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柯坤
[摘 要]蔡元培先生提出的“五育”并举教育理念,在新时代被发展和精炼为德智体美劳“五育”。其中,劳动教育作为直接体验生活、以实践形成价值观的内容,越来越受到重视。2020年3月,国家出台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更是将劳动教育作为必须且必然的培养内容引入各个学段的教育中,做出了具体的规定与规划。文章以小学低年段学生为研究对象,把劳动教育置于宏观的“五育”融合视域下,对当下实施表现出的困境进行陈述,在此基础上找到以美育促劳育、丰富劳动内容、提高教师劳动技能等应对之策,以此实现劳动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落地生根,为培育新时代合格人才贡献力量。
[关键词]“五育”并举;小学低年级;劳动教育;艺术教育
“五育”并举理念诞生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其间伴随教育环境的变化,不断适应、扩充、更新与完善,形成了新时代“德智体美劳”的核心精神,为教育事业指明了发展的方向。但在对“五育”中每一个个体的实践观察中我们会发现,劳动教育以及其他四项培育内容,无论是从重视程度还是实践效能上,均存在不足状况。这就使得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很难达到。“立德树人”提出后,“五育”内在的辩证性再次得到人们的重视,劳动教育对学生观察社会、树立品德、开发智力、强健身体等教育目标的推进,获得了科学的论证。《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出台,又进一步强化了劳动教育的意义,自此,劳动教育在基础教育学段的新实践拉开了帷幕。
一、小学低年级劳动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家校对劳动教育重视不够,思想认识面临困境
思想意识指导教学行为,这是由意识形态的属性所决定的。在以应试教育为指导形成的传统教育框架中,劳动教育一直排在“五育”的末尾,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首先,从家庭层面来看,物质条件的丰盈、家庭结构的改变,都不再要求孩子成为家庭必要的劳动成员。尤其是日常祖辈照顾得比较多的孩子,更不会鼓励其参加家务。祖辈大包大揽,即使是擦桌子、洗袜子等一些小事也不让其参与,久而久之,小学生不仅失去了养成劳动技能的机会,还失去了劳动的意识,理所应当地认为家长就应该帮其做好所有的事情。如果家长没有面面俱到,有些孩子甚至会生出埋怨之心。由此亦可折射出劳动教育缺失对学生德育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谓不严重。其次,学校作为学生主要的活动场所,本应以勞动教育活动为载体,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和思想的同步提升。但是传统教育的影响甚重、课时量的不足等主客观因素的共同影响,直接造成学校对劳动课程忽略。有些学校虽然把劳动课程写到了课表里,但只停留在形式上。劳动课被主课无故占据已然是屡见不鲜,这种潜移默化的忽视最终带来的是学生也不再看重劳动课程。
(二)劳动课教学方式单一,教育手段面临困境
受到考试成绩为评价标准唯一导向的影响,在已经开设了劳动课的学校,劳动教育也是呈现出浮于表面、形式单一的问题。首先,学校的管理者、教师均没有从心底激发出对劳动的情感,行为内驱力不足,对国家颁布的劳动教育政策只能是被动应付。其次,劳动教育课并没有在小学整体的课程中形成体系。虽然其从属于综合实践活动,但就其实践的形式来看,课程中的专精性教育很少,更多是以大扫除、做值日的方式表现出来。而低年段的学生因为还没有掌握一些劳动技能,教师处于节省时间、保障安全等原因的考虑,常常会代劳学生值日、扫除,学生仅剩不多的劳动机会也被“剥夺”了。还有一种更为恶劣的情况是,教师把劳动当作一种惩罚手段加以实施。在学生违反纪律、出现错误时,会以扫地、擦桌子等劳动行为作为处罚手段。在这里,劳动不仅没有成为教育的手段,反而成为惩戒的方式,学生不仅不会爱上劳动,只会对其产生厌恶之情。诚如乌申斯基所言,劳动既不是不自由的苦役,也不是不严肃的消遣,劳动是人的本能。当教育违反了人的本能时,是很难取得好的效果的。
(三)教师劳动技能匮乏,形成合力面临困境
伴随着越来越多青年教师加入教师队伍中,教师队伍的整体理论素养的确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他们愿意接受新的意识理念,在教育教学行为上做出创新,但是这些青年教师缺乏教育实践经验,课堂的生成度较低,因此,对系统的教材、固定的课程体系等存有较大的依赖性。在劳动教育的起步阶段,这种依赖性显然是得不到满足的。这时就需要学校对年轻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一些指导与修正的意见。但是就意识形态不到位造成的外部教育环境未形成合力的教育事实来看,年轻教师很难得到外部的帮助。再加上学生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都没有形成浓厚的劳动氛围,劳动教育的实施其实是举步维艰的。如,我们常常会在生活中听到家长对孩子说,不好好读书只能去做苦力之类的话。这其实是一种源于内心深处对劳动的鄙视,学生的年龄越小,对这种情感意识形态的接受就会越快,这就很好地解释了整个社会对劳动教育忽视的根本原因。仅凭学校一己之力改变错误的认知,从现实层面来看,是非常难的。
二、“五育融合”对小学低年级劳动教育的指导之策
(一)以美育促劳育,培育正确的价值观
