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 高宣敏 栾贻爱
摘 要 新课改以来,散文教学已走过20余年的创新历程,发展变化的同时也伴随着问题产生,如教学内容不合宜、教学方法盲目机械等。随着新课标的颁布,散文教学又迎来了新的挑战。基于此,教师须聚焦课堂真实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途径,可尝试以下方式:强化体式认知,重构散文知识;立足文本细读,整合教学方法;聚焦核心素养,凸显学科实践。
关 键 词 语文阅读教学 新课标 散文教学 《荷塘月色》
引用格式 马云,高宣敏,栾贻爱.新课标视域下散文《荷塘月色》的教学反思与重构[J].教学与管理,2023(21):90-93.
散文是我国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导文类,以统编版中学语文教科书为例,散文几乎占据了语体文的“半壁江山”。《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应以“鉴赏文学作品”为目标,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1]。散文作为重要文类,对于培养学生感受和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具有独特价值。因此,散文教学对实现语文课程目标、提升教学整体成效至关重要。
自《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版)颁布以来,散文教学不断创新变化。然而,作为一种主体性强且形式自由的文体,散文本身就较难把握;加之长期以来一线教师的散文知识陈旧、对文本体式把握不到位及对课标理解存在偏差等原因,导致新课改以来的散文教学仍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为深入了解散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建构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本文尝试对《荷塘月色》这篇经典散文进行课例研究。《荷塘月色》曾12次入选中学语文教材,虽然在编写系统中有所变化,但一直作为精读课文。因此本文选取了2003年至2022年公开发表且具有代表性的45篇教学设计、课堂实录课例,对教学中最关键的三个要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力图全面呈现新课改以来散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期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参考。
一、《荷塘月色》教学现状剖析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进行内容选择和活动设计的定向指标,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参照。散文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大多源于目标设计的不合理。统计的45篇课例中共有30篇刊登了教学目标,特将出现过两次及以上的目标分类整理,见表1。
表1 30篇课例的教学目标汇总
可以看出,教学目标的设计既多样又集中。主要集中于“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品味文章语言”“感受荷塘月色之美”等方面。基本考虑到了《荷塘月色》这一篇散文最显著的文本个性——“精致的语言、深沉的情感、灵活的构思”[2],也多致力于三维目标的达成和核心素养的培养。总体看来比较合理,但仔细分析,仍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主体错位,以教师为中心。接近四分之一的课例仍站在教师“教什么”“如何教”的角度对教学目标进行描述,如“指导学生提出问题”“引领学生进行分析”“在教师恰当的引导下”等,而非以学生“学什么”“如何学”为出发点。这反映出在实际的散文教学中,“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写作,应以学生自主阅读、讨论、写作、交流为主”[3]的新教学理念亟须落实。
其次,目标虚化,难以有效测评。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学的依据,更是评价的指标,需要可评可测。而“理解”“感受”等“内隐性心理动词”几乎篇篇都能看到,其引导的学习行为是不可测量的内隐心理表现。如占比最大的“理解文章思想感情”中的“理解”,是个体内化知识的认知过程,不仅教师难以掌握学生的理解程度,连学生本人也很难明确。这些动词的长期惯用,很大程度上使語文教学陷入了“教—学—评”难以一致的僵局。
最后,目标异化,脱离文本内容。在近三分之一的课例中都能看到“解读人物形象”“学会‘知人论世’”“陶冶性情”等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文本教学要点的目标设计。它们的制定多源于从课文的某个点出发而过度延伸,以致忽视了文章整体的情感表达。这体现出教师对于教学内容选择的随意性,即不立足散文文本体式,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随意拓展。
2.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择基本以教学目标为参照。对45篇课例的主要教学内容统计整理如图1所示。
图1 45篇课例的主要教学内容分布
王荣生教授曾将散文教学的要领归结为:“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的人生经验,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4]45篇课例的教学内容也主要集中于这两个方面。总体来看,似乎抓住了要领,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首先,将品味语言与体会情感割裂为两个教学环节。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5]决定了品味语言和体会情感不是各自独立的两部分,而是统一于文本的一体两面。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凭借语言文字引领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还应借助思想感情点拨学生品味语言文字之妙。
部分课例意识到了这一点,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从语言表现形式走向作者的情感世界”[6]。然而,更多课例却将品味语言与体会情感割裂成了两个相互独立的教学环节。有的先让学生揣摩文章的语言表达,而后再根据大量的课外资料探究课文的深层情感,对语言的揣摩仅限于赏析景物描写,对情感的体会也脱离了文本自身,文章的语言与情感被人为地割裂开来;有的则过分注重语言表达技巧,往往单设一个孤立的“品味语言”环节,聚焦修辞手法及用词艺术等赏析四至六段的景物描写。不仅割裂了语言文字与思想情感,更将写景抒情的美文典范变成了语言表达技巧的载体。
