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外故事,品人生百味

2023-07-12 14:42:52王伟伟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高尔变形记格里

王伟伟

【学习目标】

通过中外文学名篇的研读学习,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开阔视野,把握重点,提高文本鉴赏能力。

【学习任务要点】

1. 通过自学预习,在品读课文的基础上,完成对两篇文章的情节发展与人物情绪变化的梳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 深入研读文章,在充分比较《促织》《变形记》异同的基础上,探索主题——人物“异化的原因”;体会“荒诞”表象下的真实,把握两篇文章不同的叙事风格。

3. 进行拓展性阅读:阅读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偷桃》和秘鲁作家弗朗西斯科·埃斯卡特的《胡安发现了一条绳索》,比较它们在主题思想和叙事特色上的异同。

【学习任务完成过程及成果展示】

学习任务一:

梳理两篇文章情节发展的脉络与主人公情绪变化的过程。

A. 鱼骨图

教师点评:鱼骨图之鱼脊为两篇作品的情节主线,《促织》一文的脉络全都围绕着“虫”的得失展开,主人公的心理活动随着情节发展而变化;《变形记》一文的情节与情绪变化梳理,同样清晰明了,语言简练,整个过程一目了然。

教师点评:这位同学根据小说的情节发展,用表格的形式来展现故事情节的推进与作品人物的情绪变化,十分精练。表现人物情绪的字词几乎全从作品原文中寻得,查找、概括颇为准确、仔细。

学习任务二:

问题一:

这两篇小说都描写了人的“异化”——变形为虫。成名之子魂化促织,格里高尔身化甲虫,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们的异化呢?试择其一进行分析,表明自己的看法,字数为300~400 字。

学生答卷一:

《促织》中成名的儿子变形为促织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统治制度的压迫。小说一开头就交代,成名因为交不上促织,家产都赔光了,还被打得“两股间脓血流离”,“惟思自尽”。孩子失手弄死促织后,惧怕父母责骂,只好投井自尽。文末作者的评论更是一针见血:“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虽然作者设定的年代是“宣德间”,明宣宗朱瞻基也被史学界公认为勤政爱民的明君,但皇帝的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癖好也会导致民不聊生,《促织》的故事就是极好的例证。我们初中还学过《皇帝的新装》,皇帝爱好穿新衣,所以全国上下都跟着他谈论衣服,竭力满足他欣赏奇装异服的欲望。媚上欺下的华阴令、猾黠的里胥,使得很多像成名一样的百姓难以存活,正所谓“苛政猛于虎”,小说的评论表明了作家对下层百姓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针砭。

学生答卷二:

《促织》中,促使孩子“变形”为虫的直接原因是成名的懦弱。对来自各方的压力,他毫无反抗意识,只是一味屈从。成名“为人迂讷”,连个秀才都考不中,才会被猾胥“报充里正役”。因为交不了蟋蟀,薄产累尽,他“忧闷欲死”;还是妻子提醒,他才去自行搜觅促织。此人没什么本事,找不到虫子,挨了官府的板子,便“惟思自尽”。还是妻子指引他去找驼背巫占卜,询问捕虫的所在。在一个“官贪吏虐”的社会环境中,普通人固然不能为虎作伥,和官府同流合污,但也不能过于“迂讷”,懦弱无用,任人宰割。成名在家中的情绪传导给了妻儿,所以孩子在误毙促织后,才会选择魂化促织,以“虫身”巧妙运用战术,战胜对手和天敌。但反观成名夫妇,他们只有一个儿子,虽然他们也会因为儿子投井“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但后来发现儿子还有一丝气息,而交不上促织的压力更大,所以夫妇二人顾不上为儿子求医问药,虽然榻上之人“神氣痴木”,却也不再顾及,“亦不复以儿为念”。这一对夫妇的性格都被现实扭曲了。

教师点评:

这两位同学的思考都比较深入,能结合史料,精读作品原文,尤其是作者“异史氏”的点评,来探求孩子(成名之子)魂变为“虫”的原因。前一篇侧重对社会原因的分析。故事细节可能是作者虚构的,但“以天下奉一人”“官贪吏虐”的社会环境却真实存在。不合理的政治制度和不公平的社会环境,是造成人异化成虫的悲剧的根本原因。后一篇则从成名自身的性格缺陷来探寻悲剧的内因,指明成名只会逆来顺受,充满奴性,对儿子的投井悲剧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里所体现的独立思考精神,值得嘉许。

学生答卷三:

