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摩登:民国时期女子骑行形象的生成

2023-07-24 00:51北京服装学院彭梓清
艺术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脚踏车现代性

北京服装学院/彭梓清

自行车起初被国人视为“奇技淫巧”之物,它的骑行犹如一场时尚表演在大街上示众。《申报》中曾发表社论,预言“自行车必将大兴于中国”。自行车又称“脚踏车”“自由车”。如图1 所示,脚踏车倏然而过,足见其方便敏捷的代步功能。民国时期,脚踏车作为一种普遍的交通工具逐渐进入大众视野。除作为特殊职业用途(如警署、邮递运输、军事战备)以外,它还频频出现在学生群体中。据不完全统计,女性当时是此时自行车骑行的重要群体之一,其与自行车有着怎样的关联,值得进行深入研究。

图1 自行车将来大兴,北京浅说画报,1911-903-2

一、空间的转换:从深闺到出行

近代伊始,基于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家长”制,人们对于女子进入公众领域骑行的现象颇为反对。当时出现了女子骑行会“有伤风化”“有碍观瞻”的言论,甚至将骑行中的女子讥讽为“雌黄鱼”。也有不少言论曾指出,女子骑行可能会有害身体健康。在《女子与脚踏车》中就有记载:“近来青年女子之乘脚踏车者甚多,颇有人虑及是否不伤害身体,疑及将来之怀孕及分娩……”。

(一)日常出行:自行车作为一种代步工具

20 世纪初,中国兴办女子学堂的现象蔚然成风。例如,1915 年金陵女子大学成立、1920 年北京大学首开男女同校的先例。此时,女子教育获得了相较以前的较大进步。“吾推极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②梁启超将国家前途命运的黯淡归咎于女学的衰微。女学的不振使两万女子全属分利,而无一生利者。这便成为了国富民强道路上的绊脚石。母亲本应在幼儿启蒙教育方面发挥关键性作用,所谓“惟妇人能因势而利导之”。③而女学的不振却使女性不能实施良好的家庭教育,致使她们无法胜任培养下一代国民的职责,此种言论一时扑面而来。1898 年5 月31 日,经梁启超与康广仁、郑观应等人的努力,“桂墅里女学会书塾”成立。这是第一所由国人创办的女子学堂,亦成为女性价值观转换路途中一个标志性事件。女学的开设代表了女子较之以前,在一定程度上的相对解放,体现了封建儒学意识形态向新时代发展的过渡性转变。在各界推动下,北京政府教育部于1913 年8 月颁布《实业学校令》,规定了女子职业学校相关规程的办理事宜。此后全国半数以上的省份不断有女子职业学校和职业传习所的开办。这种对女性社会性别的再书写,在一定程度上可见清政府对女子社会地位的肯定。如图2、3所示。

图2 1944年杨先知国立女子师范学校毕业证书

图3 各大女校校徽(图2-3均采自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风尚与变革——近代百年中国女性生活形态掠影”展)

众所周知,民国时期的“宋家三姐妹”全部留洋,接受西式教育。其中,宋美龄十分喜爱自行车。据说“她住在朋友家时,为了学习骑行,把自己弄的又脏又累、狼狈不堪,直到快进晚餐时才出现,并略带得意地说着,‘我学会了’!”④此外,还有很多女学生骑行的相关记录。如图4、5所示。

图4 勤习体育的赣女,汗血周刊,1937年,第8卷,第15期,第1页

图5 学校生活:蒙难时期海格路学校生活,墨梯,1946-1942-125

此外,民国时期亦可见其他女性群体的骑行景象。受西方影响,影星作为时尚的重要先导,亦掀起一场脚踏车的时髦风潮。民国报刊中记载,“近来电影明星最时髦踏脚踏车到各处。这是初夏的新鲜玩意儿。汽车虽未绝迹,但骑自行车出行反而更加便利呢”!

