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之需,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以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为研究对象,从数量、质量和结构三个角度明确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定位,分析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存在“培养目标明晰度不够、专业布局针对性不强、课程体系实践性薄弱、教学资源丰富性不足、评价机制系统性缺乏”等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路径,以期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江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有效对接。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养目标明晰;课程体系建设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受到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1]。江西省于2009年开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极大推动了江西整体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近年来,江西省出台了《2021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工作要点》《2022年全省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工作要点》《江西省打造全国新兴产业培育发展高地实施方案(2022—2025年)》等一系列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文件,要求切实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全国新兴产业培育发展高地。
进一步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江西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支撑,特别是需要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不仅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管理、服务一条线的主力军,其人才质量更是关乎产品性能优劣、服务质量高度、企业声誉好坏、企业国内外发展,进而影响到整个产业行业的发展壮大。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对加快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对接江西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定位
根据江西省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作要点,确定了航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中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六大优势产业。要想实现江西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技术技能型人才数量、质量和结构的供应与对接,按照此思路明确了高职院校对技能型人才的“高质量”培养与“高效率”输送的定位。
(一)应立足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数量”的需求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技术密集、知识密集、人才密集的高科技产业,普遍存在产业人才供给不足问题,产业的增速发展更是需要一支规模宏大的专业技术人才[2]。就目前产业需求而言,江西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长期存在“用工荒”现象,企业一线人才资源较少,技术技能人才比例偏低,人才短板直接影响产业持续创新。为了进一步明确产业技术人才需求,江西各地纷纷发布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紧缺人才目录,以江西省会南昌为例,早在2020年南昌市调研了214家重点企业,确定了90个紧缺急需岗位目录,收集岗位需求信息数量达5万余个,这表明了地方产业对人才需求巨大。人才数量严重不足难以满足产业常规发展,已成为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速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重要任务,其对人才的培养规模应首先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人才数量需求对接上,以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
(二)应立足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质量”的需求
与传统其他类别产业相比,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地方经济发展全局有着重要的带动作用,处在产业生态链的顶端位置。近年来,江西省积极主动切入全球价值链高端,培育出了一大批龙头骨干企业、国家科技型企业,推进了一批技术优势、市场优势明显的重大工程项目,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向上攀升。这些不仅对技术技能人才数量需求较大,对人才质量更是提出了综合素养高、专业技能强、创新思维拔尖等高要求。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应当强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创新培养规格,优化培养模式,注重培养质量,培育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紧缺的具有较强技术能力、较高职业素质、较宽知识视野、较强学习能力的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三)应立足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结构”的需求
我国技术技能人才存在结构和布局不合理的现象,而江西省技术技能型人才存在层次结构、地域结构失衡等问题[3]。高职层次的高技能人才被大量传统行业企业、非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吸收,人才流入新兴产业离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在地域分布上,江西省内各地技术技能人才集聚程度呈现明显不一,南昌、赣州、九江等经济较好城市留住人才比例较高,景德镇、新余等经济排名靠后城市对技术技能人才吸引不足;此外,技术技能人才还呈现向外省大量流动的趋势。基于此,高职院校应重视人才结构失衡、外流等问题,加强江西省情教育、各地市情教育,提升人才留赣意识,立足江西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结构实情培育技术技能人才。
二、对接江西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问题分析
江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将知识成果应用于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输送重要基地的高职院校,对江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有直接推动作用。根据《2022年江西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报》可知,江西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现有64所,开设专业1900余个,在校生数50万余人。尽管高职院校开设专业数量较多,学生规模较大,但通过深入访谈、线上调查、查阅资料、实地走访及政府部门提供数据等方式进行调研,发现高职院校在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时存在一些问题。
