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集聚推动自贸区联动发展的路径研究

2023-07-27 04:34徐欣
时代金融 2023年7期
关键词:金融制度资源

徐欣

在全国范围内已有10个自贸区明确提出了自贸区与本地区其他经济平台建立联动发展的文件要求。金融集聚以金融资源的汇聚和配置将自贸区的制度创新和其他经济平台科技创新的需求相结合,建立“制度创新+科技创新+资本支持”的循环价值链。在实践过程中,金融集聚可以通过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信号传递机制和空间溢出机制,将资金和其他引致的创新要素进行组合优化,形成要素间自适应、自调节的空间网络联系,主动支持自贸区联动发展的新战略。

开放型经济建设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鲜明特色,以开放推动人才、技术与资源的自由流通,提高生产效率,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在开放平台的打造中最具特色的就是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自贸区”)建设,通过制度开放、产业结构优化提高中国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为进一步扩大自贸区发展的红利,拓宽自贸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各地区的自贸区也在积极地寻求和其他经济平台的合作,打造联动开放、全域开放的新格局。金融资源作为推动优质资源汇聚的重要引导要素,在自贸区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大量的金融机构集中在自贸区内,形成了各具特点且金融服务效率更高的金融集聚现象。在自贸区联动发展的战略要求下,还需继续发挥金融资源集聚对国内外创新要素、优质企业的吸引力,加快形成“制度创新+科技创新+资本支持”的开放型经济良性循环的新格局。

一、自贸区的发展历史以及联动发展要求的提出

自2013年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以来,全国分6个批次共成立了21个自贸区,目前基本实现了由点到线、再到面的空间演进,构成了从东部到西部、从沿海到沿江沿边的对外开放新格局。经过十年的发展与探索,我国各地区的自贸区建设经历了从贸易开放向生产开放,再到服务贸易开放的演变,同时也形成了自贸区发展的独特优势。

首先,自贸区建设的核心特征是制度创新。作为对外开放的平台,自贸区与保税区、经济特区等传统开放平台最大的区别在于自贸区不仅是交易平台,还是制度创新的试验区。中国传统外贸是通过大进大出的贸易模式将国内生产出的产品销售到海外市场上去,在这条全球化的产业链中,跨国公司是主导者,中国企业是合作者。但是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长为全球第一大货币贸易国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体,继续通过增加海外市场的需求来扩大出口,增加我国GDP的方案所产生的边际效用越来越小。我们需要从外需驱动向内需驱动转变,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内需对高品质的要求需要中国企业通过人才、创新要素、资本等要素的自由流通和组合优化,增加消费者对产业和服务的满意度。如果想要吸引国际上的优质资源,就要对标国际高标准的经贸规则来推动制度创新,在自贸区的试验平台上引入国际规则,将国内外的制度在这里进行协调,国内外的资源要素在这里进行组合分配,进而形成我国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的竞争新优势。

其次,自贸区建设的重要特征是扩大对服务业的开放。早期的自贸区作为境内关外的海关特殊监管区,以一线开放、二线放开的管理原则鼓励货物、资金的跨境流通。但是现在中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正在从加工制造向设计、研发等中高端环节转移,需要发挥现代服务业对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以及创新迭代的支持作用,因此我们鼓励服务业的对外开放。但是服务业的对外开放与制造业开放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方式,在制造业中生产出的商品价值是由使用价值来决定的,国家的差异对使用价值的影响小,但是服务的市场价值主要是以人为载体,将人的知识和技术运用在服务对象中,最终通过产成品的价格间接体现,相关服务的价值难以直接评估,且具有滞后性。例如,金融业对外开放后,国际资本进入中国,此时资金流入中国境内并不能直接判断货币价值,只有进行金融交易后,通过对实体经济的投入与回报才能确定资金的市场机制。因此与制造业的开放相比,服务业的对外开放的经济效用、价值评估手段以及风险管理措施等操作难度都更大。并且在过去的对外开放中我国服务贸易的比重较小,因此需要自贸区这个平台进行服务业对外开放的试点,通过经验的优化总结形成可在全国复制推广的服务业开放新模式。

现在,自贸区建设进入联动发展的新阶段。自贸区对外开放的改革还在继续,为了将制度开放的成果落地,更好地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服务于城市发展,自贸区正在将制度创新的成果辐射到各个产业园区和经济合作平台上,让整个城市都享受到自贸区的政策红利,缩小自贸区内外在制度、机制、政策等方面的差异。目前,在全国21个自贸区中,已经有广东、江苏、天津等10个自贸区和开发区、高新区、经开区等园区建立联动发展的新机制。在新机制的建立过程中,主要理念是通过与本地区的产业特色和禀赋优势相结合,让制度创新的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因为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发展各具特色,对自贸区联动发展的评价也须综合考虑制度开放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契合程度,选择合适的制度创新成果进行复制与推广。因此,自贸区联动发展的新模式是对自贸区制度创新与制度开放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是一种非标准化、非局限性、具有系统特性的制度型开放新探索。