胡枫便是代表之一,如图6 所示。《大众影讯》中记载:“金星公司台柱女星胡枫,对于踏脚踏车亦是拿手,现已成为最好的交通工具。其载一辆,车身配以红黑二色,异常美观,常踏脚踏车到公司拍戏,飘飘若仙也”。⑤由于油价问题,汽车驾驶受到严格限制,亦使交通大为不便。惟人力车及脚踏车二种车辆,可以通行。而后者集经济、便捷于一身,只要一辆在脚,便可畅通无阻。因此,自行车一时间成为最时髦的代步利器。据统计,陈云裳等明星群体拥有自行车的人数就占据了三分之二。可见,脚踏车在民国时期的明星群体中无疑成为备受青睐的交通工具。女子骑行反映了从“淑女”到“新女性”的形象变迁,从“深闺”到“出行”的女子活动空间亦发生了重大转向。

图6 健美的明星们步步的工具:脚踏车,女生(上海1942),第2卷,1943-1-2

(二)运动出行:自行车作为一种休闲方式

此外,女子自幼经历了“缠足”的残酷现实,户外运动更是一件难以企及的事情。但民国时期,女子身体发生了从“包裹”到“袒露”的重大转向。“废除缠足,释放天足;停止束胸,释放天乳”的身体变革,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女子骑行潮的发生。越来越多的女子加入到自行车的运动中。

“早在19 世纪的西方,“体操”就被视为一项有益于身体健康的运动”。⑥“体操创造了一系列动作,其单元几乎全部是抽象的动作,一种简单杠杆移动的力的形式。目的就是从更广的范围对这些动作进行重新的组合和编排。19世纪这项新的运动对局部性的动作进行了开掘,动作的变化局限于单纯的骨关节上,即腿或手臂伸展、肩膀或跨步的转动”。⑦从图7、8 可见,体操的种种动作可被复制重组,这与蹬自行车时的动作存在着某种关联。体操与自行车的紧密关联,预示着而后自行车运动的时兴,也对于人们学习自行车骑行大有裨益。

图7 你的身体操二:倒骑自行车,竞乐画报.1936-76-21

图8 妇女健美的体操运动姿势——如骑自行车时的动作

此时的“体育”概念,与起初具有异质意义。如何使上层资产阶级的仪表尽可能呈现出高贵与优雅,才是传统运动的意涵。⑧1810年至1820年间,人们开始与传统发生决裂,逐渐走向真正的运动健康。在此之前,“马术”作为彰显贵族阶级地位的重要途径,如今却演变为自行车赛。体育运动是自由时代下的产儿,在自行车上打马球,是自行车作为一项运动进入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体现。如图9所示,自行车是“马术”这种休闲运动的现代性变体。自行车骑行,使人们逐渐走向真正意义上的健康时尚。

图9 Julia Faye,Joel McCrea,Josephine Dunn 骑着自行车打球是海滨游戏中的别开生面者,华北画报,1929-88-1

此外,报刊上还专门记载了人在骑行脚踏车时所作功的数据:“一队斯坦福大学的运动员曾在一次脚踏车试验时,测量他们工作的效能和‘燃料’的耗费。把脚踏车上的扣链齿接到一个功率计,它能把腿的劳作用马力来计量。一次照此试验整四十五分钟之久,运动员在每一分钟内吸入二十加仑空气,脉搏跳动约195次”。⑨以上可见,自行车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作为一种运动方式。

这项运动亦在女性群体中流行开来。18 世纪的法国博物学家乔治·路易·勒克莱克· 布冯伯爵曾将马视为,“人类做过的最重要的征服”。后人将其引申为:“男人最重要的征服是马,而马最重要的征服是女人”。⑩可见,女性与马的关联,而自行车也被戏谑地称为“机械马”。

