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意兼得,让语文课堂凸显精彩

2023-07-21 04:53:32傅羚
教育界·A 2023年17期
关键词:高效课堂小学语文

【摘要】从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情况来看,部分语文课堂并未达到言意兼得的教学要求。文章从言意兼得的角度,分析了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言意兼得;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作者简介:傅羚(1992—),女,江苏省泰兴市新街小学。

对小学语文来说,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难以适应当下的教学要求。部分教师仅仅关注学生读懂、领会、感悟文章,却并未注重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即仅仅关注意的方面,却忽略了言的方面,这样的做法是背离新课标的要求的。为了改变这一教学现状,广大语文教师应努力探寻优质、高效的教学模式,应以言意兼得为教学方向,指导学生畅享语文的魅力,打造更加精彩的语文课堂。

一、聚焦語用,细读课文

(一)品读词句,由言悟意

小学语文教材编排的课文能够对学生产生一定的思想引导、言行约束等作用。学生学习这些课文,除了要学会语言的表达和应用,还要学会为人处世的道理。为达到言意兼得的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品读语句,使学生可以由言悟意。

如果将一篇课文比作树,课文的语句就相当于树的枝叶。通过对语句,也就是对枝叶的分析,可以精准地判定树的状态。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分析一篇课文时,需要让学生紧抓其中的重点语句,仔细品读这些语句,由语句感受课文的内在价值[1]。

以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教学为例,笔者引导学生通读整篇课文,让他们在通读后复述课文的故事。学生在通读全文后,可以发现课文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主人公,讲述小女孩因为家庭条件不好,在一年的最后一夜卖火柴,却被冻死了的故事。一些学生在形容小女孩时,应用了“可怜”这一形容词。笔者提问学生:“为什么小女孩给你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呢?课文的哪些语句,反映了小女孩可怜的命运?”学生回答:“在课文的第一段。‘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夜。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穷苦的小女孩,没戴帽子,赤着脚在街上走着。这些语句,从侧面反映了小女孩的可怜,因为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她却形单影只。”随后又有学生回答:“在第二段中的‘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这一细节描写,同样衬托了小女孩可怜的身世。”在笔者的带领下,学生细读全文,对每一段中的每一句,都反复品读,“得言”的同时达到“解意”的目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提升教学效果,达到言意兼得的教学目标,教师应注意带领学生品读语言与词句,让学生反复品味字、词,感受课文语句的精妙之处,学会应用语言的同时感受其中的深刻意义。

(二)拨云见日,由意明言

从当前小学语文的整体教学情况来看,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对意的方面关注较多,而忽略了言的方面。如果教师在教学中长期坚持这一教学思路,将过多的精力放在文意的感悟上,将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思考: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弄清楚这个问题以后,就可以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拨云见日,打好基础。教师的教学活动应该对学生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可以由意明言,逐步具备更高的语言表达能力[2]。

以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的教学为例,在传统的教学思路下,教师的教学活动往往是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大,却忽略引导学生对作者的写作手法加以分析。实际上,为构造言意兼得的语文课堂,教师的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观,更需要带领学生从文章结构、词句应用等各个细节,考虑作者的写作手法,从而启发学生的写作。笔者突破传统的教学思路限制,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作者的笔法。首先,笔者让学生通读一遍课文,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作者的写作顺序是怎么样的。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现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其次,笔者引导学生细分层次,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划分层次,分析每一个层次都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最后,学生通过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仿佛看到钱塘江潮由远及近地奔腾而来,深入学习了综合运用多种写作手法写景的技巧。

为构建言意兼得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充分享受语文课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将言与意分割开来,而应该妥善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由意明言,让学生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手法与技巧。

二、由言会意,体会情感

(一)找准文眼,聚意明言

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不仅为了让学生学习字词或者语句,还为了让学生体会课文中蕴含的情感或精神。为引导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体会课文内涵,教师需要带领他们找准文眼,从文眼着手深刻理解课文,体会课文主旨。教师为达到构建言意兼得课堂的目标,要带领学生认识言与意之间的联系,实现对课文细节的分析,从而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魅力[3]。

以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母鸡》的教学为例,笔者给学生布置通读课文的任务,让学生在通读的过程中找出课文的文眼。学生在通读后发现,课文的开头与结尾有着一定的呼应,分别为“我一向讨厌母鸡”“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学生进一步分析全文,确定这两句话就是课文的文眼。在找出了文眼以后,笔者继续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种态度的转变是由什么导致的;为什么作者刚开始的时候讨厌母鸡?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发现作者刚开始讨厌母鸡,是因为他认为母鸡没理由地乱叫,而在课文的结尾,作者不再讨厌母鸡是因为他发现母鸡身上有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品质。随后,笔者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的语言,让学生尝试总结作者在描写母鸡的过程中采用了什么样的手法以及分析课文的结构是怎么样的。学生通过对课文语句段落的分析,发现作者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并采用了“总分”的结构刻画母鸡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由课文的文眼切入,有助于学生充分认识言与意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把握课文的写作手法、结构形式、主旨内涵,从而达到聚意明言的目标。

