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梅
摘要:本文针对幼儿园目前普遍存在的德育弱化、远离经典问题,着眼幼儿经典故事应用的新视角,从道德叙事以及经典故事的育人价值谈起,论述了幼儿经典故事传承应用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旨在通过戏剧创演等适合幼儿过程性、体验式学习的方式,通过潜意识的对话进行幼儿道德启蒙,构建人生的“初心”。
关键词:立德树人幼儿经典故事道德德育
“从孩提时候开始,故事伴随着我们成长,故事让我们认识世界,分辨美与丑、善与恶,了解对和错的道德抉择。”自古以来,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超越时空、民族和国界,在全世界范围内被人们广泛认可和接受,代代相传、经久不衰的幼儿经典故事更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它们是民族的文化经典,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更是人类幼年时期最宝贵的精神食粮。
一、弱化与远离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教育对人的心灵层面更加关注。幼儿期是人生“三观”的“元初体验期”,也是培养人的价值观和辨别是非能力的重要时期。面对信息爆炸、多元文化交流,以及各种价值观的冲击,目前整个社会家庭更多还是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重智轻德。尽管人们都知晓个人良好习惯、品性养成的重要性,但儿童的德育还是不同程度地受到忽視。部分家长对孩子放纵溺爱、过度保护,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儿童容易形成自私、懒惰、贪心、冷漠、不合群等不良性格。优良的道德品格是人一生的财富,而幼年时期的启蒙熏陶将影响人的终生。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永恒主题和根本问题。要坚持方向引领、立德树人,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我们面临着幼儿价值教育的新挑战。若把幼儿的心灵当作一颗饱满的种子,那么“必须考虑到要激活这颗种子的潜在生命力所必需的合适的土壤、阳光和养料”。因此,给幼儿准备的故事一定要精选。
故事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些作品将故事与德育完美结合,在促进幼儿道德认知与理解的过程中有着独特的魅力。然而,在当前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经典幼儿文学作品并不受教师们的青睐,主要原因是多数教师认为这些作品内容陈旧、俗套,缺少鲜明的时代特色,脱离当今幼儿的生活实际,但文学常常揭示一些人性中相通的东西,无论时空和国界,经过长时间筛选、积淀,让人们耳熟能详、代代相传下来的经典故事中蕴涵了人类文明的精华。在人们熟知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当中,不乏主旨健康向上、语言简洁优美、人物形象生动、情节扣人心弦的佳作。例如:民间故事《神笔马良》中主人公小马良的正义与善良;《马兰花》中小兰、马郎的勤劳、勇敢与大兰、老猫的懒惰、邪恶所形成的鲜明对比;《九色鹿》中所传递出的救助他人、不图回报,做人要诚实守信的主旨,都会对幼儿产生深刻的影响。礼貌、宽容、仁慈、尊重、自律、诚信、善良等良好的品格从幼儿时期开始培养,才能真正内化为人的素质。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如何将远离与弱化的经典故事传承、融合、创新到新时代背景下的幼儿教育中,值得我们深思。
二、可能与必要
很多学者关注到幼儿道德叙事,其实叙事就是讲故事。儿童的思维具有叙事性思维的特征,而道德叙事从本质上来讲就是教育者通过口头或书面话语,借助对道德故事(童话、神话、寓言、民间传说、童谣歌谣等)的讲述,促进受教育者道德品格成长的一种活动过程。“叙事在儿童社会性和道德认识发展中起着核心作用,同时叙事是儿童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之一。”
