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菊萍
摘 要: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的内涵,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高中时期的语文课程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够提升学生的道德和文化素养,有益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扬和传承。所以,本文对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希望能够为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参考,促进各地区高中生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的持续提升,推动高中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 传统文化 经典作品 教学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5.015
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促进我国发展的保证,同时,中华优秀文化也是我国的宝贵资源,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教学过程中打造有助于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的良好学习氛围,持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一、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
在高中语文教学环节,注重传统文化的融入,对于教学模式的创新、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具有突出的作用。具体而言,在高中语文教学环节,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道德素养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包含我国5000年发展过程中的各種传统美德,高中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借助对教材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的分析和讲解,方便学生学习古代先哲们的优秀品质,了解各种传统美德,使学生能够了解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推动学生形成健康完整的人格。
与此同时,高中阶段的孩子正处于价值观建立的重要阶段,所以在教学工作中,高中语文教师除了要重视学生的考试分数之外,还一定要重视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传统文化教育,能够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提升自身的修养,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能够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优秀传统文化包含各种各样的传统艺术和经典作品,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可以借助对经典作品中所体现的艺术魅力进行分析,强化学生研究传统文化的欲望,而且在渗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教师必然要创新以往的教学思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打造人性化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在明白作品中角色生平以及情感的前提下,领会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分析作品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探讨传统文化的兴趣,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助力我国文化强国的建设工作。
3.有助于传统文化在新时期下的传承与创新
文化是中华精神的源泉,同时也代表了我国的文化底蕴和深刻内涵。现如今,国家愈加强调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力求建设文化强国,这也体现了国家对于文化的重视。当前,各地区信息化技术持续发展,全球化水平不断提高,导致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不小的影响,不少地区的学生对传统文化接触较少,这就需要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科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融合,使学生能够增强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只有当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程度的接触和认识之后,才会从精神层面认可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够积极自觉地充当文化的践行者和发扬者。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注重传统文化教育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和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学传统文化作品的方法
1.以课本为前提,注重文化底蕴的提升
在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都是以课本为前提展开的,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文章都蕴含着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会参考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彰显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高中学生在阅读这些文章时,会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优秀文化,被文章中人物的优秀道德品质所打动,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科学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在传授新课时必须重视对课本的探究,对文章中的文化元素进行发掘,从情感与价值、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知识与能力等多个角度出发,制定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学生逐步形成传统文化思维。与此同时,随着各种高科技技术的持续发展,学生能够拥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多元的思想文化,这虽然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积累更多的知识,但是也会导致学生容易受到各种各样价值观的影响。在信息化时代,高中语文教师更要注重对教材各方面的挖掘,注重对传统文化作品的分析,借助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使学生能够知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在提高学生语文知识储备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避免不良文化的影响。
例如,在讲解人教版《鸿门宴》有关知识点时,高中语文教师就要注重对教材内容的分析,通过精读的方法对《鸿门宴》这篇课文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以此为基础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多义词、古代句式特点等一系列知识点之外,还要设置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借助对人物、行为和时代背景的了解,使学生能够知晓项羽的性格特征,知晓这种性格特征对于项羽整个人生的影响,等等。当学生对课本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之后,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情境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鸿门宴》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增加学生对《鸿门宴》以及其历史背景的了解,这样不仅能够丰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而且还能调动学生的参与欲望,在巩固该篇课文教学效果的前提下,使学生体会到传统经典文化作品的魅力,确保学生养成积极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习惯,有益于持续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实现传统文化在信息化背景下的传承和持续创新。
