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内在机理与路径

2023-07-26 06:55郭金梅
职业时空 2023年2期
关键词:职业教育

摘要: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也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和内生动力。乡村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提升职业教育水平是实现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途径。对此,文章从乡村人才振兴现状入手,分析了职业教育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内在机理,探究了职业教育在乡村人才振兴中在技能资本、人力资本和心理资本等方面的重要价值。目前,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还存在种种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要破解人才瓶颈的制约,基于这些问题提出了职业教育助推乡村人才振兴的有效路径,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健全乡村人才激励制度,构建人才支撑平台,开展融入乡土的技术服务和完善乡村人才发展环境等,以全面推进乡村人才振兴进程。

关键词:职业教育;乡村人才振兴;乡村发展

乡村的全面振兴,关键是人才的振兴。目前,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种种问题,如乡村建设人才总量不足乡、村建设人才质量不高、乡村建设人才结构不均衡等,这些问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加以解决的重要问题。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相关政策提出,要支持办好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加快培养乡村振兴人才,鼓励更多农民、返乡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切实发揮职业教育对乡村人才振兴的助推作用。职业教育作为乡村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在乡村人才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职业教育为乡村人才振兴赋能技能资本、心理资本以及人力资本等,必须将职业教育融入乡村人才振兴中。以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还存在一些难题,分析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现实问题,发现存在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专业布局不合理、培养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对此,应当积极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多方协同的育人平台、完善乡村人才发展环境等,从多方面推动职业教育赋能乡村人才振兴。

一、职业教育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内在机理

(一)乡村人才振兴现状

1.乡村建设人才总量不足。城市的高速发展和城镇规模的扩大,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更多的农民进入城市务工。相对于乡村的缓慢发展,城市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以往农民只能依靠土地获得收入的情况,在城市定居的人口迅速增长。与此同时,乡村人口逐渐减少,人才流失严重,导致乡村建设人才总量明显不足。如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乡村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迈出新步伐。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的深化改革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当地各级政府部门一直致力于乡村人才队伍的建设,对乡村教育的关注和投入不断加强,不定期对乡村建设人才进行选拔、培训,但所培养的人才远不能满足乡村建设与发展的需要。虽然近些年,农民工的回流趋势明显,但本地乡村建设人才的增速仍低于外出农民工的增速,在数量上完全无法保证乡村振兴发展需要。

2.乡村建设人才质量不高。乡村振兴战略坚持乡村全面振兴,统筹谋划乡村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所需的不仅是大量的基础劳动力,更需要有知识、有技能的乡村建设人才。乡村的现代化建设与产业的高效管理需要高科技人才的支撑,然而,从目前乡村建设人才队伍状况来看,普遍存在学历低、技术陈旧、思想落后等问题,现有的科技人才往往年龄较大,接受新思想和学习新技能的速度较慢,无法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无法解决难度较大的农业生产问题,对于工程建设、贸易往来和旅游服务等方面的能力不足。乡村建设人才综合素质偏低的情况限制了其作用的发挥,无法真正地掌握乡村振兴发展方向,再加上乡村本身的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落后、资金缺口大,严重限制了乡村建设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1]。

3.乡村建设人才结构不均衡。乡村建设人才的年龄结构不均衡,年轻人才缺失成为非常凸显的社会问题。在人才年龄结构上,占人才队伍总数最多的是50-60岁的人才,30岁以下的人才资源占比非常小。在科技人才缺失以及人才年龄结构不均衡的情况下,很难合理安排人才部署和岗位规划。并且乡村对科技人才的吸引力弱,乡村科技人才引进较为困难,一些高科技人才首选在城市工作和生活,大学生毕业后也很少回到乡村发展,造成人才资源分布不均衡、乡村人力资源紧缺。在专业领域分布上,新型职业农民较少,高技术人才不足,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匮乏,很多乡村建设人才队伍处于一种结构不平衡或人员缺少的状态。

(二)职业教育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内在机理

职业教育是乡村培育人才的重要阵地,用好职业教育资源,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作用,培养更多乡村复合型人才,才能留住人才、发挥人才作用,助推乡村振兴。职业教育是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职业教育的创新与改革,也会给传统的农业、农村发展方式带来颠覆式变革,促进乡村的全面振兴。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人才振兴是关键,而职业教育是打造高素质、高技能、热爱农村、扎根农村的乡村振兴人才的切实保障。加强职业教育,培育出一批高技能、善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可切实促进农村长效脱贫,提升农业和农村的收入水平,促进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的顺利推广。职业教育也是促进乡村文明建设的有效抓手,乡村振兴的内在意蕴不仅是指乡村的经济发展,还涵盖了文化、生态文明等方面的振兴。乡村地区教育资源匮乏、文明建设薄弱,职业教育的加强,有益于乡村良好文化氛围的营造、精神文明的建设,通过知识、文化与技能振兴乡村文明建设[2]。