民国时期女子骑行的体育风尚蔚然成风,除大量记载外,且存有大量拍摄记录。笔者将其主要分为“竞技体育(如图10)”与“休闲体育(如图11、12)”两类。关于后者,除海滨场域的马球车赛以外,主要是以香港、广州为代表的“单车环游新界”主题较多。笔者发现它们都是被附于“健康、运动”的专栏下。报刊中对于出游的细节做了说明,但并未在性别上有所限定。换言之,此时女子也是可以进行相关骑行运动的。

图10 学乘自行车的下车姿式,号外画报,1937-973-1

图11 香港青年,1935年,第5期

图12 香港青年,1933年,第1卷,14期

中国传统女子长期囿于闺阁之中,家是女性的美好归宿。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表示,“中国的结构等级沿亲属差序向外拓展,但这种扩大是单线的,是一种父系氏族上的拓展。因此,中国封建传统社会中的女子身体彰显的是对‘家’和‘夫’的让位。”⑪然而民国以来,尤其在20世纪20年代后,在男性精英知识分子的指引下,女性开始摆脱旧时淑女形象,走出闺阁和家庭,走进国家话语下的公共场域。从自行车女郎的形象中我们可见,女子的自信阳光,健康与从容。另外,从图9、13、14 对比中可见,中、西女子的海滨形象存在着高度相似性。譬如,裸露的身体呈现出了肌肉的线条感,身体结实而有力。一改扶风弱柳的传统女子形象,柔美特质中带有了健美感,给人以清新、自然的视觉感观。图中可见女子着泳装这一现象。《妇女杂志》中曾指出:“游泳可以减生产时之苦痛”、“游泳后刮尘去垢,身心俱泰,乃诞强健之基”。1928 年《良友》第27期中亦记载:“今日女子不再以红粉之美为美,而以体魄与精神之美为美……她们要站在光天化日之下,以奋斗竞争的场所为背景,对着世界作永久的微笑”!⑫此时人们对女子泳装公开穿着的认可,在一定程度上,也印证着女子骑行背后所反映的某些问题。

质言之,女子骑行形象的塑造,是社会性而非生理性的,美的意义是政治性而非审美性的,体现的是一种国家权力运作的话语体系。“身体在近代中国俨然变成一个非常政治性的场域,一个满是教化权力与知识交结介入的场域”。⑬身体的国家化与个体化生成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互为表里。一言以蔽之,民国时期女子的摩登骑行,体现的是对新民族的构建与想象。这就反映出关于中国现代性的发展问题。与西方异质,中国的现代性俨然是一种“另类的现代性”。⑭启蒙思想的引入激发了民族的救亡图存意识,并被其所牵制。中国的命运,与其说是取决于物质的强制力,毋宁说是取决于民族精神的努力”。⑮“旧瓶装新酒”⑯的文化本论,才是中国现代性发生的实质。

但如图13、14 所示,民国时期女子“健康美”的骑行形象,还有两点使笔者存疑。首先,画中女子并未着任何内衣内饰,并且穿高跟鞋骑行也十分不便。如果从释放“天足、天乳”的角度来看,并无异议。然情况并非这么简单。这些自行车女郎形象很有可能被赋予了别样的意指,对此笔者将展开进一步的探讨。

图13 忻礼良绘,脚踏车女郎,20世纪40年代

图14 杭稺英绘,宝石山上的摩登女郎,20世纪40年代

二、视线的植入:紧随其后的男子凝视

(一)宣传画上的互证:女子囿于消费囹圄

如图15所示,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美女题材的月份牌广告画增多。以杭稺英和胡伯翔为代表的画师就为许多烟草公司创作了月份牌画。譬如,“为启动烟草股份有限公司绘制的条屏版广告画,为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绘制的小脚美女形象广告画。这些画常被当作消费者购买香烟的赠品,以此来吸引消费者的购买,而购买香烟的群体往往是男士”。据统计,美丽的女性形象对于香烟的销量则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包装与广告画上的女郎形象激发了男性群体的想象,这是一种在认知上的强化,带给男性一种替代性的满足感。“在香烟的包装或广告中,单独的女性形象重点展示的是身姿的曼妙;而男女同框时则是展现两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如站在一旁的妇女为坐着的男子点烟,充分彰显了‘夫’的家庭地位”。⑰“女子的曼妙身姿成为一大卖点,美丽成为了商业运作的资本”。⑱人们对于女子的“欣赏”被用作链接男子吸烟时的快感,体现了一种奴化和女性身体在消费层面的性别特质。而二者相互抵牾。

