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嘉慧
【主题解读】
味道,酸甜苦辣咸,每种味道都伴随着特殊的记忆。正如汪曾祺所说:“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味道记忆”就是将味道同对应的记忆联系起来,以味道作为跨越时空相连接的纽带,进而展开回忆,与现在比较后抒发对应的情感。
在“味道记忆”这一主题当中,应注意味道描绘的着落点仍然是记忆与情感。因而在该主题之中,我们需要注意材料的选取,应当选择与记忆和情感联系紧密的味道,切忌生拉硬拽。其次,很多同学对于味道的描摹过于单薄,以至于味道无记忆点,进而情感的真实性与感染力大打折扣。
那么,如何选取并描写合适的材料?如何由味道展开記忆,自然地进一步展露内心情感?就让我们一起探索“味道记忆”的奥妙吧!
【高分技法】
技法一:多觉描摹,为情蓄势
经典示范:
回家的我,常常跑到村头的那家店里学习下“面线糊”的做法:先在已经翻滚起来的大锅中下面线,硬如石头的一团团面线在水中坐“过山车”,白花花的面线和水一同波动,好似融为了一体。等到软而不烂的面线煮成,再开始添加配料。要从十几种配料里选出最喜欢的实在是太难,第一次吃这小吃的人免不得眼花缭乱。早已煎好的如太阳花般金黄的鸡蛋碎,卤好的大肠泛着金棕的油光,尚未煮熟的虾滑晶莹剔透,小巧可人,以及那炸得酥脆的醋肉,这些是我最喜欢的配料。一齐下入一口小锅中后,浇上早已熬好的猪骨浓汤便出锅了。
那一碗冒着雾气的面线糊端上桌来,朦胧的雾气,是仙子的裙摆,在我面前散开,让我看得不真切。我舀起一勺绿宝石似的葱花撒上去,给这件奢侈品做最后的点缀。早已经急不可耐、饥肠辘辘的我端起碗吸了口汤,事实证明“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我只好认命地抓起一旁的香酥油条撕成小块丢到汤中。浸满汁水的油条还未全软掉,酥脆咸香的组合在我的嘴里如烟花般爆炸开来,迸出的汤汁如一根根细小的针扎在全身,把味蕾刺激了个遍,令人欲罢不能。夹起碗中的面线“吸溜”地吸到嘴里,这丝滑程度能让人立马联想起巧克力广告,又或是顶级名贵丝绸。入口后,面线就在嘴里化开,温暖地裹着我的口腔,香味似乎要从口里溢出。
待到一碗面线糊吃完,空调房里的我也已经满身大汗。走出店,海风吹来,给夏日带来一份清凉。
在我的心里,面线糊也不再仅仅是一碗特色小吃,它的背后是我那魂牵梦萦的故乡。
——林思妤《闽南的面线糊》片段
技法阐述:
多觉描摹,就是灵活地调动嗅觉、视觉、听觉、触觉,以及最直观的味觉,来多角度、多层次地呈现食物带给作者的感官体验。这样的方法相较于单一地使用最直观的味觉,又或者是以抽象的主观感受描述味道,内容更为丰富,描摹更为细腻。
多觉描摹是将对食物的所有感知尽可能还原,能让内容丰满而富有真实感受,进而将读者带入情境之中,为接下来的抒情蓄势。
如《闽南的面线糊》片段,便是从五觉着手,将原本普通的美食写得丰富而富有特色,感受作者沉醉于其中的享受,激活相关的记忆,为下文的故乡情愫埋下伏笔。
技法二:一线串珠,形散情聚
经典示范:
小时候,包饺子是我家的一桩大事。那时候,家里生活拮据,吃饺子当然只能等到过年过节。平常的日子,破天荒包上一顿饺子,自然就成了全家的节日。
一般,妈妈总要包两种馅的饺子,一种肉一种素。这时候,圆圆的盖帘上分两头码上不同馅的饺子,像是两军对弈,隔着楚河汉界。我和弟弟常捣乱,把饺子弄混,但妈妈不生气,用手指捅捅我和弟弟的脑瓜儿说:“来,妈教你们包花边饺!”我和弟弟好奇地看,妈妈在包好的饺子沿儿上用手轻轻一捏,捏出一圈穗状的花边,煞是好看,像小姑娘头上戴了一圈花环。我们却不知道妈妈耍了一个小小的花招儿,她把肉馅的饺子都捏上花边,当我和弟弟连吃带玩地吞进肚时,她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
那些艰苦的岁月,妈妈的花边饺,给了我们难忘的记忆。但是,这些记忆,都是长到自己做了父亲的时候,才开始清晰起来,仿佛它一直沉睡着,必须我们用经历的代价才可以把它唤醒。
自从我能写几本书之后,家里经济状况好转,饺子不再是什么圣餐。我想,起码不能让妈妈在吃这方面再受委屈了。我曾拉妈妈到外面的餐馆开开洋荤,她连连摇头:“妈老了,腿脚不利索了,懒得下楼啦!”我曾在菜市场买来新鲜的鱼肉或时令蔬菜,回到家里自己做,妈妈并不那么爱吃,只是尝几口便放下筷子。我便笑妈妈:“您呀,真是享不了福!”
