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义薇
摘 要:现阶段,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科学教学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渠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能够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教师在进行科学教学活动中,应以德育为基础,以传统文化的融入为切入点,并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使学生在不断探索中掌握更多科学知识,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借此促进核心素养的提高。本文对科学教学中渗入传统文化的措施进行研究,借此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塑造正确的“三观”。
关键词:科学教学 传统文化 渗透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5.062
科技创新是国家及民族良好发展的基石,科学学科承担着培养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责任,能够为学生后续学习与发展助力。传统文化中包含众多优秀的科学元素、科研精神、科学哲理与知识等内容,科学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将科学教学与传统文化有机融合,一方面可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使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及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民族认同感、自豪感及爱国精神与情怀,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一、科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困境
1.文化传统理念较为薄弱
受过去传统教学观念的限制,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工作时,更加注重语数外三个科目,这三种科目被认为是主要科目,而音体美及科学等科目则因其同中高考等重要考试关系不大,而遭到忽略,且被认作是副科。更有甚者,部分学校未曾开设科学这一科目,即使開设此课程,也多是对科学知识的教学,没有深入挖掘教材中包含的传统文化内容。科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理念,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讲解科学相关知识时,应将重点放在课程育人方面,不断探索科学教学的德育模式。
2.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不充分
在科学教学环节中,教师通常将重点放在相关科学知识的教学中,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中花费过多时间,很少将注意力放在传统文化的挖掘与融入中。且部分教师缺少对传统文化内涵、融入传统文化的意义、渗透传统文化的途径及科学与传统文化的联系等问题的研究,因此,教学活动远离了学生的真实生活,无法使科学课程发挥出应有价值。
二、科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文化指的是人们创设出的所有精神及物质财富的集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积累下的宝贵财富,其中涵盖我国古代人民的信仰、文化习惯及传统艺术等内容。忽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在忽视先辈的智慧结晶及精神财富。在科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扩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爱国精神及民族自豪感。总体来说,在科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具有以下三方面的价值。
1.促进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
我国传统文化包含众多优秀元素,对个人、民族乃至国家的长远及良好发展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众多西方文化的涌入,影响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使多数人的传统文化意识受到冲击,变得越发淡薄。提及“科学”一词,多数人自然而然会联想到西方文化,我国需要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然而作为国家良好发展的基石,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得到传承与发扬,才能使国家及民族不断向前发展。
2.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立德树人是开展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在各科目中渗透德育元素,使学生具备高尚道德修养,促使其塑造正确的“三观”,能够为学生未来的良好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在科学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可以使学生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掌握,拓宽学生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面,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科学的人文魅力,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及爱国精神。此外,借助传统文化的融入,还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些优秀文化运用到生活中,实现知行合一,从而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
3.强化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众多科学元素,教师在科学课堂上介绍古代科学家的事迹及伟大发明,可以使学生以此为目标,学习科学家严谨负责的科学精神、不畏艰难险阻的宝贵品质、遇到困难永不认输的意志,借此提高学生对民族的认同感,并以此为榜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积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早日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断奋斗,借此强化其科学核心素养。
三、科学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学的措施
1.研究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与传统文化的连接点
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无法脱离教材的支撑,教师在进行科学教学活动时应围绕教材内容进行传统文化的融合。然而,在新《课标》导向下,教师若想达成课堂教学与传统文化教学互相融合的教育目标,在没有可供参照的依据时,教师只能在不断摸索中总结经验。以探索为科学教学的核心,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主动融入科学实验中,另一方面也可使教师仔细钻研课本,探索教材中哪部分知识可与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可以渗透哪方面的德育,从而在备课环节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使课本发挥出重要价值。而若想充分利用教材,除了需要有充足的专业知识外,教师还需要精心设计,恰当融合,使科学知识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展现出应有价值。传统文化包含种类较多,例如礼、义、廉、耻,农业科技、民间艺术、发明创造等,都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教师借助对科学教材展开仔细研究,可以发现并不是所有知识点都可以同传统文化相融合,需要自己具有过硬的专业能力,不断摸索可供渗透的点,同时选择有教育意义的知识点。
例如,在学习“砖瓦与陶器、瓷器”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渗透兵马俑、秦砖汉瓦等传统文化,借此使学生了解我国传统的陶瓷工艺,提升其民族自豪感及责任感,提高爱国主义精神。或者在学习我国地形地貌的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可播放长江黄河的相关视频,使学生掌握黄河被称为母亲河的原因;或为学生展示我国山川五岳的壮美辽阔,促使学生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祖国河山产生热爱及保护之情。在学习动物养殖方面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蚕的神奇之处,即使学生不太熟悉“丝绸之路”,但可以明白蚕丝与丝绸的联系,借助此方式提高学生对“丝绸之路”的了解欲望,从而为后续相关内容的学习助力。
2.学习古代文化遗产,提高学生的爱国精神
