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股带倒刺可吸收外科缝线应用于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优势

2023-07-27 05:24梁土玉杨进琼卢少红黄梦丹广东省高州市人民医院妇科二区525200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3年14期
关键词:缝线瘤体盆腔

梁土玉 杨进琼 卢少红 黄 平 黄梦丹 广东省高州市人民医院妇科二区 525200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常发生于30~50岁女性,目前临床尚无根治性药物,外科手术是可靠治疗手段。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传统手术治疗采用开腹和经阴道路径入路,随着微创手术的不断发展,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逐渐受到广大妇科医师及患者的青睐。腹腔镜手术是器械和技术依赖性手术,手术质量直接影响患者的疗效,较之传统开腹手术,LM具有腹部切口小、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受腹腔镜操作性质影响,术中操作空间小、出血多且缝合难度大,所以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对妇科医师具有极大的挑战。V-Loc用于LM,能够实现连续、免打结缝合、无须器械夹持维持张力,更有助于缩短手术用时,确保手术疗效[1-2]。基于此,本文就LM中应用V-Loc的优势展开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2月—2022年4月接诊行LM的70例子宫肌瘤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5例。对照组:年龄23~46岁,平均年龄(34.6±5.7)岁,肌瘤直径3~7cm,平均肌瘤直径(5.0±1.2)cm,单发17例、多发18例,已婚31例、未婚4例;观察组:年龄24~45岁,平均年龄(34.3±5.0)岁,肌瘤直径3~7cm,平均肌瘤直径(6.0±1.1)cm,单发15例、多发20例,已婚30例、未婚5例。纳入标准:经腹或经阴道B超、盆腔MRI检查等确诊,肌瘤为单发或多发子宫肌壁间肌瘤、子宫浆膜下肌瘤(1~3个),且最大肌瘤直径≤7cm;临床表现为无症状、月经紊乱、下腹坠胀、白带增多、盆腔包块等。排除标准:妊娠期子宫肌瘤;伴严重心、肝、肺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新发、持续盆腔炎史者;既往有盆腔手术史,术前评估盆腔粘连严重者;正接受抗凝治疗或凝血功能异常者;全身麻醉禁忌证者。

1.2 方法 剥除子宫肌瘤操作方法,患者取截石位,行气管插管全麻麻醉,再予腹部、会阴部、阴道消毒后,铺巾,放置举宫器及留置尿管。腹部取四个穿刺孔,分别于脐轮上缘行第1切口,长约1.0cm。在阑尾麦氏点及其对应位置、耻骨联合上3.0cm偏左2.0cm处分别行第2、3切口,长度约0.5cm、1cm。距脐轮上缘切口偏左8cm处行第4切口,长约0.5cm,置入器械,建立气腹,充气压力维持在13~15mmHg(1mmHg=0.133kPa)。用8号穿刺针在耻骨联合上2cm处经皮刺入腹腔, 到达瘤体边界处子宫肌层, 回抽安全后 (回抽未见血) , 缓慢注入用10ml 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后的垂体后叶素12U,促进子宫肌壁间血管收缩 (减少术中出血) 。用单极电钩纵行或横行切开肌瘤包膜, 暴露瘤体, 用弯钳钳夹子宫肌层,抓钳钳夹瘤体或肌瘤钻旋转刺入肌瘤瘤体, 将肌瘤完整剥除。缝合方法:剥除子宫肌瘤后进行缝合操作,两组缝合方法相同,但是对照组采用普通抗菌薇乔线缝合创面,观察组采用V-Loc缝合创面,选择分层连续缝合或全层兜底缝合。瘤腔浅的选择全层兜底缝合,瘤腔深的需选择分层连续缝合。全层兜底的缝合方法:在瘤腔顶点外0.5cm处浆膜面进针,在对侧浆膜面出针,连续缝合,用持针钳牵拉缝线闭合瘤腔,缝合至瘤腔另一侧顶点外0.5cm处,再反向连续缝合2~3针,线尾剩余约1cm处剪断缝线。分层连续缝合的缝合要点:在瘤腔底部一侧肌层内进针,在对侧肌层内出针,连续缝合,用持针钳牵拉缝线闭合瘤腔,缝合至瘤腔另一侧。最后一层再反向连续缝合2~3针,线尾剩余约1cm处剪断缝线。每一针针距控制在1cm,缝合过程无须打结,无须器械夹紧缝线维持张力,不留死腔。全部缝合操作均在腹腔镜下完成。完成缝合后用切割器粉碎瘤体经左下腹切口取出,检查、冲洗盆腔,完成手术。

