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天
大班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值得关注。在幼小衔接背景下,如果幼儿拥有良好的社会性,其将会形成更加积极的人生态度,进而顺利应对接下来的小学生活。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实现依托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教师应巧妙利用幼儿园周边资源,让幼儿走进社区,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大社会中的小社会,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实现社会性发展。
一、问题研判——幼儿教育的价值取向
(一)基于幼儿的实际需要,开展幼小衔接
《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的社会准备部分提出了交往合作、诚实守规、任务意识、热爱集体四个方面的发展目标,旨在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大班幼儿即将升入小学,需要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能尽快地融入新的集体生活、积极参加各类活动、感受集体活动的快乐,还要和同学友好相处,一起学习、一起生活、互帮互助,并在发生冲突时学会通过协商解决。此外,大班幼儿在升入小学后要遵守校纪校规,参与班级的管理,遵守各项班级规定,维护班级荣誉,具备爱祖国、爱家乡的良好品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将社会领域的学习和发展分成了“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两个子领域。这说明在开展幼小衔接时,教师要设法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让幼儿具备良好的社会性,能较快适应集体生活,主动与他人合作,并学会主动关心和体谅他人。
(二)基于幼儿的学习特点,帮助幼儿获得直接经验
幼儿获取经验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他们可以在一日生活中通过与他人交往、合作、互动等获得经验,也可以在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活动中获得经验。《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基于幼儿的这一特点,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不能依靠单一的教学。教师需要设计并开展情境化的游戏活动,充分支持幼儿在集体生活中获得社会性经验,让幼儿通过与真实的环境互动,从中获得社会性情感的发展。
(三)基于幼儿的发展需要,引导幼儿接触生活
教育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幼儿需要获得整体性的发展。加德纳认为幼儿的生活环境对幼儿的智能发展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是幼儿经验建构的重要资源,所以,教师要引导幼儿关注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挖掘幼儿园周边的资源,拓展幼儿的活动空间,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
二、问题聚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挖掘资源,寻找社区中的教育契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笔者所在幼儿园位于江苏省淮安市前进小区内,该社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十分便利的生活圈。大多数在园幼儿来自该社区,他们在每天上学、放学途中和平时的日常生活中都能接触到社区的各类资源,如生活设施、自然景观等,还会接触到在社区中生活或工作的人们,这些都是可挖掘的、具有教育价值的资源。于是,笔者尝试将社区资源引入课堂,寻找合适的教育契机,借助幼儿生活中的各类事物,将幼儿的好奇心转化为学习动力,引导幼儿关注自己的生活,让幼儿主动探索与体验身边的社会生活,进而实现社会性发展。
在笔者的鼓励和引导下,幼儿和家长一起调查了园所周边的资源。在调查结束后,笔者梳理了幼儿和家长的调查结果,并将其汇总制成了表格(表1)。
(二)立足幼儿本位,关注过程中的生成学习
一个完整的社区里面具有非常多可以挖掘的教學资源,但并不是所有的社区资源都要加入课程的预设中。在活动前的审议环节,教师要引导幼儿参与,结合幼儿的兴趣开展探索活动,并选择能吸引幼儿的资源与内容,以激发幼儿的探究欲,让每名幼儿都愿意主动参与和体验。同时,活动主题和内容的选择都要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确保幼儿能感知和理解。在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幼儿使用多种方式进行记录,如让幼儿通过绘画、绘制记录表等形式记录活动的过程,促使幼儿将社区资源转化为自己的经验来源。在整理幼儿的活动轨迹时,教师可以使用课程故事、照片集等形式,回顾、展示幼儿的活动过程,并给予幼儿相应的评价,鼓励幼儿就活动内容提出他们的想法,这能够为后续开展延伸活动、捕捉新的教育契机奠定基础。
三、行动探究——走进社区三部曲
(一)职业体验:从“快递”活动中了解身边事物
幼儿在扮演角色、体验职业的过程中,能初步了解社会上的各类职业,实现社会认知的进步。在日常的游戏中,笔者发现幼儿十分喜爱与同伴开展各类角色扮演活动,如扮演父母演绎生活场景、扮演厨师制作美食、扮演医生问诊、扮演快递员送快递等。这些角色扮演活动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可以让幼儿对身边事物有初步的认知和体验。
