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素玲 卢婉婷 黄华琼 洪雅芳 陈美君
泉州市第一医院城东分院医院感染管理科 362000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意外事故的不断频发,骨科住院患者数量也逐年增加,同时骨科患者大多数是多发伤或复合伤等重创伤,易造成患者截瘫等严重后果,给临床护理提出了巨大的考验〔1〕。目前临床多以手术治疗为主,可有效救治并取得较好疗效,但大多数骨科住院患者因术后出血或疼痛等因素,导致体质虚弱,长期卧床休养,局部组织血液循环较差,加上该疾病较为突发,患者及家属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造成病情复杂、护理风险大,患者极易出现各种感染情况〔2〕。患者出现感染后,不但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经济负担,而且还增加患者身体和心理双重痛苦。此外,骨科住院患者因行动不方便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的同时,也增加了护理过程中的风险发生〔3〕。研究表明〔4〕,护理风险存在于治疗护理的各个环节,由直接或间接因素引起的风险事件贯穿整个骨科患者治疗护理过程中,主要包括护理管理、护理服务、护理记录以及患者意外等,严重影响患者康复,甚至导致患者死亡。因此,为有效地避免护理风险,减少护理纠纷,实施有效地护理风险管理对促进骨科住院患者获取良好预后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5〕。护理风险管理主要是基于患者资料数据定量分析基础上,对可能发生的风险从性质、程度、概率等方面进行评估,进而选择正确的处理方式来预防风险事件的发生〔6〕。研究显示,PDCA循环质控应用于下肢骨折患者护理中可有效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舒适度和满意度,预防便秘、感染等,取得了较好效果〔7〕。基于此,本研究将循环质控理念指导下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应用于骨科住院患者的临床护理中,探讨其对医院感染发生率的影响。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该院收治的骨科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将东街院区收治的3 672例为对照组,城东院区收治的5 337例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年龄24~68岁,平均(45.24±3.25)岁;体重48~84 kg,平均(64.23±4.11)kg;男2 145例,女1 527例。手术类型:关节镜手术914例;脊柱手术772例;关节置换手术例740例;创伤手术1 246例。观察组患者年龄23~69岁,平均(46.28±2.15)岁;体重47~85 kg,平均(65.28±3.21)kg;男2 660例,女2 677例。手术类型:关节镜手术1 186例;脊柱手术1 085例;关节置换手术例1 672例;创伤手术1 394例。两组患者在体质量、性别以及手术类型等基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纳入标准:该院骨科住院患者;年龄≥18岁;无意识障碍,无精神类疾病,可正常沟通;临床资料完整;同意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器质性病变;存在严重下肢功能障碍或有下肢血管病史;智力缺陷,无法正常沟通;伴有严重高血压等慢性疾病;不同意参与本次研究。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主要有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病房患病,医院各项规章制度等,限制探视人数,以免交叉感染;指导患者学会正确使用辅助器具,注意石膏、夹板等护理方法;指导患者进行术后功能锻炼;心理护理,缓解患者不良情绪;同时给予患者饮食、用药指导等。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循环质控理念指导下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具体方案实施如下:
1.2.1成立PDCA护理风险管理小组 选取1名临床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的护士长以及4名责任护士组成PDCA护理风险管理小组,由护士长任小组长,明确小组成员各项任务,并组织开展相关循环质控理念以及护理风险管理培训,成立监督检查小组,各责任护士培训合格后才能参与方案实施。小组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制定循环质控理念指导下护理风险管理方案,主要包括护理评估、护理措施,护理方案改进等,形成“控制环”。
1.2.2PDCA护理风险管理 (1)Plan计划:结合相关文献,以及临床护理经验,总结出引起院内感染的主要因素和易发生感染的主要部位。其中骨科感染主要因素有①患者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伴有呼吸循环障碍时无法将呼吸道分泌物有效排出体外,易引发肺感染;②术中植入物可导致出现人工腔隙,引发血肿;③患者下肢骨折时长期卧床,下肢血运受阻易引发深静脉栓;④患者住院期间进行的抗感染治疗受病房环境等因素影响,受到外界细菌侵袭可引发感染。对骨科病房存在的护理风险进行评估、分析、预防、排除,制定相应的护理风险监控制度,针对以上分析因素,制定出全面完善的护理风险计划,并实施应用于临床护理中。(2)Do实施:规范物品器械管理、护理操作标准以及护理交接班记录、护患纠纷处理等内容,同时要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强化护理意识,提高相关护理技能,加强护患沟通,对病区环境进行改善,楼梯走廊采取防滑措施及粘贴警示标识。对于神志不清患者使用床围,防止坠床等。同时对高风险人群采取跟踪评估护理,保障各个环节细致护理。尤其是对患者术后伤口和引流管情况进行密切监护,定期更换敷料,保持皮肤干燥,防止敷料被污染或脱落;指导患者掌握有效的呼吸功能训练方法,协助患者定期翻身等。