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打击乐与电子音乐作品的演奏思路
——以《Attraction》为例

2023-07-24 00:51安徽艺术职业学院俞娴王巧
艺术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电子音乐颤音打击乐

安徽艺术职业学院/俞娴 王巧

器乐演奏是赋予作品生命力感染力的一个过程,是演奏者运用熟练演奏技巧和对作品的理解,将乐谱上的音乐符号进行二度创作的过程。所以演奏者在演奏作品前需要有一个清晰的演奏思路。本文以打击乐与电子音乐作品《Attraction》为研究对象,主探寻演奏该作品时的演奏方法与技巧。

一、演奏前的准备——创作背景

首先是演奏前的准备,演奏者需对该作品进行创作背景的理解。从作曲家的创作风格以及作品的音乐结构进行两个维度的理解。

(一)作曲家简介

《Attraction》 是伊曼纽尔·塞如恩(Emmanuel Séjourné)为德国著名打击乐家克里斯托弗·西岑(Christophe Sietzen)改编的打击乐独奏作品。伊曼纽尔·塞如恩(Emmanuel Séjourné),打击乐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1961 年7 月16 日出生于法国,在斯特拉斯堡国立音乐学院学习打击乐,钢琴,小提琴。他的创作风格受到西方古典音乐、流行音乐如爵士乐、摇滚乐与欧洲以外的民族音乐所启发,创作风格极具律动性、抒情性与浪漫性。

作为演奏者,伊曼纽尔与萨克斯管演奏家菲利普·盖斯(Philippe Geiss)一起创立了NOCO 音乐乐团。他们的专辑《萨克斯管与打击乐器》获得了法国迪斯学院颁发的欧洲视听大奖赛。他参演了吉他手弗里德曼的“音乐会”CD,并获得了“德国爵士乐金奖”。

作为教育者,伊曼纽尔为现任斯特拉斯堡高等音乐与艺术学院打击乐系的主任,阿达姆斯与雷斯塔杰品牌的艺术家。为了向他致敬,他被保加利亚国家音乐学院任命为“荣誉教授”。

作为作曲家,他创作的颤音琴、马林巴与交响乐团的双协奏曲自2012 年就在保加利亚、中国、瑞士、德国、波兰、巴西、土耳其、拉脱维亚、韩国与法国等地成功演出。他为马林巴和弦乐团创作的协奏曲,由波格丹·巴卡努委托和演奏,自2005 年以来成为马林巴曲目的主要作品,与管弦乐队一起演奏了600 多次。伊曼纽尔·塞如恩受巴黎歌剧院委托为交响乐团以及室内与合唱团创作了许多作品。伊曼纽尔着迷于各种艺术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他为戏剧和电视创作音乐,为莱茵芭蕾舞团在斯特拉斯堡建城2000 周年之际的演出《入侵者》谱曲,并于2004 年受卢森堡国家剧院委托创作了一部音乐喜剧《学校大道》。他的作品《克哈米斯》曾获得阿维尼翁音乐节最佳戏剧音乐奖、法国音乐学院奖。

(二)作品音乐结构

表1 结构图表

该作品现有三个版本分别为,第一版本是受巴黎歌剧院委托为小提琴、马林巴与电子音乐所创作的二重奏作品,第二版本为马林巴与颤音琴独奏电子音乐为伴奏的作品,第三版本为中国台湾朱宗庆打击乐团改编的打击乐四重奏与交响乐团的作品,综上如图1所示。本文研究对象为第二版本的作品。

图1 摆位图

在就《Attraction》这部作品对作曲家伊曼纽尔进行邮件采访时了解到,作曲家在这部作品中试图改变以往抒情性与浪漫性的创作风格,而采用极具律动性的创作手法。作曲家借助固定的音乐段落来打破旋律与节奏的变化,但是在创作中又会加入一些具有抒情性的旋律,形成不规律的乐段连接。在这样的创作风格下,整首作品可分为五个部分。

二、演奏前的准备——乐器的摆放与伴奏电子设备的选择

(一)乐器的摆放

因作曲家在创作《Attraction》时并未明确说明乐器的位置如何摆放,并且该作品的独奏乐器是马林巴与颤音琴,以及一些色彩性的小型打击乐器。所以在演奏前的准备中还需对这些乐器如何摆放进行进一步的准备。

