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喜平
[摘 要]新型城镇化的进程推动了城乡劳动力的流动,一方面降低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村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增加城市劳动力市场竞争力,有效降低城市工资。同时对城镇化质量建设投入更大力度,能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本文主要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角度来分析新型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城乡收入差距
10. 13939/j. cnki. zgsc. 2016. 04. 207
城乡收入差距产生与城乡二元体制分不开。在这种体制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入城镇,但户籍制度等管理体制使农民工得不到身份认同,就业岗位受限,工资低下,缺乏社会保障以及公平的就业升职机会等,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本,城乡劳动力市场扭曲,城乡收入差距被拉大。随着新型城镇化的进程,户籍制度逐渐放开,农村劳动力流动呈现新的景象,又将如何影响城乡收入差距,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1 新型城镇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分析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报告中强调,新型城镇化是“坚持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
城镇化主要通过多重劳动力市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起影响。城乡二元体制下,形成了劳动力市场城乡分割是影响最久的一种分割形式。地方政府为保证城镇的发展,通过户籍制度、就业岗位限制等方式对农村劳动力入城务工进行限制,造成劳动力市场城乡分割。这种分割形式直接造就了城镇对农村劳动力在社会福利、教育机会和身份认同等方面的歧视,进而形成了劳动力的正式和从属市场分割形式。正规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能获得合理工资和晋升、教育等福利,主要包括国有企业及部门;从属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只能工资水平低,且劳动权益没有保障,主要包括城镇中非国有部门。通常农村转移劳动力均只能通过从属劳动力市场获得就业机会,正规劳动力市场主要针对城镇居民以及素质较高且有机会变为城镇居民的农村居民。当大批农村劳动力涌入城镇,进入从属劳动力市场,根据供需原理,从属劳动力工资水平会被压低,挤压正规市场就业。如果城镇政府为降低挤压效果而出台限制正规市场吸收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政策,就会致使农村劳动力转移非效率。
新型城镇化下,一方面,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城乡建设百废待兴,为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就业提供机会;另一方面,党的十八大将具体城镇化措施落实到人,一是吸收农民工为市民,二是为尚不具备条件转化为市民的农民工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三是落实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覆盖,从制度上为农村劳动力健康转移提供了便利条件。
2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分析
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多重劳动力市场分割,带来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非效率,这种非效率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城乡不平衡的公共投资,以及多重劳动市场上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歧视,产生了农村人力资本外溢效应,从而加剧了城乡收入差距。
农村人力资本主要包括教育、卫生健康以及农业技能等方面,教育与健康与城镇投资具有可比性,是主要考虑的,其投资主要有政府和私人投资两种。据统计,2014年全国教育经费总额为32806. 46亿元,占GDP总额的4%,其中公共财政教育支出22576. 01亿元,农村教育保障机制经费为878. 97亿元,占比非常小,大部分的教育投资都流向了城镇。长期教育投入不足,直接导致农村教育水平低下。此外,农村社会医疗保障体系没有完整建立起来,农村缺乏医疗保障。在政府投入不足以及农民收入低下的情况下,农村人力资本投入相当低,农村建设落后,大量农村劳动力转向城镇化。然而转移劳动力就业主要集中于工资水平低,危险系数高的建筑业,比例达80%。同时。对农村外出务工文化程度构成分析发现,农村人力资本越高的劳动力,出现向城市外溢的可能性越高。
新型城镇化下,大部分城镇的户籍制度已经放开,农村劳动力转移再次迎来新潮,2015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量为17554万人。但由于歧视仍旧存在,农村转移劳动力仍面临较高的转移成本,工资水平相对城镇工人要低得多。同时,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大量价值从农村转移到城镇,虽然农民工获得了收入和人力资本提升,但是人力资本投资和使用在城乡之间存在扭曲,因此新增收益在城乡之间分配不均,导致城乡收入扩大。同时,大量高人力资本劳动力转向城镇,不利于农村农业的发展,农业收入提高缓慢。
3 结论和建议
城镇化过程中的各项政策不公平导致了劳动力市场效率扭曲以及收益分配的差异,同时人力资本大量外溢对农村农业发展也产生不良行为。因此要改善城乡收入扩大,最基本的是要改善原有不公平的政策,具体如下:
3. 1 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力度
首先,教育是人力资本提升的第一要素,而农村教师资源的匮乏是教育主要问题。因此,政府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鼓励大学毕业生回乡工作,为回乡支教大学毕业生提供必要支持。提供定期的教师培训学习,加强农村教师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引入先进的教学设备,为农村学子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其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农民提供医疗保障,做到看病易。同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
3. 2 逐步放开城镇管理制度限制
目前农民工在城镇仍未得到公平的对待,就业行业主要是危险性高、劳动强度大、工资水平低以及人员流动性高的建筑业等行业。严格的管理制度存在,增加农民工的工作成本,使他们不敢维护自身权益,促使近年农民工权益受损问题频繁出现。因此,地方政府应该取消外来务工的各种政策限制与地域歧视,赋予他们有序参与当地政治事务的民主权利。企业方面应该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公平就业的机会。
3. 3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由于外出务工人员大部分常年在外,很难拉动农村消费。因此,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还是大力发展农村建设。首先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六次产业”,搭建农村产业链。积极引进先进农业技术,鼓励农业创新创业,对于农业技术创新创业的给予政策支持。通过大力发展农村企业发展,吸收剩余农村劳动力,降低农村人力资本外溢,提高农民收入,降低城乡收入差距,同时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斌开,林毅夫. 发展战略、城市化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J].中国社会科学,2013(4):81-102+206.
[2]黄国华.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因应——来自全国29个省市的经验数据[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1-77.
[3]郎永清.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收入差距[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9):11-15.
[4]李建民. 中国劳动力市场多重分隔及其对劳动力供求的影响[J].中国人口科学,2002(2):1-7.
[5]孙宁华,堵溢,洪永淼. 劳动力市场扭曲、效率差异与城乡收入差距[J].管理世界,2009(9):44-52,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