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小学体验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2023-07-18 05:22童庆文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16期
关键词:互联网+小学互联网

童庆文

摘要: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当今教育改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创新学校德育工作形式、提升学校德育实效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对教师信息化技术的掌握、学校信息化网络平台的建设、体验德育活动要素融合互动、学生网络平台的学习使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校开展了“互联网+”体验德育实施策略有关专题的研究,这项专题研究通过“情境创设,启动体验德育;设计活动,激活体验德育;交流感悟,升华体验德育;评价反思,践行体验德育”四个阶段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融合研究,引导教师更新德育理念,对德育工作的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新,使德育工作有明确的目标,提升教师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引领学校教育现代化改革的内涵发展。

关键词:小学“互联网+”体验德育

德育是指教育工作者根据一定的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原因,其身体和心理发展水平相对于成年人而言有极大的差距,对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分别不出好坏,对于抽象的道德知识难以理解和接受。因此,对小学生实施思想品德教育时,教师要重视和凸显体验德育的意识,将教育思想和教育态度渗透其中,通过有目的的组织各种各样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对社会实践认真探究,从而获得真切的、独一无二的感受,激发出内心世界真实的情感体验,逐渐形成积极向上且具有真善美的珍贵的道德品质,践行思想品德行为。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进一步促进社会发展。互联网对于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深刻影响,教育也不例外。我校在体验教育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开展了“互联网+”体验德育实施策略的研究。

一、“互联网+”体验德育的内涵与意义

“互联网+”体验德育真正使教育回归了本质和本真。“以人为本”理念强调对不同的学生制定符合他们需求的教育,对教育的内外环境进行优化,协调并融合有效的教育资源,激发小学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性,强调不断地改善教育体验,使作为体验德育学习主体的学生与社会面的互动更加真实、有效、可感受。“互联网+”体验德育基于育人的核心本质——尊重和保护,秉持互联网创新思维和全面开放共享的精神,不断运用互联网所带来的新技术变革体验德育形式,提升德育的实效性。

(一)互联网活化情境,启动体验德育

体验德育的第一阶段——情境创设,启动体验德育。情境感受是指通过各种方式创设情境来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内在的情感,从而使其产生道德体验的较真实的感受。对于一些学生无法身临其境去直接体验的情境,教师利用“互联网+”提供的海量的音频、视频、图文资源,根据情境导入需求进行个性化的选择,并提供情境材料,引发学生的个体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体验德育学习。不同的德育目标、不同的德育内容可以采用不同形式的情境创设:或采用对比,形成反差,激发学生的思考使其要学;或通过提问设疑,激起学生的好奇而要学;或联系实际生活,导致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而要学;或以美形美声,引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使其要学……通过不同形式的情境创设,如故事情境、图画情境、音乐情境、表演情境、实物情境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顺利进行体验德育活动做好鋪垫。在六年级心理健康课程《学会选择》中,教师通过选择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人群、不同打招呼方式的视频作为暖心活动,如毛利人打招呼是亲昵地碰碰鼻子,泰国人打招呼是双手合十,法国人打招呼是亲吻脸颊……有趣的视频画面将同学们迅速导入心理健康课堂温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去选择自己喜欢的各种打招呼方式和伙伴之间进行相互致意问候,如此个性化的暖心活动开场,让同学们放下心中的紧张与包袱。教师在其后第二环节——学生选择“最希望拥有的六件事物”就变得顺理成章。因为此时的学生已经愿意敞开心扉,做出自己真心的选择。

