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宁波 孟丽红
【摘 要】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恰当地融入思政元素,收获更好的育人效果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文章以赣南地区为研究对象,划分课程思政元素的分类标准,探究课程思政元素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方式和途径,深度挖掘可以融入地理教学的赣南地区优秀思政文化,构建地理课程思政育人新范式。
【关键词】课程思政 地理教学 赣南地区
【中图分类号】G623.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04-24-03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政要素与学科课程相结合遵循了这一理念。课程思政是一种课程观,目的是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恰当地融入思政元素,收获更好的育人效果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当前课程思政研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从研究层次上看,课程思政研究主要集中于高校各学科,在高中阶段融入学科课程的研究很少;从教育理念上看,学科课程与思政教育联系不够紧密;从教学实施上看,思政元素的挖掘深度和广度缺乏标准,课程思政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方法和途径未成体系化,评价机制不完善。因此,本文着眼于教学实施,以赣南地区为研究对象,划分课程思政元素的分类标准,探究课程思政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方式和途径,深度挖掘可以融入地理教学的赣南地区优秀思政文化,构建地理课程思政育人新范式。
一、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一)课程思政元素的分类标准
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首先要解决以什么为挖掘标准的问题。不同学者针对不同学科提出不同的标准,对于地理学科而言,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应明确三个问题:社会需要什么,学生需要什么,地理需要什么。以此为导向确定所需的思政元素。本文在此基础上参考相关学者的研究标准,将思政元素分为以下6个一级指标和18个二级思政元素指标(见表1)。可以这些指标作为参考标准,寻找具体的思政元素、案例、情境,将其融入地理教学中,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二)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的方式
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根据课程内容有目的地挖掘适合教学的思政元素。地理课程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例如在讲授“防灾减灾”时,可以适当拓展中国人民解放军、消防队员在灾害面前义无反顾,冲锋在救援第一线的案例,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挖掘新的课程思政资源,例如在讲授“工业区位因素”时,以“赣州南康区家具的发展”为例,融入企业家建设家乡的家国情怀和当地的先进文化。二是遴选优秀的课程思政元素,将其融入适合的地理章节内容,例如古代各时期客家人南迁至赣南地区,形成了当地特色的客家文化,可以对其进行加工,融入“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这一节课的教学中,实现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
(三)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的途径
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的途径有很多,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媒体筛选出优秀的思政元素,即具备育人价值的真实的案例、社会热点事件,只要经过加工后能够与地理教学内容相契合的都可以融入课堂。除了网络媒体,一些博物馆、图书馆、革命故地等都可能蕴含着有关当地历史文化的资源,一些信息经过加工后可以在地理课堂上呈现,这些信息更具备真实性。
二、课程思政元素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途径
在对课程思政元素进行挖掘之后,要解决的問题是怎么将这些思政元素融入地理教学,如何处理好思政元素与地理教学之间的关系。虽然高中阶段的学生以学习学科知识为主,但是强调思政育人并不是削弱或否定学科的育人价值。地理学科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课程思政要与地理学科育人要求相结合,为地理教学提供助力。地理教育要始终以地理专业知识的教学为主要任务,思政元素的融入要与地理教育相协调,从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的教育目标。考虑到思政元素融入高中地理教学具有不同的切入点,因此本文总结出三种主要的融入途径。
(一)嵌入式融入
嵌入式融入,即选择与地理问题密切相关的、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思政内容进行嵌入。嵌入式融入的切入点较小,往往就某个地理知识点融入课程思政。而思政元素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小故事,也可以是新闻,还可以是古诗词。如使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描述梅雨,既可以增强学生对梅雨天气的理解,又可以达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育人目的。
(二)支撑式融入
支撑式融入是以一个完整的思政案例为支撑,围绕其开展地理教学。支撑式融入以课时内容为切入点,选择育人案例为地理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较完整的支撑。例如以“赣深高铁的开通对赣州发展的影响”案例为支撑,讲授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赣南脐橙的种植”案例为支撑,讲授农业区位因素,可以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认知和对家乡文化的认同,实现家国情怀的培养。支撑式融入对思政元素和教师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思政内容应能够完全适配于地理教学,地理教师应对思政内容进行精细加工,以思政案例为载体完成地理教学设计,达成地理教学目标和思政育人目标。
(三)补充式融入
补充式融入是教师在讲述地理知识时,补充简短的思政内容,通常起到升华主题的作用。例如在教学“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与人类活动”案例时,可以补充内容使学生了解到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导致的严重危害,人类必须重新审视自身活动对地球生态的影响,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在讲到长江流域时,可补充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加强学生对长江流域的保护意识,从而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和环境意识。补充式融入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教师课堂上的“即兴闲聊”,既可以以解决地理问题为目的,又可以以升华主题为目的。通过这种方式补充思政内容,实现育人效果。
