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开窗式可换药介入动脉导管敷贴的设计和临床应用研究

2023-07-18 02:39饶巧莹毛剑婷
护理与康复 2023年7期
关键词:鞘管开窗换药

杨 虹,饶巧莹,毛剑婷

丽水市中心医院,浙江丽水 323000

介入治疗是在影像设备(DSA、CT、B超等)的引导下,通过穿刺插管技术,经皮或人体的自然管道进行体外操作的独特处理方法[1]。近年来,介入治疗方法中肝动脉持续灌注化疗已逐渐成为中晚期肝癌和肝转移癌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2]。肝动脉持续灌注化疗是将化疗药物通过导管在肝动脉中进行长期局部灌注治疗,导管留置时间长,灌注时间通常为46~72 h,采用的方式有经股动脉或桡动脉留置导管[3]。目前临床上较多采用10 cm×12 cm自粘性透明敷贴固定肝动脉持续灌注化疗所置的导管,但因术中留置动脉导管与鞘管型号匹配差异、术后置管时间长、患者穿刺侧肢体活动,导致动脉导管留置期间敷贴固定处存在缝隙,在动脉导管穿刺处出现不同程度渗血、敷贴卷边,增加了换药次数和换药时间,以及撕揭敷贴引起的疼痛及皮肤损伤等问题。为此,本研究设计一款开窗式可换药介入动脉导管敷贴(专利号:ZL 2021 2 1626616.1)应用于介入动脉导管固定中,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 设计与制作

开窗式可换药介入动脉导管敷贴包括主体敷贴、延伸敷贴、加固敷贴、导管夹敷贴等。主体敷贴设计:对1685型3M敷贴进行改良,在敷贴正中设计一个直径3 cm的圆形开窗,窗口上设计同等直径大小的盖门,盖门采用透明PVC塑料材质。延伸敷贴设计:将10 cm×12 cm自粘性敷贴裁剪成T字型。加固敷贴为1685型3M敷贴上原有加固敷贴。导管夹敷贴为采购的D1型导管夹固定贴。上述4个材料独立包装并经灭菌消毒处理。开窗式可换药介入动脉导管敷贴结构图见图1。

1.主体敷贴;2.盖门;3.加固敷贴;4.动脉导管;5.延伸敷贴;6.导管夹敷贴;7.动脉鞘管。图1 开窗式可换药介入动脉导管敷贴结构示意图

2 使用方法

在进行介入治疗时,医生将导管成功插入靶动脉后,使用开窗式可换药介入动脉导管敷贴固定。使用步骤:在穿刺部位用主体敷贴固定,开窗盖门位置对准穿刺点,然后用导管夹敷贴上的导管夹卡住动脉导管及鞘管,此时导管夹上的导管夹敷贴再次固定动脉导管及鞘管,达到对动脉导管的初步固定;再将延伸敷贴粘贴在动脉导管及鞘管上,利用延伸敷贴及加固敷贴将动脉导管及鞘管固定在皮肤上,达到对动脉导管的二次固定。在动脉导管留置期间,如发现穿刺处有渗血,只需掰动开窗盖门,敷贴穿刺处圆形开窗部分可打开,然后对穿刺区域的渗血敷料进行消毒处理,更换新的敷料;换药结束后,再把开窗部分盖门盖合并压紧在新的敷料上,盖门卡在弧形凹孔处而使得盖门不松动。开窗式可换药介入动脉导管敷贴使用图见图2。

图2 开窗式可换药介入动脉导管敷贴使用图

3 效果评价与结果

3.1 临床资料

将2022年1月至3月在丽水市中心医院行肝动脉持续灌注化疗的33例患者设为对照组(使用常规动脉导管敷贴),4月至6月33例患者设为观察组(使用开窗式可换药导管敷贴)。两组患者均为肝恶性肿瘤,其他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审批号:科研伦审(2022)第(333)号。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例