小学阶段是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的关键期。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必须摒弃“唯分论”对学生意识形态的影响,把劳动价值观教育纳入立德树人教育体系中。马克思说“劳动创造美”,可见劳动教育和美育之间有着必然且紧密的联系。恰逢低年级学生正处于审美认知培育的高峰期,学校就可以通过让学生绘制美术作品参与校园扮美活动来激活和培育学生的劳动意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精心选择制作图样,一笔一画地绘制出来,每一个环节都浸入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当他们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扮美了校园后,成就感与自豪感会油然而生,对劳动产生了正向的情感认知。
针对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引入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和劳动教育有关的动画片。如《劳动最光荣》《憨憨家族》等,这些视频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符合低年段寓教于乐的原则,其中的歌曲更是旋律朗朗上口、歌词浅显易懂,让学生在边听边看中习得歌曲,自觉地把歌曲中的内容与自己的日常行为做了对比,以艺术教育激活了劳动教育,避免了出现给学生连篇累牍讲道理,学生却不明其意的尴尬境地。
在学校开展“让绿色旋律唱响校园”的活动。邀请学生认领校园中的花草树木,精心地养育,还可以鼓励学生为它们起好听的名字、用创意方式装扮植物,在校园内、教室内都形成“让墙壁说话,让草木施教”的浓厚的艺术氛围,久而久之,教师会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自觉地将劳动教育纳入日常教育中,使其成为培养学生的重要支柱,而学生因为活泼的艺术形式地灌注,认识到劳动的美好之处后,在家庭劳动中会表现得积极而主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家庭劳动教育观念的转变是以学校的引领作为开端的缘由。除了小学生们在劳动行为上更加积极,学校还可以开设家长沙龙,邀请学生的父母、祖辈参与学校的开放日,欣赏学生们的劳动成果:美术作品、劳动歌曲表演唱、花草绿植……让家长们看到学生们在劳动中精彩纷呈的表现,意识到劳动教育为学生带来的真正的益处,由此开启家庭劳动的序幕,使家庭劳动教育意识的转变通过“小手拉大手”的方式得到了实现。由此可看见,劳动意识形态的培养并不一定要按照成年人引领未成年人的顺序展开,只要是符合教育的生成规律,所有参与教育的主体都可以置于教与学的双向地位。
(二)艺术实践丰富劳动内容,增强体验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人们常说,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而艺术教育和劳动教育均有不受空间与时间限制的优势,加之低年级的学生主要以主观体验的方式完成学习,如果能够将艺术教育和劳动教育结合在一起,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效果。首先,教师必须明晰艺术教育包括了哪些内容。通常能够培养学生审美观念、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教育都被称为艺术教育,这些特征对应的恰是小学课程体系中的语文、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在明晰了艺术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之后,就可以深入挖掘现在课程体系中的劳动教育内容,让学生在多个学科纵横交错的劳动要素的浸润下,获得劳动教育的意识与途径。如语文教材中的“悯农”“拔萝卜”“竹节人”等,或是传达了珍惜劳动成果的价值观,或是讲述了劳动的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快乐;美术课中的自制学具、音乐科中的《劳动最光荣》《采蘑菇的小姑娘》等歌谣,这些内容都可以以学科自有的属性特征进行劳动教育,它们所具备的“五育性”通过诵读、记忆、演唱、动手操作等各种形式加以表现,而低年级小学生的感统系统调动的越充分,其对劳动的感知就越丰富。
艺术的实践性可以加深学生对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让学生从小养成热爱劳动、善于劳动的习惯。例如,在综合实践课程中有观察植物、种花养花的内容,教师把全体学生分成几组,为他们讲述了种花的知识,然后让其亲自动手验证这些知识,整个过程中学生会加深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待这一实践劳动告一段落时,让学生以口头作文、手抄报等方式记录下来,无形中又一次完成了智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结合,把劳动教育深刻地扎根在学生的心中。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去户外参加劳动,如植树、垃圾分类、扫雪等,学生们在真实的劳动情境中学习劳动的方法、锻炼自己的身体、体会合作的乐趣,本身就是对“五育”融合最好的诠释。除此之外,低年段学生课上学习的内容比较简单,课下作业也很少,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课下的时间,让学生帮助家长在家里做一些家务。从整理书包、倒垃圾这些用时较少、难度较低的劳动开始,逐步增加劳动时长、提高劳动难度,帮助爸爸妈妈打扫房间、会做简单的饭菜等。同时鼓励家长记录孩子劳动的过程,每隔一段时间将这些家庭记录播放给孩子们看,使他们也能深刻地感受自己成长的过程,让劳动教育的资源支持就从课内走向了课外、学校走向了生活,成为和其他“四育”一样被重视的教育内容。还有,为了强化劳动教育的实效,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不定期开展一些劳动艺术展演活动,让学生们合作创作与劳动有关的舞蹈、歌曲、书画作品。在这期间,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民间艺术劳动成果,如《舂米舞》《猎步舞》《栽竹舞》等,给予学生一些启示,创编出自己的艺术成果,使劳动教育在低年段的教育体系中以更平易近人、喜闻乐见的面貌获得学生们的喜爱,进而主动践行劳动行为。