东西方先贤圣者都强调儿童教育重在品德修养。柏拉图认为理想人格要从幼年开始培养,从小就应在儿童的心灵播下认识善与恶的种子,重道德熏陶;伊拉斯谟认为道德的种子必须播种在他精神的处女地;夸美纽斯认为幼儿生活的最初几年,是幼儿形成良好德行的最佳时期。近代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也认为道德力量是领先的,是整个教育体系发展的关键;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就是道德。先贤圣者普遍认可故事、唱歌、游戏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普鲁塔克特别强调应慎选故事材料,伊拉斯谟认为应多利用箴言和有趣的故事进行道德教育。2022年2月,教育部印发《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旨在引导幼儿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经典故事不但具有艺术审美价值,还具有开启心智、丰富认知、道德启蒙、引发美的感受、愉悦身心等价值,可促进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的提高,丰富其情感体验等,具有多元化的育人价值,在幼儿的心理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语言魅力与情感共鸣
能够经久不衰,被一代代人喜爱并流传至今的经典故事,具有音韵和谐、语言优美生动的典型特征。例如:经典故事《金鸡冠的公鸡》中,当公鸡被狐狸抓走时,有一段“动人心魄”的描述:“……走过黑幽幽的森林,跨过急腾腾的河流,翻过高耸耸的山头……猫啊,画眉鸟啊,快来救救我吧!”走、跨、翻3个字动作性极强,“黑黝黝”“急腾腾”“高耸耸”3个ABB式叠词形象地描绘出森林、河流、山头三种不同的场景,而故事中浅显易懂、简洁生动的词句也是易于幼儿感受、理解和学习的,对幼儿来说有着极大的魅力。
童话故事充满了幻想色彩,大多运用拟人、夸张的写作手法,正好符合泛灵阶段幼儿的认知思维特点,可引发孩子们强烈的情感共鸣。例如:《桃树下的小白兔》故事优美动人,让幼儿在聆听过程中获得温馨舒适、宁静愉悦的情绪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则能深深打动孩子的心灵,让他们获得忧愁、伤心、同情、怜悯的情感体验;《猪八戒吃西瓜》使孩子们跟着故事情节获得轻松、滑稽、幽默的听赏感受。很多幼儿经典故事中暗含幼儿在现实生活可能面临的问题和情感体验。幼儿可以在这个充满奇妙想象的童话世界里找到对应的情绪体验,使内心的情感得到宣泄,使自己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
(二)审美启迪与道德熏陶
经典幼儿故事中的角色诙谐有趣、生动形象,所描绘的意境美、人物美都能对幼儿产生美的启迪,而故事中蕴涵的人类永恒的审美价值、知识经验和人生感悟,都对幼儿一生的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价值。例如:经典故事《萝卜回来了》构思巧妙,将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爱的循环圈”用简洁的、清新流畅的语言和重复的句子结构传递出来;《小黑鱼》中的团结精神、《爱心树》中树的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等,无一不带给孩子深刻的审美体验和真善美的启迪熏陶。
刘晓东在《儿童精神哲学》一书中指出:“童话可让儿童潜移默化地获得对社会习俗、人类的集体智慧和各种美好品德的认知。”幼儿的心理特点与学习方式决定了枯燥抽象地讲道理是很难让他们理解接受的,只有形象生动的人物和夸张有趣的情节,才能吸引孩子沉醉其中。很多经典童话故事传递的善良、勇敢、正直、爱心、同情心、友情等价值观念,都有利于幼儿道德感的形成。例如:《小铃铛》中《金色的房子》《没有牙齿的大老虎》《小猪变干净了》等,这些故事中都蕴涵着文明、和谐、诚信、友善等核心价值观。通过阅读故事,儿童的情感和心理能找到一个安全的出口,因为故事不会直接说出孩子自身存在的问题,而是通过别人的故事引导孩子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人物细节影响幼儿的心灵,帮助他们战胜前意识和潜意识中的心理压力。幼儿从故事中汲取乐趣并从中了解自己和他人、了解周围的世界、获得心灵与道德上的成长。
三、思考与实践