一言蔽之,在传统社会中,女子服侍男性;步入近代,男性“欣赏”女性。这反映的正是女性作为男子凝视的对象,女子之美被物化的问题。正如芭芭拉·塔奇曼所言,”大众媒介反映了社会的主导价值”。以此类推,笔者认为,自行车上亦体现了别样的权力。

(二)自行车上的“权力”

民国时期的女子骑行形象,很大程度上与当时的消费文化有关。首先,从西风东渐的背景来看,消费主义的扩张是全球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时代,资产阶级在文化和意识形态上的扩张主要是借助征服和暴力进行的”。⑲“斯克莱尔就曾把这种全球化现象确定为:正在向世界各地渗透的资本主义体系的扩张。而这种扩张的动力之一,就是文化上以消费主义为主导的意识形态”。⑳而“对于现代资本运作体系而言,道德上的放松是大众消费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尤其反映在了性别问题上”。㉑

民国报刊中曾有记载:“出于交通便利的考量,许多摩登少女,都要弄一辆自行车。漂亮的车子上乘着娇柔健美的人。灵活的腰肢,风携着衣裙是很美的,是富有诱惑性的,怎会不使人注目?于是,在人迹纷然的街市上,驰过一辆坤车时,人们都会感到,眼前有新的刺激。时常会发现,在车尾后,两三个异性追随着……”。㉒

其次,女子穿着高跟鞋骑行的形象屡次出现,如图13、14所示。高跟鞋于1925年流行开来,“纵横舞池中,高跟鞋是必不可少的。这似乎成为了一种女子的另类解放——舞池上两性社交的解放”。㉓此时穿着高跟鞋的女子体现了张爱玲笔下所描绘的,一种“都市浮华文化的兴起”,被视为男子凝视的对象。而高跟鞋之所以受欢迎的原因是,“穿着高跟鞋,可‘摇摆其臀’‘婀娜其身’表现曲线美”。㉔“鞋跟高耸,行路时有婀娜之姿态,仿佛风摆杨柳,以取男子之爱怜”。㉕戈夫曼曾言,“广告是商业的写实主义,广告中所传递的意义源于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的一种镜像”。而月份牌属于广告画的一种。从骑行的摩登女郎形象中可以管窥到,其后所指涉的相关问题。

另外,1927年7月7日,广州市代理民政厅长朱家骅,于广东省政府委员会会议上,克服传统礼教束缚,提出讨论《禁革妇女束胸》。自此,妇女解放胸脯运动(“天乳”运动)开展。“今后妇女解放运动,须从本身乳房开始”。㉖可见,女子胸部的袒露对于促进妇女解放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这亦是一种性别意义上的象征。张竞生曾在《性美》中指出:“奶部发达,则胸部也发展,两粒奶头高耸于酥胸之上,其姿势为向前突出而与其臀部后突形成女子曲线,这正是女性之美所在”。从杭稺英、忻礼良笔下的“骑自行车的女郎”图像中可以窥见,女子摆脱束胸后的身体形象,恰恰突显了前凸后翘的女子曲线之美。

