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党员党性认知现状与理论探析

2023-07-18 23:28胡晨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实践活动

胡晨

摘 要:大学生党员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后备力量和新鲜血液在高校党组织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相当部分的大学生党员对党性的认知有所偏离,甚至在党员实践活动中缺乏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面对新时代大学生党员发展要求,提高大学生党员的党性认知,增强大学生党员在党员实践活动中的党性意识,确保大学生党员在学生群体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高校基层党务工作者必须在理想信念教育、教育培养考核、网络媒体应用等方面探寻一条加强大学生党员党性认知与实践的新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党性认知;实践活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先后发布了《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和《党组讨论和决定党员处分事项工作程序规定(试行)》等纲领性文件,同时对党章进行了修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1]由此可见,大学生党员不仅在高校党建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在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事业中也承载着历史使命和民族希望。面对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其中大学生党员的党性认知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它不但关系着大学生个人的发展,而且还牵动着党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

一、当代大学生党员党性认知的现状

为了客观辩证地分析当前高校大学生党员党性认知的现状,笔者组织对湖北省武汉市5所本科高校(其中1所部属高校、4所省属高校)开展问卷调查,调查围绕“新《党章》中对党员提出的八项义务”[2]为标准,制定相应调查问卷,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大学生党员的入党动机和对党的认识等问题;在判定标准上,新《党章》中提出的八项义务标准我们认为选项中符合六项以上即认为对党的认识比较清晰。调查问卷共发放1500份问卷,回收1374份,其中有效问卷1255份,有效问卷率为83.67%。有效男性大学生党员参与人数为576人,占有效人数的45.9%,有效女性大学生党员参与人数为679人,占有效人数的54.1%;受调查大学生党员中,汉族人数为1140人,占总人数的90.8%,少数民族人数为115人,占总人数的9.2%。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比汉族大学生党员在入党动机方面更为明确,而汉族大学生党员在对党的认识方面比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要更加全面深刻。从整体分析可知,大学生党员有较好的入党动机,对党的认识也比较明确,但其中也存在着问题和不足。具体表现如下:

(一)高校大学生党员入党动机多元化

调查问卷中影响入党动机方面设置五个选项,在受访的大学生党员中,有355人选择“党员榜样作用”占总数的28.3%;有377人选择基于“党员光荣身份”占总数的30.0%;有234人选择“立志入党”占总数的18.6%;有147人选择“跟其他同学一样申请入党”占总数的11.7%,有142人选择“为了自身更好发展”占总数的11.3%(见表1)。笔者认为选择前三项的大学生党员可以认为入党动机比较端正,选择后两项的入党动机稍有偏移,按照此标准分析有23%的大学生党员可以判定为入党动机不纯正,由此可见,仍有少数的大学生党员入党动机不纯,具有较强的功利性。

(二)高校大学生党员对党的认识具有片面性

通过问卷调查结果(见表2)可以看出,对照新《党章》中党员的八项义务的判断标准,达到六项及以上的判定为合格,结果只有711人具有较为客观的认识,有接近一半的大学生党员未能掌握党的相关知识,这明显不是高校党组织本意,然而实际表现出来的问题可能比这个调查统计更严重。

(三)高校大学生党员对党性认知还存在不足

在未能掌握党的相关知识的544人(即未达到新《党章》八项义务中的六项)中,发现当前的大学生党员除了对党的基本知识了解不够之外,还存在着认知上的不足。这集中表现为,有97人把党的基本知识与党性问题相混淆(即未能区分党的知识和党性两者的区别);有342人在党员实践活动中认为只要参加了活动就可以了;有62人对如何践行党员党性还不够清楚,甚至有43人完全不知道党性究竟是什么(见表3)。

相信高校党组织在发展大学生党员的时候都进行了党校的学习,也举办了各种类型的党员培训和活动,甚至在党组织的支部活动中还开展了丰富的主题党日活动。那么,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的大学生党员对党的基本知识和党性不了解呢?这里除了大学生党员个人的因素外,应该跟新时代的社会多元化密切相关,同时也对高校党建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

二、大学生党员党性认知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新时代大学生党员的党性认知现状和影响大学生党员党性认知的因素,可以看出高校大学生党员在党性认知与党员教育实践活动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大学生党员在高校基层党组织前期培养时,如何根据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分类培养?高校基层党组织如何以学生容易接受的培养方式,将党的理论知识或实践活动应用到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之中?面对新时代社会多元化的冲击,高校大学生党员如何克服不利的外部因素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而这些问题又集中反映出大学生党员党性认知与实践中的共性和个性问题。

(一)大学生党员党性认知与实践中的共性问题

从走访调研的武汉5所本科高校来看,这些高校中88%的大学生党员表示在进行党员理论学习和党员实践活动中有枯燥感,这些枯燥感主要来源于活动形式的单一和时间上的冲突;还有76%的大学生党员认为,在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他们不知道如何去践行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更出乎意料的是,有92%的大学生党员都在组织生活和主题党日活动中请假超过3次,其原因除了日常的课程外,还包括跟随导师出差、兼职、与担任学生社团干部举办活动发生冲突等等。

