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 彭谞慧 苏云清 赖瑾一
摘 要:作为社会和谐的中坚力量,中等收入群体在稳定经济增长、促进内需、带动市场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采用核密度测算方法,对西北五省中等收入群体比重进行了测量,并对其基尼系数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1)陕西、甘肃、青海和新疆的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低于全国水平.(2)陕西、甘肃和青海的整体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和农村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但仍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差距.(3)陕西、甘肃和新疆的城镇中等收入群体比重高于农村;青海省农村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呈现上升趋势,并于2012年超越城镇.(4)虽然西北五省中等收入群体基尼系数低于0.4,且表现出下降趋势,但仍高于全国水平;另外,农村和城镇整体收入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城乡间收入差距仍在扩大.
关键词:中等收入;城乡收入差距;西北五省;中等收入群体
中图分类号:F 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883(2023)03-0044-13
DOI:10.19986/j.cnki.1007-6883.2023.03.00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高速发展,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形成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现象.研究发现,早在2000年,中国基尼系数首次超过0.4,这意味着社会两极分化的严重与经济负面影响的潜在可能.如无法对其进行有效处理,不仅将增加社会动荡与经济衰退的威胁,同时影响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并使我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面对这一问题,已有研究针对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测度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方法进行了探索.其中,龙莹采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法对1988-2005年以来中国收入的真实分布进行了测量,发现在我国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的同时,两极分化愈发严重,并呈现出“M”形分布的现象[1].还有研究根据国家统计局标准(家庭年可支配收入10万-50万元人民币为中等收入家庭),对我国居民收入进行测量,发现2018年中等收入群体约占总人口的27%左右[2],以及2019年中等收入群体达到4亿多人[3].此后,李春玲参考世界银行标准,并基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数据估算出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已于2019年达到总人口的33.9%[4].最后,李培林和崔岩采用相对收入标准的研究发现,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占比在近10年间一直维持在40%左右[5].可见,虽然已有研究采用的测算方法并不相同,但结果均呈现出中等收入群体逐渐扩大的趋势,已形成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与实现社会稳定不可忽视的因素.学者们对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划分标准见仁见智,口径有绝对收入和相对收入之分,视角有国际和国内之别,因此各研究估算出的中等收入群体在人口总量中的占比也差异甚大.
因此,近年来由于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所引起的城乡差异也逐渐受到学术界的重视.研究发现,早在2002年,安徽省农村中等收入者比重(17.0%)与城镇(13.5%)间存在明显差异[6].后来,常兴华和李伟对中国1995-2010年城乡收入群体比重进行测算,预测发现中等收入群体在2011-2020年间呈现上升趋势,且在城镇中的比重大于农村[7].龙莹基于北京市城镇居民住户调查微观数据,测算了1992-2008年北京市城镇居民中等收入群體比重的变化[8].李培林和朱迪发现中国城镇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在2006年、2008年、2011年和2013年分别为27%、28%、24%和25%[9].此外,还有研究针对全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变化趋势[10],以及北京市城镇居民住户的微观数据[8]进行了深入研究.
如何行之有效地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已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环节.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习近平更是多次强调了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在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的重要性,并将其视为重要的政策目标[11].然而,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全国整体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对西北地区的关注尚且不足.本研究采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方法对西北五省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与其基尼系数进行测算,并对测算结果进行省域间和地区间的比较分析,以期揭示西北五省中等收入群体现状,以及与全国平均水平间差异,同时为政府提供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与缩小区域间比重差异的政策建议.
1 指标选取
1.1 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五省区为研究样本,选取2000-2018年城镇、农村、全省(区)中等收入群体相关数据为数据来源.采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方法对其群体比重与基尼系数进行测算,并对测算结果进行比较研究.借鉴已有研究采用的方法,选择《中国统计年鉴》和西北五省统计年鉴对城乡居民数据进行采集.
1.2 中等收入人群测度方法选取
为确保研究的科学性与严谨性,中等收入人群的测度借鉴徐建华和龙莹的测度方法[12,8],选择《中国统计年鉴》分组数据为基础,并依据收入分组数据中人均收入分布的中值,确定中值附近上、下限.计算方法如下:
全距=高收入群体人均可支配收入-低收入群体人均可支配收入;
中值=(高收入群体人均可支配收入+低收入群体人均可支配收入)/2;
中等收入上限=(中值+全距/6);
中等收入下限=(中值-全距/6);
中等收入域值=中值±全距/6.
