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健
【摘 要】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日趋完善,ChatGPT聊天机器人模型等多项技术在电视新闻采编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极大地改变了新闻生产方式,在提高新闻生产效率、强化新闻传播效果、简化新闻生产流程的同时,也向电视新闻记者发起了全新挑战。在这一背景下,对电视新闻记者人工智能挑战应对问题的探讨,是帮助新闻电视记者适应全新工作环境、推动职业角色转型升级的关鍵。本文从多个方面提出传统电视新闻记者应对挑战的有效措施,包括生产优质内容、明确人的主体地位让科技为我所用、发挥人机协作整合作用、提升综合素质、坚守理性价值,建立良好的新闻传播业态环境,帮助新闻记者重新认识岗位职责与自身问题,重塑职业价值,进而推动我国新闻行业迈入全新发展阶段。
【关键词】电视新闻记者;人工智能;挑战;应对措施
在传统新闻生产模式中,记者占据核心地位,负责完成新闻选题策划、素材收集整理、内容撰写等多项工作,新闻质量和记者职业素养密切相关。而在人工智能时代,“机器人记者”在电视新闻领域展露出广阔应用前景,本质上属于一种智能算法,基于程序准则来采集、处理数据信息,自动生成新闻报道,生产全过程均由软件程序独立完成,无须人工介入,以机器人记者作为绝对核心。以ChatGPT聊天机器人模型为例,其由美国OpenA机构于2022年11月30日发布,作为一款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可以理解人类语言和模拟人类思维进行沟通对话,一经发布便在影视制作、新闻内容编辑、台本优化等视听传媒领域得到落地应用,并被多家机构称为史上用户增长最快的消费应用[1]。
一、人工智能对电视新闻记者发起的挑战
(一)冲击新闻传播理念
传统电视新闻模式受限于技术等因素,无法掌握全部受众的新闻需求与喜好,以服务普适性受众为主,集中资源来打造面向大众的电视新闻节目,多数媒体机构当前都陷入发展瓶颈,难以继续增加受众数量与提高社会影响力。而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凭借强大的数据采集分析能力,提取用户浏览网页阅读信息、各类电视新闻节目收看时长等有效信息,在其基础上绘制用户画像,将受众划分为若干具备鲜明特征的用户群体,再生产面向指定用户群体的新闻内容,满足个性化需求,较好地解决了传统媒体无法深入了解受众实际诉求的弊端。而电视新闻记者对新闻进行采访制作主要凭借自身工作经验、主观判断确定生产方向,选择传播途径,实际传播效果和预期情况存在差异。因此,如今电视媒体纷纷采用人工智能技术,比如,2023年2月15日河南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接入百度“文心一言”后,首位AI记者正式上线,随后这名AI记者勾画出了“元宇宙”级别的虚拟河南省画面,场面宏大而震撼。
(二)提高工作效率
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术,本质上属于依托于计算机主机运行的软件程序,仅需持续启动计算机,即可实现24小时全天候工作的目标,显著提升了办公效率,压缩了新闻生产成本。相比之下,电视新闻记者的有效工作时间较短,非工作时间很难及时收集到社会热点事件和其他新闻信息。如果媒体机构在内部推行轮班制,虽然同样可以实现全天候工作目标,但却会由此引发工作团队臃肿、运营成本飙升等一系列问题。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错误率基本较少,除去计算机瘫痪、程序并发无序运行、不法分子入侵操作系统等极少数特殊情况外,人工智能程序在运行期间基本上不会造成显著性差错,而电视新闻记者的工作质量则会受到身体状态、个人情绪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水平发挥不够稳定。从视频的编辑应用来看,以时下各个电视台记者都普遍使用的剪映编辑软件为例,剪映由于集成了人工智能技术,不但可以自动识别视频中的不同场景,并根据不同场景的需求进行调整,甚至还可以自动制作视频。人工智能软件自主分析视频主题、场景、音频以及其他关键因素,自动生成一个完整的视频。这种自动制作视频的技术可以节省制作时间,并提高视频的生产效率,对新闻记者既是一种极大的助力,也是一种极大的挑战。
