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是一种严重危害国民身心健康的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死亡率、残疾风险、康复难度和经济负担“五高”的特征,其急救过程存在严格的时间窗限制和获益时间依赖性[1]。近年来,我国脑卒中急救水平已有了显著的提升,但面对日益增长的脑卒中发病人数和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加强卒中防治工作已刻不容缓。
国外卒中院内救治模式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有了较为完善的体系,而我国卒中急救事业起步较晚,卒中救治的模式还有许多亟待改进之处[2]。美国、加拿大等国较早开始探索脑卒中专科护士的培养与使用,其卒中院内救治均采用卒中专业护士。美国卒中急救护士贯通卒中救治全程,参与复杂的医疗决策,并承担患者的直接护理和管理流程运行质量。加拿大的卒中护理岗位会组织院前急救人员进行培训,进行快速分诊、预警、专科评估和诊断等。
近年来,中国也开启了卒中急救护理团队的探索,北京天坛和宣武医院采用“预检护士—急诊护士—抢救室护士”团队,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卒中院基于临床路径,将“预检护士—抢救室护士—导管室护士”这一队伍纳入了治疗团队,上海长海医院于急诊预检台配备脑卒中急救护士。但是,根据现行的卒中急救模式,我们发现在卒中救治全流程中,各个学科的急救成员只参与单项或少数几项任务,明显缺乏统筹调配与合理衔接。因此,近年来关于“脑卒中急救专科护士”领域的研究也逐渐成为热点话题。
脑卒中急救护士参与救治时,往往易出现团队未高效配合、救治流程未充分了解、护患未妥善沟通等诸多问题,且普通卒中急救护士做一些常规性的基本护理工作,而专科护士则可以利用自身优势较为妥善地解决急救相关问题。
近年来,脑卒中护士专科化的发展受到了重视,尤其是国内对其救治成效有了一定的认知。2009年,浙江邵逸夫医院首设了脑卒中专科护士的岗位,为脑卒中中心人才建设带来了创新力量。2014 年,四川华泰国际医疗中心根据卒中诊疗需求制定了卒中专科护士专业技能培训的9 个方向,以促进卒中专科护理团队进一步专业化发展和工作成效的进步。2016 年,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在全国率先开设了脑卒中急救护士岗位,实施了护理人员的具体实践项目,弥补了国内卒中诊疗护理领域的空白,获得了优异的成绩[3]。这些医院在全国范围内率先迈出了脑卒中专科护理团队建设、培训、实践和发展的第一步,也启示我国未来在卒中护理领域的开拓与进步。
目前,我国尚未构建完善的卒中专科护士“准入—培训—认证”体系,也未广泛应用至临床实践中。与国外灵活高效的卒中护士能够独立开展较广泛的脑卒中护理实践相比,国内卒中护士在培养方向上则更倾向于患者的后期康复。这也导致了卒中专科护士在此种急性期和超急性期救治中的重要作用易被低估甚至忽略,这启示我们可将脑卒中专科护士应用到急诊护理的新视角。与此同时,相对于脑卒中急救护士,作者通过分析卒中医院内第一线抢救人员的访谈结果,发现其均建议脑卒中急救护士可具备更丰富的专科理论知识和实操经验,能够进行预见性的专业评估,并与多学科团队紧密合作,有效推动诊疗决策的提前实施和各阶段的协调配合。
随着国内脑卒中急救专科护士的兴起与发展,为确保多学科急救队伍配合的稳定性和患者的连续性护理,同时着眼于目前国内护理人才的紧缺,作者借鉴了国外较为先进的卒中专业护士的经验,结合国内不断更新的卒中救治时间管理模式,着重优化和扩展脑卒中急救专科护士的职能,提倡建立“以脑卒中急救专科护士为导向的院内急救模式”,以实现卒中院内救治的标准化和同质化为目标,充分展现脑卒中急救专科护士作为急救流程第一反应者参与全流程的救治,以期减少卒中急救延迟环节,进一步缩短DNT 和DPT,最终改善患者的救治结局。
尽管现今良好的政策环境可为卒中急救事业助力,且“脑卒中急救专科护士为导向的院内急救模式”也能更好地满足卒中急救护士日益专业化的需求,但我们仍需重视目前对人才的不合理使用、职业发展路径不明确等建立优秀脑卒中急救护理队伍必须面临的现实问题。因此,本研究在多学科团队的预警、护士人员保障、患者宣教、技术支持等多方面对其“导向”的体现进行具体化。参照图1(应用脑卒中急救护士新模式的现实问题)。
