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李渔美学思想打造杭州宋韵城市品牌

2023-07-19 12:58周明珠
文化产业 2023年19期
关键词:宋韵李渔杭州

周明珠

现通过挖掘宋韵文化内在精神审美内核,借鉴李渔的美学思想,探讨李渔美学思想对于宋韵文化传承的当代借鉴,并提出用宋韵文化打造杭州城市品牌,用内里的精神标识统一审美,达到物境、情境、意境三者的统一。

近年来,杭州一直致力于用宋韵文化打造杭州城市品牌,以期进一步提高杭州的辨识度,厚植杭州文化底蕴。然而,古人讲究形神兼备,用宋韵文化打造杭州城市品牌应包含两个层次,一是物化的表层符号,二是内在的审美精神。笔者认为用宋韵文化打造杭州城市品牌,不能只停留在表层符号上,关键是要用内里的精神标识统一审美,用内在的宋韵审美凝聚外在的物化标签,达到物境、情境、意境三者的统一,从而赋予宋韵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宋韵文化的审美内核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尤其是漕运中心的南移,影响了杭州的经济发展状况。杭州在宋代已相当富庶,其人口、赋税在东南首屈一指,远在苏州、越州之上,被仁宗称为“东南第一州”。自魏晋而下,历经隋唐,以及五代末吴越钱镠的耕耘,杭州至宋代在财富上超过开封,跃居全国第一。但彼时的杭州,在经济领域或可“独步天下”,但离政治中心的地位还有些差距。杭州在自然景观上以优美著称,但没有名山大川的加持;在规模建制上,也没有气势恢宏的建筑设计;在文化形态上,更多的是一种务实开放的市民文化。因此,在城市整体呈现上,相较于北方中原城市,杭州到底还是缺乏历史的厚度;而在审美格调上,杭州表现出一种“小家碧玉”式的闲适情调。

南宋时期,几乎整个中原的财富、技术、人口、制度、思想以及文化都被带到了杭州,这使得本就富庶的杭州晋升为全国第一州。其不仅是全国的经济中心,还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随着人口大量南迁,一大批士大夫精英阶层随之而来,相较于人口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改变了杭州的人口结构——士大夫的人口比重增大。这一人口结构的改变,对原本以市民階层为主的杭州产生了深刻影响。士大夫的思想、审美影响了杭州原有的审美范式,但其并没有全然“吞噬”杭州原本的文化形态。当讲究理性道统的精英文化和追求务实开放的市民文化相碰撞时,浙江便随之成为当时思想文化最活跃的中心区域。在思想上,当南渡的儒学正统和浙江的务实精神相碰撞时,事功之学和儒家正统相结合,“义利双行,王霸并用”的浙学跻身全国最有影响力的思想流派之列;在文学上,从市民文学的兴盛到南宋临安市井文学的大放异彩,文学重心一降再降,不管是文学创作者还是消费者,都更多地向普通百姓靠拢,以“说话”和南戏为代表的文学样式充斥在临安的瓦肆勾栏之中;在艺术创作上,巨嶂式的繁复创作在南宋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删繁就简的清韵小品。这种南北交融的思想文化冲击在杭州这座城市表现出一种中庸的审美倾向,一方面随着财富的增加和教育的发达,杭州的市民阶层较其他城市的文化层次相对较高,加之务实的作风,杭州的市民文化成功吸收了来自中原的正统文化精华;另一方面,当北方铁骑打破了原本高雅的艺术文化圈,当时仓皇南渡的文化精英们确实代表了当时中国最顶尖的学术、技艺以及思想水平。历经百余年,士大夫的精致风雅和市民的闲适相融,杭州的城市审美品格体现出雅俗并存、“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特点,虽仍是“小家碧玉”,但已颇有几分“大家闺秀”的气度。

南宋以降,随着政治中心的北迁,杭州不复南宋时的鼎盛,但经济仍在发展。杭州的城市文化风格仍然延续着南宋时期的精致风雅和休闲舒适。到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加上晚明性灵文学思潮,江南一带的文化朝着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方向发展。普通百姓的生存空间扩大,思想也较为自由,人们对自身价值的审视将江南一带的审美视角推向关注人本身的自由和发展上。相较于江南其他城市,杭州显然在文化品格上更加自由、奔放。在这种文化使命的驱使下,作为南宋审美精神的延续,一种关注普通人日常的生活美学悄然兴起,普通文化人获得了审美话语权。而晚明时期的李渔,他的思想与创作正是当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活的真实写照,其美学思想及美学创作诠释了南宋以降具有烟火气的审美趋向和审美精神。

