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虹
【关键词】数字技术;语文教研;教师专业发展;应用场景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新增“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部分,指出教师“要主动将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到语文教学中,通过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等多种途径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1],这是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迫切要求。2022 年11 月,教育部发布《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从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专业发展等五个维度提出了教师数字素养要求。其中“教师专业发展”维度包括“利用数字技术资源持续学习”“利用数字技术资源支持反思与改进”“参与或主持网络研修”“开展数字化教学研究”“创新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要从这五个方面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关键在于“突破路径依赖,创新应用场景”[2]。
近年來,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在68 所学校创建了“思维课堂观察分析实验室”,又称“AI 观课室”,这是一个集录播、智能分析、备课、观课、评课于一体的数字技术信息系统,可以对教学语音、教学场景、教学流程、教学轨迹等进行分析,并生成分析报告,为教师进行自我评估、专家诊断提供数据支持。上城区从区域层面建设了“思维课堂观察分析实验室”研究基地,并组建了骨干教师团队,通过一月一研、一人一课等方式,推动教师进行实践研究,体验数字技术对课堂观察视角和方式的影响,逐步形成运用数字技术进行课堂观察的习惯和能力。在有数字技术支持的课堂观察上,教师既可以看见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历程,又可以观察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联。笔者尝试依托“AI 观课室”系统,构建三大应用场景,以期促进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个人反思场景:自我观察促成教学改进
对自己课堂教学现状的认识模糊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就需要有意识地观察自己的课堂,重新认识自己。以教学三年级下册《漏》这一课为例,笔者工作室的一位青年教师在教学本课时,自认为教学过程比较顺利,但是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不是很高。这是教师未基于课堂分析报告的初步认知。教师若不亲眼观察自己的课堂,估计很难实现深刻且有价值的反思,进而改进课堂教学。我们对该教师的教学行为时间和学生学习行为时间进行了梳理(具体见表1、表2):
比较表1 和表2,该教师课堂教学时间以教师活动为主,讲授时间占到一半以上。分析报告给出的评价是“从上表的时间分布情况可以看出本节课教师教学行为主要方式为讲授,要避免单纯的‘讲授型教学,避免‘包办型教学。学生学习方式在以小组合作为主的基础上,应重视互动交流、独立学习”。在看到数据之前,该教师从不认为自己的课堂是“讲授型”的,但数据真实记录了课堂上教师的讲授时间,使得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自己,重新认识自己的课堂教学风格。
该教师结合分析报告多次回看自己的课堂教学视频,发现了三个问题:一是教学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教师手中,用10 个问题将“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这一教学目标拆解得支离破碎;二是问题思维含量不高,如“找一找有哪些人物”“这是一头怎样的胖驴”“贼想干什么”“还有一个人物是谁”等都是低阶思维问题;三是教师有口头禅,会不自觉地问学生“你们同意吗”。
基于对自己课堂的客观认识,该教师反思后改进了方案。如果不提出那么多问题,是否也可以达成“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这一目标呢?改进后形成了以下教学设计:
1. 教师出示思维导图,提出问题:你能看懂这张图想让你填什么信息吗?
2. 布置学习任务:同学们读课文,思考并填写这张人物关系图。
3. 学生核对图,教师布置第二个学习任务:你能借助这张人物关系图,加上课题“漏”,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吗?