三、赣南地区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案例
赣南地区作为中央革命根据地所在地,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发祥地,红色气息十分浓厚;它有着“客家摇篮”的美称,是中国三大客家聚集地之一,蕴含丰富的地方特色文化;它还是我国脐橙的主要产地,赣州素有“世界橙乡”之称,赣州钨和稀土储量丰富,支柱性产业为机械电子、新能源汽车制造、石油化工等产业;2020年中国科学院在赣州成立稀土研究院,2021年底赣深高铁开通,大大加强了赣南地区与珠三角的联系,同年,国务院支持赣州振兴发展纳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可以看出,赣南地区无论是历史文化,还是产业政策,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按照上述标准和方法选择一些能够体现地理性、符合地理教学的思政元素进行精细加工,融入地理课堂中,既能体现地方特色,又能收获良好的思政育人效果(见表2)。
表2 赣南地区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案例
[地理知识点 融入的思政教育元素 实施途径 预期思政育人效果 水资源 章贡区福寿沟研学调查,赣江水污染调查,上犹江水电站分析 支撑式融入(以调查项目为依托开展野外研学)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野外调查能力、合作意识、社会责任感 工业区位因素 革命老区瑞金成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先锋模范 补充式融入(介绍瑞金的革命事件)、支撑式融入(分析瑞金产业转型的原因)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传承红色文化的意识,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 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 赣南脐橙种植的区位条件,国家的支持政策 支撑式融入(分析赣南脐橙种植的农业区位条件)、补充式融入(介绍分享国家的支持政策) 增强学生的家国认同感 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赣深高铁的开通对赣州发展的影响,中国的高铁技术,党和国家的支持政策 支撑式融入(以热点实事为案例开展案例教学)、补充式融入(党和国家的支持政策) 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科学精神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村镇命名(赣州村镇命名多含有坑、岭、山、坝、垇、石、岗等字) 嵌入式融入(简要讲授地域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丰富学生对地名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其逻辑思维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赣州客家人南迁历史 嵌入式融入(以古时客家人南迁至赣州,说明战争等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增强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 旅游地理 政府为何让高铁在兴国县拐弯?兴国将军馆、兴国革命纪念馆等红色景点 支撑式融入和补充式融入(探索高铁拐弯的原因) 从多个维度培养学生的家国认同感,传承苏区红色文化 ]
四、课程思政元素融入高中地理教学应注意的原则
(一)政治性原则
课程思政实施的目的是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同向同行,实现协同育人。首先要“旗帜鲜明讲政治”,要解决的是“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我们必须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地方特色文化都是优秀的思政元素。
(二)地理性原则
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应注意地理性原则,教师要注重选择与地理课堂教学紧密联系,符合地理思想的思政内容,要有利于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地理教学服务,使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潛移默化地受到思政教育的熏陶。
(三)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原则要求挖掘和融入思政元素时要以学生的发展为重。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品德,形成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另一方面还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发展特点,课程思政教育不能过急过快,要充分考虑高中阶段学生的接受能力,避免融入过度深奥的思政内容,这样才能收获良好的育人效果。
五、总结与展望
高中是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将课程思政融入高中地理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教师既要关注到一些全国性的优秀文化,又不能忽视对地方思政元素的挖掘,把握好思政元素挖掘的广度和深度,重视学生的家国情怀、科学精神、道德修养、合作创新、环境责任、哲学思维等意识或能力方面的培养,根据具体思政内容和地理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融入途径,使课程思政的融入为地理教学添光加彩。
目前对于课程思政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阶段,基础教育方面的研究尚不完善,未形成完整的模式体系。在课程教师承担思政育人主要任务的基础上,应形成“学校—教研室—教师”三个层次的工作体系。学校在宏观上确定方向,指明方法;教研室通过交流研讨不断创新,建立课程思政案例库;教师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积极反馈、实现双重角色的转变。在构建课程思政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基本模式之后,还应重点关注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构建,探讨科学的评价方法,持续推进课程思政与高中地理教学的融合。
王宁波 / 赣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工程学院,从事地理教学研究;孟丽红 / 赣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从事地理教学研究(赣州 341000);*通信作者,E-mail:mlh8158@163.com
【基金项目】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程思政融入研究生《地理教学艺术》课程的实践与探索”(JXYJG-2021-189);江西省基础教育研究课题“核心素养背景下‘CBL-PBL-Seminar模式融入中学地理教学的实践研究”(SZUGSDL202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