(二)身体力行,以言表意

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单纯向学生讲解知识,很难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根据当前语文教学的要求,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熟悉语言文字这一特殊的工具,并帮助学生学会巧妙地应用语言文字。为在课堂上达到上述教学要求,教师不但要组织读和品的活动,而且要结合学生的兴趣、性格、年龄、学习水平等特征,组织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这些活动,在活动中体会言与意之间的紧密联系。

以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读不完的大书》的教学为例,笔者引导学生通读全文,并联系标题思考:什么是读不完的大书;为什么大书是读不完的?学生在阅读后发现,标题是象征性的说法,作者将大自然比作“读不完的大书”,寓意大自然的千变万化和无尽乐趣。笔者发现,即使学生通读了全文,但是他们对课文的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并未深刻理解课文的内涵。针对这一情况,笔者要求学生身体力行,从实践和体验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魅力。于是,笔者利用课后时间,带领学生参加户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大自然,同时将自己的观察与作者笔下的大自然进行对比。一些学生走进大自然后感叹道:“很喜欢躺在草坪上,看着天空云卷云舒,没想到云彩有这么多的变化,简直像长了脚一样。”学生通过这种与大自然近距离接触的方式,对作者笔下的大自然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构建言意兼得的语文课堂,要求教师的教学活动不应仅停留在口头讲解上,还应该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课文,体会作者笔下的万事万物。如此,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涵与主旨,也有助于学生积累语文学习的经验。

三、诵读课文,察言会意

(一)言意兼得,反复体验

虽然很多语文教师都意识到了语文教学中言与意的紧密联系,但依旧有部分语文教师深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教学活动中将言与意分离,影响了教学效果。言与意本身紧密关联,如果将二者分开,将很难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坚持言意兼得,带领学生反复体验与感受课文的内容。

以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学为例,因为此课为古诗文,学生在理解方面有一定的难度,所以笔者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首先,笔者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古琴曲《忆故人》,让学生在悠悠琴声中放松心情,以更好地进入学习古诗的状态。与此同时,笔者在琴声中有感情地为学生诵读古诗,让学生体会古诗的内容与情感。其次,笔者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觉得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你们是从哪些地方感觉到的呢?”再次,学生积极思考,有的学生回答:“古诗中的‘忆‘独‘倍‘思‘遥等字,体现了作者的孤独、凄凉之感,说明他非常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最后,笔者引导学生诵读古诗,重点品读这些字词,从而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一些学生在诵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句中,发现“倍”这个字用得非常精妙,因为这一字的使用,起到了加强语气的作用,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之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是一种有效的教学途径,通过反复诵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还可以让学生深刻体会课文的情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二)拓展延伸,以言表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教师的教学活动不能再局限在教材内容上,而需要进一步延伸到课外,使学生在大量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拓宽自己的眼界与思维。教师需要在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内容的同时,适当拓展延伸,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学会以言表意。因此,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上多组织一些阅读训练活动,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既关注言的部分,又关注意的部分,从而体会阅读的魅力[4]。

以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的教学为例,课文涉及很多细节描写,语言风格和写作手法很有代表性。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笔者向学生推荐叶圣陶先生的另一篇作品《含羞草》。笔者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爬山虎的脚》和《含羞草》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点与不同点;关于爬山虎与含羞草,作者分别是怎么描寫的;作者的作品风格是什么样的;你喜欢作者的哪些描写,为什么?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边阅读边思考,关注言和意的部分,体会了作者的情感,加深了对以言表意的理解。

教师拓展延伸,构建内容丰富的课堂,有利于让学生拓展知识,积累更多的语文学习经验,从而更好地感受语文的魅力。

结语

总而言之,语文是小学阶段的重要课程,在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致力于实现言意兼得,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关注言和意的部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建构更加精彩的小学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傅玉妹.“言意兼得”视域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索[J].家长,2021(16):99-100.

[2] 李梅.阅读教学如何做到言意兼得[J].读写算,2019(19):179.

[3]戴雪娟.“无”中生“有”,言意兼: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补白研究[J].吉林教育,2016(34):117.

[4]王润倩.言意兼得: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J].小学教学参考,2019(34):61.

猜你喜欢
高效课堂小学语文
构建职校高效语文课堂的有效策略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31:59
新课改下构建高效课堂的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52:46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46:47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36:03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如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