改进后的教学,以思维导图为学习支架,将问题变为学习任务,教师问题的数量减少,将课堂学习时间留给学生,教学方式从“讲授型”教学转变为“自主探究型”教学,实现了教学方式的转变。
“AI 观课室”系统就像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课堂状态,可以让教师把心目中的自己和真实的自己进行对照,深刻审视自己的课堂与新课程标准理念的差距,通过对比改进后的课堂与原始课堂,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和发展空间,从而激发出不断提升自己和改进课堂的热情与动力。
二、团队教研场景:数据解读导引靶向研讨
教研活动是学校培训和教师培养的重要途径,但是不少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热情不高。虽然教研组织者通过前期调研,已经把握了教师研究需求的相关数据,但根据调研情况确定的教研活动主题和教师实际的教学难题并不匹配,原因主要在于教师不知道自己教学的困惑是什么。确定适切的研究主题,指向教师教学的痛点、难点,是提升教师教研活动参与度的关键。“AI 观课室”系统提供的数据,可以提供这样的聚焦点,让教研活动有的放矢。
比如,青年教师赛课活动,一般是以同课异构的方式展开,我们能从不同教师的课堂表现中看到其存在的但并不自知的问题。以教学三年级《海底世界》一课为例,六位青年教师同上这一课。本课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介绍清楚的”,这篇课文的课后第一题是“说说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海底世界的”,课后习题回应单元语文要素,通过单元课文的学习,有效落实语文要素。“AI 观课室”系统分析数据显示,六位青年教师在这个关键问题的展开实施环节平均用时3 分27 秒。关键问题的解决只用了不足1/10 的课堂时间,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我们来看一下其中一位教师的课堂实录:
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海底世界的呢?请你读课文,画出每一段话的关键句。(学生读课文,画出关键句)
生:海底依然很宁静。
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海底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法。
海底的植物差异也很大。
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煤、铁、石油和天然气,还有陆地上储量很少的稀有金属。
师:煤、铁、石油、天然气、稀有金属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作“能源”,所以最后一段话可以简要地说,就是——
生:海底蕴藏着丰富的能源。
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关键问题的过程,可谓是相当顺利。但是阅读中真的没有障碍和困难吗?非也。请看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很宁静。最大的风浪,也只能影响到海面以下几十米深。阳光很难射进深海,水越深光线越暗,五百米以下就全黑了。在这一片黑暗的深海里,却有许多光点像闪烁的星星,那是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在游动。
这段话介绍的是海底世界的哪一个方面呢?有的学生认为这段话写的是海底很宁静,有的学生认为这段话写的是黑暗,还有的学生认为这段话是在写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采访六位上课教师,他们都说发现了学生在解答问题时找了不同的句子。既然有不同的答案,为什么课堂教学那么顺利呢?因为教师不想呈现学生错误的答案,如果出现不同的回答,他们认为不知道该怎样引导学生。为了让课堂教学更加顺利,教师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无视错误的答案,直接选择了答案正确的学生来回答。“AI 观课室”系统分析数据真实地呈现了青年教师课堂上存在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背后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困顿之处。不敢直面学生的错误回答,无法展开学习过程,学生也就缺失了从不会到会的学习历程,真实学习也就不可能在课堂上发生。基于此,区域教研活动的主题可以确定为“找寻真实难点构建突围支架——有效学习活动设计研究”。根据多位教师同课异构后分析报告的数据进行解读,回放课堂教学场景片段,对教师进行面对面的访谈,提炼出教师教学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让教研活动内容与教师真实的学习需求相契合,突破教师教学的困境,提升其教学能力。
三、档案建设场景:课堂“切片”构画成长轨迹
“ 档案袋评价”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它是以档案袋为依据对评价对象进行客观、综合的评述。“档案袋评价”除了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也在教师成长过程中起到重要的记录与推动作用。然而,档案袋建设存在信息采集不能及时跟进、资源留存空间有限等问题。在“AI 观课室”系统支持下,课堂录像与分析报告可以即时生成,方便的无感化信息采集与云端保存的方式为教师留存资源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基于这些原始的采集数据,就有可能更好地刻画教师的成长轨迹。我们可把它称作“数字档案袋”。
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档案袋收录的重要内容。教师撰写教学反思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面面俱到却不能聚焦一点进行深入挖掘;二是反思都是以文字方式呈现的,若干年后无法再清晰地回忆起当时的教学场景。制作课堂“切片”是解决这两个问题的良方。将一节课中值得记录的教学活动场景剪辑成一段视频材料,为这段视频材料配上相应的反思文字,以视频+文字的方式留存,为随时可以回到教学现场提供了可能。课堂“切片”是对教学能力的感性描述,反思文字是对教学研究的理性表达,二者结合,相得益彰。教师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若教师每月能利用“AI 观课室”系统录制一节课,做成一段课堂切片,撰写一段教学反思,笔者相信,教师在这样的日积月累中会实现快速成长。
“ 数字档案袋”建设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不仅可以讲一节课,将其做成若干段课堂教学“切片”,也可以结合磨课经历,围绕一个研究点,将每一次课堂教学的改进做成“切片”,进行比较研究;还可以将名师的课堂教学制作成相应的教学“切片”,成为自我成长的重要学习资源。教学“切片”可以从多个角度命名,以方便归类检索。
加拿大作家葛拉威尔在《异数》一书中首次提出“一万小时定律”,在任何领域想要成为专家,都需要长时间的刻意练习。教师若坚持用制作课堂“切片”的方式不间断地进行教学反思与研究,虽不一定能达到专家的水准,但一定可以获得课堂教学能力的精进,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绝佳路径。
数字时代的到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给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肩负培育未来人才的重任,更需要不斷提升个人的数字素养,借助数字技术提升思维活力,开阔视野,运用技术手段优化、创新、变革教学方式,使师生得到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