其次,误将文章的描写对象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朦胧典雅的荷塘月色固然值得我们欣赏感受,但需明白这片荷塘是朱自清心中独有的镜像。或许每个人眼中、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荷塘”,但阅读《荷塘月色》,我们要感受的是作者心中的那片倾注着他个人情感的独一无二的“荷塘”,因此,《荷塘月色》的教学重点不在“荷月之景”,而在于通过赏析作者笔下的景去体会他流露的情。
多数课例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体察作者投射到“荷塘月色”中的情绪,并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荷月世界”其实是一个虚拟的精神世界,而非单纯实景。然而,仍有近四分之一的课例将教学重点落在了“荷月之景”上,并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创作主体的情感投入。如引导学生们充分联想,借助大量有关“荷”“月”的古诗词体验荷塘月色之美。如此一来,独属于作者的那片“荷塘”被过度泛化,学生感受到的早已不是文中那片倾注着个人情感的“荷月”之美了。“外在的言说对象”[7]占据了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者的真情实感却被一再弱化。
最后,散文知识陈旧制约着教材文本解读与教学。近一半的课例都将“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当作了全文文眼及主题,并补充相关资料来引导学生探究背后的原因。其中,多数课例仍偏向了社会政治说,并由此推及文章整体的情感表达——作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朱自清,在大革命失败后意欲寻找自由的彷徨与失意。这样脱离文本的“功利化”解读不仅破坏了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更难言正确。自《荷塘月色》于1927年发表以来,作者“不宁静”的原因一直存在争议,目前仍未达成一致。社会政治说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然而随着文学理论的发展及学界研究的深入,它越来越遭到质疑和批判。将这种饱受争议的观点传输给学生显然是不合适的。
3.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对散文教学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对45篇课例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统计整理如图2所示。
据图2分析可知,首先,除了教学中最常用到的讲授法、谈话法仍占据主导地位之外,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法、点拨法也后来居上,同时整堂课都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的课例也逐渐增多。这表明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日益受到教师重视,但须警惕流于形式,即教师采用的仍然是讲读分析,只不过在方法上改“满堂灌”为“满堂问”。不少课例就陷入了这种重分析轻体验、重讲读轻思考、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模式中。
其次,对学生朗读不够重视,并对语文朗读法的认识存在偏差。《荷塘月色》的语言优美、诗意洋溢,大量叠词的使用更令其具有了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节奏感和音乐美。在诗意的语言背后,缓缓流露的是作者淡淡的情思。学习这样一篇课文,最不可缺少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去朗读、去感受。统编版教材的学习提示也指出“阅读《荷塘月色》,应该多朗读”。然而仅有不到60%的课例将其付诸实践。其中对学生的朗读提出要求并进行指导的仅占不到三分之二,且多侧重于朗读本身的技巧方法,而较少涉及对课文情感的把握。
再次,通过介绍作者相关经历、文章写作背景等来引导学生“知人论世”的课例也超过半数。对于散文这种主体性强的文体,通过恰当的方式与作者对话无疑有助于“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的链接”[8]。而多数课例仅仅将其当作了教学的固有环节,如在课文学习前先出示大段关于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的文字,让学生单纯地看或读,并未在“知人论世”与课文理解之间实现有效关联。因此就其效果而言,更多的是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而非帮助学生更好地与文本建立链接。
最后,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逐年攀升。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大量教学新理念、新模式应运而生,许多课例都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如有超过一半的课例选用了情境教学法,其中近3年的课例与以往多采用配乐朗诵、视频播放等方式来营造氛围的有所不同,多立足于现实生活,通过任务群组织教学活动。然而,这些探索仍有提升空间,尤其是在真实情境的创设方面,多表现为生硬地联系现实生活,设置一些学生根本不会经历的虚假情境或是无助于课文理解的形式情境,甚至提倡离开教室,让教师“找一处荷塘,带领学生月夜前去欣赏一番”[9]。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课文的学习,学生几乎没有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文本细读,课堂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完成一些与品味语言和体会情感关联甚少的任务。这反映出教师们对于新课标中某些概念的理解存在一定偏差。
二、基于真實学习发生的散文教学策略
1.强化体式认知,重构散文知识
基于上文对45篇课例的统计分析,不难看出,教师对散文体式的认识不足和散文知识的陈旧是制约当下散文教学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强化体式认知,重构散文知识。
首先,强化对文本体式的认识,明确散文解读的基本取向。散文重在作者的情感表达而非文本的言说对象。因此,教师们需根据文本体式、真实学情而非个人经验等主观因素选择教学内容,并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的细腻品味来体会和分享作者的思想感情及人生经验。
其次,更新散文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正确认识“形散神不散”之说,多阅读散文的相关理论著作和学术论文,以突破散文教学的理论教条。同时,应根据文体特征,将散文这一大的文类划分成诸多小类,以形成相应的解读思路,从而提高教学内容的合宜性。为此,教师要转变自身的角色定位,努力做一名研究者,在教学的同时不断学习,时刻关注学术前沿,避免自身知识固化。
