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阁 芮雪琳
摘 要:学校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是用药加工服务、技术传承和人才传承培训中心,二者有机结合,形成集实践教学、技术传承、理论传承、人才传承、文化传承、应用传承(中药临方炮制个体化用药加工)、社会技术服务和社会培训于一体的高水平实践教育基地,全面实现教育教学和社会服务功能,为其他实践基地建设提供经验借鉴和示范。
关键词:中药炮制技术;协同育人;实践教育基地
作为中医药资源大省的安徽,中医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北华佗、南新安”蜚声杏林。《安徽省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4年)》[1]、《安徽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打造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六位一体”高质量发展的中医药强省。
芜湖市作为长三角城市之一,“十大皖药”丹皮主产区,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上下游企业配套的产业集群,但存在产业发展核心人才与技术储备不足的问题[2]。因此,培养医药类专业技术人才,是加快区域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高职高专中医药院校是中医药教育的主体之一,肩负着中医药人才,尤其是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的重任。本着“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建设中医药特色人才队伍”的原则[3],精选教学内容,强化基础知识,优化知识结构,我校开展了中药炮制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旨在培养中药炮制人才队伍。但在与企业、科研院所、医院科室等宽范围多途径联合培养中药炮制人才队伍、开展炮制科研项目、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等方面[47]还需改革创新。
1 课程建设历程[8]
1962年我校开办中药学专业,开设中药炮制课程。芜湖张恒春著名药师陶崇顺老先生奉命调入学校,手书讲义,开展炮制教学。陶老注重实践教学,强调“刀铲不离手”,是我校中药炮制教学的奠基人。经过50余年积淀,2014年《中药炮制技术》课程被立项为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经过两年建设,创建并完善了中药炮制技术精品课程网站,网站包括:课程简介、课程负责人、师资队伍(主讲教师、教学团队、主讲教师信息构成)、课程建设(课程标准、教材建设、课题申报、教学条件、教学改革、教学成果)、课程课件(说课课件、微课课件、教材课件)、授课教案(理论教案、实验实训教案、说课设计、微课教学设计)、课程视频(净制视频、清炒视频、加辅料炒视频、国赛选手操作视频)、实践教学(实验室简介、炮制用具设备介绍、实验报告书写体例、实践考核表)、炮制品展示、教学风采、比赛风采、炮制趣话12个主栏目30余个子栏目;经过不断维护和完善,2019年《中药炮制技术》课程升格为安徽省精品线下开放课程(2019kfkc182),并于2022年圆满结题;2020年《中药炮制技术》开展在线课程建设,https://mooc11.chaoxing.com/course/213109842.html,6个月完成安徽省重大线上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程思政”背景下中药炮制技术教学改革在“互联网+课堂”线上教学的应用研究》(2020zdxjg201);2020—2022年,建设完成省级教学示范课(2020SJJXSFK1486);2020年,中药炮制技术实训中心确立为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建设项目(2020sxzx24)。
2 优选合作单位
为了加强我国非物质炮制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与传承,2015年开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建设项目。到201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继布局了56家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重点从技术传承、理论传承、人才传承、文化传承和应用传承5个方面开展工作[9]。
2016年,芜湖市中医医院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国家“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经历范正田主任中药师等第一代老药工、第二代徐自忠等老药工、第三代韩永明副主任中药师等,传承至今由祁俊主任中藥师等为代表的第四代中药炮制技术传承人,薪火相传,继承和发扬了“江南中医一枝花”中医药特色技术。中药炮制室是中医院国家“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具体实施部门。现有中药炮制工艺试验区和中药临方炮制个体化用药加工展示区,设有前处理、水火共制、火制、临方加工、干燥灭菌和饮片养护等加工室,拥有水制、切制、火制、粉碎、制丸、膏方等加工设备60多台套。主要承担:中药饮片临方炮制、个体化用药临方加工和临床开展特色用药加工服务;挖掘整理临床名老中医专家临方炮制品使用经验和临床特色用药传统加工方法,并推广使用;指导中药特色技术人才传承培训工作。
为了加强对传统炮制技术及老药工经验的继承应用,有序开展师承教育,学校与芜湖市中医医院中药炮制室坚持相互合作、共同发展、实现双赢的基本原则,共建校室合作中药炮制技术实践教育基地。拟通过建设,形成集实践教学、技术传承、理论传承、人才传承、文化传承、应用传承(中药临方炮制个体化用药加工)、社会技术服务和社会培训于一体的高水平实践教育基地。
3 明确建设目标
