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劳绩的技能提升与美育发展

2023-07-17 09:32朱勇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3年5期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劳动教育

朱勇

[摘    要]陶行知先生主张“教学做合一”。基于此,学校德育工作不可忽视儿童的劳动教育,教师在劳动教育中应重视学生实践,引导学生在“做”中形成劳动的基本技能,在“做”中铸就劳动审美品格。江苏省南通市通州湾示范区的劳动教育实践的具体做法是:各个学校在校园开辟“种植区”,品尝劳动成果的甘甜之美,重点选取了农耕文化中的“农具发展历程”作为儿童研究农耕文化的一个小小切入点,体验科技创造的智慧之美,将劳动领域的伟大人物作为儿童劳动教育主题学习的一个研究项目,组织中高年级学生开展主题学习研究,感受造福人类的精神之美。

[关键词]劳动教育;教学做合一 ;劳动技能;劳动审美品格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教学做合一”,他认为,“做”是儿童获得知识和经验的重要手段,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要培养学生养成劳动习惯,形成劳动的一些基本技能,铸就劳动的审美品格,那么动手“做”起来绝对是关键的第一步。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湾示范区的学校都地处乡村,乡村学校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便于学校劳动教育开展。通州湾示范区将儿童劳动教育定位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要求各校积极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践和研究,期望儿童在劳动实践中形成基本的生活技能,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进而铸就和丰盈儿童劳动审美品格的形成。

一、在“做”中掌握劳动基本技能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要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的,只有这样才能靠自己的双手让自己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勤劳能干向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勤劳的品质需要从小培养。诗人荷尔德林说:“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的栖居在这片大地上。”笔者认为,要“诗意的栖居”,其首要前提必然是“充满劳绩”,因为只有劳动才能让生活变得更美好。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儿童在发展的智力的同时,应该接受职业和劳动教育。所以,强调儿童的劳动教育应该是伴随着儿童成长全过程的,也是伴随着学科教育同时进行的,它和学科教育并不是剥离的,而是“并驾齐驱”、相辅相成的。小学阶段,引导儿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便是劳动教育最显性的目标和追求。

(一)劳动技能应在反复操练中习得

教育的目标体系包括三个主要部分——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劳动技能的学习与掌握显而易见是属于动作技能领域,是和科学文化等认知领域掌握知识的途径、方法是不一样的。劳动技能的掌握需要亲身实践、不断操练,需要动手去“做”,这样才能形成肌肉和运动的记忆,久而久之,掌握劳动技能。劳动技能的掌握和习得,同样还要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以及相伴生的肌肉骨骼的发育程度,不能“拔苗助长”。笔者所在的区域,几所学校的教师们结合儿童的年段特征,研究制定了各年段学生应掌握的劳动技能及相应的目标达成要求。比如,一年级要求孩子会洗红领巾、系鞋带、扫地、倒垃圾、整理衣物等。将各个年龄段儿童应掌握的劳动技能分学期按梯度形成一个能力体系,让教师结合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特点合理安排好每一个学期劳动教育的具体教学内容及相应教学目标,既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又不增加儿童额外的负担。提倡将一个劳动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分散到几个课时的学习和几个周次的练习中,期望儿童通过反复操练习得、巩固生活技能。比如,一年级教师在教儿童掌握“系鞋带”这个生活技能的时候,先教学生如何将鞋带穿入鞋帮上的“小孔”,随后教学生如何将鞋带交叉穿入小孔,等这些技能掌握透彻了,教师们才开始教系鞋带的多种方法,并要求孩子们在家训练自己系鞋带的本领。在一次次反复操练中,儿童就会产生运动记忆,自然而然就掌握了系鞋带这项技能。

(二)劳动技能可在竞赛评比中巩固

为促进儿童参与劳动的积极性,更好地训练和形成劳动技能,组织竞赛和评比确实是一个不错的方式。通过竞赛,孩子们能找到别人的长处,看到自身的差距,从而意识到自己该努力的方向,对于劳动技能的巩固和掌握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区域内各学校结合五一劳动节开展为期一个月的“生活技能教育专题月活动”,以开展劳动技能训练活动及相关的竞赛为主。低年级开展叠衣服、系鞋带比赛,中年级学生剥蚕豆、包饺子比赛,高年级开展钉纽扣比赛、厨艺大赛等。为了让更多孩子参与劳动技能的训练和评比中来,还要求各个学校结合课后延时服务,广泛开展基于儿童劳动技能培养的学校社团活动,比如,组建“手工社团”“烹饪社团”“缝纫社团”等。为了让全体学生都参与比赛中来,要求全校上下人人都要参与活动,班班都要组织评比。在小组评比、班级初评的基础上择优参加校级比赛,形成全校上下人人都参与劳动实践和劳动技能评比的局面,你争我赶的比赛氛围将劳动技能的训练推向高潮。