在《Attraction》这部作品中的主奏乐器为马林巴与颤音琴。两个键盘乐器的组合,构成了键盘类组合打击乐的形式。那么在众多组合类打击乐形式的作品中,纯鼓类的组合打击乐作品不仅数量明显多于键盘类的作品,相关的理论研究也比键盘类作品的研究要多。关于《Attraction》作品中两个键盘乐器的摆放方式,作曲家并未明确指出,可供参考的文献资料与实践演出数量寥寥无几。所以笔者将根据作品演奏的可行性结合实际谱例等方面研究出一个较为合适的乐器摆放位置如图1所示。

演奏者面向观众右手边摆放马林巴,左边摆放颤音琴。两样乐器呈直角摆放以方便演奏者换乐器演奏以及同时演奏两样乐器。在马林巴与颤音琴的外侧可摆放即兴演奏所需的小型色彩性打击乐器,在演奏者的后侧可摆放槌台,既方便换槌又不会影响乐器摆放的美观性。

(二)伴奏电子设备的选择

因本文研究对象《Attraction》的伴奏为预制电子音乐,所以在演出时,演奏者需要准备一系列的电子产品,如音箱、无线连接装置、耳机等。音箱用来播放伴奏音乐;无线连接装置用来连接演奏者的耳机与音响,做到演奏者可以戴上耳机听到音响同步放出的音乐,避免了演奏时因空间过大而导致声音传递延迟而影响演出效果。

演出前在选择与调试设备时,需要从以下两个情况方面来考虑。

其一,如果演出的场地有音响师且设备包括音箱、接收发射器、返听耳机等齐全的情况下,演奏者只需要适应返听耳机里的声音并且确认有无延迟否则会导致现场演奏与预制电子音乐伴奏错位,两者音乐律动性不符等情况。但是一般情况下,建议演奏者准备专业级别的返听耳机且在练习时就多次使用该耳机。一方面是多次练习时演奏者自身所习惯的音色与音质,保证演出的质量。另一方面,专业级别的返听耳机在保证好音色的同时还能够保护演奏者的听力。但在演奏时,演奏者可以选择只佩戴一边的耳机。如若左右耳都戴上耳机再加上专业耳机具有被动降噪功能,导致演奏者只能听见伴奏的声音而无法听见自己演奏时的音色。所以建议演奏者只佩戴一边的耳机。

其二,如果演出场地没有上述的条件,那么则需要演奏者自行准备。在音箱的选择上,尽量选择有蓝牙连接功能的音箱。在音箱的基础上还需要无线连接装置。无线连接装置包括两个部分,分别是发射器与接收器。发射器连接音箱且需要根据音箱选择不同型号的连接线,接收器则挂在演奏者的身上连接耳机。在选择发射器与接收器时需要注意两者的最远距离是否包括演出时音箱与演奏者的距离且清晰没有杂音。

综上情况,在演出前演奏者都需要提前调节好各项设备,包括耳机里的音量大小、乐器真实演奏的声音与音箱声音的比例等,确保演出的完整性与成功性。

三、演奏中的技巧——独奏技巧分析

(一)快速演奏技巧

在作品中基本以每拍152的速度演奏十六分音符,其中乐曲的F 乐段与H 乐段较为典型如谱例1。在演奏这两个乐段时,在国际上有多种演奏槌法,如都用1234 槌中的任意两个槌进行交替演奏,但由于使用不同槌法演奏会导致音色的不统一,所以本人建议使用的槌法是23槌快速交替。在152的速度下既要保持速度又要清晰演奏出每个十六分音符的音,需要23槌快速又准确的基本演奏功底,这也是马林巴演奏技巧难度之一。

谱例1 H乐段

在演奏这快速乐段时,所需要的音色是干净短促的,除了可以通过选择槌的硬度来调整音色也可以通过演奏者的演奏方法来调整。演奏时,演奏者手腕的运动幅度要小且迅速,小臂带动手腕,运动轨迹呈直线。这样既能保证演奏动作的简洁,也可以在保证快速演奏的情况下,演奏的音色是干净短促的。所以练习时,在识谱结束后需要单独练习23 槌的演奏技巧,如同步八度音程与交替八度音程上下行的练习。在练习过程中既要保持演奏动作的简洁又要保证音准的准确性后逐步提高练习速度,直到接近或者超过该作品的速度。在完成基本功练习后,将乐谱练熟直至可以快速演奏出旋律。

(二)弓拉技巧与滑奏技巧

如谱例2中圆圈标出的名为arco的弓拉技巧,该技巧是在颤音琴上用大提琴或者低音贝斯所用的琴弓,垂直于地面向上或向下的拉奏颤音琴音板的前端或末端,所形成的特殊音色。其发声原理是用琴弓拉奏颤音琴的铝制音板,使音板震动。

