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师首先需要明确自身的工作任务,在尊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对教学策略进行改革、创新,顺应时代发展需求,融入更多现代化元素。将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相融合,可以保证教学的生动化、形象化,同时丰富课程内容,探索更适宜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借助情境创设、画面启发、微课引导、多学科融合等方式完成课堂的构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能够激发他们学习与实践的热情,从而达成理想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多媒体技术;有机融合策略
作者简介:陈果(1996—),女,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城南实验小学。
新课改的指导思想是“素质教育”,各学科教师都要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全面的优化与改革,在丰富课程内容的同时探索更多新颖的教学形式,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保证师生课堂配合的默契度;还应该看到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领域的重要影响,将多媒体技术融入课内外教学之中,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等做好教学整合工作,避免学生思维固化、综合素养难以提升,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一、多媒体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意义
(一)兴趣激发
多媒体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能起到丰富课程内容的作用。教师可以在明确课程主题的前提下展示更多色彩绚丽的画面、生动形象的视频、动人的歌曲,对知识的讲解也不再使用“灌输”的方法。学生能很快集中注意力,并在这些趣味元素的引导下参与到后续的各项实践活动中,端正学习态度,借助兴趣的指引提高人文素养,积累文化知识,为将来的学习奠定基础[1]。
(二)陶冶性情
小学正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此阶段他们有着强烈的自主意识,每个学生感官不同、思想不同,对问题的分析角度也存在差异。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忽视了这一因素,导致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思维逐渐固化,对知识仅仅进行机械式记忆,不利于未来的学习与发展。而多媒体技术在课内的有效应用能够创设出不同的情境,允许学生在情境中发表主观看法,这样一来,学生的思想更加开阔,看待问题的眼光也更加长远,故而能在学习的过程中陶冶性情,实现个性化发展[2]。
(三)拓展教学
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过于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讲解,导致课内学习气氛相对压抑,学生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机械地对所学内容进行记忆,学习形式化严重,对知识的掌握也不牢固,易影响自身后续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其能够打破时间、空间的束缚,将枯燥的文字进行形象化处理,让所有的故事都能“动”起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够适当对课程内容进行拓展,开阔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可以尝试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在自由探索的空间内实现个体发展[3]。
二、多媒体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策略
(一)启发——动态直观画面,促进学生认知发展
小學阶段的学生更喜欢用习惯思维去思考问题,他们对陌生事物的认知基于直观的观察。那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在呈现生动、形象画面的前提下设计探索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让他们可以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课堂实践活动之中。这样,学生会第一时间端正学习态度,并掌握课堂主动权,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进行探索、谈论,最终在思维碰撞中明确知识的真正内涵,获得综合素质的发展。因此,教师需要将多媒体技术融入教学,挖掘与主题相关的直观画面,降低教学难度,增加师生、生生之间的课堂有效互动,最终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为他们未来的学习提供坚实保障[4]。
以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世界上的第一个听诊器》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首先可为学生展示听诊器的照片,提出基础思考问题:“大家知不知道听诊器?听诊器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分享自己对“听诊器”的印象。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进行问题设置:“同学们想知道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长什么样吗?想知道最初的听诊器与现在我们常见的听诊器有哪些差异吗?”由此正式进入教学。此后,教师将雷奈克发明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的故事以动态画面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对事件的经过有一定的了解。在画面观察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雷奈克为什么‘整日思索有没有办法发现人体内的变化这一问题呢?”“他在思考的时候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他为什么要那样做呢?”“雷奈克没有满足于自己的观察,在此之后他在不断研究、改进的过程中又发现了什么呢?”等一系列问题,提高学生对课文的关注度。这样一来,学生更愿意主动尝试演绎故事,体会雷奈克的思想、情感,并能在问题探索中有所感悟:面对自己的事业时要不懈追求,不轻言放弃。