职业教育发展系统主要包括专业布局、人才培养、课程建设、产教集群、职教体系,乡村振兴发展系统包含了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以及生态振兴五个方面。职业教育发展与乡村振兴之间有着清晰的耦合关系:(1)要素耦合。职业教育系统的要素包括课程资源、师资队伍、技术手段和资金支持等,这些要素可以通过先进技术和高素质人才等形式流向乡村,提升乡村建设人才的技能和文化素养,也可以通过资金、基础设施等形式流向乡村,推动乡村的产业发展。而乡村的人才、产业、文化和组织的振兴也会为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的完善、师资力量强化、技术优化等方面提供了有效支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教育和乡村振兴系统之间要素双向流动、相互推动,形成了相互促进的要素耦合机制。(2)结构耦合。职业教育在赋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其专业体系、教学模式等结构层面的建设与发展,会和现代化农业体系及美丽乡村建设和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乡村发展框架相匹配,这样能够更好地解决职业教育人才供给侧和乡村振兴人才需求侧的结构性矛盾,职业教育系统和乡村振兴系统之间的结构耦合可以促进职业教育与乡村发展的互联互通。(3)功能耦合,在职业教育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过程中,两个系统相互融合、相互补充,不同的要素系统和结构系统组成了更加稳定、功能强大的系统[3]。

二、职业教育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作用机理

(一)职业技术培训赋能技能资本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类型教育,承担着培养各种技术技能人才的责任。职业教育能够以乡村振兴为导向,尽可能培养大量的、各种类型的技术人才,满足乡村振兴发展人才需求。技能资本是个体通过教育或者培训等实践活动,将某些专业技术、先进知识和应用能力内化为自身能力的一部分。职业教育和乡村振兴为个体获取技能资本提供了机会和空间,乡村建设人才通过在职业教育和乡村振兴场域中的实践活动与技能积累,可以实现技能资本的再生产以及实现自身发展价值。通过职业技术培训可以赋能乡村人才掌握更多的科学技术和应用技能,提升自身的知识涵养和实践能力,逐渐打破“被动参与”的习惯,激发乡村人才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的主动性和发展能力,促进乡村人才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助推乡村人才振兴。

(二)创新创业教育赋能人力资本

传统思想下的乡村人才可能存在“就业守业”的习惯,缺乏一定的创新精神,无法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難以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职业教育在人才创新创业培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基于职业教育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有助于打破人们原有的保守思想,激发人们的创新创业意识与热情,开辟人们的创新思维和培养人们的创业能力等,为乡村人才振兴赋能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的增值能够帮助人们有效参与新型乡村建设,进而推动乡村创新创业人才的振兴。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等模式也可为乡村人才的创新创业提供咨询服务和技术支持。近几年,乡村科研人员在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后结合乡村发展现状,不断创新产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职业教育的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乡村振兴人才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4]。

(三)理想信念教育赋能心理资本

农民是乡村人才振兴的核心利益相关者,更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参与者。但很多农民由于技术匮乏或者观念落后,自身存在消极心理,大大影响了他们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通过职业教育理想信念的教育,积极响应农民的利益诉求,帮助他们坚定理想信念,形成积极的心态,改变他们以往在乡村发展中的“旁观角色”,从而优化他们的心理资本,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积极心理资本的形成对于乡村人才振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面向乡村的职业教育不仅要重视人力资本和技能资本的赋能,也要注重积极心理资本的形成,培育乡村振兴人才理性、自信的发展心态[5]。

三、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存在的问题

(一)吸引力不足

人们普遍认为职业教育的层次水平较低,只有接受高等教育才能改变落后的生活方式,因此,对于高等教育过于重视,导致人们抵触职业教育,并没有将职业教育当作提高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虽然越来越多的政策指出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并不断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但仍需要时间去落实。从目前乡村的人才发展环境来看,制约因素依旧较多,如基础设施不完善、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有待提升,乡村建设人才的薪资、待遇和晋升机遇偏少等问题也普遍存在,严重限制了乡村的人才资源、智力资本的输送。相比于城市人才发展环境,乡村人才发展环境不具吸引力,无法更好地留住本地人才、吸引外部人才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留在乡村发展的人才一旦流入城市,就很难再回到乡村。

