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主导力:地铁“空间媒介”对苏州城市形象的传播与推广

2023-07-24 00:51苏州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邹心仪徐佩
艺术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城市形象苏州媒介

苏州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邹心仪 徐佩

当代艺术与媒介的融合早已涵盖了从观念思维到工具媒材、从设计实践到传播推广的一切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设计与媒介关系的结构性互换——作为补助性的媒介成为了具有高级手段的艺术。地铁作为传播城市形象和提升空间魅力的重要媒介,是昭示城市文化与个性的重要名片。不可否认,地铁空间不仅需要高新技术建设标准化的物质空间,也需要具有地域个性的优质精神生活。面对同质化、千城一面的地铁空间设计,当今更需要运用设计的主导力打破科技的霸权与统治,实现媒介对城市符号体系和价值观念的人文关照。

一、地铁:作为城市的“空间媒介”

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1911年—1980年)在著作《理解媒介》中,首先将“媒介”定义为“人的延伸”,即人类感官的延伸与拓展,也是人类进入自然与社会的载体。其次,“媒介是讯息”的界说,再次将人们对“媒介”的考察从单一走向了多维。麦克卢汉指出,“媒介”会导致人与社会产生新的变化:速度变化、尺度变化、模式变化。这种新颖的学说,刷新了人们以往对“媒介”的全新认知。他的媒介观想告诉人们的是,媒介带给人、社会的作用并非”媒介”传输的内容,就像地铁,并非将运动、运输或道路组入了人类生活,而是加速并延展了以往的功能,打造出新型城市、新的工作、新的精神享受一样。

地铁是人肢体的延展,在城市交通中已扮演着的十分重要角色。以北京、上海为例,2021年北京地铁日均客流高达915万人次,上海地铁最高日客运量为2019 年3 月8 日的1329.4万人次。如此庞大的客流,地铁轨道交通已担负起大城市交通运转的基础保障之一。作为地铁空间的设计,自然成为了传达城市形象的重要载体。这其中既有城市形象、城市建筑、城市历史的昭显;又有时尚海报、城市宣传语、艺术壁画的视觉透溢;还有移动电视、抖音、语音系统的声音聆听,他们散布于地铁空间的每个角落,共同组成了地铁空间应有的实、虚两大媒介系统。乘坐与换乘的过程,乘客完全可以依靠地铁空间的标识设计系统,实现相对轻松与自由的转换体验,大大丰富了乘客对城市文化及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乘客自身携带的移动电话、iPad、笔记本电脑又一次将“地铁消费”与“媒介传播”两者实现了互动,地铁成为名副其实的“空间媒介”。地铁在自身物理交通工具的基础上,实现了为大众承载信息平台和作为媒介自身传播城市形象的重要职能。

21世纪常被人成为“空间”的世纪,地铁空间被誉为城市的第二“公共空间”。作为城市“空间媒介”的地铁也因此产生出多种空间类型,打破了原有物理空间的囿限,逐渐向生产空间和审美空间渗透。我们不妨从几种空间分类来窥探地铁空间的衍化内容,传达出时代特有的文化消费结构,或启发更多的研究可能。

其一,基础交通空间。地铁修建的初衷,就是在城市地下或部分地上完成连接各区域的交通线路,从而扩大城市界限和重构城市空间方式的伟大使命。

其二,情感空间的生产。地铁物理空间为情感的发生提供了载体,设计师通过界面的装饰和人性化的设计让乘客沉浸其中,对空间产生出场所性、密切感及认同效应。不管乘客的体验是否存有恶善,但在一定程度上对地铁内部进行了有效的空间生产,有助于实现对乘客效果价值的审视与反映,为未来的地铁线路的设计提供有价值的参照。

其三,社会交往空间。交往空间自古以来都以乡村和社区为核心。随着时代的变迁,交往在行为特征、空间格局、交流方式上有着重大的转变。地铁空间形形色色的人,有着不同的职业习惯与价值追求,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提供了更多交往的可能性。随着大家信息交流的频繁,最终建构出地铁人际交往空间,从而上升之社会化的大空间,变成了城市信息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四,媒介空间。地铁公共空间中的新型媒介形式,如电子监控系统、自动售检票系统(AFC)、短视频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显溢出形式多样的媒介方式,信息的多面汇集,展现出城市多维度、立体性的丰富形象。