二、自贸区内金融集聚的现状分析及其矛盾风险

金融是自贸区制度开放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在各地区的自贸区内已经形成了金融集聚的显著特征。金融资源的集聚可以带动技术、知识、创新等多种高端要素汇聚到自贸区内,帮助制度创新成果的落地,转化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源。因此,在自贸区的建设中会强调对于多元金融机构的引进。大量的金融机构在向自贸区聚拢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进行自我创新。在过去的十年间,除了银行、证券、保险等传统金融业态之外,诸如基金、风投、信托、租赁等新型金融模式也在自贸区范围内蓬勃发展。自贸区首先是通过外商投资的负面清单制度,放开对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门槛,允许外商独资的银行、证券、保险、包括基金公司、理财公司等机构落户中国。然后根据国际贸易和国际交往的需要,支持企业开展离岸贸易、轉口贸易、跨境电子商务贸易的时候提供金融服务。并且引导国际资本重点支持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绿色低碳转型、“一带一路”项目等国家发展战略。

根据不同地区自贸区发展目标,金融集聚也存在业务异质性。自贸区的金融开放会充分考虑自贸区所处地区的经济、金融、地理、文化等特征,因地制宜,开展创新。其中比较典型的像上海自贸区侧重于面向全球,以金融中心建设为目标,重点加强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通过沪港通、沪伦通等渠道为资本的跨境交易提供独特的联通机制,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广东自贸区则是面向港澳地区,积极探索跨境金融业务,目前已经建立起来的跨境贷、跨境债、跨境资产交易等方式丰富了粤港澳的金融项目合作。天津则是面向东北亚地区,以发展金融租赁业务为主要方向,提高资本管理能力,以金融效率的提升降低制造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自贸区金融在集聚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一些矛盾有待进一步解决。首先,金融交易追求的是跨时空的资源配置,因此局限在自贸区范围内的金融开放,难以将金融资源的优势拓展到整个经济活动中,而且自贸区内的资金需求相比并不大,限制了金融业务的规模效应,因此金融创新动力不足。如果想要充分发挥金融对资源的配置能力,就要放开自贸区限制,发挥金融集聚的溢出效应将金融服务的范围从自贸区内部延伸到外部。其次,金融的竞争力来自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金融创新在自贸区范围内还存在创新碎片化、小微化的趋势,其他地区在复制该成果时效果不显著,难以对整个金融市场形成改革效益。因此要加强金融制度方面的创新改革,以政策红利激发市场活力,增强金融创新的系统适应性。此外,自贸区虽然吸引了很多跨国公司进入,但是为之服务的都是国际金融机构,同时这些跨国公司参与国内资本市场的程度也不深,从而限制了与本土金融机构开展合作的机会。因此,虽然自贸区内金融创新多,但与跨国公司、与国际资本的联系并不深,自贸区内金融创新对配置国内外资源的作用不显著。

三、金融集聚推动自贸区联动发展的机制分析

在自贸区联动发展过程中,金融资源的集聚是推动制度创新成果落地,以激励科技创新的方式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动力来源,希望能在自贸区的辐射范围内形成“制度创新+科技创新+资本支持”的良好创新生态系统。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金融集聚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推动自贸区的联动发展。

第一,金融集聚通过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为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提供金融支持。金融最基础的作用是可以通过资本的汇集来为制度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持。金融集聚会通过规模效应增加资金的供给,投向实体产业。优质的项目毕竟是有限的,大量资金之间的竞争就需要通过业务创新来获取客户青睐。因此在自贸区范围内,以制度创新为基础进行金融创新,可以规避创新同质化的问题。当金融创新成果出现在市场上的时候,也会获得投资者关注,通过资产组合的调整来优化投资利率与风险之间的平衡,这也有利于金融机构获取更多的社会资金来进行储蓄与投资的转化。稳定的资金流也会提高资金周转的效率,减少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从而降低融资成本。

大规模的资金供给会给科技创新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科技创新对资金的需求量大、周期长,且具有创新成果转化慢,市场价值评估难的特点,因此传统金融难以配合。但是金融集聚通过对流动性的补充,让资金从短期供给向中长期转变,具备了支持科技创新的期限要求。金融集聚的规模越大,资金供给的效率越高,出现流动性断裂的风险越小。因此在科技创新的市场需求下,金融资源的集聚可以帮助金融机构推出各种期限的信贷产品和投融资工具,丰富企业的融资方式,降低科技创新的风险。从资金供给的角度支持企业进行科技创新,规避资金期限错配导致的研发风险,从而提高金融服务创新的效率和质量。