(二)自学——提供自由平台,重视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标大力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要求教师明确师生之间的身份差异,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真正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自主表达、自主实践的环境,让他们可以在身心放松的状态下掌握语文知识,提升文化素养。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多更自由的平台。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可允许学生利用网络去浏览、搜索相关主题内容,查看更多有效的资料,加深对主题的认知[5]。同时在这一阶段,无论是师生还是生生之间都可以进行自由交流,通过微信、QQ等建立交流互动的关系,实现资源共享,激发深度学习欲望。在课内,教师可以在多媒体视频的引导下组织辩论活动、表演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内生活,让知识学习不再是千篇一律的背诵记忆,而是以理解为基础的实践表达,让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自然提高。在课后,教师可布置层次化作业,让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学习情况自由选择,在深化自我认知的同时减轻复习压力,更好地将所学内化,这有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
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日月潭的传说》一课的教学为例,在课前预习阶段,教师可鼓励学生搜索有关于“日月潭”的相关信息,让学生查找景色图片、观看纪录片,在此过程中明确“日月潭”名字的由来。在此期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做旅游攻略为目标来查找信息,从而使他们的搜索更加积极、主动,对相关内容的了解也更加深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积极与学生建立交流合作关系,让他们结合自己的认知思考“没有了太阳和月亮,人间会是怎样的景象呢?”“对于文中‘一筹莫展的问题,有没有解决的方法呢?”等问题,让学生展示主体观点,不再处于被动状态,而是与教师有来有回地进行交流。课文讲解完毕后,教师再次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展示日月潭现在的图片,自然引出他们对画面的解读,锻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表达的意识。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他们可以大胆假设、多元思考、积极辩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自身的意志品质,从而实现综合素养的提升。
(三)想象——创设多元情境,激发学生表达意识
小学生想象力强,创造欲旺盛,他们在面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时会天马行空地思考,不拘泥于传统的形式去学习、实践。为达成构建高效课堂的目标,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价值,将图片、文字、声音、影像进行整合,将主题故事以一种自然、活泼的状态呈现在学生面前,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在产生身临其境之感的基础上展示自我,产生一定的表达欲望,实现表达意识的不断发展,透过大屏幕进入另一个生动、奇妙的世界中[6]。这样,学生沉浸在教师所提供的画面中,想人物所想,看人物所看,教师则发挥出自身的催化剂作用,借助最自然的交流在课内与学生建立互动关系,在互动中逐渐揭开知识的面纱,让学生在表达中提高知识理解能力,实现语文素养的不断发展。
例如,在教授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时,教师可以播放动画《奥林匹斯星传》第2集“普罗米修斯与火”的片段,借助生动的视频导入课堂,从而引发学生对“普罗米修斯”“宙斯”“阿波罗”等人物形象的好奇心,也就此创设出生动的情境,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都有具象化的呈现。这样一来,学生能够与故事主人公“普罗米修斯”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也能够理解他“小心翼翼”的原因,明确他是一个怎样的神。部分学生还能够将自己代入普通人类的视角,想象如果是自己得到了火种后会是怎样的欣喜若狂,并表达主观上的想法,将自己想对普罗米修斯说的话分享给教师和同学;此外,学生还能够更准确地了解宙斯的人物形象,在对比中深化对普罗米修斯的喜爱,也愿意学习他身上坚强不屈、不畏强暴的意志品质,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获得思想上的发展。
(四)翻转——微课引导讨论,突出学生课堂地位
