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文化·融通专业·协同育人

2023-07-17 06:52:30吴倩倩曹利华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23年2期
关键词:五年制基础融合

吴倩倩 曹利华

【摘 要】以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五年制高职教育,在文化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原则,结合学校办学特色,搭建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桥梁,积极构建“文+专”融合教学模式。通过架构多维目标、创新教法学法、推动智慧学习、改革课程评价、拓展课外实践等路径,全面落实“文+专”的深度融合,促进高职学生文化学科素养与专业能力素养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文+专”;融合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26-0064-04

【作者简介】1.吳倩倩,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江苏常州,213147)教师,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2.曹利华,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江苏常州,213147)教师,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两大类,其中公共基础课程又称文化课程,是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养等的基本途径,对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重专业、轻文化”“教师职业认同感低、职业倦怠感严重”等局部现象,导致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本文基于“文+专”融合的理念,探索文化课程教学如何与学生的专业学习有效融合,以激发学生对文化课程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一、“文+专”融合教学的必要性

2015年8月, 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 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 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发展奠定基础。”2019年年底,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10门新课标提出,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要有效融通、紧密配合,共同完成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由此可见,文化课程和专业课程需要协同发展、互通互融,才能铸就五年制高职学生的未来,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职教人才。

笔者对在校942名五年制高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认可“文+专”融合教学,并能清晰地认识到公共基础课程的重要性以及与其专业成长的内在联系,坚定了公共基础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二、“文+专”融合教学的策略

笔者所任教的五年制高职学校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团队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立足学生发展,形成了“低年级(五年制高职1~3年级)重基础、高年级(五年制高职4~5年级)重实践”的“文+专” 融合教学思路。

1.融贯一标一案,架构多维目标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制定教学目标是首要环节,是保证高质量课堂的重要前提。为培养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在制定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目标时,既要依据国家颁布的公共基础课程标准,从学科核心素养入手,架构教学目标体系,又要基于学生职业技能发展的需求,结合学校的专业特色,在目标体系中增加职业素养目标维度,充分彰显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程的职业特色。

2019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职业院校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总体要求,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的规范性文件,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和开展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课标”与“人培方案”发挥着相同的育人作用,通过共同解读、相互补充、贯通整合,构建更精准、更立体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目标,将职业目标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以五年制高职“播音与主持”专业的语文课程为例,在制定经典散文《生命的脉动》单元目标时,鉴于该专业学段学生以“节目编辑与制作”为核心课程,对审美素养和思维能力有较高要求,拟定了“通过感受散文的形象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提升学生鉴赏能力、发展思维”的能力目标和“结合摄影作品撰写解说词,提升图文结合的分享能力”的职业目标,以目标引领课程教学,有效落实“三全育人”的课改理念。

2.借力职业技能,凝聚特色教学

以职业为导向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是“文+专”融合教学的试金石,与专业课程教学共同承担职业教育阶段的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随着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推进,单一的学科教学已无法满足社会对多专多能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应深化课程改革,通过课堂教学整合各学科、各专业之间的融合,强化公共课与专业课的整体性,逐步形成以职业技能与人文素养相互促进的双赢模式。

公共基础课程教学采用“同课不同构”的方式,将职业技能引入教学过程,创新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新方式。以《英语》第五册第一单元的两篇文章为例,第一篇文章介绍了一些存钱的小窍门,并阐述了每种窍门的方法和效果;第二篇文章叙述了一位名叫卢克的学生,如何通过自己的双手挣得学费。学习这两篇文章时,面向心思缜密、有绘画基础的艺术设计系学生,教师引导其分别以“Money-saving”“Money-earning”为关键词绘制文章主要脉络的思维导图,讨论部分以“Money-managing”为主题,激发学生的正确理财新思路、新策略;面向活泼好动、表现力强的表演系学生,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通过角色扮演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学生积极参与并敢于发表观点,课堂氛围轻松。[1]

职业技能转化是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一种手段,而公共基础课堂也成为磨砺和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的“练兵场”,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与此同时,教师在特定的职业情境下,开展文化熏陶活动,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赋能专业发展。如在《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话题五 能力)》教案中,融合播音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以求职应聘为主题拓展教学,课前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搜集常州特色文化资料,探索成为播音员或主持人所具备的专业能力;课中结合常州历史文化名人、常州方言、常州红色景点等,进行朗诵、拍摄、主持等专业能力展示;课后通过信息化手段开展现场自评、互评,助力学生职业意识、素养和能力的综合提升。

3.打通线上线下,推动智慧学习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到:“遴选认定一大批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我国积极鼓励各大职业院校及一线教师主动探索课程资源的开发。公共基础课程在线课程要突显“文+专” 融合的特色,既要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利用微课、在线测试、话题交流等形式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又要注重专业拓展,通过摘选文字、影视、图片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迁移、思维创新。