(二)互联网优化活动,激活体验德育

体验德育的第二阶段——设计活动,激活体验德育。在开始活动之前,任课教师要认真地制定周密而翔实的活动方案,使每一名学生都明确体验德育的活动任务。在活动中,教师要强化任务观念,促使学生实施有目的体验,整个体验德育实践活动要围绕德育目标展开。任课教师可以不断地结合具体的情境,设计出既具有一定导向性也对学生学习体验具有作用的问题,引导学生自然地融入情境中,让在学习体验的过程中学生内心所积聚的各种想法运用自己的语言抒发出来。学生会对自己亲历的情境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进行抽象和概括,自然而然就会形成自己的观念或概念。这也是知识、情感、技能、方法、价值观等习得的过程,包括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多种形式。体验德育活动是学生基于问题的实践探究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更加主动进行自主学习、团队合作、交流沟通,促使学生进行自我调控、反思、计划、管理。“互联网+”环境下,各种网络平台中的讨论区为学生之间的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提供了自由、开放的空间,让学习不再局限于教室、课堂,学习可以随时随地、主动交流汇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围绕着问题,开展具体的实践活动,在全面和能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快速成长,在具有探索性与实践性的活动中获取道德知识,发展良好的道德行为,提升美好的道德品质。

在“我是环保小卫士”的项目化体验德育活动学习中,活动前学生们在线收集信息、交流讨论:“我们班级的同学,每天都在学校生活,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很多的垃圾。所有班级的师生们每天产生多少垃圾呢?如果是新站区所有中小学呢?合肥市呢?”学生明确了伴随垃圾大量产生,实行垃圾分类的意义与必然性,从而引出驱动性问题:“本学期,学校继续推进垃圾分类活动,全校有师生1300人,请为每个楼层分别设置垃圾分类的垃圾桶。”

活动中,学生通过分组形成多个项目化学习共同体。师生共同进行项目活动设计,利用互联网学习平台整合分析项目活动中的核心知识:掌握垃圾分类的有关知识(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运用克与千克、吨等质量单位度量;家中生活垃圾每天分类计数,进行简单的计算等。学生通过交流碰撞,从以上对核心知识的整合梳理中,根据上述驱动性问题中所给定的一些条件,确定所要解决问题的变量:每个人每天大约产生多少不同种类的垃圾量?他们在线小组设计活动:在线表格记录自己一天所产生的垃圾量;在线调查同伴、父母一天产生的垃圾量;查阅网络、图书中关于人一天产生的垃圾量;运用计算工具推算学校每天产生的不同种类的垃圾量,从而设计出不同楼层垃圾分类的垃圾桶。学生通过亲历活动设计、在线调查、网络互动,从亲身经历中体会到垃圾分类对我们生活的环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保护作用,真正增强了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互联网深化感悟,升华体验德育

体验德育的第三阶段——交流感悟,升华体验德育,属于体验内化阶段,是体验德育的关键阶段。在体验德育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只是一种学生道德体验的“初始体验”,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交流与讨论,不断呈现各自言行中的道德品质和思想道德境界,同时会表现出不足和某些缺陷。当这样那样的问题出现时,每一名学生都有机会当场感受并且用语言表达自己真实的体验。这些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表达,使体验德育的过程变成了真正的开放过程,每一名学生都完全处于自由的支配自我意志的状态,可以自由地表达亲身所得到的体验。体验德育不但诱发了教师和学生的当前体验,而且升华了体验,生成了新的德育境界,这是体验德育的构建过程。在品德与社会课《当矛盾发生时》教学时,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分别收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冲突事件,通过在线回放,引导学生分组进行思考和讨论:“在生活中,你与父母发生了哪些矛盾?”“你是怎么想的?”“父母是怎样想的?”“为什么你们会与父母发生矛盾呢?”随后,教师通过互动课堂教学软件,在线统计出班级学生与家长发生矛盾事件的排名顺序,让学生寻找最多矛盾冲突的根源。同时,教师实时连线学生家长,让家长讲述自己对孩子的期望与关爱。家长与学生、教师的现场互动,让同学们深刻地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爱。互联网让亲子、家校的沟通更顺畅,让彼此之间的矛盾冰释前嫌。

