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类社团课程化育人实践研究

2023-07-17 12:26:17陈晨栾文静周逸
中小学班主任 2023年12期
关键词:育人路径劳动教育

陈晨 栾文静?周逸

[摘要] 为解决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缺乏系统性、育人目标缺乏科学性等问题,南京师范大学附属邗江实验小学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基于育人目标梯度化和课程内容阵地化的实践理路,探索出以“田园”社团为统领的劳动教育课程模式,以基础型劳动阵地培育新动力,以家庭型劳动阵地打造新场景,以职业型劳动阵地探索新模式,让学生在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中获得全面发展。

[关键词] 劳动教育;社团课程化;育人路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加强学生社团组织指导。”社团活动以其实践性、丰富性、趣味性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发展的平台。社团活动朝课程化方向发展势在必行。社团活动的课程化是指将课程建设的逻辑融入社团活动的开展之中,在育人目标、活动内容、组织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形成完整的課程体系,不仅有利于规范社团活动,提升活动质量,而且能够有效推动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由此带动整个学校教学与科研的深度发展。在劳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我们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劳动课程核心素养为导向,探索出以“田园”社团为统领的劳动教育课程模式,将与劳动教育相关的“美味烹饪社团”“家务达人社团”等社团进行了统整、归类,充分利用家、校、社资源,增强目标设置的梯度性,打造三大劳动教育阵地,使各社团在课题组的指导下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实践研究活动,全方位打造融基础性、实践性、选择性、整合性和时代性为一体的特色课程体系。

一、育人目标梯度化,契合能力“生长点”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强调实践育人,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劳动教育类社团需要考虑不同学生的年龄段和接受水平,在课程内容、课程环节等方面做好有针对性的目标设定,由浅入深,逐层进阶,引导学生树立热爱生活和积极劳动的意识,提高动手、动脑和生活实践能力,提升劳动素养,为未来的幸福生活奠基。

例如,我校的“烹饪社团”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安排设计不同难度的课程内容:一二年级学生学习制作水果拼盘等;三四年级学生要学会几道以蒸、煮为主要烹饪方式的家常菜,比如水饺、汤圆等;五六年级学生的任务则是根据书籍或视频资料,学习制作更高难度的披萨、蛋糕等,使学生们在烹饪过程中感受劳动的快乐,实现劳动技能的“生长”。在课堂环节上,“烹饪社团”设置了明确要求、准备食材、动手制作、作品评价、拓展延伸等,系统完备,有序递进,实现学生劳动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内容阵地化,多场域提升劳动素养

在劳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如何融入劳动阵地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们从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劳动技能水平三个维度出发,结合各学段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劳动兴趣,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接力推进的原则,依托基础型、家庭型、职业型三大阵地,合理设置社团活动内容,打破社团活动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将劳动教育延伸到自然环境和日常生活场域之中。学生在多场域的实践活动和亲身体验中学习劳动技能,培养劳动习惯,感受劳动快乐,体会劳动辛苦,珍惜劳动成果,在自主实践中发现自我,通过双手改变和丰富自己的生活。

1.以基础型劳动阵地培育新动力

劳动教育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懂得“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因此,劳动教育课程应当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课程搭建起与生活的紧密关联。基础型劳动阵地立足学校生活,在校园环境中开展校务劳动。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前提下,使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同时学会最基本的劳动技能。

例如,“学校护卫队”社团要求低年级学生在整理书包、擦课桌椅、扫地和捡垃圾等日常班级劳动中认识劳动的重要性,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中年级学生的劳动技能学习从班级清洁、校园保洁、环境绿化等多个方面展开,用自己的双手打造清、净、绿、美的校园环境。基础型劳动阵地应当贴近不同年段学生的校园生活,让学生具身体验、深刻认识,体悟辛勤劳动可敬、诚实劳动可贵、创造劳动可嘉。

2.以家庭型劳动阵地打造新场景

很多学生在学校里的劳动积极性很高,但在家庭或社会中的劳动意愿较低。为此,学校建立家校联动合作平台,打造家庭型劳动阵地,共同落实劳动教育清单制度,积极为学生创造劳动实践机会,与家长们共同帮助他们在持之以恒、日积月累的家务劳动中养成劳动习惯,形成良好的劳动教育效果。

例如,我校的“家务达人”社团根据学生的发展现状和年龄特点开发“当家小能手”家务劳动清单:一年级学生在家能洗袜子、洗红领巾;二年级学生要在饭后擦桌子,学会垃圾分类;三年级学生要会整理书桌、床铺,懂得收纳;四年级学生会清理灶台、洗碗筷;五年级学生会做一道家常菜;六年级学生能根据营养搭配需求,独立去菜场买菜。打造家庭型劳动阵地契合了“双减”精神,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增多的背景下,能够真正将宝贵的课余时间利用起来。学生在体验劳动的同时,对劳动的意义理解更加透彻,在日常生活起居上更是游刃有余。

3.以职业型劳动阵地探索新模式

职业性劳动阵地是指通过对社区、工厂、企业、农田基地等社会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多维度、多形式的社会实践,丰富学生的劳动经历,从认识上、实践上引导学生树立劳动价值取向,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好精神底色。一是以劳树德的认知类阵地,包括寻访劳模、职业参观等课程;二是以劳强能的体验类阵地,主要从自我认知,环境认知两个维度构建阵地主题,涵盖田间一日劳作、核酸检测医护体验等课程;三是以劳促智的职业探究类阵地,包括“种子的旅行”主题研学、水稻实验研究所研学、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探访等。通过设置项目化的劳动课程,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能、拓宽职业认知、提升劳动素养。职业型劳动阵地能让学生从小就体验到农民、技工、厨师等相关工作,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能、拓宽职业认知、提升劳动素养。

以“田园”社团为统领的劳动教育课程模式,各年段内容不同,侧重点各异,课堂环节循序渐进,体现出劳动教育活动内容和活动环节的梯度推进,让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中得到生长,让劳动教育更有力有效。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到“劳动”并不局限于体力劳动,劳动也并不分高低贵贱,并且体会到“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这一道理。他们学习劳动技能,体会到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在劳动中不仅找到了成就感,还学到了书本中没有的生活知识,增强了学校与社会间的联系。

[参考文献]

[1]雷明贵.以新时代劳动教育照亮乡村孩子成长之路[J].中小学管理,2022(03).

[2]阮瑜.立德、笃行、培能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建构与实施[J].人民教育,2022(12).

[3]安国强,李朗平.以劳促教,以劳辅德,让劳动之花芬芳盛开[J].中小学班主任,2022(20).

猜你喜欢
育人路径劳动教育
基于新媒体视角创新高校宿舍文化育人路径的研究
提升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路径探析
红色文化资源育人之路径分析
决策与信息(2018年8期)2018-07-31 09:42:24
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路径研究
青年时代(2018年14期)2018-07-22 06:53:10
医学院校落实“立德树人”的路径及其机制问题
文教资料(2018年3期)2018-05-14 07:40:06
立德树人宗旨下高校辅导员育人路径研究
考试周刊(2018年36期)2018-04-19 08:33:08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文教资料(2016年25期)2017-02-22 17:40:36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求知导刊(2016年24期)2016-10-14 12:3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