创建线上课程教学资源需对课堂内容进行再次梳理和重构。以笔者所在学校《语文(第一册)》在线课程为例,该课程以“4+x”的模块体系架构章节,其中“4”为固定学科基础模块,包括“课程导学”“课程音频”“课程微课”“在线测试”等;“x”为专业拓展模块,如“经典传唱”“影视赏析”“名人风骨”“百家讲坛”等,每个“x”模块下设相应的专业实践作业,学生可自主选择学习。已建成的在线课程可通过师生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根据专业风向、就业需求、社会热点的变化更新“x”的内容,大大提升在线课程的包容性和体验感。

除创建与教材配套的自建课程外,自主开发和利用具有“文+专”融合特色的学科素养课程资源也逐步被纳入智慧学习体系,为学生提供了更便捷、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如“云端创意读书会”,以培养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目标,不断发现和探索文化与专业的交叉领域,给予学生创造无限灵感。

4.提升课程内涵,重构素养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因此,应从学校层面整体规划,全面落实“文+专”融合课程改革,积极推进以素养为导向的新型评价模式。在保证原有以学科素养为重心的学业水平评价基础上,增加“文+专” 融合评价内容,调整评价比重,实现评教结合、以评促教的目的。例如笔者所在学校《公共基础课评价试行方案》中,阶段(学期)评价构成中除课堂表现、平时作业、期中末考试外,还将“文+专”融合项目纳入评价体系,且占比为20%,引导学生更重视公共基础课的学习,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思维。

“文+专” 融合评价项目的设计是重构公共基础课程评价模式的关键。项目设计必须具备三个要素:第一,评价项目的综合实践性。围绕“文+专”并举的改革思路,以文化为载体,以专业为手段,以考察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目标。例如以“语文+平面设计”的融合评价项目,是让学生在阅读《呐喊》的同时,为该书设计封面、封底、书脊,并撰写设计说明,综合考察学生的文本阅读与鉴赏能力、应用写作能力及装帧设计的能力。第二,评价过程的分阶模块化。作为阶段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依据学生阶段学习的特点,立足学科单元章节和专业课程的核心技能,进行整体设计评价,形成阶梯式的模块。以“语文+播音与主持”项目为例,低年级的考核项目主要侧重于读、演基础能力的初级模块,包括主题脱口秀(演讲)、美文朗诵诗会、课本剧演绎等。高年级的考核项目则偏重于考察新媒体创作能力的拓展模块,包括网络直播带货、排演原创剧、摄制宣传片等。第三,评价主体具备多元化。由于考察的是综合素养,单一的评价主体不再具备绝对的权威性,因此将专业教师以及相同专业学生也纳入评价主体,多维度评价,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公平公正。同时在生生互评过程中,学生间相互取长补短,也是一种学习成长过程。

5.赋能创新思维,延展课外实践

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随着课改的深入,公共基础课程的实践性也得到了普遍共识。除课堂教学外,由学校教育者开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活动已成为实践性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2]从学生的学习、生活、职业需求出发,有选择性地创设学科素养类、创意拓展类课外活动,形成双线并行的课外活动体系,为学生提供表现才能的空间和发现天赋的机会。

学科素养类活动顾名思义是以提升学科素养为目标创设的实践活动,其缺点是形式较为传统、单一,如常见的征文写作、中英文演讲辩论、知识竞答等。其优点是针对性强,能找准课程教学中的痛点和难点,利用竞技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适用范围广,可面向全体学生,结合当前社会热点、职业动态、校园主题,同步提升学生的學科能力,使其养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观。

创意拓展类活动是以培养学生职业创意思维为目标,利用开阔的视野、创新的表达展示创意的成果,有效弥补了学科素养类活动的不足,“从做中学”转化为“从创中学”,给予学生更开放、更多维的创造性学习空间。例如,“中国诗词大会”既是一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巡礼,更是一个创意与技能的秀场;“指尖的诗意”是现在与过去、人文与匠心的碰撞,学生用习得的技能和创意解读印刻在书本中的铅字,赋予它们生动的“面孔”。

对于学生而言,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具有同等的重要性。随着教学主体对象的变更和新时代对新型职业人才需求的革新,“文+专”融合教学探索将向更广阔、更深度的领域延伸。“文+专”融合教学既开阔了公共基础课程教师的教学思路,引领教师主动探究学科教学与学生专业学习的对接点,成为文化课教师打造特色课堂的亮点之一,又逐步提升了职业教育中文化课程的价值,吸引更多学生回归文化课堂,成为他(她)们未来职业发展的新动力。

【参考文献】

[1]曹利华.思维导图 引爆学习动力——谈思维导图在五年制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校园英语,2018(51):70-71.

[2]张念宏.中国教育百科全书[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五年制基础融合
“不等式”基础巩固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 06:16:36
“整式”基础巩固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现代出版(2020年3期)2020-06-20 07:10:34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劳动保护(2018年5期)2018-06-05 02:12:02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五年制高职企业实习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人间(2015年8期)2016-01-09 13:12:46
CBS教学模式在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尘肺病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