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秀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简称为《意见》),对媒体融合发展的功能性目标与实施路径作出了明确规划和要求,强调各级各类媒体要积极践行《意见》精神,主动适应变革,大胆谋求创新发展。在《意见》的指导下,2021年“出圈”的文艺节目迎来井喷态势,涌现了众多有热度、备受关注且成为焦点的文艺节目。总台春晚的创意表演、河南卫视的中国节日系列等均是代表之作。这些文艺节目的创新发展不仅弘扬了中华文明,也为中国影视传播带来了全新的可能。
近年来,文化类综艺节目不断推陈出新,大力弘扬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让文化艺术走进生活,走向大众,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面临优秀节目数量相对较少、综N代节目创新乏力、受众流失等难题。要想成功突围,增强传播力,实现有效传播,就离不开技术的赋能。为此,要通过技术创新,丰富内容表现形式,积极打造爆款产品,强化H5、短视频、直播等融媒产品的生产,融入新创意、新技术、新手段,不断实现融媒作品量的增加与质的提升,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河南卫视系列作品的“出圈”,即通过技术赋能融入创意,重新演绎中华文化的精彩。作品一经发布即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国人心中重新活了起来。《中秋奇妙游》里真武僧出演的《少林功夫》,以师徒对话巧妙呈现国人不怕困难、直面挑战、勇于出拳、战胜自我、守护初心的价值观。作品采用传承千年的传统乐器进行演奏,唢呐、箜篌、笛萧、古筝、三弦等交响齐鸣,展现了别样的活力与能量。《秋月稷》《中秋贴》《道德经》《广寒宫》等凝聚了中华文化的精髓,秦砖汉瓦、唐诗宋词,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融合音乐、舞蹈、动画等艺术形式,通过最新的技术、丰富的想象、突破常规的传播方法和路径,让受众应接不暇又沉醉其中,产生强烈的代入感。河南卫视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同时,精准挖掘与弘扬了博大精深而独具魅力的“中华美学精神”,使节目与生于中华、长于盛世且越发文化自信的观众产生了灵魂深处的“精神共鸣”。类似的出圈节目还有总台春晚创意表演《牛起来》等。
这些出圈节目成功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创新融合,借用虚拟场景与实景相互交替的方式,从平台、技术、审美等多个方面努力破除与大众文化间的圈层壁垒,并且借助数字技术的支持,在媒体深度融合过程中有效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型。它不仅使传统文化被赋予新的使命,重新焕发新的活力与生机,也唤醒了受众对传统文化的集体记忆,进一步提升了受众的民族自豪感与认同感,增强了文化自信。这种用技术赋能优秀传统文化,打造以传统文化IP为基石的生动文艺作品,充分证明植根于文化自信的文艺创新,能够激活镌刻在中国人心灵深处的“文化密码”和“精神力量”。
美国传播学者梅罗维茨提出“场景”概念,研究媒介营造的“在场感”对人的行为及心理产生的影响。作为“快消”语境的时代产物,观众对高质量场景体验的需求不断加深。这使各大文艺节目充分利用5G、VR等技术加持,丰富节目设计视角及场景,传播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观众的愉悦感获得极大的满足。VR虚拟技术的出现,突破了传统电视传播的界限,不同于以往在演播室利用实物搭建舞台或户外实地取景的方式,极大地优化了体验效果。
例如,《唐宫夜宴》把实景表演和虚拟情景相结合,将歌舞融入博物馆场景中,营造出博物馆奇妙夜的感觉。14位体态丰腴,表情憨态可掬、俏皮可爱的“唐朝少女”时而嬉戏打闹,时而梳妆打扮,从准备、整理妆容到参加夜宴演奏,整个过程如梦如幻。多重场景的变换,从仕女图到泼墨山水画,再到最后拔地而起的辉煌宫墙,让受众置身其中,震撼又痴迷。这类文化节目形成的新型样态接连出圈,不断登上社交平台和国内外视频传播平台,深得受众好评。又如,庆祝建党百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运用了声、光、电等演示技术以及动画、沉浸式AR、即时摄影、5G技术,与太空中的宇航员连线等多种手段,将艺术与科技紧密融合,增强了节目效果。它生动再现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波澜壮阔的征程和壮美画卷。整场演出恢弘大气、震撼心灵,体现出新时代昂扬斗志的精神风貌,让观众心潮澎湃、沉浸其中、赞叹有加。
可见,文化节目的制作与传播离不开受众的积极参与和体验,用户“参与式”的文化实践是文艺节目频频出圈带给中国影视传播创新的借鉴。这些文艺节目以一种创新的表达和声光效果传达出来,营造沉浸式体验氛围,使节目更加生动形象、美轮美奂,调动起了观众的多种感官参与,為传统文化的“当代性表达”提供了样本。观众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产生了共情体验和艺术共鸣,也实现了对传统文化更深层次的认同。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的传播阵地慢慢地发生了转移。抖音、快手等各大短视频平台皆为文化的传播开辟了一方天地。以抖音短视频为例,据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抖擞传统:短视频与传统文化研究报告》,截至2019年5月初,抖音平台上传统文化相关短视频超过6500万条,累计播放量超过164亿次,累计点赞数超过44亿次,为文艺节目的创新传播提供了平台的便利性。同时,社交平台也非常重要,社群化传播在互联网信息传播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以新浪微博中的类型化视频传播为例,其常常会产生裂变式传播效果。
融屏传播实现了大屏小屏融合互动,持续引爆了优质内容的传播能量,具有共振效应和长尾效应。小屏灵活机动,即时收看快捷方便,能够起到造势和汇聚话题的作用,引发受众对大屏更集中、更持续、更高度的关注,大小屏同时发力,小屏带动大屏,大屏反哺小屏,传播的效果和力度显而易见。
在《央young之夏》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策划40多位主持人接连亮出绝活,同台竞演,上演了一档充满青春朝气的网络综艺节目,为网友带来总台主播的别样风采,才艺嘉年华纷纷引来大家的点赞。视频播放量、话题总阅读量超20亿,实现翻倍增长,成为全网各大平台话题讨论的素材库。继网络火爆之后,总台综艺频道于黄金时段播出电视版,继续扩大传播效果。如《典籍里的中国》针对新媒体平台进行深度开发,设计网络衍生综艺、短视频、新媒体互动产品等多种内容产品,实现大小屏联动的“叠加刷屏”和N次传播。节目成功地把典籍的精神和文化价值与现代传媒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了主流媒体在新传播语境中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让典籍的魅力永放光芒。
在5G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播路径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体,而是通过新媒体的加入向全媒化更新,传统媒体也为新媒体的传播提供了正能量形象,两者共同塑造了传统文化的优质内容与精神价值,更好地发挥了传统文化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突出作用。
新媒体技术的革新驱动着中国电视节目生产的迭代,AR、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为文艺节目的生产提供了重要保障,节目的样态不断创新。在海量的作品中如何出圈,如何长久地留住观众,如何具备更广阔的影响力,传媒人需要在传统文化中吸取精髓,弘扬中华民族主流价值观,并以塑造新的时代精神作为己任,担负起媒介的精神引领作用,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作者系南宁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编辑:王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