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中华民族的核心精神和人生哲学,将其融入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能强化学生的文化认同,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职业道德教育,为学生作出正确职业决策做好价值引导。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中能发挥天然优势。以漳州非遗文化为例,本地非遗能为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提供多样的教学素材,丰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职业探索中深入了解本土非遗文化,唤醒本土文化认同,坚定非遗传承意识,促使学生在就业和创业中落实传承非遗行动。
关键词: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职职业生涯规划
一、优秀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各民族在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各个方面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和非物质成果的总和,尤指人的精神生活所创造的非物质成果,主要包括思想、道德、宗教、哲学和习俗等。[1]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对其定义为“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器物、实物、手工制品等)及场所(文化空间)”。[2]
非遗存在于口传身授、表演艺术、传统工业、社会风俗之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呈现,也是其重要的组成,同时也包含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传承的核心价值理念。本土非遗文化融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之中,不仅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还能唤醒学生的民族认同,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造,有利于学生正确做出职业决策。
二、优秀传统文化能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产生积极影响
(一)能引导中职生认识自我,强化文化认同
要建立正确的择业观需要先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明白自己想要做什么,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许多朴素的人生哲学,是千年来中华民族智慧结晶。古代哲人探索自我、认识自我的篇章能启迪学生探索自我、分析自我,构建一个较强民族认同的自我,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我。
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融入传统优秀文化,是一种文化自信教育,能加强中职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巩固中华民族身份的认同,有利于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对当今多元文化的刺激,如果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没有牢固的认同,将难以抵制外来糟粕文化的侵蚀。中职生自身文化知识基础薄弱,单纯的文化知识输入难有好的教育效果。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连接点,呈现更多能与学生职业生涯相关联的优秀传统文化,易于被中职生接受。
(二)利于树立中职生正确的职业态度,促进职业道德教育
当今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催生了一些浮躁的名利观和只追求当下的过度消费观等,渐渐远离了从前“慢工出细活”精益求精的观念,一些需要长期投入才能逐渐有成效的产业渐渐被冷落,中职生也不免受到影响。
此时,国家提出并開始实施国家“工匠战略”。其中倡导的大国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都可以在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丰富的教学资源。历史上著名的大工匠鲁班、都江堰的设计建造者李冰等能工巧匠正面地诠释了“工匠精神”。在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工匠精神的来源,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观。
此外,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能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优秀传统文化中也蕴含了不少修身养性之道,能够抚平学生一味追求物质的浮躁,重塑学生职业价值观,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境界。
(三)帮助中职生认清中国社会形势,为正确做出职业决策做好准备
现在的中职生除了自我认识不足之外,对外界环境也缺乏理性和深入的了解。在短视频流行时代,学生大量接受了短视频平台片面浅薄的信息,对于外界的信息也只进行感官接受浅显分析,容易产生浮躁不安、缺乏自信、人云亦云的心理,不能认清自己的优势长处,无法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也容易产生自视甚高、盲目依赖物质的情况,一心追求高收入的职位,忽视从基层开始的艰苦奋斗的精神。
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能为迷失在急功近利氛围下的中职生指引道路。通过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分析当前的社会形势,认清所处的历史阶段,了解自己肩负的历史任务,站在民族复兴的立场去树立自己的职业目标,作出符合当下发展趋势的职业决策。
三、本土非遗文化融入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必要性
(一)本土非遗文化能为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提供丰富宝贵的教育资源
当前社会的功利思想引发一些中职生盲目追逐物质,追求利益,缺乏对“义”的正确认识,需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3]
儒家思想中的“重义轻利”,指的是应该考虑他人利益,把社会公平正义和民族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前,这种重视大义的义利观,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主流价值观,这种义利观引领中华民族将民族利益摆在第一位。这样的义利观教育有利于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观,是中职生德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这些义利观作为思想指导,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学生对义利观的认识,纠正学生错误的义利观。