2 西北五省中等收入群体的测度
西北五省中等收入群体测度参考杨凤娟[13]等和殷颂葵的方法[14],采用现代非参数统计中的适应性核密度估计,对城乡居民收入的分布情况及历年变化趋势进行观察.利用非参数方法得到居民收入分布密度函数[f(x)],
由于不同核函数对估计结果影响不大,Matlab统计分析工具默认Gaussian核函数
同时,最优带宽h默认通过使用ROT(Silvermans rule of thumb)方法来选取,其中,[h=csxn?15],[c=1.06],[sx]则是样本标准差.
2.1 西北五省城镇收入分布
利用Matlab统计分析软件,采用核密度估计方法,分别对各省的城镇和农村收入分布进行拟合,得到拟合收入分布曲线.西北五省城镇收入核密度估计如图1所示.
图1展示了西北五省城镇收入分布情况,西北五省核密度曲线整体呈现逐渐向右边平移的趋势,表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正在提升.与此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该曲线变得更加平坦,且右边出现厚尾现象.这说明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正在加深,收入差距不断扩大[15-16].具体而言,2000年各省份的收入分布较为集中(0-20 000元),并未出现明显收入差距现象;自2005年开始到2010年间,高低收入差距开始出现;2010年后收入分布开始明显呈现出双峰(“M”形)分布现象,表明收入分布开始向高低两极聚集,而中间群体比重开始缩小;2015年后,高低收入分布开始更为分散,两极分化趋势也变得更为明显.进一步观察发现,2015年后,青海和新疆的城镇收入差距明显大于其他三个省,陕西的收入差距最小,甘肃和宁夏居中.
2.2 西北地区农村收入分布
图2展示了西北地区农村收入分布情况,与城镇收入类似,核密度曲线亦呈现逐渐向右边平移趋势,说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随后曲线变得更加平坦,同样出现右边厚尾现象,说明农村地区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其中,2000-2005年间,农村收入分布较为集中(0-7 000元),这远低于同期城镇收入水平.2005-2010年,收入水平明显提升的同时,收入差距也开始出现,这一时期农村收入水平依旧低于城镇.2010年后,收入分布开始呈现明显的双峰(“M”形)分布,两极分化趋势出现;2015年后,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两极分化趋势越发明显,农村收入水平远低于城镇.
2.3 城乡中等收入区间变化
从全国城镇与农村中等收入区间(2000-2018年)可以看出(见表1):不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中值与上下限在持续上升的同时,区间变化值也逐渐变大.这说明尽管居民收入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但收入间的差距问题也在恶化.
进一步观察发现,城镇收入中值远大于农村,且2018年的农村收入中值仅相当于2008年的城镇收入中值水平,说明城乡间收入仍存在较大差距.城镇中等收入的上下限幅度远大于农村,进一步证明城镇收入水平远高于农村(见图3).
2.4 西北五省城镇中等收入群体比重
根据核密度估计量,利用积分原理,在横坐标上取已计算确定的中等收入的上下限,在此区间内的居民为中等收入群体,便可计算出该收入区间的人口比重.即依据各收入群体的收入区间标准[a,b],通过[abf(x)]计算得到西北五省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全国城镇中等收入比重整体高于西北五省;而西北五省的平均水平中,新疆比重最高,甘肃第二,陕西和宁夏分别位于第三第四位,青海比重最低.
其中,2000-2018年全国城镇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整体呈现波动式小幅度增长,于2004年和2016年分别达谷值(24.04%)和峰值(26.93%)(见表2).
就西北五省而言,2000-2003年间,陕西、新疆与青海呈现出倒“U”形变动趋势,宁夏呈现上升趋势;2004-2008年,除新疆出现波動外,其他省份表现为下降趋势;2009-2013年,陕西、新疆和甘肃呈现较为明显的直线上升趋势(见图4),但青海和宁夏表现为倒“U”形下降趋势;2014-2018年,陕西和宁夏呈现下降趋势,甘肃呈现倒“U”形下降趋势,青海和新疆表现为波动下降趋势.纵观2000-2018年,全国城镇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变化不大,一直稳定保持在24.04%-26.93%之间.陕西省除2002年比重最低降到14%外,比重一直在19.83%-27.69%之间波动.甘肃省从2004-2017年呈现“U”形上升的趋势,2018年有所下降,波动区间为20.97%-28.83%;青海省除2004年达到最大之后,整体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波动区间为17.81%-26.0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整体呈现下降趋势,波动区间为21.75%-28.22%.宁夏回族自治区较为稳定,一直在20.84%-24.52%之间波动变化(见图4).
2.5 西北五省农村中等收入群体比重
从表3可以看出:2000-2018年全国的农村中等收入群体平均比重高于西北;陕西平均比重最高,青海第二,甘肃第三,新疆第四.