李渔的美学思想

李渔,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美学家。生于浙江兰溪,后往返于杭州与金陵之间,晚年定居在杭州层园。他的一生著述颇丰,尤擅曲词,然其最重者乃晚年所著《闲情偶寄》,该作品是其一生艺术经验和生活美学的总结和结晶。

以人为本的审美原则

其一,市民阶层的审美视角。李渔一生布衣,他曾追逐在科举仕进的道路上,却终究无缘官场;他有着才子的美誉,却选择了俳优的道路;他开着书坊,做着商贾,是一个典型的文化商人。他不是什么精英文化的代表,既具有边缘性,也具有大众性,是沾着凡尘味的读书人。这样的韵士雅人在当时的江南比比皆是,凡读书而未能仕进者,皆为韵士雅人。这决定了他“泯然众人矣”的身份本质。因此,他的美学立足于普通人视角,总结的是普通人的美学经验。

其二,雅俗共赏的审美标准。李渔《闲情偶寄》中的审美标准可以被概括为:尚新、崇俭、务实,是建立在天下人可共循的基础上的。历来评论家对其人其作褒贬不一,但对其创新精神的评价几乎一致。李渔创作,一戒剽窃陈言,一戒网罗旧集,一部《闲情偶寄》自称“不攘他人一字”。此外,他在日常生活中有诸多创造性设计,比如“活檐”“暖椅”等都是极富个性和创造力的设计。他崇尚简朴,虽为美学制作,欲俭不能,但仍“寓节俭于制度之中,黜奢靡于绳墨之外”。李渔务实,所创作的《闲情偶寄》堪称古代生活的百科全书,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制物造舍,最根本的乃是实用,“一事有一事之需,一物备一物之用”。

审美对象的生活化

《闲情偶寄》八部除却《词曲部》和《演习部》两部稍专业以外,其余各部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李渔用一种开放包容的观点,将日常生活全部纳入美学范畴。《闲情偶寄》围绕着明清之际文人的生活展开,系统地展现了明清之际文人对自然与惬意的休闲生活的追求,是一部展现明清时期生活美学的作品。

《闲情偶寄》从生活出发,其审美对象为生活本身。首先,它是对烟火生活“活”的样态的实践总结,强调生活的审美性、创新性和欣赏性。这种对生活“活”的样态的实践总结,一是表现在李渔美学的实践性上,如其论戏曲,全以身代梨园,并不拘泥于案头剧本本身;二是强调生活美学的过程化,如论女子美丑,尤重态度,态度何处可习,靠生活熏陶;三是关注生活行为,如在讨论房舍时,论及居住当中的行为细节,如洒扫,这已经跨越了文人雅士的生活本身,是一个满含烟火俗尘味道的行为描述。其次,它雅俗共赏,贫富皆宜,强调了审美的实用性、自然性、适宜性。明末清初江南文风开放,经济发达,除身居庙堂等辈外,能识文断字而无一官半职的文人比比皆是。不管被动还是主动,这些与科举无缘的文士,于读书一途,已在科举仕进之外,另辟了生路。而李渔作为当时这类文人的典型,自然地将读书的经世致用转换了一个角度,用文人的视角审视生活,变俗为雅,赋予市井之人生活以文人的闲情逸致。

虽为破道之小言,实为经国之大业

李渔《闲情偶寄》写的都是破道小言,寄情之论。然,“王道本乎人情”。作为一个古代读书人,虽无一官半职,终日混迹市井,但儒家几千年道统传承对读书人的影响并不会因身份的改变、民风的开放、思想的突破而被全然抛却。即使到了今天,读书人骨子里的儒家思想仍然是其精神生活的本源。李渔在当时虽以卖文为生,但从另一层意义上说,实际上是一种儒学民间化的过程。儒学推广除却从上至下系统的理论推广以外,就是儒学的生活化推广。到了李渔这一时期,在经历了宋代理学的高潮之后,明代的思想家们都不同程度地对传统儒学进行了革新和突破,围绕浙江一带的浙中王学以及浙东学派,以务实的态度,高举人情的大旗,以更贴近平民生活的姿态,给儒家思想注入了活力。李渔《闲情偶寄》正是这种儒学市民化的教化担当。明末清初,江南经济发达,世风日靡,土生土长的江南士人已养成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面对此等世情,李渔此集抛却空谈义理,常托物言志,以诫世人。他的美学虽缺少对重大历史性和社会性主题的关注,但没有抛弃儒家文化带给他的影响和熏陶。事实上,他的美学是伴随这一时期儒学的世俗化与平民化应运而生的,是南宋以降在江浙弥漫的南渡余风历经千年之后,形成的系统性美学成果。