“听过的,过眼烟云;做过的,刻骨铭心。”孩子们不管学什么技能,光听光看是没有用的,只有亲身参与,親自实践,才能掌握得更加牢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做”是儿童学习过程中永恒的基调。劳动教育亦是如此,儿童的劳动技能正是在一次次“做”中逐渐掌握和形成。

二、在“做”中铸就劳动审美品格

儿童良好品格的培养一直是教育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劳动审美品格的培养,正是期望通过劳动教育这个途径,引导儿童发现和欣赏劳动创造带来的美,得到美的熏陶,进而产生通过劳动来创造美的意识,形成创造美的才干。“美,无处不在。”劳动创造带来的美呈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师者就要努力为孩子展现这种劳动之“美”,让这种美深入童心,走进儿童灵魂深处,与儿童产生共鸣。基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结合乡村学校的地方特色,自主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并通过课程实施,铸就和丰盈儿童的劳动审美品格。

(一)校园种植实践——劳动成果的甘甜之美

实践是教育的真谛,它是将书本的理论知识变身为实际操作能力的必要通道,是儿童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重要途径。乡村学校的孩子,虽长在旷野里却很少有机会接触到田园的种植生活,很难亲身体验到“粒粒皆辛苦”的深刻意蕴。为了让儿童对劳动领域的生产种植有更为直观、真切的感受,要求各个学校都要想尽办法在校园开辟一个儿童“种植区”,供孩子们进行种植实践活动。区域内的学校纷纷展开实践,“童耕园”“习耕园”“垦牧园”等种植区域的打造充满了儿童味、生活味,不仅给儿童创造了亲近泥土、亲近自然的机会,而且通过劳动场域内物型文化的打造让劳动教育的理念灵动起来,生活化起来,根植在孩子们心中。要让孩子们深信“春有百花秋有月”这样美妙的生活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双手来缔造的。孩子们在种植园里种百花、种粮食、种药草,当一粒粒种子被一双双小手种入泥土时,有一种叫做“希望”的东西就在孩子们心底萌芽、生长。孩子们会记挂它们发芽了没,长叶了没,开花了没?还会关注它们是否需要施肥,是否需要浇水。这些植物俨然成为孩子们校园里的“宠物”,享受着孩子们关注的小眼神和无微不至的呵护。日复一日地精心呵护,终会迎来丰收的那一天。当一朵朵娇艳的花儿迎风招展,一颗颗饱满的果实在泥土中跳跃,一棵棵药草静默生长的时候,孩子们便迎来最快乐的时光:他们在微风中赏花,在食堂品尝新鲜花生的美味,在种植区辨认各种草药,享受着劳动带来的芬芳,品尝着劳动成果的甘甜,那感觉无与伦比。那是劳动的芬芳,实践的芬芳,更是收获的芬芳。

有一所学校在种植区开展“百草园探秘”项目化学习活动,取得了非同凡响的教育效果。他们精心设计了项目化学习的整个流程,让儿童的学习“有章可循”:选定一种适合在本地区种植的中草药——上网收集该中草药的生长习性、培护知识,形成初步感知—播种草药种子—静待发芽—精心培植—坚持观察与记录—收获草药—形成项目化研究小报告—班级微信公众号推送。这个项目化研究需要进行一个周期,初次进行时宜选择生长周期并不太长的中草药进行种植。儿童在参与研究的过程中要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进行,因为合作更容易发现问题,生发出智慧的想法。项目学习的每一个环节都配有小组成员自行设计的观察记录表及观察日志等项目研究阶段记录材料。小组实践活动中,强调集体性、参与性、协作性,要求每一个儿童都要参与其中,并且要服从小组的统一安排。教师要将儿童的参与情况作为小组学习成果考核的重要条件。在种植实践活动中,孩子们会遇到虫害、除草、干旱、整枝等植物生长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他们会调动已有的认知,通过查阅资料、请教他人、借助专业知识来解决问题。儿童参与种植的全过程,在亲身实践中不知不觉间已获得了改变世界的力量,获得了劳动创造的成就感,更是在创造性的劳动中收获了劳动的神圣感。