此外,优秀传统文化也包括了积极乐观的人生哲学。中职生处在情绪敏感的青春期,部分学生因为住宿条件不理想、封闭式学习环境、考试失利等因素就会产生焦虑暴怒忧郁等情绪问题,需要在德育中培养敢于面对挫折、克服困难的乐观精神。
利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加强中职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中国千年来的优秀文化包含为民族奋斗的爱国精神,记载了众多爱国人士为保卫国家、促进民族繁荣的事迹,将这些优秀爱国人物事迹,融入中职生德育,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加强民族文化认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爱国之心,引导他们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能以国家民族利益为自己的出发点。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需要
中职生正处在塑造价值观的关键时期,需要引导他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他们的民族自信,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非遗文化融入德育,有利于他们形成统一的民族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在对民族文化内核的深入理解、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较强的民族意识的基础之上。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拥有长久的历史,引导中职生追溯中华民族的起源发展,认识属于本民族特有的精神,能激发他们探索本民族,巩固民族意识。
让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精神融进中职德育,是铸牢中职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4]应让中职生在体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唤醒爱国热情,提升民族自豪感,树立投身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理想。因此,在德育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
(三)是德育本土化的需要
全球化的沖击,让德育本土化变成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而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是德育本土化的必然选择。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德育的发展需要坚持本国特色、本民族特色,在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借鉴和创新。[5]现今,无法再依靠传统的德育模式来灌输给学生各种道德信念和理想,不能仅仅靠教材的理论和抽象的道德说教对学生进行教育,需要引导学生自我探索,强化学生的主体性,促使学生在丰富的感性元素中探索,逐渐上升到理性认知,建立起认知,构建价值观,这些感性元素来源就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以非遗文化作为德育本土化的核心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身份认同感,能使学生未来在多样化的国际环境下,能坚定自己的民族意识,不盲从不迷茫,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
非遗文化中包含大量手工艺艺术,利用艺术形式来传达思想,进行思想教育,艺术形式所具备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极大地丰富了德育的形式。当今的中职生接触了许多艺术形式,容易接受这样有趣的形式,接受思想教育的同时,提升了审美品位。
由于中职生生源集中在本地,取材于本地的非遗文化,也很贴近他们的实际生活。结合各个地区的风俗民情、文化特色,将德育本土化,编写本土化教材,让原本学生眼中高高在上的德育,变成接地气、更容易亲近的学习内容。
四、以漳州非遗文化融入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践探索
漳州中职生生源集中在本地,大部分学生在漳州成长生活,对漳州本土文化更有亲近感。
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形式多样,如以南靖土楼闽南山歌、华安畲家民歌为代表的民间音乐;漳浦剪纸、漳州民间木版年画等代表的民间美术;龙海宋江九州八卦阵、龙海常春岩戏钹(赏金)等杂技与竞技;云霄纪念开漳圣王巡安民俗活动、白礁慈济宫吴真人诞辰祭奠仪式等民俗节庆,芗剧等民间曲艺;片仔癀等传统医药;布袋戏木偶制作、水仙花雕刻等手工技艺。
漳州非遗文化内涵丰富,兼具文化性和实用性,贴近本地中职生生活。如漳州水仙花雕刻成品是年末年货及过年装饰物必不可少的物品,政府相关部门也组织过水仙花展等文化活动,自小在漳州成长的学生经常接触此类文化产品,对此易产生亲切感。因此,非遗文化作为教学资源具有天然的优势。
非遗文化中蕴含了漳州人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本地中职生继承发扬。每项非遗背后都有一段源远流长的传承故事,从中能发掘漳州人的精神内涵,如徐竹初木偶头雕刻技术,最早可追溯至晋朝,历经一代代改进传承至今。一个个精致传神的木偶面孔都是雕刻者坚持不懈的心血凝结。木偶头雕刻技术经过社会变迁历经曲折,传承至今,是传承者坚毅的决心,更是漳州劳动人民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在非遗中体会这样的精神对中职生具有重大意义。
(一)在职业兴趣探索中深入了解本土非遗文化
漳州非遗文化是开启本地学生职业兴趣的优质素材。兴趣是在个人的社会实践中逐渐产生发展形成的,职业兴趣基于学生对职业的认识和过往社会的体验。漳州非遗作为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其实早已融入学生生活,是学生最为熟悉的文化习俗、文化产品、文化知识等。
把学生熟悉的非遗文化作为职业兴趣探索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非遗文化内涵,了解非遗的历史文化,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还能深化对漳州非遗的认识。
比如漳州片仔癀的来源。据传,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一位御医对朝廷不满,携秘方逃离京城,辗转到漳州东郊璞山岩寺出家为僧。他根据宫廷秘方,采用名贵中药,炼制成药锭,专治热毒肿痛、跌打损伤,疗效显著,口服外敷均可,无副作用,为百姓解除了许多病痛,深得百姓信赖。通过了解片仔癀背后的故事,启发学生思考片仔癀炼制的初衷,让学生理解医者的初心,在激发学生探索片仔癀的热情之时,深入探讨藏在片仔癀之中的医者仁心。
(二)在自我认知中唤醒本土非遗文化认同