3.2 评价方法

观察并比较使用常规动脉导管敷贴和开窗式可换药导管敷贴期间的换药次数、换药时间、敷贴相关性皮肤损伤和换药时疼痛评分。换药判定标准:当敷贴有潮湿、松脱、卷边及时更换[4]。医护人员为患者换药的时间:从撕揭敷贴开始到换药结束的时间,若患者多次换药以平均时间纳入结果数据。敷贴相关性皮肤损伤判定标准:在移除敷贴后出现持续30 min或以上的红斑和/或其他皮肤异常,包括张力性损伤、接触性皮炎等[5]。同一患者出现一种或多种皮肤损伤表现均计为1例纳入结果数据。换药时疼痛采用数字疼痛评分量表(Numeric Rating Scale,NRS)评估,0分表示无痛,1~3分表示轻度疼痛,4~6分表示中度疼痛,7~9分表示重度疼痛,10分表示剧痛[6]。若患者多次换药以平均疼痛评分纳入结果数据。

3.3 统计学方法

换药次数、换药时间、换药时疼痛评分采用M(P25,P75)进行统计描述,敷贴相关性皮肤损伤采用频率(百分比)进行统计描述。两组间换药次数、换药时间、换药时疼痛评分比较用Mann-WhitneyU检验,两组间医用敷贴相关性皮肤损伤比较采用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结果

观察组换药次数16例次,平均按药时间4.5 min;对照组换药次数35例次,平均换药时间10.9 min。其余评价指标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评价指标比较

4 体会

4.1 开窗式可换药介入动脉导管敷贴的使用可减少换药次数

介入术后,患者因持续灌注化疗,导管留置时间达46~72 h,穿刺侧肢体难免活动,使用常规透明敷贴固定时敷贴易受汗液、血液、渗出液污染,使敷贴粘性下降、敷贴卷边,增加换药次数。本专利设计的敷贴具有延伸固定作用,使用时动脉导管及鞘管均有加固敷贴固定,同时敷贴远端设置导管夹,能够把动脉导管及鞘管卡住,增加了动脉导管及鞘管固定的牢固性,避免了因导管移位而增加敷贴空隙,从而减少换药次数。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换药次数低于对照组,说明开窗式可换药介入动脉导管敷贴固定有效性较好。

4.2 开窗式可换药介入动脉导管敷贴的使用可加快换药速度

使用常规透明敷贴固定动脉导管出现穿刺处渗血,换药时需将敷贴全部移除后重新消毒更换新的敷贴,步骤繁琐,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而开窗式可换药敷贴只需直接打开开窗处的盖门,将渗血敷料取出,消毒后换上无菌敷料,盖上盖门即完成换药操作。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换药时花费的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效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

4.3 开窗式可换药介入动脉导管敷贴使用期间减少了对皮肤的损伤及减轻换药时的疼痛

介入动脉导管留置时外露长度较长,术中医生将导管盘旋缠绕后使用常规敷贴固定,因导管与敷贴之间间隙较大,贴合度不高,患者翻身活动时,极易引起导管在动脉穿刺部位来回摩擦移动,增加皮肤损伤的风险;同时,采用常规透明敷贴固定动脉导管换药过程中,撕揭敷贴时会改变患者皮肤张力,引起疼痛不适。本研究中开窗式可换药介入动脉导管敷贴减小对局部皮肤的刺激,降低了敷贴相关性皮肤损伤的发生;使用开窗式可换药介入动脉导管敷贴可直接开窗换药,无需移除敷贴,减轻了患者换药时的痛苦。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敷贴相关性皮肤损伤发生例数少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换药时产生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说明开窗式可换药介入动脉导管敷贴可减少对皮肤的损伤及减轻换药时的疼痛。

4.4 使用开窗式可换药介入动脉导管敷贴的注意事项

粘贴该敷贴时患者取舒适体位平卧位,对动脉导管及鞘管进行塑形,塑形后用食指平行向外抚平,减少皮肤张力。开窗部分盖门位置需对准穿刺点,便于后续换药。需在动脉鞘管头端的下方粘贴加固敷贴,避免直接与皮肤接触,可有效减少皮肤损伤的发生。导管夹卡住动脉导管及鞘管时需注意顺着导管穿刺的方向,勿扭折。

猜你喜欢
鞘管开窗换药
贴膜固定法换药在压疮治疗中的应用
冠心病介入治疗中出现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经右侧成角狭窄的头臂静脉植入心脏起搏器一例
门诊换药间隔时间对伤口愈合的影响的研究
换药处置架在行负压引流术糖尿病足换药中的应用
自制简易肌腱引导器修复手部肌腱损伤的临床应用
加强党建 换汤又换药
生火取暖要开窗
初秋入睡前关好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