二、设计的主导性:苏州地铁空间对城市形象的传播路径

处于新时代的苏州,正沿着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昂首阔步。苏州长期稳定于中国一线城市行列,国民生产总值在江苏省排名榜首,位于全国十甲之内。经济发达、科教兴盛、艺术繁荣、社会文明的苏州,与勤劳的苏州人是密不可分的。随着中国地铁业的普及,各大中型城市努力抢占高新技术成果,迅速完成了交通导改。但苏州的地铁业一直相对滞缓,省会南京通车里程位于全国前四,而苏州排名第十四位,与自身的城市影响力极不相称。因此,苏州市政府全面、系统地深入研究地铁资源开发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将地铁的建设纳入了政府的紧要任务之中。

截止当前,苏州营运的城市轨道交通有5条线路,皆遵循的都是通用的程式化、理性化的科技思维,地域文化的呈露并不显著,地铁空间的设计并未达到乘客的满意度。为此,即将营运的6—8 号线,主打城市文化系列,将吴门书画、园林风景、科技之城的元素植入苏州地铁空间,形成了以设计为主导力的城市形象传播路径。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设计路径

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官方热词,其形成常常是依据视觉形象所研发的产品及周边产业。①地铁文创是肉眼所见的产品研发,是一种自为的文化输送方式,是充分显示地铁文化的重要媒介。在图像符号盛行的今天,大众更关注“物”的精神性消费,即“物”的符号的选择与接纳。苏州地铁卡的设计,展现的既有风雅宁谧的古风,又有“新貌”与“旧颜”的交叠。前者如“苏州市民卡B 卡”(图1),崇峦叠嶂青绿山水间,虎丘塔矗立其中,建筑符号的“意图”(Intention)和“语景”的依托,透溢出苏州自带的古风遗韵。后者如苏州2015年5月15日,发行了全国互通的“江苏交通一卡通”(图2),卡片运用手绘插画的形式将苏州独有的历史建筑与现代化的地铁、公交、出租等元素积聚起来,彰显出苏州既古朴又新颖的一面。除了地铁卡的设计外,苏州地铁空间中还有“苏绣”“缂丝”“园林之窗”“科普画册”的文创展示,这些设计几乎达到了精益求精、栩栩如生的境界。尤其在科普画册中,几乎对苏州每个经典进行了一一还原,有高清图集、手绘插画、国画深描等多种方式,凝聚了苏州多元化的时尚元素。

图1 苏州市民卡B卡

图2 江苏交通一卡通

(二)文化设计:文明行为的实践路径

20 世纪初期,美国的社会学家布鲁默(Herbert Blumer,1900—1987)、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 1863—1931),分别提出了“自我互动理论”“主我客我理论”,其核心议题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号的意义,从而产生互动影响的过程。即时说,传播过程中意义的产生,只有交换得以实施,互动效应才会产生。也就意味着,象征性社会互动具有的价值、动机、选择对社会生活产生较大的影响。②提升城市文化魅力,塑造有型的精神互动空间,推广城市文明行为的目的。

(三)大众媒介:作为城市形象的发声筒

苏州地铁充分利用大众媒介的形式,创造出信息传播的空间场域,尤其在传递交通信息、娱乐头条、体育赛事、艺术展播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推动力。

1.地铁报《城市早8点》的推力

2012年4月28日,苏州正式发行了首份地铁报《城市早8点》,每周一、二、三、四、五出刊,四开彩色16版。它是苏州日报报业集团倾力打造的新型媒体,时常根据读者的相关诉求,不断调整新内容,以满足不同读者需要,现以成为全国同行中出类拔萃的报纸,并成为苏州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和广大市民生活中的重要读物。

2.地铁移动数字电视的推波助澜

除了免费的《城市早8点》报刊外,地铁移动数字电视的设置,也是传递城市形象的新窗口和信息管道。移动数字电视就是在移动状态中收看的电视,是全新概念的信息型移动户外数字电视传媒,是传统电视媒体的延伸。③主要架设于地铁候车厅、地铁通道、地铁车厢中,在这个相对闭塞的空间中,地铁移动电视具有娱乐性、消遣性、碎片化、重复性、强制性等特征。根据目前的调研所知,苏州地铁空间的移动电视在目前的1—5 号线空间中,呈现均匀分布态势。每条线路19 个地铁站台、通道都有16 块42 寸液晶显示屏,每节车厢中将安装6块17寸液晶显示屏,信息传播渠道多元化业已形成。