李渔美学思想对于宋韵文化传承的当代借鉴

以人为本,人韵共建

两宋时期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人民至上性。纵观整个中国封建史,宋朝无疑是人民至上的朝代楷模,其表现在审美上就是对生活细节的极致追求。李渔的美学正是这种“美”下庶人的延续和发展。历史走到了今天,庶人成了主人,精致富庶成为人民对生活的美好追求。杭州作为这种审美追求的代表,有责任延续这种审美品格。

杭州市委书记刘捷对杭州的城市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奋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城市社会治理过程中,有两点是必须要遵循的。首先是城市建设的目标,要以普通市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目标,努力满足市民大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其次,城市建设和治理工作是与市民共同完成的,努力奋斗共同推进城市发展是城市居民不可推卸的责任。杭州人民历来在生活观念、生活方式上都极其讲究生活品质,他们大多对自己的生活有清晰的定位。因此,在用宋韵文化打造“新天堂”的过程中,尤其要注重以人为本,一来仍需不断提升群体审美品位,使宋韵成为共性审美;二来用宋韵文化打造新时代“新天堂”,其建设的落脚点必须是提升市民的生活品质,让普通民众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切实获得美的感受。

以生活为载体,在生活中传承宋韵

我们很难用某样具体的东西来说明宋韵,代表宋韵。我们所说的宋韵,很多时候是内心对精致生活的一种追求和向往。两宋时期追求的极致美学,在平民化与世俗化的过程中融入了普通市民的生活中。宋韵文化其实是一种活的文化。如果抛开生活本身,单从形式、物质上讲究宋韵,如建一个博物馆,恢复一个遗址或者花重金打造一个商业街区,将宋韵文化停留在物象符号上,或许可以聚得一时的人气,收获一时的热闹,但若没有鲜活的生命力,其终究还是死的物象,很快便会失去吸引力。

宋韵文化的精神内核是其审美的生活化,不管是两宋时期的市井生活,还是明清时期李渔等文化闲人的休闲生活,无不诉说着美学的生命力乃是其的生活化。除了一个个物象符号的构建以外,或许我们还需要花费更大的力气在生活中注入宋韵,体现宋韵,让宋韵文化“活”起来、动起来,让杭州人的生活成为宋韵最佳的代言。

充实宋韵IP,用文化充实韵味

充实宋韵IP,用文化充实韵味。前文提到,杭州在自然景观上没有名山大川的加持,在规模建制上也没有气势恢宏的建筑设计。那么,杭州到底是凭什么出圈的呢?是实力加文化。历史上的杭州一直是富庶的,文化底蕴深厚。富庶催生文化,文化反哺经济,文化与经济的相互扶持,把杭州打造成了一座诗情画意、休闲舒适的城市。杭州是美的,其有着自然景观意义上的美,更有着人文之美。

近几年,杭州着实打造了不少宋韵IP,可以总结归纳为四个方面:特色节日、知名品牌、名人明星、旅游景观,其中做得较好的是特色节日。杭州有不少独特的节日习俗,主要围绕西湖一带。这些节日都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底蕴,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其中,与宋韵结合得比较紧密且影响力较大的是每年的龙井春茶会,龙井本就是杭州的“金名片”,伴随“茶为国饮,杭为茶都”的提出,一系列茶文化载体和样式相应而生。作为宋韵十雅之一,茶艺茶道完美地融入了杭州的春茶会,将有形的物、无形的文化、不可凑泊的意趣自然结合了起来。用文化充实宋韵IP,将宋韵的精神内涵宋韵格调融入其中,为其注入鲜活的生命力,使之历久弥新。或许,韵味隽永是下一步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

宋韵文化是深沉的、厚重的。在用这张“金名片”打造城市特色时,往往会产生一种矛盾心态。首先,它是物象、情感和意境的交错叠加,我们捕捉到的任何一个部分,都仅仅是部分,而非全貌;其次,它是雅俗的混合体,既精致有格调,也“混跡”在市井小巷、烟火人家。笔者浅见,宋韵传承,一定是在把握审美内核的基础上进行的物象建设,是在市民化道路上的文化传承。旧时王谢堂前燕,而今皆在百姓家。

(作者单位: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宋韵李渔杭州
宋韵如水 浸润千年
杭州
论宋韵文化的精神特质及生成原因
寻诗入画
寻诗入画
SOLES OF WIT
G20 映像杭州的“取胜之钥”
李渔的养生之道
杭州
杭州旧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