(1)团队协作 团队协作是在“脑卒中急救专科护士”引导下提供高质量救治的核心要义。美国心脏协会提出促成卒中患者康复的最佳模式是多学科团队的高效合作,而护理成员更是该团体中的重要组织人员。急救团队通常由急诊科、脑血管内外科、影像科、导管室等多部门组成,急救专科护士如何在多学科团队合作中发挥预见性的“导向”作用是本模式的探索要点。提前呼叫溶栓医生,尽早启动溶栓适应症评估与知情同意谈话是急救流程中的首要步骤,而提前预警介入治疗团队,将治疗流程启动时间前移的同时,如何正确高效的判断,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也不容忽视。在急救流程启动时,护士与各科室之间需要完美交接,和多学科团队之间的急救任务需要合理分配,这就要求急救中需缩短不必要的流程。由此可见,“以脑卒中急救专科护士为导向的院内急救模式”对护士的职能和科室的衔接问题都有了更高的要求。
(2)人员保障 人员的保障是亦新模式的坚实基础。脑卒中急救专科护士是在卒中急救护士的基础上融合了专科护士较高的专业素养,其准入标准、职责、排班、培训、晋升等都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确定。在其督促团队成员及时就位、对流程运行质量进行反馈时,也需要完备的制度给予支持,建议可以完善岗位职责制度,进一步明确成员职责,建立脑卒中急救专科护士流程反馈制度,并定期开展座谈会。为保障该岗位的学术成长和自身专业的进一步拓展,有专家建议可以在脑卒中急救专科护士中设置小组长,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进行定期汇总和反馈,营造良好的氛围以激发卒中急救专科护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3)患者宣教 准确的临床决策需患者及其家属的共同参与,患者与家属对病况的充分知情是科学决策的组成部分。如何在抢救过程中对患者及家属进行预见性宣教以缩短其决策时间,是新模式的应有之义。患者较高的年龄、较低的卒中认知水平以及交通工具的转运堵塞等原因,均会导致就医延迟,但除去上述难以干预的条件,急救专科护士面对各式各样的患者及其家属,在短时间内促进家属进行快速医疗决策也是一种考验与挑战,这对于护士的临场应变与沟通能力都应有一定的要求。
(4)技术设备 如今医疗水平发展迅速,先进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和硬件设备已被广泛应用于急救领域。通过实施急救流程信息化的管理,以期提升患者在“院前—院内”路径及各科室之间信息的互联互通,使得整个医疗团队可实时获取病程相关信息,并帮助医护人员在客观条件及主观心理上均做好救治准备[3]。急救专科护士是运用信息化管理的主体,在鼓励其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的同时,如何实现对各阶段关键环节运行质量及核心成员救治效率的动态监管与反馈也是本模式需探讨之处。此外,卒中急救时也需关注硬件设备的支持。卒中急救护士在急救过程中,需按照患者个体情况赶往急诊药房拿取对应规格的溶栓药物、转运泵、溶栓药箱或治疗箱等,而在卒中急救专科护士引导救治下,需充分注意时间的延误,可以考虑将溶栓药箱和治疗箱合并为一箱,并在急症科配备溶栓称重床,自动称取患者体重,精准获取用药剂量。通过优化信息技术和升级硬件,利于减轻卒中急救专科护士取物、用物的负担,充分发挥其导向作用,减少后顾之忧。
应用“以脑卒中急救专科护士为导向的院内急救模式”,为脑卒中急救护士的职业发展前景和内涵的拓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其他卒中中心进一步优化院内救治模式打开新视野,继而促进卒中急救事业朝高效化、专业化、系统化发展。此外,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救护技术,吸取卒中急救实战的优秀经验,培养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素质复合型卒中急救人才,建设完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以脑卒中急救专科护士为导向”的卒中院内救治体系,将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1]刘晨,井国防,王君业.中国脑卒中院前急救的最新进展[J].中国急救医学,2022,42(07):614-619.
[2] Anderson E, Fernandez S, Ganzman A, et al.Incorporating Nonphysician Stroke Specialists Into the Stroke Team.Stroke,2017,48(11):e323-e325.
[3]王娅,和茵,耿艺,吴光柳,赵喜娟,杨明莹.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急救流程优化的研究现状[J].全科护理,2020,18(31):4268-4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