2.立足文本细读,整合教学方法
教材文本是教学之根,一切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应立足于对课文的理解之上。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文本细读是散文教学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教学方法,这是由散文的文体特征决定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在保证学生细读文本、与文本充分对话的基础上,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整合。
首先,注重朗读,触摸情感。朗读的过程是学生与文本、教师及其他同学对话的过程,是培养语感、品味语言和体会感情的基本途径,也是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的必经之路。同时,教师还应认识到朗读的目的是促进理解、建构意义,而非简单的读出声,更不同于播音主持界的“美读”。只有外部的语音呈现和内隐的信息加工同步进行才是语文朗读法。
其次,适时补充背景,紧扣行文脉络。“散文‘写实性’和‘自述性’的文类特点,决定了‘知人论世’是散文阅读教学的必要支架。”[10]但要注意实现“知人论世”与文本之间的有效关联,既要避免机械地呈现作家简介、写作背景,更要避免过度依赖“知人论世”而导致对课文情感表达的理解脱离文本。此外,还应注重思路教学法。叶圣陶先生曾言:“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对于散文这种主体性强且形式自由的文体,更应引导学生在细读文本的过程中去梳理作者思路,从而更加清晰地把握语言文字之下的情感流动,以避免课堂教学的散乱。
最后,关注学生思维,创设适宜情境。结合上文的统计分析可以发现,伴随新课标的颁布而引发的“情境热”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当下的散文教学,这主要源于教师们对真实情境的认识偏差。课标组组长王宁教授将真实情境概括为“从所思所想出发,以能思能想启迪,向应思应想前进”[11]。可见,“情境”作为课堂教学内容所涉及的语境,是否“真实”应在于它能否激起学生思维的真实发生,令他们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而不在于是否关联了现实生活。因此,教师在散文教学中创设情境时应立足于文本内容客观存在的思考点,创设符合学生真实认知倾向的思维情境,而非一味地模拟现实生活场景或提倡走出教室。
3.聚焦核心素养,凸显学科实践
新课标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12],语文课程要以核心素养为本,散文教学自然也不例外。首先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教学内容选择上,教师要在充分考虑真实学情和散文文本体式的基础上,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散文教学應参考新课标对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总要求,立足语言文字运用来统一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王宁教授曾分别提炼出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的主题词,见表2,有助于一线教师对其进行理解与落实,但要注意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不是一个一个单独施行,更不是一个一个分别实现。在任何时候、采用任何方式,虽然有侧重,也都是综合推进的”[13]。因此在描述教学目标和设计教学环节时切忌将核心素养机械地割裂为四个方面。
表2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题词提炼
另外,在组织教学活动方面,还要立足语文课程性质,开展体现语文学科特征的实践活动。“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里的“法”,应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为旨归,而不是一味跟风。比如,许多课例之所以陷入了改“满堂灌”为“满堂问”的误区,就在于将自主学习简单理解成了教学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的衡量标准不在于教师与学生的发言时间,而在于学生是否进行了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这要求教师将教学内容结构化,设计整合性的学习任务,创设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并提供学习支持,从而将学生的生活实践与课堂学习紧密关联起来。因此教师的作用不仅没有降低,反而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3][5][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6,18,1,4.
[2] 明学圣.确定散文教学内容的四个着力点:以《荷塘月色》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12(05):86-88.
[4] 王荣生.散文阅读教学设计的原理[J].语文教学通讯,2012(11):29-36+64.
[6] 罗春花.《荷塘月色》“品读”教学设计[J].语文建设,2012(21):15-17.
[7][8] 王荣生.散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7,6.
[9] 束乾银.创设真实情境 触动生命体验:以《荷塘月色》教学为例[J].中学语文,2022(26):31-32.
[10] 胡根林.知人论世:散文阅读教学的必要支架[J].中学语文教学,2018(09):30-37.
[11] 《语文建设》编辑部.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是”与“非”: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访谈[J].语文建设,2019(01):4-7.
[13] 王宁.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课程的特质[J].中学语文教学,2016(11):4-8.
[作者:马云(1999-),女,山东淄博人,青岛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生;高宣敏(1994-),女,四川成都人,青岛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生;栾贻爱(1977-),女,山东莱芜人,青岛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
【责任编辑 郑雪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