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炫鑫
摘 要:思政课程的目的在于将培养学生价值理念、精神追求的目标融入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举止产生影响。将课程思政有效地融入高中物理教学课堂是高中物理教师需要不断实践探索的内容。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中物理;教学研究
一、高中物理的特点及课程思政意义
(一)高中物理特征
高中物理要求学生加深对重要知识的理解,由传统定性讨论进入定量计算;物理知识的范围变大,涉及大量学生从未接触过的新内容;对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和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课程思政意义
近年来,国家积极倡导各学科融合思政教育,因此各类学校均在实践中探索两者融合最佳方案。目前,我国高中教育领域在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方面实践较多,尤其高中物理学科教育中,已有教师将思政教育与物理学科相融合,且取得了一定效果。课程思政并非简单融合学科教育与思政教育,而是一种理念,是各学科的教学载体,可见坚守各学科属性是落实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基础。在高中物理课程思政实践中,应以“物理课程”为主、“思政教育”为辅,因此实际教学期间应从物理课程角度出发,探索物理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但高中物理教学期间,部分高中教师本末倒置,扰乱了物理课程正常授课秩序,不合乎现代教育理念。目前我国多数学校仍沿用传统教育模式,在此教育环境下,各校需将高中物理课程作为基础,统筹规划物理课程,以在保障正常物理授课秩序的基础上融合素质教育,即将物理知识与思政元素有机结合,使学生在物理氛围中规范自身行为举止、完善自我意识。
二、高中物理教学在课程思政视角下的有效开展途径
(一)教师以身作则,渗透物理课程思政理念
高中阶段学生年龄普遍处于15~18岁左右,尚未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及人生观,极易冲动叛逆,部分学生缺乏自信,对物理学习存在排斥、畏惧情绪。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培养高素质师资队伍,强化师风、师德建设”,因此教师要做到学高、身正。只有教师道德素质过硬了,方可在教书育人期间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进而增强思政教育效果,辅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学习信心,达到教书育人目的。高中物理课程属于理科课程,教学思政元素不易挖掘,因此教师授课前需认真钻研教材,基于物理教学大纲综合分析教材内思政元素。课堂授课期间,学生处于易于接受新内容、新知识、新思想的状态,此时极易渗透思政理念。在组织学生学习“牛顿第一定律”这节课相关内容时,学生仍停留在“想使一切物体运动,需有力作用在此物体上,若没有力的作用,此物体就会静止在某区域”的认知中,此理念与学生要学习的新知识相互矛盾,此时学生存在认知矛盾,是极好的思政教育机会。高中物理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科学眼光看待问题,教育学生不可犯经验主义错误。此外,物理习题内思政元素众多,教师不可仅挑考试重点、难点讲解,还需深入发掘讲解,并在日常教学中以身作则地渗透思政理念。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使自身具有一定马克思主义素养,保持高度使命感、责任心,做到知行合一,保障传授的物理知识、思政思想能为高中生起到正确的指引。
(二)利用智能终端系统强化学生的物理基础
根据对高中物理教学内容展开的详细分析能够发现,运动学相关知识在教学体系中占据了重要位置。然而由于学生理解能力有限,相关知识内容抽象性极高,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无法了解相关知识点的特点与原理,还会使教师的教学难度进一步增加,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之所以产生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相关概念和基础知识的理解有所欠缺,如果教师能够从基础概念教学入手,采取各种方式夯实学生的基础,必然能够为教学效率的进一步提升提供积极助力。
在组织学生学习“曲线运动”这节课相关知识点时,为了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将学生较为感兴趣的智能终端运用到课堂中,通过互联网对与之有关的视频资源进行搜集,以动画或视频方式将曲线运动的特点生动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顺利引出。然后,在学生充分了解并掌握曲线运动的复杂性与普遍性之后,要求學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思维导图将曲线运动包含的物理量逐一罗列。教师只需在学生给出的答案不够完善时,利用智能终端为学生演示曲线运动的动态图,将曲线运动的具体方向以及发生条件向学生进行生动诠释,引导学生不断完善思维导图的内容。接着,教师可以围绕曲线运动相关知识向学生提出问题:怎样才能对曲线运动进行全面描述?由于这是新知识,一部分学生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直线运动相关知识内容进行回忆,并将其与曲线运动进行对比分析,从位置移动以及速度变化角度入手,帮助学生对曲线运动进行全面描述。通过采取此类教学方式,不仅能够确保智能终端的功能全面作用到高中物理教学中,还能使学生主动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得到进一步提升,使其认识到只有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才能掌握更多知识,提高思想道德品质。
(三)将物理现象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
通过对高中物理教学现状展开的详细分析能够发现,不但大部分学生的物理学习积极性难以提升,而且物理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也极为艰难。之所以产生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教师对物理教学目标缺乏明确了解,在设计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无法对侧重点进行明确凸显,甚至一部分物理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没有任何课外拓展,始终以教材内容为主。长此以往,必然会使学生对物理教学产生严重的抗拒情绪和逆反心理,对物理学习丧失参与热情。