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玲
摘要:本文以“教学做合一”理论为指导,探索基于项目式学习、大单元教学等方式的信息科技学科教学实践活动,寻找适合当下教学的有效路径,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构建高效的魅力课堂。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项目式学习;大单元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3)14-0042-03
课堂是教师成长的舞台,更是学生能力发展的摇篮。而核心素养视域下的信息科技课堂备受关注,因此,课堂教学设计要在“教学做合一”理论的基础上,以项目的实践活动为核心,以大单元教学为抓手,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地。
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教学理念是由陶行知先生[1]提出的,“教学做合一”,既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教”“学”“做”三者拧成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其中,做是核心,是根本。这个方法论,主张实践活动怎么做,学生怎样学;学生怎么学,教师就怎么教;教法与学法都是由做法决定的。这个教学理论的主体是学生,通过学习,学生要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是教学相长、共同进步的。
项目式学习
项目式学习(PBL)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解决与现实相关联的问题的学习方式,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是规划者、协助者、引导者,为学生提供帮助。在编程教学中,项目式学习方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完整的项目,能让编程教学更加“可视化”,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更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每一位学生能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这点与“教学做合一”理论不谋而合。
教师在设定项目之前,必须在研究课标、研究教材、研究学情的前提下,将学生要学的知识模块化地分解到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真实情境中,使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自主探究、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最终达到核心素养养成这个教学目标。
在开展项目式教学活动时,笔者一般会采用六步法,即确定主题、选择素材、分解项目、实践探究、学习支架、评价反思。六步法以项目设计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重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等能力。
(1)确定主题。主题要贴近生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笔者设定的“猜拳游戏”项目,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又具有趣味性,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挑战的热情。
(2)筛选素材。为学生提供实用的、真实的、可实施的多样素材,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探究欲望。例如,在“猜拳游戏”项目中,笔者提供了机器人与人类两种类型的图片素材(突出比赛角色分配),增加了音视频素材(渲染比赛的氛围),提供了导学案和流程图(半成品)(为便于学生理解选择结构),录制了微课(突破重难点,开展针对性学习),提供了可测试的安卓平板(便于学生展示作品)。
(3)分解项目。先将项目拆分成若干小任务(每个小任务都对应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或能力),再分析具体的单个任务,逐一击破,化整为零。在“猜拳游戏”项目中,笔者首先把项目的制作分成需求分析、界面设计、代码编写、调试运行四个流程,这四个流程环环相扣、相互影响。
(4)实践探究。在“猜拳游戏”项目中,学生体验人机PK的游戏效果,并结合试玩的感受,对界面和算法进行分析,了解具体需求,然后完成界面的设计,并通过完善流程图(半成品),进一步梳理算法,将复杂问题进行可视化呈现。学生根据已有的流程图思路,自主探究完成代码的编写,再根据测试的情况,不断调试、修改、迭代代码,直至达到预期的效果。
(5)学习支架。笔者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根据知识的重难点,预设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准备微课、导学案、数字化平台(易加学院)等资源,以引导、助力学生的实践活动。
(6)评价反思。在编程教学中,笔者运用数字化工具的检测与诊断功能,设定随堂检测环节,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将作品的APK程序安装在平板上,再利用平板投屏到一体机上,实时开展自评、互评、师评等评价。师生通过对所学知识、项目的完成度进行反思,寻求可改进或优化的途径。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评价。
笔者多次将项目式学习用在手机编程教学中,通过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不断优化代码、迭代作品;通过体验沉浸式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思维深度,挖掘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的适应力和创新力。
大单元教学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明确将信息科技学科目标[2]从知识点了解、理解与记忆,转变为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的培育。新課标提出新目标,新目标催生新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需要新的教学设计,这些改变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改变原有碎片化的知识点教学,从关注单一的知识点转变为大单元教学,以实现教学设计与素养能力培养的有效衔接。
大单元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整体性的学习过程而展开,从让学生知道“我要学会什么”出发,逆向设计“学生如何学会”。因此,教师首先要研读教材的相关知识内容,了解课程结构与学情,掌握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情况,判断知识内容可以分为哪几个大单元;其次,研磨教学大纲,明晰单元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根据学科的核心素养,结合知识要点,设计大单元、大问题或大项目,其中应先将知识内容结构化,再综合考量设定主题、目标、情境、活动、资源、评价等环节,最终梳理形成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
笔者在教学时,针对学科教材(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7年级信息科技教材),首先分析教材内容与新课标的具体要求,根据知识的关联性,并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第4章“应用文档设计与制作”、第5章“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第6章“图片加工与制作”、第7章“音视频加工与制作”这四个章节内容进行分析、整合,最终确定运用大单元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
首先,确定大单元的目标—关注知识要点、核心素养等方面的融合(学生要学什么?)。其次,确定两个项目的主题“我为学校来代言”“弘扬传统文化 助力非遗传承”的宣传手册的制作和汇报演讲(学生自主选择项目,二选一),明晰具体的任务(学生要做什么?)。最后是教学的核心—实践活动。第4章主要是“报告内容编辑与美化工作”,学生通过合理加工、处理信息,并将研究报告清晰地呈现出来,形成规范的学校宣传手册、非遗文化的宣传手册。从内容上而言,第5章是第4章的延续,应用文档与演示文稿的组成类似,一般包含封面、目录、正文、封底等。通过宣传手册的制作,学生对主题文件内容和板块结构等有了大致的了解,以后在制作同一主题的演示文稿时会更加得心应手。学生通过制作生动、直观的演示文稿,不断地在“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思,思中悟”,对非遗文化和自己的学校都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为达到更高层次的演讲效果,增强演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学生在演示文稿中增添了图片、采访视频、诗歌朗诵等多媒体元素,无缝对接第6、7章的图片、音视频制作知识的学习(学生要怎么做?)。以“我为学校来代言”大单元教学为例,教学设计流程如上图所示。
总体而言,基于大单元教学,首先要明确知识的意义,建构知识体系,创设真实情境,规划主题项目。其次要在研析学情的基础上,制订可执行的教学设计。在采取大单元教学时,应根据知识点,将大任务分解成若干小单元,每个单元根据需要设定随堂检测环节,以及时了解学生的薄弱环节,查漏补缺;同时,要不断将知识内化、深化、系统化,设定拓展类的资料和任务,供有能力的学生再度提高。大单元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精准把握本学科知识,还要具有将知识迁移到真实情境中进行应用的能力,通过“既能看到树木也能见到森林”的整体性教学,引导学生将碎片化的知识构建成一棵相对完整的知识树,助力学生的成长。
结束语
课堂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阵地,只有将“教学做合一”理论落到实处,把学生放在学习的正中央,关注学生的成长,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高质量的课堂上,除了应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应着眼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能有意识地根据需求优化解决方案,从而构建高效的魅力课堂。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要牢记立德树人使命,将生活与教育融合,探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有效路径,努力培养具有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程婷.教学做合一的初中历史情境教学探究[J].文理导航:上旬,2022(03):58-60.
[2]崔允漷.如何開展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设计[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9(02):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