因此,新时代的高校大学生党员在对待党组织的活动时,没有严肃的党性认知,他们缺乏党性的组织原则、纪律原则和执行原则。这与他们在入党之前的动机、入党期间的组织培养和入党之后的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密切相关,这也是当前高校基层党组织需要关注和面临的困难。另外,在大学生党员的培养和发展阶段,也或多或少存在着“关系户”,他们就是高校目前所谓的突击发展和临时解决的“问题党员”。

(二)党性认知与实践中的个性问题

在大学生党员面临的共性问题的同时,还存在着比较突出的大学生党员个性问题。这里主要是指少数高校大学生党员功利心较重,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虽然能够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但是在学校进行评先评优和奖助贷补的时候会有利益心态。此外,受到社会外部因素的影响,少数党员存在着表面遵守党组织原则,实际却表里不一。

虽然目前在高校大学生党员当中,功利心和目的性都很强的大学生党员只占少数部分,但是对于高校基层党组织而言,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高校大学生作为党组织的新鲜血液,如果输入了这类“病态”的血液,这势必会影响党组织的“健康”发展。因此,值得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者去认真思考。

三、影响大学生党员党性认知的因素分析

根据武汉市部分高校大学生党员对党性的认知调查问卷结果,我们可以分析出新时代大学生党员在党性认知问题上主要受到四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具体表现在高校基层党组织履行职责的差异性、学生家庭背景的差异性、社会多元化的复杂性和个人认知的差异性。

(一)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差异性

高校基层党组织作为大学生党员培养与发展的主阵地,肩负着学生党员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任,这也是大学生党员树立党性认知的基础环节。然而,不同高校的基层党组织在大学生党员前期培养、教育模式和实践活动等方面确实存在着差异性,这些差异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高校基层党组织对大学生党员前期培养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由于当前的大学生多属于00后,他们对党的历史、基本路线和方针没有深刻的認知。因此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对00后大学生党员前期培养时只能按照传统的培养模式进行培养,缺乏针对00后大学生党员自身共性问题的解决措施。另外,在部分高校基层党组织对00后大学生党员的培养仅仅只局限在课堂教学,没有较好地有效利用新媒体资源,使得在大学生党员前期培养中缺乏针对性行和灵活性。

2. 党员教育模式的单一化。高校基层党组织对于党员教育的模式探索是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这不仅仅源于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时代发展,更多的是新媒体的深入和普及,这对于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者而言,无疑面临着新的难题,如何将党员教育与新媒体有机融合?如何将党员教育应用到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之中?这些都是解决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党员教育模式单一化的有效途径。

3. 党员教育实践活动的规范性不够。高校基层党组织可以说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和“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等的主力军,因为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在全国党员的占比较高,这也对他们开展党员教育实践活动和践行党员党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规范。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高校基层党组织都能按部就班地完成这些规定动作,这里面存在着主体分工不明确,落实责任不到位等情况,就像有的大学生党员从培养到发展党员再到转为正式党员,没有参加过一次党员教育实践活动,那么他们又如何能践行党员党性呢?

(二)学生家庭背景的差异性

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而不同的家庭背景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各有不同。马克思曾经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3]因此,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对于党的认知也各有不同,其家庭成员中有党员的学生在对党的认知上比家庭成员中没有党员的学生要强,这不仅仅是家庭成员中有党员的缘故,更重要的是他们会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一个党员榜样和标杆。

在走访调查5所高校的过程中,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家庭中没有党员成员,而家庭中有党员成员的只有35%;在受访学生党员家庭对入党态度的调查中,有68%的学生党员表示家庭很支持也很赞同,27%的学生党员家庭表示尊重学生本人的意见,5%的学生党员家庭表示反对(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些家庭不是反对孩子入党,而多是因为孩子要出国深造,担心孩子入党以后对今后出国造成影响)。

事实上,对于今后出国留学深造的学生党员来说,他们面临的党员身份确实比较尴尬。其一,他们一般会选择在出国之前将党组织关系保留在高校基层党组织或户口所在地或父母单位的基层党组织。其二,在国外没有比较系统性、实践性的党组织学习。其三,对于这类型党员,基层党组织的规范管理来说也存在着问题。

(三)社会多元化的复杂性

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加上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党员面临的冲击可以说是与日俱增。例如,西方国家会利用“传教士”的方式对中国的大学生党员进行“洗脑”;日韩的流行潮流在高校大学生党员中正在蔓延;中国大学生党员对中国本土文化和习俗正在日渐淡化;少数民族与汉族地域文化差异的认同等。

对于新时代的高校大学生而言,他们如何在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中保持党员的党性呢?归根结底这需要他们保持对中国共产党高度的认知和认可,能把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事业作为他们终生的信仰和目标。同时,能在新时代多元化发展的不同阶段,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深化内心对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认知的提升。