后来,我明白了,尽管世上食品名目繁多,人的胃口花样翻新,妈妈雷打不动只爱吃饺子。那是她老人家几十年历久常新的最佳食谱。
——肖复兴《花边饺子中的母爱》片段
技法阐述:
一线串珠,又叫“冰糖葫芦法”,就是指在文章的布局谋篇中,全文以一条主要的线索贯穿全文,将经过选择取舍后的相对分散、独立的写作材料组织串联起来,使之相辅相成、彼此烘托,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运用一线串珠法,先要准备好串珠的“线”,就是说先要确定好文章的线索。文章的线索可以是一个具有意义的实物,可以是一件事,也可以是一种情感,还可以是一个细节,如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等。例如,《花边饺子里的母爱》就以“花边饺子”为线索,将关于母亲的往事贯穿其中,温暖而真挚。
技法三:借物传情,情深义重
经典示范:
那一年大年初二,全家又包饺子。我要给妈妈一个意外的惊喜,因为这一天是她老人家的生日。我包了一个带糖馅的饺子,放进盖帘一圈圈饺子之中,然后对妈妈说:“今儿您要吃着这个带糖馅的饺子,您一准儿是大吉大利!”
妈妈连连摇头笑着说:“这么一大堆饺子,我哪儿那么巧能有福气吃到?”说着,她亲自把饺子下进锅里。饺子如一尾尾小银鱼在翻滚的水花中上下翻腾,充满生趣。望着妈妈昏花的老眼,我看出来她是想吃到那个糖饺子呢!
热腾腾的饺子盛上盘,端上桌,我往妈妈的碟中先拨上三个饺子。第二个饺子妈妈就咬着了糖馅,惊喜地叫了起来:“哟!我真的吃到了!”我说:“要不怎么说您有福气呢?”妈妈的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
其实,妈妈的眼睛实在是太昏花了。她不知道我耍了一个小小的花招,用糖馅包了一个有记号的花边饺,那曾是她老人家教我包过的花边饺。花边饺里浸满浓浓的母爱,如今,我谨以花边饺讨得年迈母亲的快乐和开心。
——肖复兴《花边饺子中的母爱》片段
技法阐述:
借物传情,是一种极为精妙的立意方式。它可以通过对“物”的精心描写,有力地表达心中蓄积的情感。情感表达含蓄委婉,耐人寻味,回味悠长。在《花边饺子里的母爱》中,作者选择了“花边饺子”作为情感寄托的对象,将“花边饺子”的味道同母亲对自己的深情厚爱结合在一起,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一片挚爱,写出了浓浓的亲情。“饺子”在中国人的心里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通过写“饺子”可以表现“家庭团圆”等主题。
借物抒情要求我们在描写物品时,把感情寄托于对事物的爱憎之中,要借物品的形象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运用借物抒情的方法,关键是找准物品的特点与自己的感情引起共鸣的地方,使物品与感情相统一,使感情有所依托。
【金题演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漂泊在外的游子,是否会在某一刻想起了一种味道,一种记忆里的味道,味道的那一头是深深的思念还是记忆深处的一丝幸福?时间的长河冲淡了许多东西,让我们变得麻木而机械,可是唯独那味道勾起的记忆却如水草一般,坚韧而柔软地扎根在我们的记忆里,偶尔还会触及到我们内心深处的回忆。
以“记忆中的味道”为话题,按要求作文。不少于600字。
【高分示例一】
那碗鱼汤的滋味
长沙市怡雅中学C1801班 张景雯
家鄉有一家小鱼馆,在巷子的拐角处经营了二十多年。因为菜肴香味醇厚,倍受食客喜爱。
店主一直是位和蔼可亲的阿姨,大家都亲切地叫她“萍姐”。
在那个老旧而朴素的小店,约摸三十岁出头的萍姐系着掉色的粉红围裙,在热气腾腾的小厨房里手忙脚乱,时不时用袖口抹抹额角的汗珠,她身旁的奶奶在帮忙放着各种各样的调料……纵然年复一年地忙于工作,她们却总是其乐融融。
萍姐做鱼是丝毫不马虎的,只见她取出一条鲜嫩的鱼,用刀将其切几条细缝,便于进味,再慢慢将鱼滑入锅中,与此同时,金黄透亮的油汁一道被泼入锅中,一阵“噼里啪啦”的声音热闹地炸响,再将红辣椒、绿葱、白蒜丢入锅中爆炒,又是一阵“噼里啪啦”,接着,萍姐将香喷喷的料酒淋入,料酒量大,如瀑布般倒入五颜六色的锅中,星星点点的配料争先恐后地涌出水面,好不快活,等着料酒开始连续冒泡,做好的鱼被萍姐麻利地装入盘中。
奶奶双手端着鱼盘,踏着小碎步,笑眯眯地走向食客。在我们镇里,她是上岁数的老人中手脚最灵活的奶奶了。鱼还没到桌上,一股醇厚的浓浓鱼香扑鼻而来。近看,一条大鱼呈拱伏卧躺在青瓷碗中,深黄色的鱼汤薄薄铺盖在它的身上,葱花、辣椒露出微微一角,点缀其中,闪着金光的鱼让人垂涎欲滴。吃鱼头时,先一手一只筷子将鱼头与鱼身戳开,架起鱼头用力一吸,里头的汤汁和脑髓一股脑儿溜进了嘴里,丝滑、柔润,伴随着汤汁儿,令人深深陶醉其中。
同往年一样,趁着寒假,我们一家人赶回家乡,纵使路途迢迢,也一路欣喜期待——盼着再次品尝小鱼馆中鱼的鲜美滋味。
可是一下车,我们却发现——鱼馆,不见了。
我匆忙赶去爷爷家,上气不接下气地问:“爷爷,萍姐家的鱼馆……去哪儿了?”