(三)增强上镜表达效果
电视新闻节目对记者的个人形象、专业技能、情绪管控能力有严格的要求,如果在节目录制、直播期间出现工作纰漏,不但会增加工作量,还有可能造成播出事故。相比之下,人工智能技术可以AI合成记者,替代人工完成线上采访、回复评论、节目主持等多项工作,扮演现实世界中的社会化角色,有着工作技能完善、技能掌握熟练度高、发挥稳定的优势。例如,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量使用虚拟数字人进行报道,如央视新闻AI手语主播、数字虚拟编辑小C、特约记者冬冬等,这些人工智能产物在多方面均突破了传统的电视传媒形态,获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二、应对人工智能挑战的有效措施
(一)生产优质内容
在人工智能时代,机器人记者虽然具备素材收集速度快、新闻时效性强的优势,但各类机器人程序的写作模板大同小异,所生成的新闻内容存在严重的同质化问题,长此以往很难吸引到受众关注,也违背了“内容为王”的新闻生产理念,这是电视新闻记者可以继续维持自身核心地位的关键。比如,在电视新闻中提炼时代精神、塑造典型新闻人物、最大限度贴合新闻人物的真实情感,这些具体细节可通过报道的亲见亲闻和一手材料进行升华,这是人工智能无法达到的。以知名融媒体品牌栏目《侠客岛》为例,该栏目强调把握国内外局势和关注社会热点舆情事件,从专业角度来解读时政新闻,新闻时效性虽然略差于机器人记者,但能给受众耳目一新的良好体验,由此取得较大的媒体传播力,出品的新闻作品受到广泛好评。因此,品牌栏目《侠客岛》获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2]。
(二)明确人的主体地位,让技术为我所用
在新闻传播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将描述事件相关关系作为核心,根据海量数据样本推演新闻素材来源、电视新闻节目类型等因素与新闻传播效果的相互影响作用,而无法准确判断目标事件的内在因果关系。“智能时代,编辑记者更重要的工作是设计、指挥、操控机器如何干活。”[3]以2021年河池市广播电视台制作的短视频新闻《“光膀哥”从自燃小车中勇救三人 抹泪自责还有一个没救出》,就突破了传统电视平台的限制,由后台智能收集碎片化信息后,记者根据AI提炼细节进行报道,第一时间制作播出,取得了大量的网络流量和评论,并获评当年广西广播电视奖二等奖。
(三)发挥人机协作整合作用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既是电视新闻记者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也是我国新闻媒体行业谋求全新发展的重要契机,二者虽然在短时间内存在明显的矛盾,但此类矛盾具备调和属性。因此,记者需要扭转固有观念意识,加深对人工智能技术的了解,将其作为一种辅助性工具,在新闻采编、传播领域中灵活运用全新技术手段,并通过调整工作内容与重心的方式来保留自身核心竞争力,这将起到全面提升电视新闻工作质量、效率与保证新闻时效性的显著效果。
首先,在素材收集环节,记者凭借自身丰富的经验,提前挑选出时政新闻、民生新闻、突发新闻等受众感兴趣或是具备较高价值的新闻方向,在程序中设定新闻方向,利用人工智能系统优先从海量数据中提取贴合预设方向的新闻素材,以此来提高新闻信息含金量。其次,在新闻采访环节,人工智能系统提前收集有关采访对象的背景材料,由记者根据背景材料来敲定采访话题内容,或是由系统自动生成采访方案,记者对方案内容进行人工校核,确定无误后即可投入实施,起到简化采访流程、减轻工作负担的作用。再次,在新闻写作环节,率先使用ChatGPT聊天机器人模型等程序来编辑初稿,再由记者对初稿质量进行检查与优化调整,可以大幅缩短新闻写作时间和提高新闻报道时效。根据实际应用情况来看,ChatGPT文本处理量为2.5万个单次,具备文本与图像处理能力,可以生成自然语言。比如,在2023年2月22日,韩国出版商SnowfoxBooks发行全球首本由ChatGPT独立撰写的实体书籍《寻找人生目标的45种方法》,使用英文在7小时内撰写135页内容,并在后续2小时内把英文内容翻译为韩文,记者与智能机器人每千字的新闻写作平均时长分别为32分钟与25秒。最后,在新闻传播环节,依托人工智能系统来绘制用户画像,结合电视新闻节目类型,自动生成多套面向不同受众群体的新闻传播方案,并对新闻格式进行细化调整。
