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请我喝杯茶”喝出治校智慧
江苏省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正高级教师吴维煊撰文指出: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在一杯又一杯香茗中,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的“校长请我喝杯茶”活动,迎来了第十个年头。师生聊的话题全都源于生活,即便是“大话题”,也从“小切口”进入。师生对话发自内心、真诚朴实,很多学生的建议得到立竿见影的回应,校园也正在因为全体师生的积极建言献策而变得更美好。
学校是師生共同的家园,师生是学校的主人。把一所学校办好,仅靠校长及领导班子的努力远远不够,还需要每位师生拥有主人翁意识,关心学校发展,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基于此,很多学校在每个学期以及学校重大教改项目实施中,均采用多种形式了解师生对学校发展的想法,并积极回应有价值的建议。
不过,在很多学校,较为常用的方法是问卷调查、师生代表座谈会、校长与师生的个别交流等。这些方法虽好,却存在一些弊端。以校长召开的师生代表座谈会为例,虽然其不像其他学校会议那样颇具严肃性,但参会者容易受开会的心理定式影响,难免拘谨放不开。
让师生以主人的身份对学校发展提出建议,首先要拉近学校管理者与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坚持十年的“校长请我喝杯茶”活动,以茶为载体,体现了浓浓的文化味和人文关怀。同时,喝茶的场所与平日里的教育教学场所相比,带有非正式性;在喝茶聊天的过程中,一杯飘着香气、暖胃又暖心的茶,极易让参与者以茶为媒,与校长建立起心理联结。师生与校长的心理距离被拉近,心里话更容易脱口而出。
师生能否以主人翁的姿态把自己观察到的学校大事小情说出来,关系到学校未来的发展。作为学校管理者,应畅通言路,注意倾听师生心声。例如,在校园里增设简易的茶吧或咖啡厅,校长、分管某部门的副校长、中层管理人员,都可定期请部分师生到茶吧或咖啡厅里坐一坐。将陪餐作为了解师生诉求的重要窗口,在边吃边聊中倾听师生内心的声音,不仅是对师生责任意识的激发,也有助于学校的科学管理。
“校长请我喝杯茶”,喝的是茶,践行的是民主精神,涵养的是师生主人翁意识。学校管理层不仅要探索多样化的倾听师生内心的方法,还要对师生提出的建议进行认真研究;不仅要切实解决实际问题,也要以此为契机,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不仅要把这杯茶喝好,还要在这杯茶中喝出教育的温度,喝出育人的力量。
非学科类校外培训不可“速成”
张湘怡撰文指出,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印发了《关于规范面向中小学生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严禁一次性收取或以充值、次卡等形式变相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或60课时的费用,且不得超过5000元。调查发现,部分非学科类校外培训仍然存在乱收费、师资情况不明晰等问题。
这一方面反映出培训机构对《意见》重视程度不够,抱有侥幸心理;另一方面反映了监管还存在一定的漏洞。这需要培训机构树立诚信意识,规范经营,做好自查自纠。同时,监管部门要落实责任,严格执法。例如,进行网格化管理,加强培训机构备案,摸清所在地的机构数量,适度核查进账流水;畅通反馈渠道,加强社会监督,真正做到“发现一处治理一处”,让收费更加规范合理。
非科学类校外培训实现良性发展,关键是专业水平要过关。从教人员的公示制度是保证其水平的重要措施,不能停留于“面子工程”。据媒体调查,有些培训机构虽然按照要求对执教人员信息进行了公示,但是执教证书考取门槛并不高,一般参加3到4天的培训都能通过。表面上进行公示,实则存在师资情况不明晰、证书含金量较低等现象,让家长和学生难以分辨。
任何领域的学习和教育,都需要时间的积淀。执教人员自身的“速成”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做法,难以保证教学质量,最终影响的不仅是孩子,还有培训机构自身的品牌和信誉。对此,培训机构首先要做好人员核查,不能让公示只是走过场,而要实实在在保证公示质量,对学生负责。对此,相关部门还需规范职业培训市场秩序,不给山寨证书可乘之机。同时,利用权威媒体平台加大宣传,向公众普及国家认证的资格证书范围。
推动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培养和考核机制更加科学十分必要。现实中,有的艺术领域的培训机构为了提高考级通过率,反反复复让学生只练固定的考级内容。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很多家长过分看重孩子考级是否通过,而对孩子的学习过程不作过多关注。
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科学规范之路,还需要各方协力推进,进而形成良性循环,成为学生成长的校外助力。
(以上信息选自《中国教育报》,并对原文有编辑改动。)
(责任编辑: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