弓拉技巧被广泛运用于现代打击乐独奏与重奏作品中,被拉奏的乐器不仅限于颤音琴,如在打击乐重奏作品《The Wave》中,四位协奏者在第10乐段的演奏就是用弓拉技巧演奏不同尺寸的镲片。用琴弓拉奏镲片产生的特殊音色,再配合主奏者的重音移位的下行音阶,形成特殊的音响效果。在本文研究对象《Attraction》作品中,该技法被运用于A 乐段中,配合伴奏音乐以及其他演奏法营造出混沌哀伤的音乐意境。

谱例2 弓拉技巧与滑奏技巧

弓拉技巧被广泛运用于现代打击乐独奏与重奏作品中,被拉奏的乐器不仅限于颤音琴,如在打击乐重奏作品《The Wave》中,四位协奏者在第10乐段的演奏就是用弓拉技巧演奏不同尺寸的镲片。用琴弓拉奏镲片产生的特殊音色,再配合主奏者的重音移位的下行音阶,形成特殊的音响效果。在本文研究对象《Attraction》作品中,该技法被运用于A 乐段中,配合伴奏音乐以及其他演奏法营造出混沌哀伤的音乐意境。

如谱例2中圆圈标出名为gliss的滑奏技巧,该技巧是在颤音琴上用琴槌在已经被敲击过的音板上按压滑动地演奏,形成滑音。因颤音琴的音高是相对固定的,想要在颤音琴上演奏出滑音就需要特殊的琴槌以及一定的控制力。一般毛线制成的琴槌都无法与铝制的音板产生强烈的摩擦形成滑音,而由塑料或者较硬的橡胶制成的琴槌头,因材质特殊与已震动得音板摩擦才能形成特殊的滑音。该演奏技巧与弓拉技巧都被运用于A乐段,两者可叠加演奏如谱例2中最后一个小节,所以左手需要选择硬橡胶或者塑料的特殊琴槌,右手持琴弓。

在A乐段的最后四小节前有一小节的时间给演奏者将手中的琴槌与琴弓换成正常演奏的琴槌。由于该首作品需要演奏者同时演奏马林巴与颤音琴,或者演奏马林巴后立刻演奏颤音琴的特殊情况下,演奏者可以用较硬的颤音琴槌或者极硬的马林巴琴槌演奏。但选择硬槌演奏的情况下,也要保证演奏出的音色不刺耳,不会破坏整体的音响平衡。

四、演奏中的技巧——与伴奏的音响平衡

在大部分独奏作品中,伴奏声部都是由人演奏钢琴或者其他乐器。但在这首作品中伴奏是电子音乐中的混合类电子音乐。首先电子音乐,是通过电子设备和电子手段生成或处理加工的音乐。混合类电子音乐指传统音乐(人声或器乐声)与电子音乐技术相结合的音乐形式。

混合类电子音乐又分为三种形式预制式、实时式与交互式。《Attraction》作品中的伴奏是预制式的混合类电子音乐,由作曲家创作时就通过电子音乐技术所合成的音乐。这种音乐形式灵活多样,最大的特点即为充分发挥了电子音乐与传统乐器(或人声)现场演奏两个方面的优势从而使音乐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多彩。《Attraction》的电子伴奏音乐是预制式的电子音乐,其音色、音量以及速度都是作曲家提前创作并且都是固定无变化的,那么如何在伴奏是固定化的情况下,将这首作品演奏得更加具有音乐性与灵活性是本部分所研究的内容。从音色的平衡、音量的平衡以及速度的平衡三个方面研究在固定化的框架内与伴奏音响平衡。

(一)音色平衡

作品中的C、D、F、I等乐段中独奏的旋律与伴奏电子音乐中的旋律是基本同步进行的。虽然旋律同步,但伴奏中所用的音色选自印度古典乐器西塔琴。如果是真实的西塔琴乐器演奏则音色极具有华丽性与圆润性,但经过采样运用电子音乐技术进行加工后,缺失了原始乐器的音色特点且共鸣性有所减少,导致整体音色更加短促轻快,这时需要马林巴具有线条性与共鸣性地演奏,两者结合使整体音色更加和谐,并形成一种新的复合音色。

