合,形成系统、合理、完善的理论课程体系。应用化学专业的教师根据整合后的课程内容,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由浅入深给本专业学生讲授专业课程,使学生对应用化学专业的课程目标、课程体系、课程结构以及就业方向系统了解,同时,根据课程内容及学生的兴趣爱好,实行“导师责任制”,专业教师负责本专业学生的培养,实现真正的“全员育人”。

1.3 拓展教学模式,实现全程育人

根据95后的学生具有的思维活跃,自我为中心突出;思想开放,心理承受能力弱;目标高远,急功近利思想重;充满激情,团队合作意识弱等特点结合专业课程知识容量大,知识面宽而广的特点,教学过程中增加研讨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根据目前特殊的社会环境,基于成果导向(OBE)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分析专业学生的层次,专业课程群教师团队组织课程内容,通过线上线下讨论,建立课程之间的关联度,设计教学任务;分析学生的需求及學生对课程的反馈意见,优化和改进课程内容,设计任务单和教学方法。通过线上发布学习资源,为学生创建学习单元和测试单元,定期为学生辅导答疑,发布任务单;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合理安排学习进度,并进行有效的督促和监控学生学习课程的进展以及成果;通过在线测试、讨论以及翻转课堂评价学生学习专业课的效果,督促学生自主学习、合理安排学习进度。根据学生达到预期目标情况,快速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实现全过程和全方位跟进教与学的效果以及持续的知识连贯。

2 多阶式专业实践课程模式构建

依托我校应用化学专业教师承担的有关油田和石化方面的科研课题,专业教师引导学生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指导学生完成科研课题的基础内容,教师助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根据学生参加科研课题的能力,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近三年,我校应用化学专业本科生参与合成材料助剂方面的科研项目近150名,其中参加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的学生80多名;同时部分学生还参与相关学术论文撰写工作,形成了良好的“学研用”协同教学模式和体系。依托我校化学化工学院与中国石油大庆化工中心的科研合作关系,聘请本行业专家定期为师生进行学科进展、学术研究等方面的讲座和交流,建立“事业单位+”合作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基地,完善毕业论文质量,实现“课程学习+课题完成+学位论文”的目标。同时,依据科研项目,开展实践案例教学,创建实践教学案例库,改善本科实践教学的内容,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东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考研率提高了,学生保送985、211高校的人数增多,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互联网+”创新创业竞赛的比例大幅度增加,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和素质也有了很大程度提升。

此外,依托大庆油田、大庆石化、大庆炼化等石油石化企业,目前与大庆油田采油六厂试验大队、大庆市富杰化工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多个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基地,实现校内教学与企业生产的对接,实现平台基地共享。一方面增加教学内容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增强学生对学习专业知识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实现了全方位育人。同时,企(事)业根据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开展技术交流和培训,参与修订实践教学任务。利用寒暑假,安排应用化学专业在校学生参与油田和石化生产性任务,制定合理的项目任务目标,进行线上或线下教学内容引导和管理,提升学生培养质量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企(事)业单位根据目标利益的需求,建立专业实习课题,设定实习目标,建立学生实习评价体系,选拔优秀的专业人才。

3 协同育人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建设

教学团队建设是深入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国家一流和省一流专业背景,针对我校应用化学专业师资力量薄弱、缺少课程团队意识、教学任务个人化行为严重等问题,进行了以下建设。

我校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引进国内外该专业的人才加入,拓宽团队成员的国际化视野,提升教学团队的发展潜力。近五年引进人才5人,其中具有海外背景的2人。同时,派出本专业的青年教师前往国外知名高校进修学习或到国内高校调研学习,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和教学能力;并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对青年教师进行一对一指导、帮助、监督,形成“传、帮、带”教师结构;通过专业赛课、思政课、师德师风演讲、学生评教等多种形式,评选专业课程教师团队的领头羊,发挥领头羊的带头作用,提升专业课教学团队成员的综合素质,建设成“五位一体”全方位的协同育人专业课程教学团队。

同时,我校应用化学专业以学生能力提升为目标,利用校企合作的伙伴关系,从大庆油田、大庆石化、中国石油大庆化工研究中心聘请行业专家和业务骨干通过线上授课方式从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教学,组建一支教学质量高、来源稳定、校企深度融合、相互渗透的“双师结构”教学队伍。另外,从模式选择、教学设计、课程资源构建和教学支持四个方面着手,从协同教学理论和课程团队建设两个视角相结合,构建分享、嘉宾、全员、引领、支持五维模式相结合的课程团队教学模式。课程团队合力从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资源呈现、教学进程安排等准备课程教学工作、设计教学的组织形式,构建“三全育人”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应用化学专业人才。

结语

基于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和黑龙江省一流本科专业“应用化学”建设的需要和国家对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从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和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入手,通过对理论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形成了具有石油石化行业特色的“三全育人”理论专业课程群。利用我校的地缘优势,通过将学校教育与生产实践、科研实践有机结合,促进成果转化、服务社会,从“产学研”三维协同到“产学研用”四维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用”为目标的“产学协同—学研协同—学用协同”的递进协同创新实践课程链,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创新思维及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理念。通过对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形成了一支由校企合作的“五位一体”全方位的协同育人专业课程教学团队。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16).https://topics.gmw.cn/node_ 147767.htm.

[2]王志建,张枫.高校“三全育人”体系的构建[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1):113117.

[3]李芩旭.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21.

[4]黄弋冰.“学习创新型”教学团队“五位一体”发展模式探讨[J].包头医学院学报,2020(8):110114.

[5]鄢显俊.优化高校“三全育人”协同创新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20(10):12.

[6]杨勇.校企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策略探析——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16):192194.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一流专业背景下应用化学专业‘三全育人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SJGY20210126)

作者简介:李翠勤(1978— ),女,汉族,河南南阳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课程建设。

猜你喜欢
课程群三全育人
构建二级学院 “三全育人”新模式
构建二级学院 “三全育人”新模式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全育人”培育模式新探
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研究
网络工程专业围绕教学关键点的网络软件课程群构建
基础医学显微形态学实验课程群的构建及意义张雪莉
基于课程群的软件工程专业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探索
“卓越医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践教学分析及医学方法学课程群构建
软件工程专业编程语言课程群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初探
关于综合性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