清晰的自我认识、能对所处环境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估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前提。对自我的认识与评估关键在于探索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一个人的核心自我,人可以在实践中不断认识自我。[6]文化作为人类社会实践的物质和精神成果,是人类意识的外化和表达。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利用文化作为探索自我意识的素材具有可行性,当地非遗文化又是本地学生熟悉的内容,具有较大的优势,让学生在体验传统技艺的过程中完成手工艺作品,将自我意识投射入作品中,进行解读自我。因此,利用非遗文化作为探索自我的工具最为合适。
如利用剪纸和木版年画等漳州本地学生熟悉的艺术形式去进行自主性的创作,从自己的创作作品中解读自己,了解自己,即使自我探索的过程充满趣味性,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通过体验和学习非遗文化也可促进学生丰富自我,完善自我。
漳州非遗文化能唤醒学生的文化认同意识,强化他们对民族的认同。非遗文化作为人类意识的载体,不仅能体现本地人民的精神本质,也能从中窥视中华民族的共同意识。引导学生认识和解读漳州非遗文化中的瑰宝,解读蕴含其中的漳州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核,探索凝结于其中的中华民族意识,从探索中唤醒自己的文化认同,强化自己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如漳州本土的木偶布袋戏,包含中国传统戏曲元素,演绎的戏剧也多为中国历史或者民间经典故事。在观赏布袋戏的传统表现形式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布袋戏之美,唤起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加深对漳州文化的认同;在学生理解和体会戏曲的精髓和经典剧目中包含的传统美德的基础上,强化他们的中华民族意识。
(三)在职业价值取向导向中坚定非遗传承意识
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不断挖掘漳州非遗文化的内涵,在加强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提升学生基础和弘扬非遗文化的意识。
漳州非遗承载着本地学生成长的情感,能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更易于引导学生职业价值取向的形成。如竹编制作技艺,当地人成长过程中最常接触到的竹编技艺作品,如竹编农具和家具等能唤醒学生的儿时回忆,产生情感共鸣。利用“我的童年与竹编文化”“未来的主编技艺”等话题设置,在与非遗文化建立情感连接之时,认识到非遗中的传统工艺面临的问题,思考竹编技艺未来的发展,认识到自身肩负着的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的重任。
承载历史沉淀的非遗文化对当今中职生职业价值观培育同样具有引导作用。当今社会浮躁的价值取向盛行,金钱导向的职业价值取向泛滥,对中职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学生难以沉下心钻研一项技术。[7]工匠精神与职业素养培养关系密切。非遗文化包含的工匠精神等价值观念对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如利用漳州非遗项目华安铁观音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刘火城的事迹為中职生树立职业榜样。为让消费者品尝到品质更好的茶,刘火城潜心钻研,一心扑在种茶事业,创新传统制茶工艺,强调手工制茶,将工匠精神倾注在每一片茶叶上。刘火城的事迹能让学生体会其中的爱岗敬业精神、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争作非遗传承者。
(四)在就业和创业指导中落实传承非遗行动
将漳州非遗文化融入中职生的就业和创业指导。漳州本地的非遗文化产业,是本区域经济发展中重要的特色产业,对中职生而言,了解漳州非遗文化产业情况,对未来就业和创业有重大的意义。
漳州非遗文化产业形式较为单一,常见的形式多为非遗文化展览、非遗手工艺品贩卖、非遗历史博物馆等,如徐竹初木偶艺术馆、漳州非遗展示馆等,在就业和创业指导课程中,引导学生在深入认识了解本地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发挥巧思,设计推广漳州非遗的商业策划,将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商业包装,结合自己的专业优势,挖掘漳州非遗的商业价值。在推广漳州非遗的同时,还能激发学生深入思考自己未来的就业和创业方向。
结 语
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非遗文化融入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生源集中在当地的中职生而言,是触手可及的文化资源,可以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使教学活动形式多样化,有助于铸牢中职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非遗文化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融合需要更多的实践进行论证和支持。二者融合的形式以及效果评估需要进行充分的思考。如何充分利用当地的非遗资源,设计合理有效的教学活动等等都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在实际操作中也需要克服种种困难,需要各方的支援,使当地非遗文化资源能充分投入教学。总而言之,非遗文化与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相结合具有必然性、必要性、实用性,值得进行更加深层的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名森,肖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探析[J].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5):152-156
[2] 冯璐远.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的运用——以都昌鼓书为例[J].江西教育,2017(30):11-12
[3] 王抗.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学生德育的价值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德育思想为视角[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5
[4] 罗天斌.在中小学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初探[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21(11):45-46
[5] 赵耀光.全球化与本土化互动中的中国德育路向[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6] 焦丽萍.个体自我意识与文化认同[J].理论学刊,2008(08):74-76
[7] 王玮琦,王骁.匠精神视域下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探索[J].河北职业教育,2022(06):54-56
收稿日期:2022-12-26
作者简介:郭凌婕(1986- ),女,漳州高新职业技术学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德育学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