为了有效扭转这一现状,在开展物理教学之前,教师必须结合具体教学目标以及学生认知需求,设计具有较高可行性和合理性的教学内容,并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在此基础上,明确掌握教学目标,确保设计的教学内容能够突出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从而在网络资源的积极帮助下,彻底打破高中物理教材的束缚,合理增加课外拓展内容,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在组织学生学习“光的折射”这一节课相关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具有的图片与视频功能,将互联网中收集到的大量相关内容进行精简,并播放给学生观看。当学生观看完视频内容之后,教师还要及时向学生提出问题:海市蜃楼不仅是一种自然景观,还是一种物理现象,你能否介绍一下海市蜃楼的形成原因?由于学生之前已经利用课余时间对相关知识点进行预习,因此能够明确了解海市蜃楼现象的产生原因是光发生了折射,此时教师应该抓住机会,将本节课的知识点顺利导入。在此基础上,通过点拨与引导,使学生将物理现象与自身实际生活进行紧密联系,明确了解当筷子插入水中之后眼睛看到的两端位置发生了移动、钓鱼时水中鱼钩的位置与眼睛看到的位置存在一定距离,而这些现象都与光的折射具有密切联系。通过采取此类教学方式,能够确保学生通过对网络技术的灵活运用,充分掌握与自身实际生活有关的大量物理现象,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具备举一反三的意识,确保学生意识到在看待事物时,应该透过外表看本质,启发学生产生追求真理的思想意识,在提高学生整合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强化高中物理教学质量。
(四)拓宽教学渠道,开展多元化教学
高中物理教师授课期间,除讲解课内知识外,还可引入与物理知识相关的热点话题,以丰富教育内容、拓宽教学渠道。如以“中国载人航天及太空探索”话题引导学生了解物理的实际应用,既可激发学生物理知识探索兴趣、又可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实际授课期间,物理教师可将课前、课中与课后作为节点开展教学:①课前:物理教师需挖掘此热点话题与教材中哪些知识相关联,挖掘相关话题思政元素,并搜集线上教学资源,如中国航天员故事、航天科学家故事、航天发展史等,同时要求学生自主查找、学习相关资料。②课中:教师采取讲授、演示、讨论等方案开展教学,如基于时间线索依次介绍发射东方红一号、发射载人飞船、航天员出舱活动、对接空间飞行器、发射空间实验室、建设空间站等内容,同时为学生播放《追梦九天》相关视频,普及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使学生切实感受我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明确物理与航天事业发展、科技发展的联系;随后为学生播放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相关视频,引导学生了解钱学森事迹,感受科学家的担当与责任;最后播放航天员工作视频,以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见识。③课后: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并要求学生撰写心得体会。
(五)构建“无声”物理教室
传统高中物理课堂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收物理知识,难以开发创新能力,且学生无法将学到的物理知识用于实际生活中,久而久之,会影响国家创新发展,不利于国家科技进步。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多媒体设备逐渐用于课堂教学中,以丰富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展现的真实图片、视频,可辅助学生理解晦涩难懂的物理知识。但结合高中物理教学现状分析,仅利用多媒体设备教学难以满足现代教学需求,有条件的学校可创建物理专用教室,不仅配备基础物理设备,还配备VR系统、科技发展模型展及虚拟实验设备等,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可以利用VR设备感受真实物理实验环境,利用虚拟实验设备随时随地开展物理实验。在組织学生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VR设备体会科学家总结牛顿第一定律的曲折历程,亲身感受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顿等多位科学家为科学做出的贡献。通过构建“无声”物理教室,既可传授物理知识,又可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学习品质。
(六)完善动态评估体系,保障课程思政高效实施
理论验证过程均离不开反馈及评价。刚提出“课程思政”理念时,授课经验匮乏,部分学校盲目跟从,限制了授课效果。此外,高中物理教师属于理工类教师,传授思政类内容时教学模式、教学方案均有所欠缺。因此学校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期间,需完善课程评价机制,全面、系统地评估物理教师“课程思政”实践效果,同时引入评估体系,动态评价“课程思政”教学主体、对象、过程与授课结果,以促进思政理念融合物理教学,取得教书育人效果。动态评估体系实施对象为高中学生,学生的感受直接反映着学校教育模式是否具有价值,而评价结果反馈至物理教师及学校,由教师及学校调整、优化教学方案,进而形成动态循环,使思政理念不断深入融合高中物理教学。
三、课程思政教学期间注意问题
(一)注意主次关系问题
“课程思政”教学期间,高中物理课程为教学主体,而思政为手段,因此物理教师需深入挖掘高中物理蕴含的思政元素,使思政元素更好地服务物理教学,进而利用好物理课程育人价值。
(二)注意融合问题
高中物理教学期间要合情合理、顺其自然地融合思政元素,不可生搬硬套。
(三)注意评价问题
高中物理教学融合思政理念期间,需创建高效评价反馈机制,以动态调整教学模式。
四、结语
“课程思政”的目的在于立德树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世界。物理是探索世界、认识世界的工具,在物理课堂中融入“课程思政”是高中教育落实德育目标的方式之一。目前,在高中物理课堂中引入“课程思政”的具体途径与教学效果还需要教师的进一步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陈学军,黄国雄,何军. 融“课程思政”于高中物理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 湖南中学物理,2021,36(05):11-13.
[2]尹庆丰. “课程思政”融入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初探[J]. 物理教师,2020,41(06):69-72.
[3]马如宝. 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思政教育探索之旅——以“重核裂变 链式反应”教学设计为例[J]. 物理教学,2021,43(08):31-32+10.
[4]刘红娟. 课程思政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以培养学生“科学态度与责任”为例[J]. 中学物理,2021,39(19):19-22.
[5]黄全安,郭洋. 核心素养视域下课程思政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融合探究[J]. 物理教学,2021,43(08):25-30.
(责任编辑:邹宇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