(三)强化教师队伍劳动技能,组建专业师资队伍
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劳动教育实践后,教师“唯分数论”的观念已经发生了转变,在这个背景之下,“五育”融合、“核心素养”等更具备人文意义的教育理念需要通过劳动教育等一系列教育实践得以实现。为此,学校需要认真研读新时代的教育精神,为劳动教育的实施奠定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基础。
学校需要增设专门的劳动教育教师岗位,为劳动教育安排足量的課时,确保学校的劳动教育有条件落到实处。如果学校的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在分析本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开设一些特色劳动课程,通过“校内教师+外聘教师”的形式,对学生开展劳动教育,形成本校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在为劳动教育增效的同时,也为劳动教育转向学科教研奠定了基础。
学校可以和社会上的一些组织(机构)进行合作,如社区、养老院、爱心粥屋等组织的志愿服务。这种合作会让教师更深刻理解劳动教育的价值,教育的视野随之拓宽,对于教师将劳动教育和德育结合在一起是大有助益的。在积极向外拓展的过程中,亦为年轻教师从学到研的成长规划出了一条路径,帮助他们一边从现实生活中收集劳动教育的素材,一边深刻地挖掘劳动教育的渠道与方法。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担任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应该和其他课程的教师在职称评定、评先表彰、绩效工资等方面的待遇是一样的,这是从外部扭转公众对劳动教育错误认知的一个最直接的方法。劳动教育不再是一门边缘学科,教师的职业自尊感和职业成就感会油然而生。他们在投入劳动教育中时,其情感动能是充沛的,会真正站在促进人的全面成长的基础上钻研教学、组织教学、观察教学、完善教学,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还能扭转校园中出现的“以劳代罚”的教育误区。专职教师还会在家长沙龙、学校劳动开放日等实践活动中,担任讲师,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形成劳动教育系列主题,为家长开展系统式的教育。
当劳动教育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教育合力时,学校作为专业的教育机构必须充分发挥引领的作用,而组建一支专业且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正是让引领作用落到实处最需要打牢的根基。
“五育”融合在新时代的教育体系中,实则是与核心素养的培育有着紧密的联系的,“五育”融合为劳动教育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劳动教育又让“五育”融合变得具象,进而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发挥深刻的作用。学校与教师必须客观分析当下低年级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以及在现实中遇到的困境。在此基础上,以艺术教育和劳动教育的通识性,从劳动观念的树立、教育环节的设置、实践活动的开展、评价系统的完善和师资队伍的建设上做出一些改进,“以艺养劳,以劳促艺”,将劳动教育作为核心素养培育的基础和契机,形成纵横交错、内外共举的教育体系,提高整个基础教育学段的人才培育质量。而伴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我们也充分相信,不仅是劳动教育,“五育”都会在育人育德上焕发出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田慧生.全方位育人:开启劳动教育新时代[J].中小学管理,2020(04):5-8.
[2]赵鹏,李艳萍.五育融合下如何有效开展小学劳动教育工作[C].//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第五届教学研讨会论文集(四),2022:1632-1634.
[3]于飞,王青,王睿.“五育”融合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路径[J].教育家,2022(10):42-43.
[4]曹健霞.“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J].学苑教育,2021(25):11-12.
[5]陈新亮,樊跃华.小学生劳动教育现状及实施路径研究[J].河北教育(综合版),2022(12):30-31.
[6]李莹清.家班共育视角下小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初探[J].现代教学,2021(08):74-76.
[7]于伟利.打造劳动教育“1+6”新样态[J].人民教育,2022(02):62-63.
(责任编辑:刘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