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兴
摘 要:抗日烽火淬炼形成的鲁艺精神是中国文艺鲜明的底色,也是鲁艺“五育并举”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时代加强艺术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指导与借鉴。鲁迅艺术学院将德智体美劳教育融入教学和实践的全过程,培养了大批艺术干部,创作了大量大众化的作品,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民族化进程。新时代艺术类高校要通过构建大思政课体系、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等路径传承鲁艺精神,引导学生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艺术人才。
关键词:“五育并举”;鲁艺精神;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中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融合育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教育思想的守正与创新,也是对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和结果。
一、“五育并举”加强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树立“五育并举”理念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文艺的重要论述精神,培养高品质艺术人才,充分发挥艺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的重要手段。
(一)树立“五育并举”理念,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艺术人才的需要
英国教育家赫伯·里德在《通过艺术的教育》中指出:“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1]马克思主义以分析现实的人为出发点,提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智力、体力和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其本身就包含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五育并举”理念是在教育中将德智体美劳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强调以德育为统领,将思想政治教育摆在突出位置;将智育作为重点,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体美劳齐头并进,主动融入创新。[2]
(二)树立“五育并举”理念,是落实中国共产党文艺政策的需要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文艺的重要作用,从成立之日起就重视文艺的动员作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文艺工作者的态度、立场、方法等问题做了明确指引,是培养艺术人才的纲领性文件。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到文艺的地位、作用、重大使命等问题时,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高度对新时代的文艺工作做出了重大部署,引导文艺工作者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等。艺术类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的重任,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更应该树立“五育并举”的育人理念,促进未来文艺工作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树立“五育并举”理念,是发挥艺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3]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充分体现了艺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艺术类人才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之一,现代艺术人才的培养也需要更新教育理念,培养综合性的、创造性的艺术人才,这就更加凸显了“五育并举”理念的重要性。
二、“五育并举”视域下鲁艺的思想政治教育
鲁艺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艺术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典范,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五育并举”理念,但很多做法都能够看出“五育并举”的影子。
(一)鲁艺的德育
鲁艺的德育主要通过思政类课程来实现,如政治学习、文艺理论学习等,是全校的必修课,几乎占了总学时的四分之一(后期占到三分之一),其主要課程有共产主义与共产党、社会科学概论、中国问题、艺术论、马列主义、唯物史观、唯物辩证法、艺术学说史、中国新文学论等。[4]中央领导人经常来鲁艺进行政治理论课讲授,还通过课外读物、座谈会、讨论会、演讲等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延安鲁艺对这类课程的重视程度要远超出一般的艺术专业院校,其目的在于提高学员政治理论觉悟,增强民族意识,使学生树立马列主义艺术观,培养政治、艺术理论和抗战文艺的工作能力。”[5]
(二)鲁艺的智育
鲁艺的智育主要体现在鲁艺的课程体系上。作为抗战时期成立的艺术院校,鲁艺在很多方面都体现了战时的特征。鲁艺建校之初分设戏剧、音乐、美术3个系,后增设文学系,前3期学制为9个月,3个月学习,3个月实践,最后3个月返回学校学习。从1941年开始,学制正式定为3年。在鲁艺的专业课程中,一般基础理论课占总课时的37%,专业技能课占总课时的63%,体现了鲁艺注重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教学方式,致力于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兼具创作、研究和表演等能力的一专多能型的艺术人才。[6]鲁艺也大胆鼓励学生进行艺术创作。“教师带领学生深入民间生活,坚持在教学和创作上走群众路线。”[7]《鲁迅艺术文学院教育计划及实施方案》明确指出:“以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为教学之最高原则。”[8]在理论学习的同时,鲁艺成立了美术工场、实验剧团、文艺工作团等组织,进行艺术实践、研究等任务。
(三)鲁艺的体育
鲁迅艺术学院虽然没有设置专门的体育课,但是经常组织各种体育活动。1941年,朱德为鼓励延安各界青年参加体育运动,特举办了“朱德杯”排球比赛,抗大、医大、鲁艺等院校都参与了比赛,最终鲁艺以全胜战绩夺冠,捧得“朱德杯”。《解放日报》也专门报道了鲁艺队与红旗队的排球比赛。这也反映出鲁艺体育教育的成果。据鲁艺的学员吴江平回忆:“鲁艺的体育活动很活跃,篮球队有崔嵬、李伦、刘沛等。我特长武术,经常在春节联欢会上、运动会上给大家表演武术。”[9]此外鲁艺还注重在生产活动中增强学生健康的体魄,学生既要完成生产劳动,又要加强体育锻炼。
(四)鲁艺的美育
作为专业类的艺术院校,美育教育是其核心内容。鲁艺的美育不仅仅是对学员的美育教育,同时也吸收传统文艺精华对大众进行美育教育。鲁艺主张以基础课程与专业创作相结合的方式对学员进行美育教育。“将基础的坚实与创作的自由同步发展,以基础为体,以创作为用,加快了学生美术创作的进程。”[10]鲁艺的美育教育注重对延安传统文艺的吸收和改进,特别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鲁艺学员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当中,积极吸收民间文艺中的积极因素,如音乐系吸收陕北民歌,戏剧融合陕西的秧歌剧等形式开展美育教育。鲁艺美育最突出的特征是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创作人民群众喜欢的作品。鲁艺的美育对于提升陕甘宁边区的审美和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作出了重要贡献。“鲁艺不仅积极探索了文艺工作者与人民大众紧密结合的革命美术创作经验,还开创了陕甘宁边区乡村革命美育实践的崭新经验,由此切实推进抗战时代语境下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的大众化。”[11]