如谱例3,在C 乐段中演奏快速的十六分音符乐段与伴奏音频相和谐需要演奏得更加简洁短促而有力。并且在以连线为单位的音乐动机的第一个音上需要演奏得更加简洁有力,突出该乐句的主题打破常规节奏的律动,而与之相对应的是作曲家在每个动机的第一个音上添加了不一样的非制造类乐器的音色,如锅、盆、碗等等特殊的噪音音色,更加突出与常规节奏不一样的节奏律动。这需要演奏者加上手臂的力量,手腕为主,手臂为辅演奏出既有力量又很干净的音色。

谱例3 C乐段

(二)音量平衡

演奏时,演奏音量变化的对比性对塑造音乐具有极大的作用。首先在练习时,演奏者需根据谱面要求做到力度的变化,在与伴奏合作时,根据双方的音响效果适当的调整,最后再根据演出场地的特质,进行小规模的调整。在《Attraction》作品中针对伴奏音量相对固定化的情况下,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调整演奏的力度。

第一方面演奏者要完全忠于谱面的任何音乐术语与记号,所以在练习时,首先练习独奏谱时需要将乐谱谱面的所有音乐术语以及音乐记号练习透彻,能够做到充分演奏出谱面的力度记号。

第二方面将谱面的音乐术语与力度记号与实际演奏相结合,可根据自身的理解稍加调整。在与伴奏音乐磨合时,首先调整音量在耳机中既要能听见伴奏也要能听见演奏的音乐,在此基础上做谱面的力度变化。但如演奏的谱面是弱奏力度但弱奏的力度不可低于伴奏音乐,这是演奏者在练习过程中需要调整的。

第三方面根据实际演出的场地环境进行音量的调整。在演出时,根据场地的音响环境与电子设备播放的音量大小进行调整,最适合的音响效果即为音响音量不可超过真实的器乐演奏声。因演出场地的不同,演奏力度也需要随着场地的变化而变化。但在调整过程中,演奏者听不清伴奏或独奏任何一方的声音时,要即刻调整达到最佳音响效果。

(三)速度平衡

伴奏通常会根据独奏的演奏诠释而进行一定程度的节奏、音色、速度等方面的跟随,而形成独奏者极大的演奏诠释主导权。但在预制式电子音乐的伴奏下,整部作品的速度是相对固定的。电子音乐技术无法像演奏者演奏器乐一样可以自由控制速度的快慢,所以在演奏速度的对比方面音乐表现速度张力等方面仅能靠演奏者可以进行一些调控来增加演奏的整体效果。如若由演奏者跟随电子音乐伴奏而去演奏,即使速度节拍配合得十分成功,但所展现出的音乐是沉闷无趣的。所以如何在演奏过程中严格地按照谱面的速度设定而又能在一些有限的空间作出演奏者独到的诠释,这是演奏此类作品时要着重注意的问题。

五、演奏后的启示

根据以上对《Attraction》演奏思路过程的探寻,在演奏此作品时,既要以乐谱为蓝本,再现作曲家当时所要表达的音乐情感,又要将自身的演奏技巧与预制式的电子音乐伴奏相结合,取得“1+1>2”的效果。演奏者还需不拘泥于乐谱,将自己的理解与情感融入演奏中,力求表演风格的独特性,使作品中的技巧性、科技性与音乐性达到高度的统一。

不仅是在打击乐独奏作品《Attraction》的演奏思路探寻中,在演奏其他器乐作品时,都需从演奏前、演奏中、演奏后三个维度去理解诠释作品。演奏前,深度理解作曲家的创作风格,梳理作品的音乐结构。再根据音乐结构进行演奏,在演奏过程中,演奏技巧不仅受演奏者自身的影响,还会根据乐器的不同摆放方式与预制式电子音乐的伴奏所影响。所以本文以演奏者为角度,论述以《Attraction》为例的打击乐与电子音乐作品的演奏思路。最后希望本文有“抛砖引玉”之功能,以期能够为打击乐演奏者及学习者在演奏《Attraction》这部作品时,提供演奏思路与思考,产生学术共鸣。

猜你喜欢
电子音乐颤音打击乐
浅谈电子音乐在电影配乐中的体现与运用
美声演唱中颤音技术的运用研究
西洋打击乐和民族打击乐的异同及融合
电子音乐视觉化分析的多元理论与视角
黄河金三角打击乐协会(津宝)古典打击乐教室成立仪式在山西举行
“2016津宝第二届蓝魔(美国)行进打击乐表演培训”开班
对长笛演奏中的颤音研究
浅析颤音技术在美声演唱中的运用
电子音乐在舞台艺术中交互思维模式的应用
20世纪西方音乐概览(之十三)电子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