第二,金融集聚可以通过信号传递机制汇聚优质资源和人才,让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与资本支持之间形成相互适应、相互调节的循环系统。金融机构在空间地理上的集聚不仅带来大规模的资金,还可以建立信息交流的优势,让金融机构及时获取政府、市场、行业、企业的最新动向,让投资者掌握更多的金融产品种类和投资回报信息,让企业获得更多的融资渠道,帮助各类市场主体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业务合作。在此过程中,信息、知识、人才、技术、企业等创新要素和创新主体会跟随资金流动汇聚在一起,通过制度上的松绑形成新的资源组合,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加精准的金融服务,提高金融供给与产业需求之间的匹配度,降低创新的风险,提高研发的动力。

在市场信息公开透明的环境下,金融集聚还会促进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产生。金融信息的传播会吸引更多的资源持有者关注科技创新,并愿意将资源投入,相关创新资源的传播和重新组合会形成一个网络化的空间载体。在这个网络系统中,各个创新主体与市场、经济、环境等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适应的。信息和知识共享交流的速度和效率将会得到提升,并且可以通过资金的流动对上述资源要素进行市场化的筛选,最终形成最好的制度环境和最优的技术来支持产业发展。因此,金融集聚对资源的引导可以发挥“1+1>2”的组合效用,帮助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实现自我强化式的发展。为实现自贸区联动发展的共同目标,进行系统内部的自我调节和自我组织,以信息交流的方式形成要素之间自发的共生演化发展。

第三,金融集聚可以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增加自贸区与联动发展区之间的产业联系。我国经济发展主要问题在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自贸区的发展就是希望能够发挥资源的集聚效应来鼓励创新,然后通过创新知识的溢出效应来辐射周边地区,形成以科技创新为主动力,以制度创新为原动力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模式。金融集聚会通过中心外围理论将周边城市的金融资源汇聚到自贸区,以虹吸效应实现对金融优质资源的吸收、筛选和重新分配,然后再通过自贸区的制度创新,将资本从原来的重资产企业转投入具有创新潜力的轻资产企业,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在实践取得成功之后,新的制度和新的金融业务都会通过企业之间的学习和交流溢出到自贸区的联动发展区中去,加强自贸区与其他联动发展平台的协同发展。

资源在空间上的集聚规模是有上限的,一旦饱和就会向其他空间转移,形成资源的溢出效应。但是以金融资源的集聚与扩散为主导的创新资源流动会因为地理距离、制度距离的扩大而弱化这种外溢效应。因为金融信息分为硬指标和软指标两种,以财务数据、信用评级等为代表的硬指标是可以量化的客观信息,不易随时空变化。但是诸如对企业发展的预期判断、对企业社会关系的分析等信息是属于软指标,主观性强,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容易失真。因此,随着距离的增加金融集聚的辐射效果将会被逐渐削弱。此外,在自贸区内形成的金融集聚还会受到制度距离的影响,在缺乏制度创新的普通地区接收到金融资源和其他创新要素的集聚,但是作用效果也是有限的。因此,具备一定制度创新基础的自贸区联动发展区是承接自贸区金融集聚溢出效应的最佳选择。据此,金融集聚有力助推了自贸区的联动发展新机制。

四、总结

金融集聚既是自贸区制度创新的成果之一,也是推动自贸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核心要素。在自贸区联动发展的战略下,通过金融集聚吸引优质创新资源集中,在自贸区制度创新的平台上建立“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资本支持”的循环价值链。在这个链条中,通过资金导向的市场化选择在自贸区和自贸区联动发展区内营造出一种市场需求鼓励创新,制度包容创新失败,金融服务支持创新成果实现的市场氛围。

参考文献:

[1]巴曙松,柴宏蕊,方云龙,王博.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提高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吗?——来自沪津粤闽四大自贸区的经验证据[J].世界经济研究,2021,(12): 3-21.

[2]陈若愚,张莹.金融集聚对长三角地区创新扩散影响的机制与成效[J].经济问题探索,2021,(9):77-86.

[3]程翔,杨宜,张峰.中国自贸区金融改革与创新的实践研究——基于四大自贸区的金融创新案例[J].经济体制改革,2019,(3):12-17.

[4]丁焕峰,谢丽娟,孙小哲.金融集聚支持区域创新: 作用效果与传导路径[J].金融经济学研究,2022,2(37):56-70.

[5]丁鑫,周晔.金融发展的角力:金融集聚与金融排斥的非对称空间溢出效应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22,1(43):87-109.

[6]任再萍,黄成,施楠.上海自贸区金融创新与开放对经济增长贡献研究——基于金融业政策效应视角[J].中国软科学,2020,(9):184-192.

[7]王如玉,王志高,梁琦,陈建隆.金融集聚与城市层级[J].经济研究,2019,(11): 165-179.

[8]张玉华,李诗婕,王向进.区域创新绩效:金融集聚与贸易开放的空间效应[J]. 会计与经济研究,2021,5(35):112-127.

[9]庄毓敏,储青青.金融集聚、产学研合作与区域创新[J].财贸经,2021,11(42): 68-84.

基金項目: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金融集聚对自贸区与自创区联动发展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20EYC004。

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委党校,讲师,经济学博士。

猜你喜欢
金融制度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P2P金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