毫无疑问,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在科技方面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是古代先辈智慧的结晶,借助各种途径传播到西方各个国家。例如,教师在讲述关于“指南针”方面的知识时,就可以引入我国古代的指南针,它是我国先辈对物体磁性不断探索后研究出的成果,在劳动过程中,人们在不断摸索中认识到磁具有指向性,同时在逐步探索中发明指南针。这一内容能够使学生对我国先辈的聪明才智产生钦佩之情,进一步形成民族自豪感。教师在讲解“小火箭”相关知识时,可将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作为导入元素,为学生介绍火药的发明过程,其最早用于我国隋唐时期的炼丹术,距离现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尽管炼丹术的目的是追求长生不老,但其客观上导致火药的出现,借此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科技并不亚于西方国家,且对西方国家科技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纸制品”的教学中,教师可渗透造纸术的相关素材,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先辈挑选出优质的蚕茧用在丝绸纺织方面,将淘汰下来的病茧、低等茧,借助漂絮技术从中取出纤维薄片,通过晾晒剥离用于书写。东汉时期蔡伦以此为基础进行研究,改造造纸术,为文字的记录提供极大便利。教师在科技教学活动中,借助向学生介绍古代文化遗产,能够加深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了解,通过拓宽知识面,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我国古代科技的辉煌,借此形成民族自豪感,产生浓厚的爱国精神。
3.借助传统文化,剖析科学现象
每种科技的探索都是一个极其完整的过程,且各个过程并非独立存在的,而是环环相扣。在整个流程中,“解释与结论”过程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科技思维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逐步产生科学概念的重要过程。在科学探索环节中,针对实验形成的信息及现象,学生借助仔细研究、概括、归整等手段得到的结论相对抽象且较难理解。
例如,在学习“一切都在运动中”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在对参照物及相对物等含义进行讲解时,学生很难理解,这时教师可以引入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望天门山》这首诗,同时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相关视频,采用视觉与听觉相融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充分体会诗歌中包含的“对于河流两边的青山来讲,河流一直在运动着;针对太阳来讲,孤帆是相对运动的”等内容,借此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并了解相关概念及相应的科学现象。或者在学习“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教师若单纯从定义着手,学生很难理解,无法做到真正掌握,对此教师可渗透“一个巴掌拍不响——孤掌难鸣”这一歇后语,在使学生明白此歇后语的大致含义后,引导学生通过与同伴互相击掌,从中感受力的相互作用这一概念。或是在学习“空气流动性”的相关内容时,因人类无法用眼睛观察空气,因此空气的流动对学生来讲是抽象的,对此教师可渗透《梅花》这首诗,借助对诗歌内容的剖析,感受因空气的流动性,诗人闻到花的香气,进而作出此诗,借此使学生初步了解空气具有流动性。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技教学中融入古诗,不但使教学内容得到丰富,又能对科学现象进行解释说明,在满足学生认知特点的基础上,使科学教学更加生动形象。
4.培养传统美德,增强实践性
从古至今,勤俭节约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师经常教導学生: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在科技教学中也应将此种美德融入教学活动中,借此使学生成长为各项能力综合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在科学课本中涉及众多有关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知识,教师对此类知识进行深入研究,不但能够使传统美德得以弘扬,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例如,在学习“地球上的水”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带领学生进行调查实践,引导学生以小组为中心,调查家中、学校是否有浪费水的情况,以及周围环境是否有河流被污染的现象并做记录。调查结束后,组内成员一同制作调查报告,并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在整个环节中,教师只是起到引导作用,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明白现阶段水资源遇到的问题,借此使学生养成不浪费水的好习惯。或者在学习“纸”的相关内容时,学生借助教材对造纸术及纸张生产过程有了初步了解,对此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调查活动,观察生活中纸张的浪费情况并进行记录,以此培养学生节约用纸的习惯。或是在学习“土壤的保护”时,可带领学生进行“白色污染”调查活动,通过真实数据使学生掌握保护土壤的重要意义。简言之,教师在进行科技教学时,应深入挖掘课本中关于勤俭节约的有关知识,组织学生借助调研、分析、交流探讨等方法,将传统美德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借此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并使学生养成科学探索的意识。
5.通过传统故事,弘扬传统美德
根据学生爱听故事这一特点,为使学科与传统文化有机融合,教师可在科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故事,借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起到弘扬传统美德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一天一垃圾”的内容前,教师先为学生布置一项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将家中一天产生的垃圾拍下来,将其传到班级学习群中,并对各种垃圾进行分类。随后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图片放到教案中,由图片可以看出,部分家庭浪费粮食的情况较为明显,为培养学生珍惜粮食的习惯,教师可为学生讲述有关节约粮食的传统故事:明朝皇帝朱元璋,在其家乡始终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皇上设宴,四菜一汤,萝卜韭菜,十分甜美;葱拌豆腐,意味深长,一清二白,贪官慌张。这首童谣讲述的是朱元璋勤俭节约的故事,在为皇后过生日时,只做了四菜一汤,同时规定,无论谁请客都应按照同等规格置办,以免浪费粮食。教师借助此类故事使学生了解节约粮食自古就是我国的传统美德。
6.科学教师不断学习,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及引导者,同时也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为有效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教师本身需要具备充足的知识储备,具备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才可将传统文化的融入做到完善,使其发挥出最大价值。因此,科学教师应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借此使自身的知识储备得到扩充,同时充分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阅读经典古籍及优秀诗词,从中吸收经典文化,逐步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学校在对科技教师开展培训工作时,也应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邀请相关专家为教师讲课,加强教师的文化素养。在课余时间,科技教师间应主动交流教学经验,并归纳梳理教材中涉及的传统文化知识,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不断创新与调整,使其满足当前学生学习需求,同时促进科学教学与传统文化教学的高效融合,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当今社会需要人们具备的三大根本素养,分别为技术、人文及科学素养。基于此,科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教学时,需不断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及其中涵盖的科学知识,同时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不断调整与创新,借此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入,从而营造出具有传统文化韵味的科学教学活动,进一步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及综合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小健《小学科学教学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广东教育(综合版)》2022年第2期。
[2] 耿慧《浅谈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科学教学的方法》,《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0年第7期。
[3] 尹慧《科学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的途径和策略》,《山东教育》2020年第Z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