(二)培养体系不健全

乡村人才群体较复杂,培养难度明显较高,职业教育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培养体系在多方面都面临着挑战。一方面,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对象往往是普通学生群体,而乡村人才培养对象具有多样化特点,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人才培养方向存在差异,这也就要求职业教育的乡村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具备较高的灵活性、培养目标要明确,不能硬搬普通学生群体的教学体系,如对传统手工技艺的培训,普通学生群体的培育侧重于传统手工技艺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而对于乡村人才的培育主要在于手工技艺的实用性和产出效果。另一方面,人才培养功能定位不清晰。对于在校学生,职业院校注重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但不够了解乡村人才所具备的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对于乡村人才培养功能定位不清晰。且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培养对象往往存在学历低、信息化运动能力弱、接受新事物慢等问题,人才培养的方式需要改善和优化,以更加适应乡村人才振兴的发展需要[6]。

(三)专业布局不合理

乡村产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育需要地方职业教育提供帮助,而职业院校在专业布局的设定上过度契合“城市企业”,不断与城市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导致乡村产业难以融入职业院校育人过程。目前,很多职业院校并没有找准服务乡村振兴的契合点,在乡村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学科布局方面不够科学合理,也未能及时结合乡村振兴具体需求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导致农业专业和其他专业的关联降低,忽略了农业相关专业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性。职业教育赋能乡村人才振兴过程中,对于“农业+”专业群的关注较低,支持和建设力度不足,很难为乡村振兴培育真正所需要的人才。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方面,偏向于技术技能的培训,缺乏对于乡村历史文化、人文素养、社会适应等素质能力的培养,不利于乡村人才综合能力的提升,容易导致乡村人才缺乏自信心,参与乡村建设热情不足。

(四)教育资源匮乏

在当地政府的正确领导以及相关政策的推动下,把人才振兴提到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高度,并将职业教育作为重要抓手,但在职业教育切实服务乡村人才振兴方面,实施方案不够细化、专业资金支持力度不足,没有按照当地经济发展、人口布局、农民需求等特点建立长效的投资机制。由于乡村教学设施落后、教学资源匮乏、人才激励机制不成熟等原因,优秀教师不愿在乡村就业,师资力量明显不足,甚至一科教师身兼多科教学任务。另外,人才支撑平台不足,无法更好地吸纳与培育各类人才为乡村振兴赋能,尽管已经有很多职业院校与地方政府、乡镇企业等建立了合作关系,成立了乡村振兴人才平台,但仍旧存在总量不足、平台运作模式不清晰、运行机制不完善等问题[7]。

四、职业教育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路径

(一)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首先,需要明确了解乡村发展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农业+”科学规划。在制定培养方案前,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各地区乡村人才数量和需求情况的了解和统筹安排,以有效衔接职业教育和乡村人才振兴[8]。职业教育赋能乡村人才振兴并非暂时性、碎片化的,应建立全面的培养策略,将乡村人才作为职业教育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建立职业化的培养管理机制,在专业选择、课程设置、实践活动等方面充分结合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同时注重对乡村人才精神文明、文化素养、民主意识的培养。其次,加快中高职教育的一体化建设,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在教学方式上,积极探索各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课程上,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应保持一致,保障乡村人才学习的进步性和层次性。随着乡村发展和乡村人才结构的快速转型升级,乡村人才的深造意愿更加强烈,在知识和技能快速更新的时代,不断补充新的资本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也要加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合理衔接与双向互认,不断完善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并且也要加强对乡村人才培训之后的技术指导和跟踪教育,努力形成“一条龙”服务体系,保障他们能够得到高质量的持续发展。

(二)健全乡村人才激励制度

为留住乡村人才、吸引更多的人才回农村发展,需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重视人才的持续引进,制定并健全适宜乡村人才振兴的激励制度。对于投身乡村振兴一线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要切实保障他们最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提供全面的关怀与支持,不断提升他们的薪资待遇,在福利待遇方面也要加大投入,减小与城市待遇的差距,避免人才流失。在职位晋升方面,采取人才职称制度,建立完善的乡村人才职称评定与晋升系统,明确人才晋升渠道,稳定人才储备,吸引更多的乡村人才自愿提升自我、建立长期的发展规划,全力参与到乡村振兴建设工作中来。职业院校也要定期为乡村人才提供培训和深造的机会,保障他们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的不断提升。

