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活动为载体构建高效小学数学课堂

2023-07-27 19:40秦莹玉
幸福家庭 2023年6期
关键词:周长正方形数学知识

秦莹玉

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关键之一。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以往“碎片式教学”“灌输式教学”的现象,紧扣教材内容,设计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构建高效小学数学课堂,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助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要从学生的学情和学科特点出发设计多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小学数学知识体系,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系统性、自主性,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一、设计游戏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活泼、好动,游戏是他们钟爱的活动形式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基于教材内容,恰当地设计游戏环节,将数学知识融入游戏中,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积极融入课堂,完成新知的探索和知识框架的搭建。

例如,在教学“奇偶性”相关内容时,教师让学生两两一组,每组做一个圆形的转盘,将圆形转盘平均分成12份,在每一份里面写一个不同的三位数,要求有6个偶数和6个奇数,且要间隔排列。在活动中,先由一名学生转动转盘两次,得到两个数,由另一名学生进行记录,并分别说出这两数之和的奇偶性、两数之积的奇偶性,接着两人交换,看谁说得又快又准确。最后,由学生派代表到讲台与教师进行PK。在PK中,学生惊讶地发现,教师每次都是毫无悬念地赢得比赛。学生纷纷议论:“是不是老师掌握了什么窍门?”教师并没有直接告知学生原因,而是笑着说:“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将揭开其中的秘密。”教师的话激起了学生对学习新知的期待,从而使学生主动投入新知的学习。在上述教学环节,教师巧妙运用游戏活动,为抽象的数学知识披上了有趣的“外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設计任务驱动活动,促进学生探索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为学生设计具有探究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步吸纳、掌握知识,并将所学知识及时地融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任务驱动活动凸显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相关内容时,教师让学生以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的其中一条边为半径画一个圆,然后将正方形平均分成16份,并运用数方格的方法算出圆的大致面积。在教师的启发下,有的学生提议可以先数出个圆的面积;有的学生提议数一数有几个整格,有几个不是整格;还有的学生提议特别接近整格的可以按整格计算。接着,教师继续让学生分别以边长5厘米和6厘米的正方形的其中一条边为半径,各画一个圆,然后分别将正方形平均分成25份、36份,运用数方格的方法算出圆的大致面积。在此过程中,学生发现圆的面积大约是正方形面积的3倍多一些,得出圆面积是其半径的平方的3倍多一些,即圆的面积略大于其半径的平方乘以3。在上述数学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方向性和目的性,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设计任务驱动活动,让学生在活动的引领下,自主探索数学知识,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三、设计操作活动,实现手脑并用

当前,动手操作已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这是由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决定的,不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的过程,他们就难以对知识获得实质性的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一定的教学手段,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变成直观、形象、可视的事物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让学生主动调动多重感官投入学习活动,积极开展动手操作。教学实践证明,动手操作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感性经验,进而上升为理性认知,提高手脑并用的能力。

例如,在讲解完“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相关内容之后,教师在屏幕中出示了一道题目:“用同一根绳子,分别围成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并说一说什么图形的面积最大?”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回答并不统一,说什么图形的都有。教师并没有急于告知正确的答案,而是让学生拿出一段细绳,分别围成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然后记录相关的数据,计算出它们的面积,并比一比,看看有什么发现。这样的动手实践活动对于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学生按照活动要求进行了操作,通过比较,发现在周长相等的情况下,圆的面积最大。教师肯定了学生的结论,为他们竖起了大拇指。上述这类动手操作活动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学习形式,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获得发展,降低学习的难度,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并且形成动手动脑的能力,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

四、设计反思活动,直击知识本质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加入反思活动,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审视,从而升华认知、优化学习效果。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小学生因为思维能力薄弱和生活经验不足,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差错。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直接将学生的错误指出,学生就会缺少顿悟的过程,对自己的错误原因认识不深刻,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类似的错误,这会打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因此,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不妨引入反思活动,促使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与检验,让学生学会自主分析与判断,以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的本质,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相关内容之后,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一张正方形硬纸板,边长是12厘米,将它平均分成4个小正方形,每个小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面对这样的题目,大多数学生是这样计算的:12×4=48(厘米),48÷4=12(厘米)。教师询问:“这样列式的依据是什么?”学生说:“12×4计算的是原来大正方形的周长,因为它被平均分成4份,所以再用48÷4。”那么,学生的理解到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呢?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了反思,并问学生:“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按照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计算出来的结果应该是多少?”在教师问题的引领下,学生进行了反思,认为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是6厘米,那么它的周长就应是24厘米,所以原先的计算方法是错误的。“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呢?”教师又问道。学生再次进行反思,找到了错误原因:周长应该是平面图形外围一周的长度之和,所以小正方形四条边的长度都应该计算在内,原先只计算了两条边的长度。在反思中,学生不仅发现了错误,还找到了错误的根源,强化了自身对周长概念的认知。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反思性活动可以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学习、再认识,教师应对这种教学活动形式给予高度重视。在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不妨放慢授课的脚步,为学生设计反思活动,使学生通过反思了解自身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正,提高学习成效。

五、设计合作活动,培养协作能力

小学生正处于协作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小学数学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合作活动,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合作活动中互帮互助,实现资源共享,相互激励,共同进步。实践证明,合作活动的有效运用,既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数学课堂更加高效。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相关内容时,教师设计合作学习活动,将学生分成了多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中都有善于测量、计算、汇报交流的成员。在活动中,教师让每个小组成员拿出提前准备的圆形物品,测量其周长。有的小组运用绕绳法,用绳子绕圆形物品一周,所用绳子的长度就是圆形物品的周长;有的小组运用的是滚动法,将圆形物品在直尺上滚动一周,滚动的距离就是圆形物品的周长。在此基础之上,各小组还测量出了圆形物品的直径,并迅速计算出了周长除以直径的结果,最后发现各小组的结果非常接近。于是,教师引出了圆周率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推导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强化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合作活动设计得是否合理,是数学课堂教學能否高效开展的关键因素。教师应设计有效、合理的合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群策群力,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六、设计实践活动,提高应用能力

陶行知先生在1925年就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可见,学生的实践与知识的获取密切相关。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高度重视实践活动的运用,通过设计贴近生活的实践活动,加强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灵活贯通、活学活用的能力,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世界。

例如,在教学“条形统计图”相关内容之后,教师为学生设计了实践活动:“学校组建了合唱、舞蹈、3D打印、机器人和绘画5个兴趣小组,如果每个同学只能报其中的一项,你打算报哪一项?”教师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调查,记录相应的数据,然后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条形统计图。这样的实践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很乐意完成。他们在完成数据收集后,根据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很快绘制出了条形统计图。教师让学生观察条形统计图,说一说参加哪个兴趣小组的人最多,参加哪个兴趣小组的人最少,他们之间相差了多少人。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条形统计图的优势。

脱离了实践,数学就成了无源之水。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实践活动的运用,帮助学生建立数学和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八一小学)

猜你喜欢
周长正方形数学知识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剪正方形
巧求周长
巧求周长
剪拼正方形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拼正方形
拼正方形
巧算周长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