(四)个人认知的差异性

虽然高校大学生党员接受的是统一的党员发展流程,但他们每个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性,所以他们对待党的基本理论和党性的认知也存在差异性。这主要表现在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上。

1. 認知能力较弱。作为大学生而言,个人的认知能力会受到思想观念、心理情绪、价值取向、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等方面的影响,加上新媒体的深入和普及,网络已成为00后大学生党员不可替代的“精神粮食”。虽然在高校中有开设马克思主义等政治课的学习,也有党课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环节,但对于他们真正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内涵、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及为什么要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党史学习教育和“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等还存在着差距。对于这些理论知识还停留在表面阶段,对于活动的开展还仅仅是表面工作,没有转换为内在动力和需要。从受访的大学生党员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党员的认知能力还比较弱。

2. 党的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政治理论学习对于00后大学生党员来说是他们所面临的共性问题,尤其是对于体育类、艺术类的大学生党员来说尤为突出,这与他们的专业学习和学习习惯密切相关。对于其他专业的大学生党员而言,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远远低于自身的专业学习;而体育类和艺术类大学生党员,由于专业学习的特殊性导致他们在起步阶段就落后于其他专业的大学生党员。

此外,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开设党校培训班、课外党小组学习和党员实践活动时,都是作为一个层次进行培养和考察,加上党员发展程序越来越严格和烦琐,因此导致很多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较弱的大学生党员也只能是跟着“滥竽充数”。

四、加强大学生党员党性认知的新路径

面对新时代社会多元化的复杂环境,面对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科学发展,面对新媒体的普及和推广,高校基层党组织严守大学生党员培养和发展的“进口”和“出口”关就显得至关重要。高校基层党组织不仅要面临大学生党员的政治理论学习和党内活动实践教育,而且还需要尽快找到一条适合增强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和实践能力的新路径。

(一)加强党的信念教育和主题教育

党的信念教育和主题教育对于高校大学生党员来说是决定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保持党性的基础保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教育能增强大学生党员对党的历史、方针、政策深入理解和把握。主题教育能够帮助思想信念不坚定的大学生党员及时纠正自身不端正的动机和行为。信念教育可以坚固大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明确党的性质、宗旨、纲领和奋斗目标,使大学生党员在学习的过程中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担当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

(二)创新入党前的教育培养和考核

根据前面调查问卷结果,高校基层党组织应完善大学生入党前的教育培养和考核。通过筛选将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实际掌握党的理论知识情况分层次进行培养和考核,在培养和考核的过程中还可以结合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不同专业、兴趣爱好、实践能力进行校园内和校园外的党组织实践活动。在实践中端正学生的入党动机、考核学生掌握的理论水平。经过培养和考核通过“质量关”的同学,可进入到下一阶段的培养考核小组进行考察,这将能够解决大学生党员发展基于形式或突击发展的问题。

(三)发挥优秀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和示范性

在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过程中,除了有思想政治课老师和辅导员的引导外,还可以加大优秀学生党员代表的模范带头作用。通过优秀大学生党员亲身作报告交流和讲党课等形式在大学生群体中树立典型,使大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培养党员意识。此外,与思想政治课老师和辅导员相比,优秀大学生党员属于同龄人,不容易产生代沟,他们的言行举止能够感染和吸引大学生们的关注,也能够近距离地使大学生们体会到党员的先进性和示范性。

(四)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高校基层党组织作为培养和发展大学生党员的主阵地,承担的重任可想而知。高校基层党组织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在顺应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特点的同时发挥其应有的战斗堡垒作用。例如,全国每年都在进行的征兵宣传工作就能够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积极作用。大学生响应国家号召本是理所应当,但是由于时代的不同,不少大学生未能站在国家的角度思考问题,这个时候高校基层党组织通过动员大学生党员可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通过他们自身的行动,引导大学生们主动积极地参军。

(五)利用新媒体做好党的宣传和引导

新媒体的深入和普及对高校基层党组织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不仅需要高校基层党组织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同时也要迎合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口味”。在走访调查中,许多大学生党员表示,自己的学校或多或少都利用了新媒体开展党建工作。但由于各高校之间存在着差异性,导致党建工作在新媒体的应用中不能达到统一化和标准化。因此,高校基层党组织应加强新媒体在党建工作中的应用与管理,这不仅是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有效途径,也能不受时间地理等因素限制,最有效地引导大学生党员进行党的理论学习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01).

[2] 中国共产党章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大学生党员实践活动
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问题的研究
大学生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问题及培育路径研究
新媒体平台下增强大学生党员理论学习实效性的研究
提高大学生党员组织生活实效性的方法探析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研究
在过程中体验 在体验中发展
关于小学数学兴趣教学的思考
小议高中数学的兴趣教学
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高校党员志愿服务机制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