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中节选篇章的桥梁作用

2023-07-12 15:31吴玉环
基础教育研究 2023年4期

【摘 要】篇章教学在不脱离整本书主体的基础上,既能教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能指导整本书的阅读策略,为整本书阅读铺路搭桥。教师可以采取梳理阅读教学知识要点,学习阅读教学精读方法,融通阅读教学情感体验的策略,构筑篇章教学与整本书阅读之间知识、策略及情感的桥梁。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 节选篇章 桥梁作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04-37-03

叶圣陶的《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改订》对“读整本的”书,作了专门的论述,明确提出“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的主张[1]。篇章教学的优势在于文本细读,但由于文本的片段性及师生的素养问题,很容易将学生的阅读体验变成气韵时断时续的一顿“阅读快餐”,偏离整本书的主旨。因此,阅读教学不仅要立足单篇教学,而且还要关注整本书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小英雄雨来》是一篇节选课文,同时也是六年级下册整本书阅读的必读书目。本文以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呈现为例,谈谈阅读教学应如何体现整本书阅读中节选篇章的桥梁作用。

一、知识桥梁,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齐头并进

(一)技能知识,方法梳理

技能知识是指学生通过学习或实践而获得的知识。在篇章阅读教学中,学生通过实践学习获得的技能知识,正是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整本书阅读的技能。从阅读教学的角度出发,技能知识的习得包括记阅读笔记、画重点、写标题、编写读书提纲、绘制思维导图等。

在《小英雄雨来》一课中,教师应重点指导学生写标题和画人物图谱的方法。在课后习题中已有第一小节的标题,教师可引导学生概括第一小节的标题,联系旧知识,运用“主要人物加主要事件”的方法提炼标题,再加以点拨。学生在此基础上,合作写小标题,既厘清了本篇章的主要内容,也为阅读整本书习得一种重要方法。思维导图是阅读教学常用的方法,它将文本中各个层级的信息以合理的逻辑串联起来,图文并茂,形象易懂。本课人物较多,名字也比较有时代背景和地域特色,因此利用人物图谱理清人物的关系,一目了然。同样的方法在阅读整本书时也能起到有效作用。

(二)基础知识,重点点拨

对于基础知识的把握是教学设计中重要的一环,既要引导学生掌握重要的基础知识,又要对整本书阅读起到一定的辐射作用。要让学生既能习得本课的基础知识,又能对整本书的故事背景、重要字词有所了解。

在《小英雄雨来》的教学设计中,应抓住重要词语进行讲解,结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将知识点以合理的逻辑串联起来,由词到句到文章背景再到故事内容。节选篇章的中心问题不难提炼,学生自然地提出课文中心问题,是对篇章乃至整本书文化精神的自然追求,教师只需稍加点拨,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发现,在对语言的探索中感悟深沉的民族精神。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交流閱读体会,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和阅读收获的满足感。《小英雄雨来》的中心问题与文章题目相关,学生在阅读中不仅能找出标题与主人公的关系,而且还能在质疑中思考节选篇章主题与中心问题的关联,而这一主题则是教师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在课堂教学生成中才得以浮出水面。

二、策略桥梁,方法在阅读中得以实践

在阅读教学中学习精读的方法,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熟练掌握篇章内容,而且还能对整本书阅读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因此,教师要在阅读前进行相应的指导,提示方法,提供一定的阅读策略参考,帮助学生分析比较,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一)形式策略,促进交流

叶圣陶指出不同的人读同一篇作品会提出不同并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足以增进对文章的进一步理解。[2]

1.生生合作交流感悟

学生的独立阅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合作。有了他人的认知分享,学生才能获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教师可在篇章教学实施过程中,合理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利用人物图谱厘清人物关系,巧借妙计梳理小标题,再以串起小标题的方式说清故事内容,最后通过讨论得出最适合该章节的小标题。将合作交流的形式运用在阅读教学中,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节选篇章的理解,也有助于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推进。

2.师生合作促进理解

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合作,教学生长点在合作交流中生成。而师生合作教学在于教师和学生都能在课堂中有所收获。教师备课不能只是将原有资料照搬照用,而应该有自己的思考,在教学实施环节设计出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

在《小英雄雨来》的教学设计中,师生一问一答,最终引导学生思考“雨来为什么是小英雄”这一核心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开展小组合作,共同讨论各章节的小标题。在学生小组合作的同时,教师绕场巡视,随时了解小组合作的进度,并且在小组讨论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理解了故事主人公雨来的人物形象,教师也在学生的回答中再一次认识人物、阅读故事。

(二)行动策略,联系旧知

在交流讨论之后,学生需要将不同观点和自己的理解记录下来,在文字记录的基础上再进行阅读,从而更深入地走进文本,读出更多感受。这样不仅能把课文这个节选篇章读通,而且还能在节选篇章的基础上对整本书有更好的把握,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1.联系旧知识通读节选篇章

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概括主要情节的方法,如“主要人物加主要事件”等提取小标题的技巧,激发学生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热情。在说故事内容时,有了小标题的成果,学生有理可依、有话可说,进而轻松完成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教学目标。教师再点拨连接语的使用、主人公角度叙述的方式,使学生很快掌握将长课文读短的方法。最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已使用的方法(提出本课关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多种阅读策略的运用,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又为学生阅读整本书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