(3)Check检查:监察小组定期对护理方案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评估,不定期抽查护理人员护理实操步骤,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记录,并将检查情况汇入年底绩效考核中。(4)Action处理:小组成员应联合本科室相关护士反馈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及时与护理人员进行沟通,并对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再次查阅相关文献,进行个案分析,寻找患者发生感染等护理风险原因。展开小组讨论会,针对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优缺点进行总结归纳与反馈,对所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分析、修正、完善。每季度对护理工作方案以书面形式形成护理标准化流程,以便院内推广应用。
①对两组患者干预后的医院感染发生情况进行统计比较,主要包括皮肤、呼吸道、泌尿、切口、胃肠道感染等。②对两组患者干预后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进行统计比较,主要包括护理管理、护理服务、护理记录以及患者意外等情况。③对两组患者干预后的护理依从性情况进行统计比较,护理依从性可分为优、良、差,评判标准优:干预后患者具有较好的疾病认知度,养成了良好的生活规律和行为习惯;良:干预后较为改善,但患者疾病认知度一般,生活规律和作息习惯仍存在不良行为;差:干预后对疾病认知度较低,生活不规律,存在不良生活习惯。
干预后,观察组医院感染:皮肤34例,呼吸道15例,泌尿17例,切口42例,胃肠道12例,总感染率2.25%;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总感染率3.10%(医院感染皮肤23例,呼吸道19例,泌尿20例,切口32例,胃肠道20例)(χ2=6.302,P=0.012)。
实施循环质控理念指导下护理风险管理模式,观察组护理管理34例,护理服务27例,护理记录26例,患者意外35例,发生率2.29%风险事件发生率2.29%低于对照组护理管理29例,护理服务31例,护理记录31例,患者意外33例,发生率3.38%(χ2=9.748,P=0.002)。
实施循环质控理念指导下护理风险管理模式,观察组依从性(优3 124例,良2 124例,差89例)优良率98.33%,明显高于对照组(优2 234例,良1 337例,差101例)优良率97.25%(χ2=12.357,P<0.001)。
近年来骨科住院患者数量日益增多,给临床护理工作提出了巨大的考验。对于大多数骨科住院患者来说,疾病多为突发性,患者及家属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易造成患者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降低患者依从性〔8〕。再加上临床多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治疗对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以及应激反应都影响较大,如再发生感染,将进一步刺激患者,严重影响患者康复〔9〕。医院感染已经成为评价护理能力的一大重要指标〔10〕。目前由于我国临床医学关于骨科住院患者护理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护理服务框架,护理多以临床经验和护理人员为主,较为缺乏多学科合作,再加上护理工作量大,护理人员严重不足等因素,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较高〔11〕。研究表明〔12〕,骨科住院患者是护理风险高发人群,常常因骨科特殊风险、缺少健全的护理制度、管理不完善以及沟通不充分等护士因素引起的。因此,为有效地避免护理风险,降低医院感染率,减少护理纠纷,实施有效地护理风险管理对促进骨科住院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护理风险是由直接或间接因素引起的风险事件,存在于整个治疗护理的各个环节中〔13〕。护理风险管理是对风险事件有效评估基础上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科学、系统地避免或降低各种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提升护理质量〔14〕。循环质控理念是以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的PDCA循环理论为基础对护理干预进行有效指导〔15〕。该模式先对存在的护理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后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护理计划,然后对护理效果进行评价,对护理问题再一次改善后进入下一阶段的循环,从而确保风险管理在“控制环”的指导下有序、循环进行,通过层层筛查解决从而提高护理质量〔16〕。
本研究将循环质控理念指导下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应用于骨科住院患者的临床护理中,通过成立PDCA护理风险小组,制定并实施PDCA控制环风险管理模式方案,从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四个阶段对骨科住院患者进行感染风险管理,通过不断循环,促进护理质量的提高。本研究结果显示循环质控理念指导下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可显著降低医院感染发生,有效减少风险事件,提高患者护理依从性。
综上所述,循环质控理念指导下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可显著降低医院感染发生,有效减少风险事件,提高患者护理依从性,为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