新时期的教育着重强调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教师必须转换自身的传统教育思想,突出学生在课内的价值,因此不能一味地灌输知识,而是要活用多媒体技术对学生加以引导,让他们明确自身课堂主人翁的身份,从而积极参与到实践互动、小组讨论等活动之中,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综合素质的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充分发挥出微课的价值,既向学生强调课程重点、难点知识,也用适当的留白设置探索任务,自然构建出翻转课堂[7]。
在讲解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三顾茅庐》一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刘备在等候诸葛亮过程中的一系列动作,将“斥责张飞”、“下马步行”、两个“轻轻地”、“恭敬等候”等行为进行集中展示。播放这一片段的微课视频后,教师为学生提供小组讨论的时间,让他们可以在交流后主动进行表演,对刘备一系列身体动作以及心理活动进行主观上的诠释,感受刘备拜访诸葛亮的诚心诚意以及对人才的尊重。在观看视频和集体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将课文内容与视频画面相融合,发现更多细节,如刘备的站姿、站立的时间、轻轻叩门的原因、不骑马到跟前的理由等,在自主探究中丰富刘备这一人物形象,感受到他对贤才的敬重。在此基础上,学生自然会对故事的后续发展产生好奇心,从而继续向下阅读,感受到刘备与诸葛亮见面后的欢愉,也对诸葛亮是一個怎样的人、为什么他值得刘备这样去拜访等问题进行深度分析,最终在翻转课堂中获得学习能力的提升。
微课视频与情境创设在本质上的区别是前者更注重引导与讨论,后者则更重视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观看微课后,学生能够尝试思考更多问题,也能够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看到知识的本质,还能够在讨论中激活思维,开阔眼界,获取更多有效的学习经验,从而强化表达能力、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五)融合——多种元素整合,增加学生信息储备
小学生受到年龄因素的影响,对生活经验的积累严重不足,他们很难凭借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探索出作者的深层思想与情感,在学习中容易遇到较大的阻碍。基于此,教师需要做的是对多元化要素进行整合处理,让语文教学不再枯燥、单一,用学生比较了解或者很容易产生探索欲望的素材去对他们进行引导,帮助他们从不同角度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核,发挥出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这样既能促进学生思维上的发展,又能让他们得到情感上的升华[8]。
同时,多元素的融合也就意味着多学科的整合。教师可以将多学科知识进行连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也能降低教学难度,让多媒体技术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最终起到开阔学生视野、丰富课内外知识的作用。
例如,在教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秦兵马俑》一课时,教师将语文知识教学、文化教学、历史分析等多种元素相融合,丰富课程内容,依次展示下述资料。
【纪录片】播放《如果国宝会说话》中的“跪射俑”片段,让学生对中华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感受来自两千多年前古人的智慧,也明确应该更加精心地保护这些宝贵的历史文物,深化学生的文化意识,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意识。
【类型科普】分别展示“将军俑”“骑兵俑”“武士俑”“车兵俑”“弓弩俑”“马俑”的细节图片,还原出秦始皇率领军将出征的场面,所有人各司其职,并且英勇善战,彰显英雄本色。
【拓展】出示不同国家元首、中外游客参观秦兵马俑的图片以及视频片段,引导学生对世界瞩目的兵马俑说一些自己想说的话,为他们提供表达民族自豪感、爱国精神的机会,在课内营造出良好的交流氛围。此时此刻,学生不仅学习到了语文知识,更领略到了沉睡地下两千多年历史文化的风采,实现人文素养、核心素养的发展。
结语
当今,我国信息技术正在飞速发展,教育领域也应借此展开教学改革工作,以更加科学、生动的方式完成对知识的讲解,在激发学生探索欲望的前提下构建高效课堂。以小学语文教育为例,教师一方面要发挥出语文学科自身的优势,另一方面还要将多媒体技术与知识教学进行巧妙融合,借助生动化启发、多平台供应、多情境创设、微课引导探索等方式来构建课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信息,保证他们在自主意识的驱动下提升学习成效,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牛玉芳.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J].文学教育(下),2020(1):92-93.
许益娴.多媒体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资讯,2020,18(15):129,131.
刘桂莲.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探究[J].中国新通信,2020,22(15):162.
于浩.小议有效开展小学语文多媒体信息辅助教学的策略[J].中国新通信,2021,23(8):189-190.
王来辉.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中如何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探寻[J].中国新通信,2021,23(8):191-192.
刘秀荣.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新通信,2021,23(9):199-200.
田顺香.借助多媒体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中国新通信,2021,23(22):200-201.
王辉.浅谈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J].中国新通信,2021,23(24):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