进一步观察发现,全国农村中等收入比重在2000-2003年间呈现倒“U”形变化趋势;陕西为“U”形上升趋势,新疆为直线上升,青海与全国变动趋势一致.2004-2012年间,全国农村中等收入比重开始呈现上升趋势;陕西和青海为倒“U”形下降态势,甘肃为波动上升,新疆呈现出“W”形趋势,青海则为“U”形;2012年以后,全国整体显现出倒“U”形下降趋势,陕西波动趋于平稳,甘肃呈现出倒“U”形.2015年青海比重超越全国,达到最高,而新疆则呈现整体下降趋势(见图5).总而言之,除2012年和2015年青海的比重超过全国整体水平外,其他年度各省份均低于全国水平.
2.6 西北五省中等收入人群比重
为进一步对西北五省城镇与农村中等收入群体比重进行分析,依据公式“各省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农村总人口×农村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城镇总人口×城镇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农村总人口+城镇总人口)”对各省份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进行计算.如表4所示,2000-2018年全国农村中等收入群体比重高于陕西、甘肃、青海和新疆.就西北地区而言,陕西最高,青海最低,甘肃和新疆分别位于第二和第三位.进一步观察发现,全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在2000-2003年间波动下降,陕西和新疆呈现“U”形上升,青海倒“U”形下降;2004-2008年,全国整体缓慢上升,甘肃波动上升,陕西和新疆“U”形上升,青海则倒“U”形下降;2009-2012年,甘肃、青海和新疆均呈现上升趋势,陕西则波动下降;2012年后,全国开始呈现倒“U”形下降,陕西趋于平稳并维持在26%左右,甘肃倒“U”形下降,青海与新疆均呈现波动下降趋势(见图6).
3 西北五省中等收入群体基尼系数比较
已有研究认为,基尼系数是一种衡量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常用指标,系数越接近0表明收入分配越趋向平等.国际惯例通常把小于0.2视为收入绝对平均,0.2-0.3视为收入比较平均;0.3-0.4视为收入相对合理;0.4-0.5视为收入差距较大,0.5以上,则表示收入悬殊[17].
为提高研究严谨性,本文借鉴李毅的方法对各省区中等收入群体基尼系数进行计算[18].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G=Iu-Pu=Pr-Ir].
其中[G]代表各省城乡居民中等收入差距基尼系数、[Iu]代表城镇中等收入群体比重、[Pu]代表城镇中等收入群体在总中等收入群体中的比重、[Ir]代表农村中等收入群体在总中等收入群体中的比重、[Pr]代表农村中等收入群体比重.[G]取值在0-1之间,[G=1]代表绝对不平均,[G=0]代表完全平均.
如表5所示,全国中等收入群体基尼系数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其中2000-2006年,基尼系数维持在0.30以上,2007年开始基尼系数开始回落,并于2018年下降到0.12.就西北地区而言,陕西的基尼系数在2000-2010年间高于全国整体水平,自2011年开始与全国水平趋同.甘肃的基尼系数在2005、2008、2009年间一度超越0.4的国际警戒线,此后虽有所下降,但始终高于全国整体水平.青海的变化趋势与全国整体趋势类似,但基尼系数的降幅低于全国其他地区.新疆的基尼系数虽然在2001-2004年间一度高于全国水平,但自2005年开始系数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并于2017-2018年间低于全国水平(见图7).
4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4.1 主要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西北地区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低于全国水平.其中,陕西的比重除2003年、2013年、2014年接近全国水平外,其余年份均低于全国水平.甘肃整体低于全国2-6个百分点.青海除2015年接近全国水平外,其余年度一直低于全国水平.新疆仅在2003年接近全国水平,其他年度都小于全国水平.
第二,陕西、甘肃和青海的整体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和农村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总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新疆则波动下降,省份间相差不大,但与全国整体存在差距.就城镇中等收入群体比重而言,陕西和宁夏整体呈上升趋势,甘肃、青海和新疆呈波动下降趋势,各省间及与全国整体水平的差距不大.
第三,陕西、甘肃和新疆的城镇中等收入群体比重高于农村,青海省2000-2010年,城镇比重高于农村,2012年后,农村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开始高于城镇.甘肃和新疆的城乡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差距较大,陕西和青海的城乡比重差距较小.
