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慧 陆艳婷
【摘 要】本研究基于广西的新闻史资源,采用抛锚式教学模式,重点探讨广西高校新闻史课程思政的“在地化”教学,具体包括:一是创设真实情境的“锚”,即创设“在地化”的教学情境并提出中心问题;二是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三是围绕“锚”组织教学。这有利于新闻史专业课和课程思政教育形成协同效应。
【关键词】新闻史;课程思政;在地化教学;在场感
2020年5月,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高校思政要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教师要结合专业特点深入梳理教学内容,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且要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使所有课程都与思政课程达成协同效应,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1]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大学考察时强调,高校课堂教学要充分运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紧密联系党和人民的奋斗历程,让学生领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道理和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2]这一重要讲话为高校课程思政的改革实践指明了方向。基于此,本文以中外新闻传播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为例,深入探究广西高校新闻史课程思政“在地化”教学。
一、新闻史课程思政“在地化”教学的必要性
“在地化”教学,即在新闻史课程思政中用活地方史资源,挖掘地方史资源中的思政元素,让“故纸堆”里的历史焕发新生,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验历史、触摸历史、了解历史。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开设新闻史课程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史实;二是让学生在新闻史课堂上习得思辨的能力,掌握历史的规律。比如,广西有较丰富的抗日战争的史料,教师团队可以从中精选教材之外的史料、案例进行教学,这些地方史料一般比较具体、直观,涉及的人物、地点和事件能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产生勾连,对学生来说,这就是“活着”的历史,可以“触摸”和“体验”,这样的新闻史课程思政教学会更有吸引力,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丰富教学内容,将史论与实践相结合
史论是对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评述,是对历史发展内在规律的揭示、概括。[3]在新闻史课程思政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简单陈述,学生无法入脑入心,也无法了解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逻辑和规律以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深刻内涵。而“在地化”的教学方式,教师将课堂搬到“新闻现场”进行“第二课堂”教学,可以增强现场教学的沉浸感,课后再布置学生完成“第二课堂”的实践作业,如拍系列视频、演舞台剧、制作Vlog、制作H5、做PPT展示所学所感所悟,既能锻炼学生新闻实务的技能,又能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解和认识。
(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历史虚无主义是同“全盘西化”论相呼应而出现的一种错误思潮[4]。历史虚无主义侵蚀大学生的历史观,因此要警惕。应在新闻史课程教学中融入地方史,特别是红色资源,向学生传授完整、全面、真实的历史。“在地化”教学能让学生认真倾听红色故事,观看真实的历史场景,感觉近在身边的历史,从“真听、真看、真感觉”中引导学生科学运用历史观和方法论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从而达到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目的。
二、新聞史课程思政“在地化”教学理论探讨与实践
结合广西大学新闻史教学团队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以及广西高校新闻史教学整体情况,以中外新闻传播史课程为例,对新闻史课程思政“在地化”教学进行理论及实践的梳理和分析。
(一)广西高校新闻史课程思政“在地化”教学理论基础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情境参与的过程,只有通过运用,才有可能使外化的知识内化为学习者的知识,才能增加学习的经验,有利于学习发生的情境应该是一种真实的社会情境、实践情境和文化情境。[5]在情境学习的教学方法中,抛锚式教学是将教学“抛锚”于有意义的情境之中,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主动学习,与同伴讨论合作学习,自主完成识别、提出问题、达成目标的全过程,而不是被动地听取教师或者书上的介绍。[6]结合广西新闻史课程思政教学,本文所探讨的抛锚式教学主要有创设真实情境的“锚”、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围绕“锚”组织教学3个环节。
(二)广西高校新闻史课程思政“在地化”教学实践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新闻传播史》的第5章“全面抗战时期的新闻事业”中提到国共两党联合创办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报纸《救亡日报》在上海沦陷之后迁往广州、桂林出版。这是广西高校新闻史“在地化”教学的重要素材。但现有的《中国新闻传播史》教材中,涉及抗战时期广西新闻传播事业的内容都欠缺详细的案例和专题,对教师开展“在地化”教学带来了诸多不便,需借助广西抗战相关专著和文献,比如,由李建平和盘福东编写的“广西抗战文化研究丛书”,该丛书研究了广西各地的抗战文化活动,其中《广西抗战文化史》详细记录了广西的抗日救亡文化活动、桂林抗战“文化城”的兴起和繁荣、空前繁荣的广西抗战新闻出版业等[7],是抗战时期新闻史“在地化”教学十分重要的参考资料。
“在地化”教学能让学生切身体会广西的新闻传播事业与党、国家、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爱国、爱党、爱人民的意识,达到中外新闻传播史课程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协同效应。新闻史教学团队尝试在教学设计上依据抛锚式教学原理进行如下教学实践。
