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飞燕
摘 要 在大单元背景下设计与实施学习任务,是落实大单元教学理念、践行核心素养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学习任务的指导和驱动下,学生能够建构起立体化的知识体系,也能不断提升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本文以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教学为例,从精准定位目标、创设真实情境和优化教学历程三个角度,对大单元教学中任务的设计与实施展开深入的分析探讨。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大单元教学 学习任务 统编教材
大单元教学要求学生立足于单元整体的视角,围绕单元主题建构教学体系、整合教学内容,为学生搭建多元化、高阶化的学习支架,让他们能够在听说读写等相互融合的学习活动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在准确解读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构建大单元教学体制,引导学生将不同的学习内容关联起来,精准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一、精准定位目标,设计学习任务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在每个单元前都设置了单元导语。单元导语涵盖了一个单元的人文主题、语文要素,指明了基本的学习方向。通过阅读单元导语,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也能初步了解学习方法。所以,在定位目标时,教师要将单元导语作为重点研读对象,从中提炼出关键信息,如单元主题、学习方法等。以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这一单元的导语,对“民俗”的概念、课文的内容作了简单的阐释和说明,经过分析和提炼,可将此单元的人文主题定位于“独特的民风民俗”,同时也能确定主要的学习方法,即“分析和体会作者所运用的表达方式”“品味和解析作品中的语言”等。
从第一单元的整体内容看,在语言上,教师要引领学生聚焦于文本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分析其表达方式,深入品味语言中的“情味”;在思维上,注重培养学生多元勾连、深度分析的能力;在审美上,借助民俗文化内容,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在文化上,重在使学生认识到民俗产物中富含的文化元素,开拓学生的认知视野,让他们能够了解“物”中蕴含的价值和意义。
基于上述分析,结合第一单元中的《社戏》《回延安》《安塞腰鼓》《灯笼》四篇课文、写作“学习仿写”以及口语交际“应对”的内容,可将大单元教学目标精准地定位于如下几项。
目标一:了解课文内容,明确作者在文章中传达的信息和寄寓的情感。
目标二:在阅读中解读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明确每一种表达方式产生的实际效果,并能在写作、口语交际的过程中应用此类表达方式。
目标三:精准提炼、细致品味文章中表现力强的语言要素,形成敏锐的语言感悟力,能够有意识地扩大语言素材的储备。
目标四:挖掘文章中的审美意蕴,能够感受到民俗产物所蕴含的外形美和意蕴美,并能关联自身的实际生活,从审美的角度审视和解读生活中的民俗产物。
目标五:准确理解不同民俗中富含的人文元素和文化价值,自觉地了解每一种民俗所代表的文化流派,并尝试解读民俗产生的历史、社会、自然环境等因素。
依据以上五项教学目标,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三项学习任务,如“通读文本:了解课文中涉及的民俗,解读民俗的基本构成要素,从‘是什么的角度梳理课文内容”“精读文本:围绕着课文中的细节,深入领会作者在课文中寄寓的情思”“读写融合:总结和归纳文章中所运用的表达方式,结合现实生活,选择一种熟悉的民俗进行仿写”。以此建构大单元教学的框架。
二、创设真实情境,细化学习任务
大单元教学要以真实情境为依托,将抽象化的大单元主题进行合理转化,让学生在真实情境的启发下,明确学习任务的具体内容和实践方向,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实践之中。为此,在大单元教学的第二阶段,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发他们对现实的思考,让他们将个人的成长经历、对社会生活的敏锐观察和真实感悟,迁移到学习任务之中,从而细化学习任务的内容,为他们高质量地完成大单元学习任务铺垫基础。
在八年级下第一单元的教学中,经过前一阶段的奠基和铺设,师生可以共同推理出大单元教学的主题,如“于民俗中见真情”,这一主题既指明了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提炼出了此单元的主要学习方法,即“在民俗中挖掘作者的真实情思”。基于这一单元主题以及单元主要教学内容,教师可以结合初中生的实际生活经历,创设真实情境。
学校宣传部制定了“传民俗文化,承家国之情”的主题文化宣传活动,意在宣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本次活动将以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四篇课文为主要素材,围绕“社戏”“延安精神”“腰鼓”和“灯笼”四项民俗,创建四个项目板块,请你在阅读课文、了解重难点后,为这四个项目板块起标题。
以上情境关联了学生的校园生活,以第一单元的课文内容为素材,旨在让学生在通读、精读的过程中,提炼出文章中的核心信息,以此完成“起标题”的实践任务。
三、优化教学历程,实施学习任务
到了大单元教学的最后阶段,教师要带领学生实施学习任务,让学生围绕着三项学习任务和一项实践任务,展开深度学习活动。基于这一目标,教师要优化教学历程,从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两个环节,指导学生完成学习和实践任务。
第一环节:课堂学习。依据提前设计的“通读”“精读”和“仿写”的任务,教师着手设计课堂学习活动。如针对“精读文本:围绕着课文中的细节,深入领会作者在课文中寄寓的情思”此项学习任务,教师可以设计“寻找体现作者情思的词句,借助批注和圈画的手段,分析课文词句是如何借民俗表达作者情思的”的批注式阅读活动,让学生解析和品味课文的语言,细致揣摩课文中的词句,概述和总结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并能准确理解作者传达出的主观情感。
第二环节:社会实践。结合真实情境中的实践任务,即“起标题”,学生可以广泛搜集与民俗相关的历史、社会等方面的信息,了解民俗背后蕴含的深层内涵,在此基础上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如针对“延安精神”这一民俗文化产物,在完成实践任务之前,学生要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延安精神”产生的时代背景、“延安精神”的具体构成要素等等,并将查阅和搜集的资料进行整合和归纳,由此为学校的民俗板块起标题,如“红旗飘荡在我心——伟大的延安精神”。
从精准定位目标、创设真实情境和优化教学历程三个角度展开,教师创建起梯度式的学习任务教学计划,开启大单元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任务的带领下,将大单元中的各项学习内容整合和归纳起来,系统化地看待大单元中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不同教学项目中的问题,使得他们能够在读写结合、读说结合、听说结合等多元化的学习活动中,同步提升语文学习能力,进而于大单元教学中促进學生的综合发展、增强其核心素养。
[作者通联:江苏苏州张家港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