(五)鲁艺的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是中国共产党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面对日寇侵略、国民党的封锁,延安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鲁艺学员们也投入大生产运动中去。据统计,劳动时间与学习时间比例为2∶8。[12]鲁艺的劳动教育不仅仅是参加劳动,还有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劳动教育,鲁艺也经常邀请劳动模范来校讲演,院长周扬同志邀请了郝树才、李位等劳动英雄到鲁艺作报告。劳动教育也为鲁艺的创作提供了源泉,鲁艺学生在生产活动中也创作了大量反映人民群众劳动的作品,如力群的《劳动英雄赵占魁》《丰衣足食》、秧歌剧《兄妹开荒》等一大批作品。鲁艺人“通过劳动锻炼了思想,加深了对劳动人民的阶级感情,对树立革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非常必要的”[13]。
鲁艺的德智体美劳教育并不是单独割裂的,而是“五育并举”,融合育人,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生活的全过程。鲁艺注重思想政治教育、革命教育和实践育人,塑造了鲁艺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理想信念、为工农兵创作和服务的文艺精神、民主严肃和注重实践的治学精神、勤奋刻苦和艰苦奋斗的学习创业精神。[14]
三、“五育并举”视域下鲁艺精神融入新时代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新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对艺术人才的培养,鲁艺精神对加强新时代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构建大思政课体系
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毛泽东同志到鲁艺讲话,提出要走出“小鲁艺”,走向“大鲁艺”,将“小鲁艺”与“大鲁艺”结合起来。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深入群众,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鲁艺的美术系主任蔡若虹说:“鲁艺最有创造性的一举就是把学院里的小天地和社会的大天地挂起钩来,把社会实践放在艺术实践的同等地位,从而使所学与所用、生活与创作密切地结合在一起。[15]鲁艺的教学方式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借鉴,大思政课要善用社会大课堂,要落实思政课教学实践学时学分,组织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建好、用好实践教学基地。新时代艺术类高校要建设好大思政课体系,通过课堂理论学习、实地考察、实践教学等途径传承鲁艺精神。
(二)发挥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作用
课堂教学是教育学生的主渠道,也是传承鲁艺精神的重要途径。新时代艺术类高校要加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作用。首先,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在艺术类专业课程中融入鲁艺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方法,展现鲁艺学生在艰苦的环境下坚持创作的故事,诠释鲁艺经典作品的影响力。在专业创作中贯彻“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精神,凸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其次,要开好思政课,结合延安文艺史、文化史讲清楚鲁艺精神的时代背景、形成过程、历史影响、现实启示等,给学生展示历史的全貌。最后,要发挥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作用,经常和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注重实践教学,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提升党团活动等第二课堂育人成效
文体活动是丰富学生生活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传承鲁艺精神的重要载体。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功效,实现显性育人与隐性育人的统一。艺术类高校的党、团、学生会、社团等组织可以以鲁艺精神的传承为主题,开展相关特色艺术活动,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开展艺术作品展、文创设计大赛、戏剧演出等,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鲁艺精神融入学生活动中,实现以文化人的功效,营造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尊劳的良好风气。
(四)增强社会实践育人成效
“鲁艺是在实践中开展教育,而不是在教育中辅以实践。”[16]鲁艺的实践教学深入农村、深入工厂、深入前线,用艺术创作反映救亡图存的伟大斗争。新时代艺术类高校要发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功效,引导学生深入生活、深入人民,在服务人民中传承鲁艺精神。如艺术类高校可以将学生的社会实践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与城市形象提升相结合,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相结合,像鲁艺的先辈一样深入人民,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创作,普及美育教育,实现文化、精神层面的共同富裕,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四、结 语
鲁艺精神是鲁艺“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理念的显著成果,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艺术类高校树立“五育并举”育人理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艺术人才的重要借鉴。
(西安美术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1年度陕西高校学生工作研究课题《“五育并举”视域下鲁艺精神融入新时代艺术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XKT02)。
參考文献
[1] 里德.通过艺术的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2] 韩君华,许亨洪.“五育并举”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创建的机制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21(2):96-100.
[3]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
[4] 杨立川,高宇民.延安文艺档案·延安戏剧:延安戏剧组织[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15.
[5] 庞海音.延安鲁艺:我国文艺教育的新范式[M].北京:群众出版社,2019.
[6] 仇珊华.鲁艺精神及其当代价值[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4.
[7] 蒋璐.延安时期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当代价值[D].焦作:河南理工大学,2012.
[8] 王培元.抗战时期的延安鲁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9] 党挺.延安体育之研究(1935-1948)[D].上海:上海体育大学,2009.
[10] 王慎十,闵靖阳.延安鲁艺艺术教育教什么[N].光明日报,2021-06-29(16).
[11] 郝斌.延安鲁艺美术教育与革命美育[N].文艺报,2021-10-22.
[12] 彭民权.延安时期高校对文艺教育正规化模式的探索及反思[J].美育学刊,2012(3),74-79.
[13] 任文.永远的鲁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14] 王文权.鲁艺精神的时代价值[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09-25(6).
[15] 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延安鲁艺回忆录[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
[16] 同[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