1.3 观察指标 (1)术中情况:评估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盆腔引流时间;(2)术后情况:评估体温恢复时间、最高体温、下床时间、住院时间;(3)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盆腔血肿、术后发热、膀胱炎。

2 结果

2.1 两组术中情况对比 观察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盆腔引流时间较对照组少,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中情况对比

2.2 两组术后情况对比 两组术后体温恢复时间、最高体温、下床时间、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情况对比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两组盆腔血肿、术后发热、膀胱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3 讨论

子宫肌瘤是妇科常见良性肿瘤,好发于30~50岁女性[3],主要由子宫平滑肌细胞良性增生所致,容易造成经期延长、周围脏器压迫、月经量过多、子宫异常出血等症状,甚至恶变,所以必须及时治疗。相关报道指出[4],子宫肌瘤患病群体呈现年轻化趋势,所以越来越多的患者希望能够保留生育功能,以及保持器官完整性,即单纯剔除肌瘤,而不切除子宫,所以LM得到临床应用及推广。LM兼具局部粘连少、切口美观、恢复速度快等优势,其对于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已经得到临床证实,不过临床实践中也发现LM中缝合是风险较大且耗时最久的步骤之一[5],主要是因为腹腔镜下手术容易受到三维想象能力、术者直观视觉、空间限制等影响,较之开腹手术,缝合及打结时操作难度较大,加之肌瘤供血丰富,术中容易出血,所以亟须解决因子宫切口开放所致术中出血,因此,要求术者能够在较短时间内缝扎止血,而出血后术野模糊,又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缝合难度。基于此,LM对术者术中心理抗压力、手术操作技巧、步骤熟悉程度均有更高要求。另外,当前多数医院在缝合创面时均采用普通抗菌薇乔线,其为单股缝合线,具备抗菌活性以及可吸收特性,若是间断缝合创面,通常安全、可行,不过由于此类缝线强调紧密缝合,所以对打结技术有较高要求,导致手术时间延长。而相关报道指出[6],V-Loc在LM中有一定的应用优势。

本文结果表明,V-Loc应用在LM中有较好效果。(1)自2008年Greenberg等学者首次在妇产科中使用倒刺线[7],之后新型V-Loc单向倒刺可吸收缝线因设计合理、精细,逐渐得到临床推广。此种缝线表面有微小倒钩,倒钩紧密排列,且分布有单向“锯齿”样结构,故即便缝合时不打结,也能确保组织紧密无缝对接,加之每厘米缝线上均有20个微条索,还能保证缝线稳定,提高坚固性,同时缝线尾端带有自锚固环,所以术者无须打结,可降低操作难度,缩短手术时间及减少术中出血。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术中情况更佳(P<0.05)。(2)本文结果亦显示,两组术后情况、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采用V-Loc相对安全,不易影响患者术后恢复。考虑原因:一方面,出血及手术时间减少,可减轻手术对腹腔内环境的干扰,从而降低血肿、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风险,更好地稳定、恢复机体状态;另一方面,V-Loc采用单向倒刺装置,能够避免缝合期间打结松散、缝线滑脱、创面对合不严密等情况[8],有助于改善组织附着,减少异物反应,促进切口愈合,避免切口裂开。(3)值得注意的是,较之普通抗菌薇乔线,V-Loc会相应增加手术费用,所以多数家庭受限于经济状况,往往会选用传统缝合线,但若是经济条件允许,适宜的手术材料及器械无疑是保障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综上所述,在LM中应用V-Loc具备一定优势,具有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缝线瘤体盆腔
剖腹产横切口两种缝线缝合的对比探讨
显微手术在矢状窦镰旁脑膜瘤中的治疗效果
不是所有盆腔积液都需要治疗
《牛阴茎乳头状瘤的外科治疗》图版
体表软组织巨大神经纤维瘤的手术治疗
缝线抗议
坐骨神经在盆腔出口区的 MR 成像对梨状肌综合征诊断的临床意义
捆扎钢丝结合缝线引导指屈肌腱断端回缩的临床应用
锯齿状缝线皮下埋置面部提升术临床应用(附140例)
瘤体刮除骨水泥填充治疗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的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