(一)培养目标:明确性不够
高职院校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社会属性,其人才培养目标问题是所有培养工作的核心问题。通过查阅人才培养方案、访谈教育行政人员、企业主管等方式发现,现有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较为笼统,尚未突破传统局限,精准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程度偏低。不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仅用“培养适应地方发展所需”“培养现代企业所需”“服务江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服务‘质量强国’战略”等宏观词语描述,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培养出的人才难以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正如一位新兴产业企业主管所言,不少高职学校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的技术人才培养目标认识不清,未能满足企业真正需求,把高职生培养目标定位过高或过低都会出现与产业生产脱节的问题。
(二)专业布局:针对性不强
江西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较大,但通过整理收集江西高职院校招生专业数据发现,高职院校专业布局与产业结构对接不紧密,专业设置针对性不强,专业方向细致化不够。一方面,江西三分之一高职院校为综合类学校,开设的专业多为传统专业,文科专业以财会、教育、营销为主,理科专业多为计算机、机械、电气。据质量年报统计,高职在校生规模前五名的专业类分别为财经商贸、教育与体育、电子与信息、医药卫生、装备制造,人数规模38万余人,占比71%。开设专业布点数比重较大的多的是传统专业,如教育与体育大类有168个专业布点,在校生近9万人。另一方面,大部分江西战略性新兴产业没有足够数量的专业点与培养规模对接。如航空产业领域,仅有一所高职院校具备航空资源办学优势,开设有航空制造相关专业,但每年招生规模在3000人左右,这与产业人才缺口需求相距甚远。此外,在现有对接产业结构的专业布局中,专业设置大类,专业方向细化不均,不少专业建设也处在探索初期。
(三)课程体系:实践性薄弱
部分高职院校过于注重学术知识价值,关注传统理论知识的教授,对实践课程缺乏一定重视和认识,导致实训课程开设情况不乐观,培养的人才实践操作能力不强。还有部分民办高职院校因逐利心切、课时受限、实训条件不足等原因,其技术性、实践性的课程内容被削减或简化,导致人才能力得不到发展,与产业所需的不符。以所走访的江西1所涉外民办高职为例,该校引进了大量外籍书刊和音像资料,却缺乏一定的实操设备和实训基地,实践性课程开发远远滞后于产业发展。此外,也有一些院校新开设的课程与重点产业对接,但课程体系还未成熟、课程标准还不够完善。通过分析笔者所在学校2022届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问卷发现,有近30%毕业生表示对课程安排满意度一般或较低。甚至有毕业生反馈在校期间专业课虽然配备了1~2周的实训课程,但课程往往流于形式,课程效果不好,对技术技能水平提升推动作用不大。
(四)教学资源:丰富性不够
高职院校需要紧密结合产业生产实际,将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的新技术、新知识作为人才培养的内容,建立丰富的企业实际案例资源库,在教学中引入产业资源,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4]。然而当前许多高职院校教学资源陈旧,未能及时根据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和地方经济发展现状引入最新的知识,导致培养出的学生不具备比较强的实用技能,进入企业后往往不能直接上岗,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全面培训。同时不少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单一,忽视扩充职业道德、心理素养的教学内容,如此培养出的人才也存在素质偏低情况,创新意识与能力不强,不能很好地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
(五)评价体制:系统性缺乏
现阶段江西各高校初步建立了各具特色的技术技能人才评价机制,但不成系统、不够完整。如有些高职院校开展一年一度人才培养评价反馈活动,但评价主体涉及不同部门,随着部门人员流动变化,对同一学生的评价在不同年级阶段未能进行有效衔接。与此同时,政府、高校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共同参与技术技能人才评价的制度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不少学校人才培养评价主体主要限于校内教师,校外力量特别是新兴企业人员作为人才实际使用方未能及时参与评价人才培养过程,导致出现评价机制与社会需求、产业发展需要错位问题。整体上看,江西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体制还存在对人才培养评价维度单一、评价方式传统、评价标准不一等问题。
三、对接江西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路径
根据江西省统计局发布的《2022年1—11月全省工业数据》,2022年1—11月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20.3个百分点,占江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26.5%,同比提高了2.7个百分点。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增速,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急需趋势也日益明显。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如何适应江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如何有效对接江西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显得尤为重要。
(一)树立人才培养先进理念,实现培养目标对接
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最基本最重要的核心工作,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起到关键作用[5]。根据当前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江西高职院校首先要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审视,调整偏差,以先进的育人理念为导向,以高标准高要求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才能真正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时代需求。一是更新育人理念,提高人才培养政治站位。破除传统的育人观念,纠正人才培养错误认知,研判产业发展形势,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求,树立人才培养先进理念。二是营造良好氛围,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劳模精神”,营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良好社会氛围,宣传社会主流价值观,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實处,培养更多产业所需、时代所需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三是成立专门小组,规划好人才培养发展方向。各高职院校要结合“十四五”规划,以江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任务为重点,成立专门对接小组,认真制定人才培养整体方案,明确人才培养具体目标,统筹协调人才培养过程,促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质增效。
(二)调整人才培养专业结构,实现专业布局对接