(二)农耕文化研究——科技创造的智慧之美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从“男耕女织”的传统劳作到现代化高科技农业,农耕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灿烂星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农耕文化的范围很广,涉及农业耕作的方方面面。为使小学生能体会到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通州湾示范区重点选取了农耕文化中的“农具发展历程”作为儿童研究农耕文化的一个小小切入点,希望儿童能在一个小切入口中照见“农耕文化”的大天地,激发他们继续深入探究的欲望。

從小在农村长大的孩子,自然都见过现在农民在田间地头常用的一些农具,但是这些农具学名叫什么?它有什么样的作用?它又是从哪个农具逐渐演变而来的?对于这些问题,很多孩子是一无所知的。为了让孩子们进一步体会到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之美,通州湾示范区内组织高年级学生开展以“农具的前世今生”为主题的项目化学习研究。教师们聚在一起讨论、设计该项目学习的目标和任务,孩子们分成小组合作完成主题调查和项目化学习研究。为了获取更为翔实有效的研究资料、数据,孩子们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采访问谈等多种调查研究方式,深入资料馆、农家的田间地头,只为掌握更多农具知识,这些知识是他们在学校里的书本上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有些学习小组索性就以一个农具为切入点,展开深入研究,剖析出它的“前世今生”。深入的追问、调查、研究、思考,孩子们的思维逐渐深入和细腻、研究成果也逐渐丰硕。在主体性研究和学习过程中,孩子们透过一个个农耕工具的演变历程发现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美在一个个简单的农具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从而也深刻认识到劳动创造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美。

(三)劳动人物研究——造福人类的精神之美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教育的最高要求,就是要在孩子们心中树立起劳动人民对待劳动的态度。……如果孩子们体验不到劳动的美,要培养他热爱劳动,那是不可能的。”

从远古时代一直到现代社会,中华民族在农业、工业等各个劳动领域涌现出了许多为人类造福的伟大人物。远古时期神农氏伏羲,教授人民农耕技术,遍尝百草;现代“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改良水稻,大幅提高水稻产量,造福人民……这些伟大人物的身上,定然凝聚着不凡的精神力量,他们为了人类的幸福生活,孜孜不倦地实验、研究,为造福人类做出了卓越贡献。

通州湾示范区将劳动领域的伟大人物作为儿童劳动教育主题学习的一个研究项目,组织中高年级学生开展主题学习研究。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选定一个劳动人物展开研究,运用文献搜集、调查研究等方法开展主题性学习,并且结合研究项目和研究进展进行简单的研究结果汇报交流。随着研究和讨论的一步步深入,孩子们对劳动领域的伟大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们身上所散发出来的为民造福、坚持不懈等精神力量让孩子们深深折服。六年级有一个学习小组将他们的研究人物定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们搜集了很多关于袁隆平的研究资料,重点关注袁爷爷在研究“杂交水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他当时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随着对人物研究的逐步深入,孩子们掌握的资料越来越丰富、全面,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感悟也越来越丰满和立体,他们在不知不觉间被袁隆平爷爷远大的理想、执着的追求、不懈的奋斗深深折服。这些伟大的人物身上所具备的优秀品质正是这个时代孩子们最应该学习、崇拜的品质。这样的主题学习,让孩子们不再沉迷于对影视明星的崇拜中,而是对科技型、技术型人才倾注了更多仰慕的目光,这才是教育人更希望看到的教育之光。劳动人物主题研究,让儿童深入一个个伟大的人物,触摸到一颗颗伟大的灵魂,感受灵魂深处伟大的精神力量,那便是造福人类的精神之美。

劳动教育,让儿童在“做”中“嗅”到劳动的芬芳,感受到劳动带来的美感。这种美感是形成劳动技能时的愉悦,是品尝劳动成果时的甜美,是劳动过程中的互帮互助,更是在感受伟大的劳动力量时的深深震撼。劳动教育,不仅帮助儿童学会必要的劳动技能,培养爱劳动的良好习惯,更是在实践中铸就和丰盈了儿童的劳动审美品格,立德树人,意义无限。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谈教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5:64—66.

[2]单中惠,杨汉麟.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305—309.

[3]单中惠,杨汉麟.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362—367.

(责任编辑:刘莹)

猜你喜欢
教学做合一劳动教育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基于“教学做”合一模式下的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高等数学教学实践探索
基于“教学做”合一模式下的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高等数学教学实践探索
“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改革研究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教学做合一”思想在职校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实践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