三、实体空间的介入:艺术品建构苏州地铁媒介传播体系

苏州地铁空间在强调地铁报、数字电视、移动电话、电脑等虚拟“媒介空间”外,也着重加强以艺术品为核心的实体空间的组构,彰显出苏州艺人精耕细作、巧夺天工的胆识与灵气,以此形成虚、实相混溶的地铁媒介传播体系。

(一)艺术壁画

自古以来,身为江南的苏州,一直是艺术家的天堂圣地。苏州三雕、吴门画派、苏州刺绣、桃花坞年画、苏扇等艺术形式在中国艺术界成就斐然。艺术壁画展示苏州人文是每条地铁线路的重要任务。

“木渎站”壁画《盛世滋生》(图3),是由苏州艺术家利用“太湖风景”“山水植被”“园林民居”“廊桥阁轩”等设计元素,设计出的特有城市景观。雕刻手法写实细腻,装饰繁缛,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优秀作品。“苏州乐园站”壁画主题,是充满儿童气息的《穿越天地,畅想未来》(图4)。壁画在表现形式上,以中国古代民间玩具七巧板拼成的飞鸟、星星和流动的云气构成。饶有趣味的是,七巧板上展现的是苏州轨道交通站台壁画少儿绘画大赛中,选出的近百幅苏州孩子的绘画作品,童趣无限,意义深远。

图3 “木渎站”壁画《盛世滋生》

图4 苏州乐园站“穿越天地,畅想未来”

(二)园林景观设计

即将通车的苏州地铁6号线,本条线路设计主题为“梦幻苏城”,提取了苏州丰厚的地域文化元素,将城市本有的古典与现代化新城捏合在一起,犹如开启了穿越苏城历史、现代和未来的梦幻之旅。在“虎丘站”中(图5),沿用了唐代的建筑风格,空间提炼了优雅的苏式建筑的构件,尤其园林花窗的妙用。颜色以深沉的赭石红和白色,端庄大方的立柱为空间的提升起到关键作用。地铁站的设计也不失风雅。顶面造型有贝聿铭苏州博物馆的符号造型,又有拙政园的曲调,将拙政园的假山与木格栅作装饰性的处理,穿梭其中,有大隐于市的温婉,氤氲着古典雅静的气息(图6)。

图5 “虎丘”地铁站

图6 “拙政园”地铁站

(三)新媒体艺术的应用

新媒体艺术是新技术支撑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它有别于传统的艺术媒介,通过数字信息技术对艺术作品进行全新的演绎。④在形式上说,设计师利用光、声、色、电等技术,达到技术与艺术的整合,让乘客在体验时,通过感官的刺激,形成人与艺术作品的紧密互动。新媒体艺术是一种复合的艺术,是人—机互动美学表现形式。设计师通过氛围的熏染,将乘客引入艺术作品的空间之中,观众通过触控、体验产生出参与艺术作品的热情。在交互的过程中,乘客也变为艺术创作的一员,作品不再遥不可攀,而是触手可及。

四、结语

苏州基本物质文化景观的地铁,就是连接城市各个区域的筋脉。地铁空间高科技的理性设计与苏州古雅的文脉淡隐在氤氲的诗意之中。伴随着“空间媒介”的介入,苏州城市的推广与传播不再固限于报纸、移动电视、手机、iPad 等媒介所创构的虚拟空间,艺术家们也将精美壁画、建筑构件、园林木石、雕塑小品等实体空间并入了地铁媒介体系之中。苏州城市文化的推广与传播由单一的虚体空间向实体、虚体、想象相混溶的空间过渡。也就意味着,地铁不仅具备基本的交通工具外,还具有交往、商业、情感、文化等延伸功能,成为展示城市魅力、搭建对话空间的重要载体,凸显了苏州多元化、立体性的城市形象。

注释:

①章莉莉.地铁空间公共艺术管理[J].公共艺术,2019(3):45.

②https://baike.baidu.com/item/象征性社会互动/2641533fr=aladdin.

③刘瑞红,梁锐.影视领域中新媒体的发展现状分析[J].电影文学,2012(12):6.

④刘嘉华.承载北京地域性文化的地铁空间新媒体艺术设计研究[J].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9:7.

猜你喜欢
城市形象苏州媒介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镜中武汉:城市形象的传播与认同
刍议沈阳城市形象与效益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苏州一光
2015年《第一财经周刊》“新一线”栏目的城市形象呈现
城市形象研究路径综述
苏州十二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