讲故事是一个寓教于乐的极好途径,在“文以载道”的思想熏陶下,故事成为传达道德內容和儿童期社会性知识的最好工具。例如:古板的说教代替了心灵的感知;理性的分析剥夺了情感的体验;整体的牵引束缚了个性的领悟;等等。故事的德育功能是否能真正地发挥作用值得商榷。例如:讲完故事后对故事主旨的提问、小结,“小朋友,你们知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吗?”“从这个故事当中小朋友懂得了要和同伴友好相处、团结友爱。”这些常常被认为有简单说教、强制灌输的嫌疑,德育不是成人给予,更不是可以用语言简单描述的。幼儿需要的是与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识相联系的,能够感受、理解和体验的教育。
(一)在戏剧创演中促进道德认知
亚里士多德认为戏剧起源于人类模仿的天性,模仿是儿童的本能。戏剧就是游戏扮演,戏剧创演突出创作与演绎,符合幼儿操作中学、游戏中学的过程性、体验式学习的特点。例如:经典幼儿故事《小兔乖乖》中的三个兔宝宝,深受幼儿喜爱,故事中除了有关安全、有关自救的永恒命题外,这个“老掉牙”的传统故事中还蕴涵着一定的哲理。孩子们在戏剧创演的过程中以自己的感受和理解,用茅根在发箍上竖起一对长长的耳朵、用红色墨镜和丝袜塞棉花的方式创作道具,突出了“长耳朵、红眼睛、短尾巴”的不同兔子形象,在演绎的过程中体验着三只小兔的机智和勇敢,通过临危不惧、耐心静听、细致分辨等等细节,传递着人类社会生存的法则和使儿童受用一生的道德与智慧。道德教育有效与否并不在于孩子是否知道了这个道理,而在于儿童内心是否选择认同并自然地模仿故事所塑造的道德准则形象。
幼儿习惯运用自己的想象,把自己感知到的一切看作有生命、有联系、有故事的世界,根据自己对世界的感知来体会故事中主人公的感受。幼儿在故事角色的扮演与创作过程中,可以更好地换位思考,体验不同角色在不同境遇里的感受。例如:《古利和古拉》中两只可爱的小田鼠,最喜欢做的事情是“做好吃的,吃好吃的”,简单的快乐中蕴涵着对生活的热爱,自然融入了坚韧、勤劳、热情、乐于分享、不怕困难等美好的品德与行为。幼儿在创演的过程中能得到极大的心理满足和成就感,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道德认知、情感和行为。
(二)在潜意识对话中完成自我建构
能流传下来的经典故事,一定关照儿童的角度,将教育性与文学性完美结合,以善为美,激活儿童心中爱的种子。充满真善美的好故事总能使幼儿在本真、自由的状态下产生审美体验与情感共鸣。幼儿在听赏、阅读故事的过程中不但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体验,还能以美的标准自觉塑造趋于完美的人格,帮助他们向往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需要。
优秀、经典的幼儿故事,承载着成人对儿童无限的爱与关怀,是儿童文学作家发自内心的充满温情的生命传递与生命体验。故事中传达的多是人类共通的基本美德,如诚信、友爱、善良、勇敢、勤劳、合作、宽容等,它们通过故事情节与幼儿的潜意识对话,通过人物情感、行为模式的自然浸润,让孩子们习得如何做事、如何与人相处,补充生活经验和人生智慧,萌生最基本的是非善恶观,自主地习得道德智慧,完成精神的自我建构。
构建人生初心是我们幼儿经典故事应用的新视野,我们拟将幼儿故事作为课程资源,让向善、向真、向美的经典故事以更易使幼儿接受的方式,播种在幼儿的心灵中,帮助幼儿在故事的世界里以他们喜爱的方式辨别美丑、真伪,形成对道德智慧的最初认识,在潜移默化中习得人类永恒的道德价值理念,以经典故事中传递的美德构建人生的“初心”,这是教育的永恒价值和终极使命。
参考文献:
[1]方卫平.幼儿文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朱自强.经典这样告诉我们[M].济南:明天出版社,2010.
[3]韦苇.点亮心灯——儿童文学精典伴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4]康长运.幼儿图画故事书阅读过程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5]赵玉环.谈幼儿园童话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J].儿童与健康,2016(11):56.
责任编辑:赵潇晗
本文系2021年度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以幼儿为主体的戏剧创演支持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立项号为FJJKXQ2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