骑行摩登的女郎形象轰动一时,自行车女郎成为“时尚”的代名词。“当女性对自我个性的追求在其他领域无法实现时,时尚便成为了一个可行性通道”。㉗换言之,时尚就是女性增强社会力量和使之变得强大的一个重要手段。身体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载体。然而,这不过是一种男性中心主义作祟的幻象,巧妙地利用女性的特有属性,形成一种看似女性“自决的自决”。在对时尚的追逐中,女子落入男性(他者)的追逐和控制的欲望陷阱中。越是摩登的骑行,就越是把她们归置到一种不平等的被审视地位。自行车女郎是消费偶像,而非生产偶像。女子骑行不过是一种单一的形象,其背后的性别意涵才是生产与建构的内在逻辑。

三、结语

民国时期的女性骑行的形象,既是国家救亡图存使命感召下的产物,又是消费文化催生出的男性凝视的对象。可见,女子在逐步走向自由与解放的同时,又身陷父系规训下的消费囹圄。然这种新女性形象是否是二者的相互抵牾所塑造出来的结果,值得进一步研究。

注释:

①西方的“现代性”是一个包含三重辩证对立的危机概念,即对立于传统,对立于资产阶级文明,以及对立于其自身。这是一种瞬时、短暂、易逝的美。其中,资产阶级文明(理性、功利、进步理想)的现代性是属于社会层面的概念。参见[美]马泰·卡琳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M].译林出版社,2015,第16页。②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女学,饮冰室合集[M],第六册,中华书局,1980,第96页。

③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饮冰室合集[M],第一册,中华书局,1980,第40页。

④转引自[美]汉娜·帕库拉.宋美龄传[M].东方出版社,2016,第19页。

⑤胡枫也学骑脚踏车[J].大众影讯,1942-2-36.

⑥转引自阿兰.科尔班.身体的历史[M].卷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第353页。

⑦阿兰.科尔班.身体的历史[M].卷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第347页。

⑧转引自阿兰.科尔班.身体的历史[M].卷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第223页。

⑨P.H.U.科学新闻:作为运动员所做的功[N].科学画报,1938-5-13.

⑩参见[法]弗雷德里克·赫兰.自行车的回归:1817-2050[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⑪参见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M].1948。

⑫曾越.社会·身体·性别近代中国女性图像身体的解放与禁锢[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48-149页。

⑬参见黄金麟.历史、身体、国家近代中国的身体形成(1895-1937)[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⑭李欧梵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明确提出“另类的现代性”的概念。其与西方“现代性”概念相区分,指的是不受西方现代性主宰的中国现代性的发生。李欧梵.未完成的现代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2-3页。

⑮费正清,费维恺.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 年(上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第374页。

⑯在中国现代性的发展过程中,西方观念未能直接取代中国近代以来的民族观念,中国才是起主导作用的一方。参见李欧梵著毛尖译.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

⑰杨梅.民国时期上海广告研究[D].渤海大学,2018.

⑱肖乐.《广州民国日报》香烟广告研究[D].暨南大学,2015.

⑲王凤歧,林雄辉.全球化进程中西方文化的扩张与渗透[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1(02):51-53.

⑳转引自陈昕.救赎与消费[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第69页。

㉑转引自[法]安东尼·加卢佐.制造消费者:消费主义全球史[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22。

㉒乘自行车的女郎,三六九画报[N].1943-00012-16.

㉓参见吴昊.中国妇女服饰与身体革命(1911-1935)[M].东方出版中心,2008。

㉔林永福.为天乳运动说到擦粉留发着高跟鞋,民国时报[N].1929.

㉕一庵.妇女应改良的,广州民国日报[N].1926-1-11.

㉖刘禹轮.为提倡天乳运动告革命妇女,风俗改革丛刊[M].台北:文海出版社,第208页。

㉗参见[法]安东尼·加卢佐.制造消费者:消费主义全球史[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22。

猜你喜欢
脚踏车现代性
建筑设计中的现代性观念
脚踏车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脚踏车赏花
浅空间的现代性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最漂亮的脚踏车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
忏悔
科学发展观的现代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