围绕学校中药学专业群核心能力培养,遵循“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原则,通过制定基地管理体制、创建基地师资队伍、更新设备设施,使中药炮制教学实现学生与学徒融合、教师与药师融合、传承与创新融合、教学与科研融合的“四融合”。建成集实践教学、技术传承、理论传承、人才传承、文化传承、应用传承(中药临方炮制个体化用药加工)、社会技术服务和社会培训于一体的高水平校室合作实践教育基地。通过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有效构建谱系传承和院校教育结合的炮制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学生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形成产教融合、校室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协同育人机制[45]。
4 开展内涵建设
4.1 校室共同合作,建立健全管理体制[5]
校室共同合作,由校室双方管理人员组成实践教育基地暨师承教育基地建设工作小组,设立若干岗位,明确各岗位职责和分工,对建设中的各项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和具体落实;建立健全基地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基地日常管理工作指导。
固定周期,召开工作会议,协商和解决基地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基地各项工作任务顺利开展和如期完成。
4.2 校室互利互惠,加强基地硬件建设
中药炮制室是中医院国家“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具体实施部门,利用人员、技术、设施设备等要素参与基地建设,学校根据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更新生产实训设备和设施,对接中药饮片生产、中药炮制技术传承与创新、学生职业技能大赛实训条件,形成“三平台三功能区”教育基地,即基地涵盖中药饮片生产平台、中药炮制技术传承与创新平台、学生职业技能大赛平台和现代化生产功能区、中药炮制工艺试验区、传统炮制技能功能区。其中中药饮片生产平台、中药炮制技术传承与创新平台、学生职业技能大赛平台,按照企业生产、中药炮制工艺试验、中药传统技能大赛炮制赛项要求,建设实训场所。传统炮制技能功能区、现代化生产功能区,在已有基础上,添置传统切制刀具、润药机、精密温控炒制设备、红外测温仪等,有效解决实训教学条件问题,满足炮制实验实训的要求;中药炮制工艺试验区,在现有基础上,添置色差仪等检测设备,可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4.3 校室协同育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3.1 制订师承教育人才培养方案[1017]
中医药师承教育是独具特色、符合中医药人才成长和学术传承规律的教育模式,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发展中医药师承教育,对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中医药学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是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服务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之举。
校室合作,采取院校教育——师承教育相结合模式,理(论)实(践)并重、传(承)创(新)并重,将师承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明确校室双方职责,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教学管理工作,实现师承教育常态化和制度化。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同时跟师1名专业导师和2~3名科室导师(各具绝技),形成“多导师”师承。专业导师负责学生理论传承、文化传承、常规技术传承,旨在培养学生的通识能力和素养;科室导师指导学生进行中医药经典著作学习,特色炮制技术学习,具体应用传承(中药临方炮制个体化用药加工),掌握临床需求和用药规律。师承人才培养方案由导师共同研究制订,发挥两种教育模式的特色,形成优势互补,实现中医药学术精髓的传承。
4.3.2 改革课程内容、课程标准,开发教材[46]
成立校室参与的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制定培养目标,明确中医药思维和学术精髓传承,在重视培养学生中医药素养的同时,区分技术传承和人才传承,实施“异向”培养:技术传承,重德技,把培养目标与岗位需求目标结合,把教学标准与用工标准结合;人才传承,即培养炮制技术“守护神”,系统理论、专业知识与应用技能并重,旨在培养中药炮制技术的传承与创新者。根据“异向”培养,对课程内容进行改革,制定课程标准。
为适应“多导师”师承人才培养和“异向”培养,校室合作将中医院传统炮制技术及老药工经验、国医大师、名老中医临床应用炮制品的经验汇集成册,融合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规律,建设1~2部校室合作校本实训教材。
4.3.3 文化育人[1819]
校室以实践教育基地(师承教育基地)为依托,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新安医学文化和徽派炮制文化,通过校室共同举办年度炮制文化交流会(包括经典著作赏析、老药工技艺展示和传授、国医大师、名老中医经验交流、炮制文献展览等)活动等,实现文化育人,润物无声。
4.3.4 竞技展示
中药传统技能大赛,旨在培育新时代中医药领域的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团结协同、合作共赢的气度,展示中药炮制建设与教学改革成果及师生良好精神面貌,校室共同指导学生参加大赛,荣获省级、国家级奖项40余人次。
4.4 校室合力,加强教学团队建设[5,8]
积极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切实有效措施,与科室药师、老药工对接抓师资,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请进来”,聘请科室主任、药师、老药工进入课堂,担任实践教学老师,给学生带来绝活技艺,实现科室主任、药师、老药工教师化。鼓励和引导教师“走出去”,到科室、中药材市场、中药饮片生产企业从事实际工作,积极参与行业企业实践锻炼,关注一线用人部门对高技能人才能力素质的需求,丰富专业教师的职业经历,提升实践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师教学和育人能力。