爷爷叹了口气,把实情告诉了我:原来萍姐的母亲生了重病,急需做手术。为了凑手术费,萍姐把积蓄了几年的家底钱拿了出来,又在小镇东借西凑还不够,最后没辙了,才抹着眼泪把店卖了……听说,萍姐上大城市给母亲治病去了。这一去,到现在也没有什么音讯。
我离开老家的那天,萍姐的店开成了热热闹闹的麻将馆。
从此,我对城市的大街小巷有了渺茫的期待,我希望能在街头巷尾闻到带着葱香的农家鱼汤,这样我就能循着味道过去,任由热腾腾的蒸汽扑上我的脸,我可以继续用力吸着鱼脑,在呼呼的吮吸声中,仿佛再听到萍姐的小鱼馆里细碎的碗碟碰撞声。
可惜我再没能喝到那能勾着人的鱼汤了。
【评点】
作者以家乡小鱼馆的鱼汤作为文章的线索,让这意义非凡的食物成为串起作者诸多记忆的线。为了使鱼汤这一看似简单的食物给读者留下更深的印象,作者使用五感描摹,让鱼汤的美味留在读者心中。而鱼汤又寄托着作者对过往幸福生活的眷恋,同时为店主萍姐的家庭变故增添了一抹忧伤、怀旧的情绪。
【高分示例二】
臭豆腐之夜
长沙市怡雅中学C1812班 范格
长沙,一到夜晚,无数的灯光便亮了起来,灯光照亮了每个角落,让夜晚显得不再那么寂寞。跟随着灯光,你会来到一个广场中央,你可以看见一群正跳舞的大妈,或者一群嬉戏打闹的孩子,抑或是闲坐在长椅上有说有笑的老人们。离开广场,来到一条热闹非凡的街道,两旁有不少卖特色小吃的摊位,其中必然有一个是卖长沙臭豆腐的。
你走过去,找一把椅子坐下,向老板招一招手:“老板,臭豆腐一份!”他定会豪放地应一声:“好嘞!马上来!”然后马上着手准备。只见他用手轻轻抓起几块豆腐下进油锅中,“嗞喇”一声,豆腐与热油猛烈地碰撞着,喷发出它的独特“香气”——初闻臭气扑鼻,细闻浓香诱人。老板不紧不慢地用筷子来回翻面,等待豆腐微微鼓起,泛着金黄的颜色,就一一放进碗中。那颜色黑乎乎的,似乎让人毫无食欲,但撒上翠绿的葱和裹着红油的萝卜丁,已是油光发亮了。最后淋上一层热油,只听“嗞”的一声,那浓郁辛辣的香气便绽开来,四处飞窜,钻进鼻中,刺激着唾液腺。它的美,同长沙人的热情直率一样,让你逃躲不开。
老板将炸好的臭豆腐端上来,你用筷子轻轻夹起一块,连同葱花与萝卜丁送入口中。首先咬开臭豆腐的皮儿,焦脆得让人惊诧不已,“咔嚓”一声,洁白的豆腐跳跃于舌尖,软嫩鲜弹,随之而来是汤汁的喷发。鲜嫩的豆腐与汤汁久久融汇在一起,混合着酸脆的萝卜丁,真乃人间一绝。辣椒浸入喉咙,随即火辣辣地铺展蔓延开,在胃中灼起一簇烈火。这是独属于长沙的热情。
长沙的臭豆腐就是这样,入鼻奇臭无比,至口润若无物,粘舌则回味无穷,至喉已是妙不可言,等到了肠胃则浑身舒坦,醇厚香气四溢。
长沙也是这样,坦诚直率,热情四溢,它的好总是润物细无声。
【评点】
作者将臭豆腐这一地方特色美食作为文章的线索,串联起了美食的味道以及长沙人的言行举止。作者通过五觉将臭豆腐这一极具特色的食品呈现给读者,同时还将长沙精神融入臭豆腐之中,令臭豆腐在平易亲切的况味中具备了饱满丰富的情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