(四)互联网量化评价,践行体验德育

体验德育的第四阶段——评价反思,践行体验德育,是学生在体验德育中的自我检验和自我评价的过程,促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及收获,反思自身存在的缺点和不足,矫正认识,获得正确信息,修订优化体验德育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操练,从而促进自主发展。评价反思对于学生体验德育具有重要作用,决定了方向和价值,也起到了调节和强化的作用,主要的形式有自我的评价、同学之间相互评价和教师的点评。“互联网+”环境为体验德育学习评价提供了记录学生学习过程和与同伴社会性互动的平台,让教师在体验德育活动实施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对学生进行有效评价,如利用网络学习平台中的评价表单、问卷星等,也可以创建数字化的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评价量规,让学生自己在线进行评价,并通过评价结果调整、检验德育活动情况。同时,通过在线平台评价系统能够迅速、准确生成学生体验德育综合评价报告。

在进行“学党史、感党恩、跟党走”系列红色主题方面的德育活动综合评价时,学生将自己的“我和我的合肥”寻访活动作品、红歌视频、经典诵读音频等体验德育活动过程性资料上传到安徽省基础资源应用平台,家长、教师、同学可以访问、点赞、评价。教师可以通过问卷星等进行评价,组织学校德育或班主任老师、不同年级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在线评价,形成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

通过“互联网+”环境下的体验德育量化评价活动,有效融合了线上与线下、家庭与学校、学习与实践,共同见证了学生的红色德育活动全过程,讓红色教育落地生根,走向实处,深入学生心中。

二、“互联网+”体验德育的实施要求

(一)提升教师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能力

互联网在应用创新方面的快速发展与近年来政府部门大力推广的智慧校园建设相得益彰。现代化教育要求教师更加开放、包容、求实、创新。要做到如此,德育教师一方面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及时更新品德教育的工作理念,明确新时期青少年德育工作的目标与路径;另一方面要提升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如制作微课时要用到的EV录屏等录屏软件,PPT、希沃、万彩制作大师等课件制作软件,格式工厂等音视频处理软件,整合有效学习资源,变革德育形式。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创设生动趣味、贴近学生生活同时让学生更易于接受的体验德育学习方式、活动路径和评价形式,丰富学生内心情感体验,提升学生道德品质。如传统的表彰形式多为口头表扬、颁发奖章等,学生习以为常。然而,当通过创新校园随处可见的二维码扫描点赞之后,让学生的表彰变得及时、有效,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自豪感和幸福度,而且方便教师随时、随地表彰反馈,提升了德育评价的效度。

(二)推进“互联网+”体验德育深度融合

“互联网+”体验德育实践活动,有互联网媒介的进入,有效实现了人与人之间或者人与物之间的互动交流,重组了德育资源,使学校德育从传统说教、理性抽象的模式中解放出来,促进教师、学生、资源、多媒体技术应用之间的多维互动与生成。让教师、学生与资源、多媒体、线上体验与线下教学、现场活动与非现场联动产生碰撞和融合,促使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化和特色化呈现生成。如学校通过V校平台电子班牌,及时更新班级、学生的各项活动,表扬好人好事,反馈德育走班巡查检查情况。其中“家校联系”栏目,更是加强了家校信息交流,随时沟通家长与学生的需求,学校及时跟进。目前,教师、学生和资源、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教学要素如何统一协调、如何为体验德育活动服务、如何为学生体验德育实践搭建平台,仍是学校后续研究需要着力的关键点。

互联网技术发展不仅为现代化教育带来了机遇,而且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互联网+”体验德育应是传统德育的提升,而不是传统德育的颠覆。它需要学校在硬件建设和平台搭建、教育管理变革和德育活动创新实践中,实现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用崭新的思维和发展方式,深度重构教师、学生、家庭的关系,重构学校德育形式与路径,创新德育工作方法,真正实现全员育人的大德育观。

参考文献:

[1]黄济,劳凯声,檀传宝.小学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夏志红.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大东方,2018(2):53.

[3]朱素娟.论在中职学校实施“融和德育”的探索与研究[J].广东教育,2016(11):6163.

责任编辑:赵潇晗

猜你喜欢
互联网+小学互联网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