1.创设真实情境的“锚”
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可以充分利用广西红色资源,打造“移动思政课堂”,增加新闻史教学的“在场感”,为课程思政教学提供沉浸式的教学情境。广西是革命老区,党史事件多,红色基因厚重,在革命战争时代留下了以革命遗址、革命文艺资源等为主要内容的红色非物质文化。[8]这为广西高校进行新闻史教学思政元素的挖掘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广西共有300多处重点红色革命纪念设施、旧址旧居和7批13家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教育部公布的首批453家“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中,广西有11家入选。与新闻史教学相关的教育基地有广西日报社报史多媒体展示馆(以下简称“广西报史馆”)、桂林红军长征湘江战役文化保护传承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百色起义纪念馆、广西壮族自治区烈士陵园(广西革命纪念馆)、全州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救亡日报旧址等。现存的遗址给“在地化”“移动思政课堂”教学提供了真实且贴近的学习情境。
在创设教学情境的基础上,教学团队针对创建的不同情境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让学生围绕中心问题进行学习,这一环节也就是“抛锚”。比如,在参观广西报史馆前给学生布置整理报史馆中展示的代表案例和专题的课程作业,可以提出以下问题:①全面抗战时期,在广西活动的知名报人有哪些?他们的新闻活动主要有哪些?②全面抗战期间,活跃在广西的代表性报刊有哪些?可从中选择代表性内容进行讲解。③全面抗战期间,为了办好报刊报人做了怎样的努力?报纸和报人起到了什么作用?從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作业上交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包括PPT、Vlog、H5、系列短视频、舞台剧演出、小品、脱口秀等。
2.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
一是布置明确的课程作业,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如参观广西报史馆前,要求学生整理广西知名报人的相关资料。学生为了完成作业,就有了探索解决课程问题的动机,激发了自主学习的兴趣,同时给学生提供课本之外的参考文献。
二是提供与课程作业类似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自主完成课程作业前,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全面抗战时期新闻传播事业的研究成果作为参考案例,成果展示形式包括专著、论文、视频、PPT、Vlog、舞台剧等,并将这些参考案例上传到课程群供学生自行下载学习。当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并提供相应的帮助,让学生自我反思,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是协作学习。协作学习的目的主要是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协作要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具体操作为: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5人),共同协商完成每个小组的学习目标。情境教学理论认为,学生在会话过程中,每个成员的思维、智慧为整个学习小组所共享,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3.围绕“锚”组织教学
这是抛锚式教学中最关键的一环。教师在“移动思政课堂”中充当领航人的角色,适时适当地引导学生讨论、解决问题,即消解“锚”。比如,在“移动思政课堂”前,需要安排一次小组作业的中期汇报,汇报内容包括作业进度和完成作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让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方向。在“移动思政课堂”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结合课前阅读的相关文献来听取教师的讲解,这样的学习效果才更深刻和高效。例如,在参观广西报史馆讲述《广西日报》专题时,教师围绕思政元素进行讲解,并通过具体案例丰富专题内容,促使学生感悟新闻传播史中的思政要素,使专业知识和课程思政教育形成协同效应。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闻史课程思政教学需要创新,尤其是内容上的创新,可以从高校所在省市充分挖掘思政元素。为此,本文基于“抛锚式教学”,重点探讨广西高校新闻史课程思政的“在地化”教学与实践。课程思政“在地化”教学中,教师由原来的信息主导者,转变成了学生的“学习伙伴”。角色转变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积极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也是意义建构的过程,这有利于新闻史专业课和课程思政教育形成协同效应,让思政内容入脑入心。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A/OL](2020-05-28).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
/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2]新思想引领新征程·红色足迹|实事求是,从这里走来——习近平总书记到过的红色圣地之湖南篇[EB/OL].(2021-05-23).http://m.xinhuanet.com/2021-05/23/c_1127481772.htm.
[3]徐健.高校新闻史教学创新实践刍议[J].教育与职业,2011(2):132-133.
[4]梁柱.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起、特点及其主要表现[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10):120-128.
[5]崔允漷,王中男.学习如何发生:情境学习理论的诠释[J].教育科学研究,2012(7):28-32.
[6]陈秋怡.情境学习理论文献综述[J].基础教育研究,2016(19):38-41,63.
[7]李建平,盘福东.广西抗战文化史[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5.
[8]善用广西红色文化培养时代新人[EB/OL].(2022-12-06).https://gxrb.gxrb.com.cn/?name=gxrb&date=2022-12-06&code=007&xuhao=3.
(责任编辑:黄康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