2.融会贯通链接整本书

阅读教学可以铺陈读厚书的方法,指导读整本书的文化意义。学生在这堂课中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学习:首先是温故知新,联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其次是合作交流,融会贯通新的阅读策略,学生在共同讨论提取小标题的过程中理清人物关系,在说故事时又学会读小说的方法。最后是举一反三,掌握故事的前后联系,学会“长课文读大概,整本书知大意”的方法。教师对整本书语文素养的渗透有了更完善的组织,学生对“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些策略都让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新的发展,教与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理解策略,抓住人物

阅读教学应该全面考虑课文的教育价值,关注整本书的涵养教育。

1.從人物记忆点入手

故事类文章在阅读知识的选择上关注人物形象,文中的一个词、一句话就能让读者感受到鲜活的人物形象。因此,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有记忆点的词句,能帮助学生快速感知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形象特点。例如在《小英雄雨来》教学中,教师提问:“雨来为什么是小英雄?”这是任务型导向的阅读,为的是引导学生找到“雨来不说出李大叔行踪”和“雨来不被诱惑”的语句,帮助学生理解小英雄的形象。

2.于人性光辉处着墨

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产生的感悟是自然的、真实的。当学生接触文本有所思考时,教师应立即引导学生去质疑、去发现,这样学生和文本的对话自然产生。教师在学生阅读文本时应引导学生着力于人性最鲜明之处,发现人性的光辉。这样才能走进人物的内心,读懂节选篇章的人物形象,从而了解整本书中人物的特点。师生在课堂上共读《小英雄雨来》时就会被雨来那一系列爱国的举动所触动。学生在阅读这样的文本时,深刻体会人物形象,在反复阅读、交流的过程中感悟到人性的光辉。

三、情感桥梁,链接读者视角

在阅读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主体感受,引导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将无意识的行为转变为有意识的行为,主动运用于语文实践。读者视角是基于一件事象而产生共鸣的相对独立的视角,当学生以读者视角来理解文本时,能够忽略年龄、认知和经验带来的局限性,更好地沉浸在文本之中。

(一)读懂文章背景

由于本课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距离,因此学生不易进入文本所创设的情境,很难与文中人物产生共鸣。为拉近学生与文本距离,首先,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重要词句,如“晋察冀边区”“芦花村”“铁头”“三钻儿”等带有地域特色的名字。学生通过朗读和教师的讲解,能够对那个时代的生活环境有所了解。其次,利用“晋察冀边区”“芦花村”“劫难”等生词为学生创设抗战时期的情境,引导学生产生感性认同。

依托文本而产生的情境有赖于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教师的教学引导,学生从儿童视角出发,最终以读者视角阅读这篇文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读懂文章所处的时代背景。

(二)产生身份认同

对于文本中人物的身份认同,一是对人物形象的肯定,二是对人物行为的认同。这二者对学生走进文本,从一个读者的角度理解文本有着重要作用,也对学生在阅读中产生情感体验有推进作用。

《小英雄雨来》这一故事发生的时代与学生现在所处的时代相去甚远,过去那个时代的黑暗与人心的险恶程度也是学生难以想象的。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找到文中描写日本侵略者丑恶形象的词句,情景再现反面人物的凶恶,将日本侵略者的反面形象深深印在学生脑海中,进而突出雨来小英雄的形象。

本课中的人物形象是鲜明的,如雨来的机智勇敢,日本侵略者的奸恶狡诈、残暴凶狠。因此,学生对人物的行为认同,主要是对雨来坚定不移地帮助隐瞒李大叔行踪这一行为的认同,对日本侵略者威逼利诱不成便恼羞成怒大开杀戒这一行为的挞伐。这是本课教学的高潮,学生在读到日本侵略者的行为和雨来的应对时自然产生情感上的认同,从而明确了整本书中人物的行动内因。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本课的理解,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对整本书人物行为的把握。

(三)涵养精神文化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从培养精神的视角出发,以图片、文本语言,渲染合宜的场面氛围。文本是学生想象画面的基础,而插图和补充背景资料则为学生的想象插上了翅膀,让学生仿佛和李大叔一同站在抗日的战线上,仿佛和雨来一同站在院子里承受着日本侵略者残暴的殴打,但仍坚定地帮助李大叔隐瞒行踪,等等。学生在这样的阅读氛围中,再一次感受到那个时代人物的精神魅力。

文本中的重点语句能体现文章的灵魂,教师可引导学生找到“我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一句话,并联系四年级上册爱国主义单元中的人物和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圆梦》一课,理解由不同时代但有着同样爱国情怀的英雄说出“我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再让新时代的学生发出这样掷地有声的承诺。在这样的教学环节中,学生自然地产生了民族认同,理解抗日和民族复兴不仅仅是英雄主义,更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应该具有的民族大义。在交流讨论以后,可引导学生形成文字材料,也可指导学生再读,读出更多的感受。这样不仅能把篇章读通读透,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读整本书的阅读兴趣。

篇章阅读教学要有机组合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为整本书阅读铺路搭桥。将篇章教学作为桥梁,不仅可以厘清篇章的内涵,而且还能彰显对整本书阅读的价值取向,不拘泥于篇章教学,让教学视野和教学道路更宽广。

【参考文献】

[1]董菊初.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论[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8:204.

[2]柯婧琼.浅议新课标背景下叶圣陶阅读教学观[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5(8):11.

吴玉环 / 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景城学校,二级教师,从事小学语文教学(苏州 2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