快递驿站是每个社区中不可缺少的公共设施,与幼儿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扮演快递员送快递前,幼儿提出了许多问题,如“怎么取快递?”“取件码是什么?”“快递单上有什么?”等。为了帮助幼儿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笔者鼓励家长带领幼儿一起走进快递驿站,让幼儿观察快递站点工作人员的操作步骤。在幼儿了解了相关知识后,笔者创设了快递游戏区,引导幼儿通过协商确定快递站点的名称、设计相应的标识,并组织幼儿学习了快递面单登记、测量称重、分类打包等方法。接着,笔者让幼儿在游戏中分别扮演登记员、打包员、称重员、收费员、派送员等,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幼儿尝试给幼儿园里的好朋友、教师、保安叔叔送快递,在扮演快递员送快递的过程中体验了快递员的日常工作,感受到快递员为社区服务的不易,从而获得了社会性发展的经验。
(二)规则体验:从“标识”活动中感受社会秩序
在幼儿园中,教师会努力营造自由、宽松的温馨氛围,让幼儿在其中自由自在地游戏和生活。而小学相较而言会有具体的行为规范要求。所以,幼小衔接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让幼儿在步入小学后能够很好地遵守相关的规则。
良好的规则是一切活动的保障,幼儿只有认识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才能主动遵守规则。根据大班幼儿的发展需要,教师要着重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引导幼儿自主制定并遵守规则,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跟随家长取快递的过程中,幼儿发现了各种各样的标识,并提出了“什么是标识?”“标识是由什么组成的?”“标识有什么作用?”等问题。可见,幼儿能发现周围生活中的标识,并愿意了解标识的不同特征、各种分类及其与自己生活的关系。在问题的推动下,幼儿和家长一起走进社区,寻找社区中的标识。基于对社区里标识的探索,幼儿了解了生活中各类标识及其作用,尝试自己动手设计并制作了自行车骑行中的交通规则标识、爱护树木的标识、班级里的游戏规则标识等。当自己设计并制作的标识能够在幼儿园相应的地方发挥作用时,幼兒获得了当小主人的满足感,树立了规则意识。
(三)环保体验:从“垃圾分类”活动中养成良好习惯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注重环保。幼儿是未来世界的主人,幼儿的环保意识将直接影响未来社会环境的质量。因此,在幼儿园的课程实施中,教师应纳入环保教育,以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培养幼儿的环境保护习惯。
当前,垃圾分类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教师可以结合“垃圾分类”这个话题,开展延伸活动,帮助幼儿树立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随着淮安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幼儿发现社区里的垃圾桶和以前不一样了,垃圾桶上面还多了几个不同的标志。在家长的帮助下,幼儿利用手机、平板等工具,查找资料、观看视频,了解了垃圾分类知识。
通过与家长一起制作调查表,幼儿了解了分类垃圾桶颜色的含义,即红色代表有害垃圾,绿色代表厨余垃圾,蓝色代表可回收垃圾,黑色代表其他垃圾。在此基础上,笔者在区角游戏中增加了有关垃圾分类的游戏材料,鼓励幼儿通过亲身体验和合作互动的方式,了解垃圾分类的原理和意义,并学习将生活中常见的各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在游戏中,幼儿了解了生活中的垃圾分类知识,他们纷纷拿起画笔、剪刀等工具,自己设计并制作了分类垃圾桶和垃圾分类宣传海报。之后,笔者与幼儿一起开展了“变废为宝”活动,引导幼儿将吃剩的水果皮制作成花肥。通过“收集—晾晒—发酵”,成功制作出花肥。这让幼儿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和变废为宝的神奇,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环保意识。
四、策略反思——注重发展的整体性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依赖于其生活的环境,教师要善于利用社区资源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鼓励家长带领幼儿走进社区,让幼儿在现实的生活中接触大社会中的小社会。
(一)丰富幼儿的社会认知
这里的社会认知是指让幼儿认识自己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事物。通过“走进社区”活动,幼儿能获得直接经验,了解自己所在的社区里有哪些物、哪些人,自己在社区里可以做什么,进而在心中形成身为社会成员的基本意识。同时,在了解自己社区、了解自己家乡的活动中,幼儿能萌发出爱祖国、爱家乡的社会情感。
(二)帮助幼儿掌握社会技能
要想做面向未来的教育,让幼儿具备未来在社会中生活和发展所需要的精神品质和行为习惯,教师就要带领幼儿学习社会技能,让幼儿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自我认知、价值判断等,让幼儿在身边的小社会里实现社会性发展。
结语
社区资源是幼儿园、班级在实施课程过程中所需要的重要课程资源,利用好社区资源能有效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因此,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应重视开发并利用社区资源,让幼儿在与社区的交互中不断丰富社会认知,实现自身的社会性发展。
(作者单位:淮安市武墩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