(三)构建人才支撑平台

职业院校应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优势,实施乡村人才培育工程,构建多样化的人才支撑平台。可与企业共同成立乡村振兴产业学院,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等一体化的人才支撑平台,依托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打造教学工场,发挥职业院校的特色教学优势。可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鼓励毕业生参与到乡村振兴工作中,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计划、“三支一扶”等相关活动,引导人才向乡村流动,增加乡村人才回流趋势。同时鼓励广大职业院校的教师参与“送智下乡”活动,将职业技能切实用于乡村的美好建设中,举办政策宣讲、走访座谈等活动,帮助乡村人才答疑解惑,提升他们的技能水平,助推乡村发展。面向乡村人才构建终身教育体系,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升乡村人才的思想文化水平、道德素养、乡村文明建设能力等,推动乡村人才的全面可持续发展[9]。

(四)开展融入乡土的技术服务

结合区域特点,发挥高职院校不同专业的教育优势,丰富教育资源。利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酒店管理、艺术设计等专业技术优势,为乡村建设中的旅游产业规划、旅游品牌建设以及旅游产品包装提供专业的咨询以及培训服务;发挥职业院校在机电、计算机、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技术资源优势,开展乡村建设的技术咨询和指导服务,以科技创新推动乡村的快速发展。也可借助职业院校的师资力量和研究基地资源,为乡村人才开展技术培训,提升他们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将更多的资源输送到乡村。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农业监测预警平台和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等,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推动农业生产现代化[10]。

(五)完善乡村人才发展环境

乡村的生活质量、基础设施、公共交通体系等均是影响人才扎根乡村的重要因素,政府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宜居环境、加强生态建设等,提升人才回流乡村的积极性,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包括住房、医疗、交通网络等方面,增加乡村人才投身于乡村建设的热情。地方政府要引导院校教育资源、企业资金、社会人才等各种创业资源向乡村倾斜,增加乡村创业就业机会,根据乡村发展的现实需求增加就业岗位,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参与到乡村建设中。金融帮扶方面,降低农村企业的准入门槛,在金融政策方面给予农村、农业、农企一定的帮扶,破解融资难题,丰富乡村振兴建设融资渠道,逐渐形成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模式,为乡村人才的创业提供金融保障。由于农业产业的回报周期长、创业风险较高,因此,也要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可由职业院校的经济、金融、财务等专业教师组建一支创业指导团队,为乡村创业的个体或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减少乡村建设面临的创业风险,帮助乡村人才调整创业思路和发展方向,妥善应对创业风险,为他们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结 语

职业教育发展系统与乡村振兴发展系统在要素、结构和功能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和耦合关系,职业教育是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因素,能够为乡村人才振兴赋能技能资本、人力资本以及心理资本等。二者的有机结合与协调发展还存在种种问题,需要从培养体系、人才激励制度、人才培育平台等多方面进行努力,以提供更为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菡.乡村人才振兴的困境与出路[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20.

[2] 孙红霞.农村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内在机理、现实困境及具体策略[J].农业经济,2021(11):128-129.

[3] 高岳涵,王琪.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如何赋能乡村振兴[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2(09):165-172+188.

[4] 王思瑤,马秀峰.场域理论视角下职业教育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作用机理与实践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2(03):27-34.

[5] 陈柏林,周虹.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现实困境及推进策略研究[J].农业经济,2022(10):115-117.

[6] 林梓杏,李珏萱.乡村人才振兴背景下职业教育扶贫的困境及对策[J].林区教学,2022(07):46-49.

[7] 彭瑛,李水蓝.乡村振兴本土人才培育影响因素及培育路径研究[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2(04):1-11.

[8] 昌平.让职业教育点燃乡村振兴“人才引擎”[N]. 昌吉日报(汉),2022-07-22(001).

[9] 陈明霞.职业教育助推乡村人才振兴的价值、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22(01):21-27.

[10] 曾玲.乡村振兴与高校创新创业人才耦合培养路径研究[J].经济师,2022(12):145-146.

收稿日期:2023-01-04

作者简介:郭金梅(1990- ),女 ,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育人教育。

猜你喜欢
职业教育
法律视野下我国退役运动员的再就业对策研究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对汽车服务顾问人才的培养方式
浅谈职业学校商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分层导学提高解剖生理学复习的有效性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