围绕江西省六大优势产业发展和扶持新兴产业“增品种、提品质、扩规模”重大项目要求,高职院校要紧紧扣准产业专业需求,增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专业设置针对性,优化调整专业建设标准,实现专业布局与江西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一是依据学校优势,紧扣产业需求,科学设置专业的整体与方向布局。围绕各高职院校办学定位、传统优势,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最新发展动态、方向,全面统筹规划招生专业整体设置,调整优化对接产业的专业方向,确保对接江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业布局合理、覆盖到位。二是打破专业壁垒,明确建设思路,全力打造新兴产业专业群。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岗位需要和用人标准为依据,明确“多学科交叉、多专业融合”的专业发展思路,将相关专业有效融合,构建新兴产业专业群,推动群内专业内涵发展,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三是突出专业特色,创新专业建设模式,实现专业对接产业。深化与行业企业合作,紧贴企业需求特征,建设对口特色专业,创新专业建设,推动专业优质发展,实现技术技能人才高质量培养[6]。
(三)创新人才培养课程模式,实现课程体系对接
依据江西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缺口需求,优化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课程模式,强化课程体系建设,升级课程标准,创新课程内容,将江西特色、产业特色、学校特色融入课程开发建设,积极助力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倾斜。一是升级课程建设标准,优化课程建设内容。密切关注战略性新兴产业前沿知识和最新技术,对接发展趋势和市场需要,提升课程建设标准,调整课程建设内容,增强课程建设的适应性。二是增强理论联系实践,突出专业课程实战化。保障资金充足,引进先进的实训设备,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增加实训课时,开展科技周、实训月等活动,以破解课程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增强技术技能人才应用能力。三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提升课程建设现代化水平。将“信息技术+”手段充分融入课程建设,推动课程建设数字化转型,加快建设在线开放课程,打造互联网时代下智慧课程,满足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时代所需。
(四)整合人才培养资源开发,实现教学资源对接
高职院校要积极主动对接政府、产业、企业,充分利用多方资源,整合各方提供的支持和环境,融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的职业素养、创新精神、专业能力等要素于技术技能人才教学,丰富教学资源内容,促进教学资源市场化、社会化、实用化,构建多元协同育人模式,共同推动江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向上发展。一是搭建资源开发平台,建设专门教学资源库。充分开发利用各类教学中心、教学载体,搭建各种线上线下教学平台,建设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门教学资源库,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保障。二是发挥产业支持优势,促进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加强校企联合开发专业教学资源,吸收企业技术专家等校外力量共同参与教材、案例等的编写和选用,将企业生产实际转化为教学资源。三是集聚各类育人资源,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充分开发校本资源,发掘江西各地资源并借鉴其他省份育人资源,將各类优势育人资源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集聚,增强人才培养过程的生动性、丰富性,服务江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五)完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实现评价体制对接
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主体的高职院校,要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任务出发,以产业岗位需求为基础,以人才反馈为依据,修订完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引入多维度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让用人企业评价人才,提升江西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性。一是依据人才发展规律,建立全面育人评价体系。根据高职生人才成长规律和培养特点,修订完善人才培养评价方案,注重过程性评价、阶段性评价、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个性化成长、综合发展,构建多维育人的评价机制。二是把握产业发展趋势,构建多元主体参与评价。在学校自评的基础上,引入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参与人才培养评价,从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等方面多维评价人才培养成效,构建开放、立体、深度的多元评价体系。三是定期开展评价交流,拓展人才成长通道。通过组织丰富的评价交流活动,如组织学生进行自评反馈问卷、邀请行业企业进校交流人才培养成果、开展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研讨会等,全方位推进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促进技术技能人才成长。
参考文献
[1] 房栋.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及培养方式研究论述[J].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2018(01):87-89.
[2] 陆宇正,汤霓.技能型社会视域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困境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2(09):13-19.
[3] 陈美华,刘彦宏,黄新建.江西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同发展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4):91-95.
[4] 苏命峰,宁和南.湖南高职新工科专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供需耦合缕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0):81-90.
[5] 刘志英,赵忠见.三螺旋理论下政校行企协同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以郑州市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09):189-191.
[6] 王亚南,刘毅.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浅析[J].人才与创新,2020(04):52-54.
收稿日期:2023-03-13
基金项目: 江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青年专项课题“对接江西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的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策略研究”(22GZQN05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袁春香(1989- ),女,九江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高职生就业指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