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感知觉训练对6~8岁低龄近视儿童双眼视功能的影响*

2023-07-27 05:24张玉贤张铁英卢艳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沙湾人民医院5400广州市番禺区妇幼保健院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3年14期
关键词:屈光度低龄视力

张玉贤 张铁英 卢艳华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沙湾人民医院 5400; 广州市番禺区妇幼保健院

近年来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和光污染的加剧,使得近视逐渐成了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呈现低龄化趋势,尤其是6~8岁的低龄儿童发病率较高[1]。临床上多数学者认为近视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儿童近距离看书时睫状肌处于持续的痉挛状态,看远方时不能放松且看远成像模糊,造成假性近视或者超前性近视,睫状肌功能下降,导致调节滞后,为了与其调节相适应,则眼镜需要加倍辐辏反射以适应调节的滞后状态,眼外肌紧张对眼球造成加倍压迫,眼压升高,眼轴增长,进而发展为轴性近视[2]。低龄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眼屈光状态不稳定,因此,手术治疗不是低龄近视儿童治疗的首选。近年来利用大脑神经所具备的可塑性原理为基础而发展而来的视感知觉训练开始逐渐被引入近视、斜视等眼科治疗当中[3],并在临床上获得了广泛的关注,本文旨在探讨分析视感知觉训练对6~8岁低龄近视儿童双眼视功能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0年2月—2022年2月广州市番禺区沙湾人民医院收治的96例低龄近视儿童为对象,纳入标准:经临床诊断患儿属于轻中度近视,符合近视的诊断标准:远视力<1.0,近视力正常,年龄6~8岁,最佳矫正视力1.0,均为双眼,患儿家长知情同意自愿参与研究。排除标准:合并其他眼部疾病,病理性近视,先天性眼部遗传疾病,合并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依从性差的患儿。根据患儿就诊顺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8例,两组患儿基本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基本信息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配镜矫正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视感知觉训练治疗,主要通过脑神经中所具备的可塑性以及可迁移性,同时与各项检查指标相结合,以学习与视觉刺激的方式,对患儿的视觉信号通道进行激活,分为以下几部分:(1)训练立体视:使用立体视图片,呈现出立体感觉,图片的变换顺序要从简单变化为复杂,动画片的种类、照明程度要循序渐进调节;(2)训练辐辏:拿出2张融合画片并进行融合,锁住两侧镜筒和中央开关,水平旋钮控制镜筒,使镜筒保持辐辏运动,促进患儿双眼辐辏功能的提升;(3)训练脱抑制:采用闪烁刺激法和动态刺激法,闪烁刺激法使用同时知觉画片进行,两侧镜筒放置在双眼正前方,一侧点灭、同时点灭、交替点灭3种模式交替或单独变化铜镜亮度,频率逐渐增高,动态刺激包含进出、侧向运动、捕捉法,其中进出法是将其中一只铜镜固定,患儿操作另一只铜镜,反复让拖拉机图片进出房子。侧向运动法是将画片融合2张置于客观斜视角上,打开中央开关,锁住同视机,使2只铜镜保持平行运动。捕捉法则是由患儿和医生控制拖拉机和房子的镜筒画面,患儿移动拖拉机至房子,医生移开镜筒。反复进行操作,2次/d,20min/次,连续训练3个月。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4]。显效:治疗后视力提高≥3行,屈光度减少≥1.00D,有效:治疗后视力提高2行,屈光度减少≥0.50D,无效:视力无提高甚至下降,屈光度增加≥0.5D,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2)视功能。主要包括立体视、融合视、同时视及动态立体视功能,设备为华亚医用 TSJ-I 型同视机,检测时间: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具体评价标准见表2。(3)裸眼视力及屈光度。灯箱光亮度 500 Lux条件下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对患儿裸眼视力进行评定,散瞳后使用电脑验光记录其屈光度,评估时间为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

表2 视功能检测标准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疗效比较 研究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双眼视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双眼视功能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双眼视功能正常比例显著上升,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双眼视功能比较[n(%)]

2.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屈光度和裸眼视力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屈光度和裸眼视力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屈光度和裸眼视力均显著改善,且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屈光度和裸眼视力比较

3 讨论

近视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发生近视后若不能及时给予有效的控制,极易发展为病理性的高度近视,视力大幅度下降的同时诱发黄斑出血、黄斑裂孔等严重的并发症,对患儿的生长、发育及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5]。临床上治疗近视的方法主要包括戴镜、药物治疗、视功能训练及手术治疗等,而6~8岁儿童眼的屈光系统尚未稳定,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佩戴角膜塑形镜是临床上控制近视发展的无创有效手段之一,但是验佩镜相对复杂、费用高,并且需要定期复查,部分患儿家长还会因为担心影响角膜健康而难以接受[6]。普通的框架眼镜家长容易接受,验光和佩戴均比较方便,但是作用单一,只能促进视力提高,不能控制视力的进一步发展,功能性框架眼镜其本质是近视离焦镜片,多区正向光学离焦在镜片上形成,提供的近视离焦功能具有持续性,进而起到控制近视进一步发展的作用[7]。

神经可塑性主要是指机体大脑内的皮质层细胞在本身所具备的神经联系条件下,对外来刺激信号进行分析、回应以及整合,并以此重新建立新的神经联系,这种神经联系可通过对刺激信号地不断吸收而加以巩固[8]。神经视觉信号的刺激可通过分子机制层面以及细胞外自基质微环境层面两种形式形成,其中分子机制层面主要包含有5-羟色胺、γ-氨基丁酸、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当分子机制层面信号受到抑制时,对视觉皮质细胞的外基质环境采取对应的视觉发育敏感期模拟干预也能够调节视觉皮质功能,恢复其可塑性[9]。视感知觉训练主要是给大脑皮质以及视器通过学习不断给予重复实践和知觉任务训练,从而让视觉皮质形成持续性的改变,重启并提升神经可塑性,进而提高视力[10]。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视感知觉训练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显著提高,双眼视功能、屈光度和裸眼视力显著改善,表明对于6~8岁低龄近视儿童给予视感知觉训练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儿的双眼视功能,提高裸眼视力。视感知觉训练是内隐性学习的方式之一,给予患儿科学和系统的知觉训练,重建大脑皮层,使其视觉功能恢复,大脑有可塑性,通过视觉训练激活视觉通路,促使脑组织处理视觉信号的能力增强,训练过程中可以依据患儿的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和个性化的训练方案,不断激发患儿的兴趣,发挥患儿主观能动性,促进其视觉功能恢复[11]。

综上所述,对于6~8岁低龄近视儿童给予视感知觉训练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儿的双眼视功能,提高裸眼视力,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屈光度低龄视力
青少年近视初诊散瞳前、后的屈光度比较
上午给眼睛“充电”或可改善视力
低龄未成年人案件核准追诉问题研究
保护视力等
好奇:20/20视力到底是什么?
视力测试
飞秒激光制瓣联合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治疗不同屈光度近视的疗效分析
显微外科技术治疗低龄儿先天性并指
低龄未婚先孕者人工流产负压吸引术后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的研究
低龄晚孕穿透性胎盘植入1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