(四)提升综合素质
在电视新闻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具备无与伦比的学习能力,可以真实还原记者形态体征与掌握各项工作技能,但其本身并不具备创造能力,而是依赖优秀记者的音频、视频材料作为学习来源。因此,要实现新闻媒体行业健康发展目标,电视新闻记者仍占据主体地位,需要持续培养优秀人才来开展新闻编辑、播报内容审核等各项工作,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奠定坚实基础。因此,记者需要加强学习意识,持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迅速适应全新工作模式,重点强化高新技术运用能力、新闻辨析能力、新闻创作能力三项能力。第一,提高高新技术运用能力,开展专项培训活动,以ChatGPT等人工智能工具的使用功能、操作流程、注意事项作为培训内容,帮助记者掌握各类工具的正确应用方法,潜移默化地改变原有新闻生产方式。第二,提高新闻辨析能力,记者需要从人工智能系统所搜集的新闻素材中筛除虚假信息,提炼有效信息,运用数据挖掘工具来搜集目标事件的相关信息,在其基础上复原新闻事件全貌,选择性地报道一些社会广泛关注或是具备较高价值的新闻事件。第三,提升新闻创作能力,记者应扭转固有的思维定式,在保证新闻报道质量的前提下,谋求利用人工智能对新闻内容、语言、结构、主题进行优化创新。
(五)坚守理性价值
人工智能算法本身具备客观性与中立性,在无人工干预的前提下,完全按照预定准则来描述目标事件、输出结果。然而,在实际操作层面,算法会受到设计者与使用者主观倾向的影响,设计者本身无意识的认知偏见也会对算法输出结果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很难在新闻报道中做到完全客观公正。同时,人工智能技术过于依赖既定分析结果,以个性化推送为例,在绘制用户画像后,持续向用户推荐同类型新闻,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形成“信息茧房”,受众难以获取信息茧房以外的信息,使用体验有待提升。目前机器人在写硬新闻方面还有一定的硬伤,尤其是对于时效性要求很高的新聞,如突发事件、时事报道等,仍难以准确呈现。比如,2023年2月澎湃新闻记者曾经与ChatGPT进行了一系列对话作为测试。当记者在对话框输入“土耳其地震最新消息”时,ChatGPT回答称,它无法访问最新的事件进展,因为其当初在进行模型训练时,数据只更新到2021年。因此,通过计算机程序实现的技术,可以识别和回答人的问题,但不具备自主意识。与此同时,当用户能够生成更好更多的内容,也会造成爆款的极速迭代,进而导致人们失去耐心,越来越浮躁。因此,电视新闻记者亦应意识到人工智能技术不是要取代人,而是为了帮助人,坚守主流媒体的价值观,履行好自己的职能使命,为经济发展营造稳定的舆论环境。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人工智能时代,传统媒体生态已经遭受到越来越多的剧烈冲击,随之面临多种次生矛盾。电视新闻记者需要理性对待人工智能出现的挑战,认识到自身在电视新闻生产过程中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寻找矛盾调解方法,积极落实各项应对措施,做到“人机共生,深度融合”。潮
参考文献
[1]李靓.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创新策略[J].今传媒,2023(4):48-51.
[2]景沛瑶.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应对AI主播挑战的策略分析[J].新闻传播,2022(2):91-92.
[3]沈正赋.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业次生矛盾的生发、纠结与调适[J].编辑之友,2018(7):37-43,68.
(责任编辑:黄康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