第四,各省份中等收入基尼系数都低于0.4,且整体表现出下降趋势,但中等收入群体基尼系数基本高于全国水平.农村和城镇的整体收入水平不断提升,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4.2 政策建议
第一,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提高居民收入.西北五省应继续大力发展经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从而达到促进居民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同时,可加强各省间交流(例如借鉴各省在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方面各自的优势),助力低收入群体向中等收入群体的晋升.
第二,促进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提升,继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西北地区农村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低于全国水平,解决农民收入问题十分关键.因此要对农村低收入水平进行重视,促进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提升.不断完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合理利用国家再分配政策缩小居民的收入差距,充分释放分配制度改革在促进内需方面的潜力,将助力低收入者进入中等收入群体视为主体战场.从而实现社会公共事业与保障制度体系的发展与完善,进一步扩大保障覆盖面和力度水平.
第三,加快城镇化建设,进一步带动农村地区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农村作为低收入群体相对集中地区.可采取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方式作为“扩中”的路径.通过健全城镇服务体系,吸纳更多的农村居民进入城镇,完成城镇居民的转化,并借助更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完成中等收入群体的转型.
参考文献:
[1]龙莹.中等收入群體比重变动的因素分解——基于收入极化指数的经验证据[J].统计研究,2015,32(2):37-43.
[2]“面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经济社会重点领域改革研究”课题组,刘世锦.“十四五”和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改革的方向与重点[J].中国经济报告,2021(2):5-17.
[3]张文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促进共同富裕的政策思考[J].社会科学辑刊,2022(6):86-93+209.
[4]李春玲.迈向共同富裕阶段: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成长和政策设计[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2):38-48.
[5]李培林,崔岩.我国2008—2019年间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及其经济社会影响[J].江苏社会科学,2020(4):51-60+242.
[6]程丽香.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与测度:一个文献梳理[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9(6):105-116.
[7]常兴华,李伟.我国中等收入阶层比重的测算分析[J].宏观经济管理,2012(8):33-35.
[8]龙莹.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测算及比较分析——基于北京市城镇居民住户调查微观数据[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2,28(5):145-151.
[9]李培林,朱迪.努力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基于2006-2013年中国社会状况调查数据的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15(1):45-65+203.
[10]常远.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经济社会效应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2018,26(11):97-102.
[11]习近平.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J].求是,2020(21):4-10.
[12]徐建华,陈承明,安翔.对中等收入的界定研究[J].上海统计,2003(8):12-14.
[13]杨凤娟,李亚冰,刘君阳.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测度及其影响因素分解[J].统计与决策,2020,36(20):145-149.
[14]殷颂葵.西北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2,43(1):197-205.
[15]吴鹏,常远.中等收入群体的测算与现状研究——基于CHNS与CHIP数据[J].社会科学研究,2018(2):72-82.
[16]陆地,孙巍.转型期收入空间分布不平衡与消费结构升级——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的实证检验[J].消费经济,2019,35(4):27-37.
[17]李金昌,任志远.共同富裕背景下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标准与合理规模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23,38(2):16-28.
[18]李毅.基于收入来源的青海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2(1):150-157.
A Comparative Study of Middle-Income Groups
in Five Northwestern Provinces in China (2000-2018)
LI Yi1, PENG Xu-hui1, SU Yun-qing2, LAI Jin-yi1
(1.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Chaozhou,Guangdong,521041;2. 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Tourism,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Anhui,241000)
Abstract:As the backbone of social harmony, middle-income group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stabilizing economic growth,promoting domestic demand and driving market development. This paper uses the nuclear density calculation method to measure the proportion of middle-income groups in five northwestern provinces in China,and mak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ir Gini coefficient individually. The findings are as follows:(1)The proportion of middle-income groups in Shaanxi,Gansu,Qinghai and Xinjiang is lower than the national level.(2)The overall proportion of middle-income groups in Shaanxi,Gansu and Qinghai and the proportion of middle-income groups in rural areas show a fluctuating upward trend,but there is still a gap compared with the national average.(3)The proportion of urban middle-income groups in Shaanxi,Gansu and Xinjiang is higher than that in rural areas;the proportion of middle-income groups in rural areas in Qinghai Province is on the rise,and it surpassed the proportion in cities and towns in 2012.(4)Although the Gini coefficient of middle-income groups in the five northwestern provinces is lower than 0.4 and shows a downward trend,it is still higher than the national level;in addition,while the overall income level of rural and urban areas is constantly improving,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still widening.
Key words:middle income;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five northwestern provinces;middle-income groups
責任编辑 朱本华
收稿日期:2022-09-1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7BJY041);2021年韩山师范学院教授(博士)科研启动项目(项目编号:QD2021207).
作者简介:李毅(1976-),男,湖北随州人,韩山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