一支由10人组成的以骨干教师、药师、技术传承人为核心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已形成,其中国家中药炮制技术传承人1人,全國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培养对象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坛新秀1人。
4.5 校室深化合作,提升社会服务能力[7,18]
校室围绕中药饮片生产、饮片储存、临床应用中的困境,从炮制关键技术开发、中药饮片在储存中的技术问题、临床对中药特殊炮制需求等方向,深化合作,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关键技术突破、新技术推广以及产品开发、成果转移转化等提供支持,发展产学研深度合作,力争在更多方面发挥引领和辐射作用。
中药炮制技术实践教育基地,遵循“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原则,通过制定基地管理体制、创建基地师资队伍、更新设备设施,使中药炮制教学实现教师药师融合、学生学徒融合、传承与创新融合、教学科研融合的“四融合”。利用专业优势,在基层实用型人才培训、关键技术开发、师资培训等方面发挥作用,全面实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功能,为其他实践基地建设提供经验借鉴和示范。
参考文献:
[1]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安徽省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4年)[OL].安徽省人民政府网,20220509.
[2]芜湖市发改委.芜湖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芜湖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J2021042号提案办理情况的答复函[OL].https://whfgw.wuhu.gov.cn/index.html,20210630.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传承精华 守正创新 新时代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J].旗帜,2022(10):3739.
[4]王飞,王文,孔文霞,等.构建“五元合一”医教协同育人平台培养中医全科实用技能型人才[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22(04):14.
[5]钱枫.地方医药类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示范实训中心建设与探索[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20,41(10):12781280.
[6]窦志英,游强蓁,王晖,等.中药炮制的继承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15(14):2426.
[7]王霞.深化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山东凯文科技职业学院“博世汽车诊断实训中心”项目为例[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11):17.
[8]沈玲,王晓阁.中药炮制技术教学经验与成果整理研究[J].科技风,2021(14):3637.
[9]中华中医药学会编著.20182019中医药科学发展报告:中药炮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5773.
[10]《关于深化中医药师承教育的指导意见》解读[OL].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80411.
[11]王君平.中医跟师学习可申请学位[N].人民日报,20180412(013).
[12]居要文.推动实现师承教育常态化制度化[N].中国中医药报,20180412(001).
[13]廖仰平,黄丽飞,卢楚霞.深入推进中药炮制技术师承工作,提升中药人才培养质量[J].现代职业教育,2020,29:4041.
[14]吴庆晏.科学设计中医药事业“四梁八柱”加快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N].上海中医药报,20210430(001).
[15]夏联恒,贾振,黄克江,等.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共促中医人才培养的思考[J].成才之路,2022(33):131132.
[16]李严生.浅谈中医教育——“院校教育为基础,师承教育为提升”[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2,30(15):4244.
[17]李明鉴,卢鲭宇,钱丝诗,等.健康中国战略下中医药人才传承能力培养的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21,38(12):929931+945.
[18]吴悦,孙晓敏,肖炜.西医院校办好中医药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中医药,2021,50(06):225226.
[19]尚晓晶,江丰光.中医药STEAM课程进校园的实践与研究——以“神农尝百草”系列主题活动为例[J].教育传播与技术,2022(03):6369.
基金项目:2023年全國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培训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函〔2023〕96号);安徽省示范实验实训中心建设项目(2020sxzx24);安徽省教学示范课(2020 SJJXSFK1486);校级质量工程项目(2022JPKCPYXM09);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21tszy037、2018 jyxm0230);安徽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项目(WJRCPY036)
作者简介:王晓阁(1982— ),女,汉族,河南许昌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中药炮制的教学与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