2.涉猎经典作品,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高中教师在对传统经典作品展开教学时,往往会对作者的生活经历、创作的背景进行解释,在阅读经典作品时,学生可以借助教师的讲解以及有关资料和科学的阅读方法了解其内涵,在知晓古代人民的思想观念、生活场景、行为方式的前提下,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长学生的见识,而且还能够在古今对比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引导学生对优秀经典作品进行阅读时,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摒弃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对经典作品自主展开讨论和分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可以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引导和提醒,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自主讨论的过程,实现高中语文经典作品教学的目标,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例如,高中语文教师在对《蜀道难》这篇课文展开讲解时,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教学,将全班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然后让每一组学生对《蜀道难》这篇课文的具体内容予以分析,还可以让学生对李白的其他作品进行研究,通过讨论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对《蜀道难》相关内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而且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也会自主应用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使学生对李白的人生经历以及性格特点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增加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再如,高中语文教师对《林黛玉进贾府》这篇文章进行教学时,就可以让学生对《红楼梦》这部作品进行阅读,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每个角色的性格特点以及《红楼梦》的写作背景,不仅实现《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也使学生对《红楼梦》的相关内容产生更加深刻的了解,同时在多次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会对《红楼梦》所反映的社会现象进行分析,明确当时的文化特点,激发学生探索传统文化的兴趣,增长学生的见识,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及人文素养的提升提供帮助。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对教材进行讲解之外,还可以适当地对课堂进行延展,让学生阅读与教材相关的传统文化作品,使学生能够更多地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实现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持续提升。
3.开展实践教学,普及传统文化
在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传统文化教育不应单单停留在理论层面,还必须要通过实践教学推动传统文化的普及,实现高中语文课堂的拓展,使传统文化教育更加具有生机和趣味性。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可以分析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学生感兴趣、乐于参与的文化活动。
例如,高中语文教师在对古诗展开教学时就可以设置诗歌朗诵比赛,在对作文展开教学时就可以安排不同班级的学生开展写作比赛,通过比赛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明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内涵,提高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
比如,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这篇课文时,首先可以引导学生对作者的写作背景进行分析,明确作者的情感,在高中语文教师的逐步引导下,学生能够从“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句话深刻体会到作者仕途受阻时的愁思,从而感受到作者那种壮志难酬的悲愤。在此前提下,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安排全班学生开展诗歌朗诵比赛,让每个学生结合自身的想法有感情地对这首古诗文进行朗读,在朗读之后学生要给出自身的看法和理解,在每个学生朗读完成之后,教师可以通过投票方式来评选出最优秀的5位学生,这种语文教学模式能够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而且也能够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增加对教材内容的印象,体会作者的写作情感以及满腔愁思,而且學生的思想也会得到升华,对于优秀经典作品的文化意蕴也会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开展实践,使学生能够在实践教学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深刻认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4.对传统经典作品深入分析,促进传统文化的渗透
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有不少诗词和文言文,这些诗词和文言文彰显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是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关键载体,对于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要对这些古诗词以及文言文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挖掘,尽量采取归纳和总结的方式展开教学,在学生能够深刻掌握相关内容的基础上,更深层次地体会传统文化的内涵,提高学生弘扬和践行传统文化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例如,在开展《沁园春·长沙》的教学时,语文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提前对这首词做好预习工作,使学生能够对这篇课文有所了解,在预习的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要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分析作者当时的心情,在学生预习完成之后,教师可以开始正式的教学工作,对学生预习的状况进行提问,随机抽取几位学生回答问题,当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教师要将学生给出的答案写在黑板上,然后在后期的讲解过程中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分析,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巩固了预习的效果。当高中语文教师讲解完这篇课文之后,可以让学生对毛泽东同志创作这首词的背景予以分析,然后让学生阅读其他类似的经典文化作品,例如《赤壁赋》和《劝学》等一系列作品,这些经典的传统文化作品不仅具有丰富的内涵,而且还蕴含着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
5.构筑活动平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现如今,不少高中生忙于学业,没有时间阅读经典文化作品,而且学生的阅读方法也比较单一,并未领略到阅读传统经典文化作品所带来的喜悦感。在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为了提高学生对传统经典文化作品的阅读效果,教师要注重各种活动平台的构建。例如,进行“我最喜欢的经典书籍”读书洽谈会、“学习经典”的演讲比赛等各种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积极将自身所阅读的经典文化作品进行分享,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而且也能够让学生在读书推介会、主题演讲比赛过程中对经典文化作品进行研究,提高经典文化作品阅读的效果。
与此同时,高中语文教师还可以建立研究学习小组,让学生自由组成多个小组,自主选择主题展开合作与互动,针对某一个具体的话题搜集相关资料并做好汇报工作,在学期结束之后,高中语文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的同学汇报成果,并在每个小组成员汇报完成之后展开评比,采用投票的方法评选出大家认可的小组,并且给予这些小组一定的表扬和物质奖励,这种活动能够强化学生解决的能力,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有一定的帮助,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实现高中语文的教学目标。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对经典文化作品展开教学时必须要结合课本内容,围绕教学目标按部就班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够理解课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在此前提下,高中语文教师还可以借助拓展阅读来增加学生对于相关内容的理解,促进学生积累更多的语文知识。除此之外,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注重实践活动的开展,在理论教学的前提下,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各种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在趣味性十足、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中增加对传统文化作品的理解,实现传统文化教育和学科教学的融合。希望本文提出的教学方法能够为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参考,促使我国高中生文化素养的持续提高,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助力。
参考文献:
[1] 孙云玥《“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下高中文言文教学研究》,牡丹江师范学院2022年硕士论文。
[2] 徐英卓《高中语文“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2021年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