《变形记》中格里高尔“变形”的根本原因是来自资本主义社会的压力和资本家的剥削压榨。我注意到,格里高尔异化为“甲虫”前,特别像一部机器。他工作很辛苦,作息无规律,天天都在上班;公司里人情淡薄,他不仅没有朋友,还经常受气。通过查询资料,我们知道卡夫卡生活在20 世纪初,这是机器大工业兴起的时代,在资本家一心逐利的社会环境中,劳动本身非常繁重。最恐怖的是,格里高尔五年来没有生过病,他可能是不敢生病,或者生病了也要勉强去上班。只因为偶尔迟到,两个钟头内,协理就找上门来问责了。变形的社会让人过得如此卑微,如此压力山大,使我联想到了卓别林的《摩登时代》,影片中的工人因为每天都专注于拧螺帽,后来看到别人身上形似螺帽的纽扣都要上去拧,人已经被异化成机器了。甲虫的“甲”,就是格里高尔想要自我保护的铠甲的象征。这两部作品,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学生答卷四:

《变形记》里促使格里高尔变成甲虫的压力,还来自他的家人。他的父亲欠下巨债,却任由儿子卖命来还债,自己却在家里安享其成,而且对儿子的态度也很恶劣;母亲只会害怕和惊恐,看到变形后的儿子便被吓晕;妹妹本来是最被哥哥疼爱的人,但哥哥“异化”后,他渐渐遭到妹妹的厌弃,妹妹迫不得已才给格里高尔送来东西。小说结尾,全家人都对格里高尔怨愤不已,宁愿他死了来怀念他,也不愿意好好对待活着的他。所以我说,促使格里高尔变形成甲虫的,还有他的像吸血鬼一样的家人。他有利用价值的时候,他们就榨取他的价值;当他不再有利用价值的时候,就弃之若敝屣。

教师点评:

两位同学根据小说中格里高尔的独白,并结合相关资料,总结出格里高尔“变形”的两大原因:巨大的社会压力和家庭压力。他都已经变形为甲虫了,还想着不能迟到、要赶紧上班,支撑他的不是对工作的热爱,而是来自社会的重负、公司苛刻的制度以及他独自支撑家庭经济的压力。文中提到他服兵役时的照片,“脸上挂着无忧无虑的笑容”。现在的他却因为替父还债、忙于赚钱而充满焦虑,异化后他被家人厌恶甚至虐待,直到悲惨死去。可见社会和家庭都是压垮格里高尔的原因。因此,两位同学的分析都是言之有据且比较准确的。

两组同学分析的作品不同,但分析的路径及得出的结论有异曲同工之处。同学们对小说主人公异化的原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初步完成了对小说悲剧性审美意蕴的理解和欣赏。以后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都应注意既要精研文本,又要知人论世,如此才能由内而外、由外而内,内外结合,达到对作品的深入把握。

问题二:

两部作品都虚构了“人变成虫”的故事,这种在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事,被两位作者用荒诞和夸张的手法呈现了出来。因为文化环境的差异,两部作品的叙事风格存在差异。请比较其异同,写一则三百字左右的文学短评,说说你更喜欢哪一部作品的叙事风格。

学生短评一:

我比较喜欢《促织》。这篇用文言写成的短篇小说,字数虽不多,情节却一波三折,设置了很多悬念;而且文字简洁,情节变化的节奏很快,让人欲罢不能,要一口气看完。比如:成名抓不到虫,都想自尽了,突然来了一个能掐会算的巫师;巫师告知了成名捕虫的地点,他费尽心力,终于得到了一只看起来很“能打”的促织,奉若珍宝,全家都在兴奋的巅峰。谁料想孩子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误伤虫子,虫子毙命,孩子吓得投井自杀,全家几乎是瞬间跌到了情绪的谷底,读者都感觉故事可能是个大悲剧。此后,却又写小孩魂化促织,解决了难题。在走投无路处,作家笔锋一转,便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相比之下,《变形记》的情节推进很慢,很长篇幅都是描写格里高尔如何挣扎着起床和开门,中间写格里高尔心理活动的地方很多也冗长,读者不胜其烦,看着看着会很容易走神。

教师点评:

这篇短评表达了很多同学读这两篇小说的感觉。“魂化促织”的故事继承了中国传统小说“志异”的手法,情节跌宕起伏,大开大合,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突然来了一个反转,的确颇为引人入胜。因为一代代中国读者与作者蒲松龄有着共同的文化土壤,所以我们更容易接受这种情节的张力和戏剧性反转。

学生短评二:

我认为《变形记》中的心理描写特别好,因为我们都有过生病的经历,这段经历被作者准确地表现出来了。有一次,我重感冒发烧两天,头晕躺在床上,写不了作业,也看不了课外书。我怕耽误学习,家长也埋怨我不注意保护自己,我既烦躁又无奈。那时候就感觉时间过得特别慢,整天都在胡思乱想,这和《变形记》中格里高尔的情形很像。所以我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感觉是作家在代某个人诉说心事。这个人承受的压力本来就太大,以致“变形”,真够倒霉的,还被公司嫌弃,被家人厌弃乃至抛弃,真是无所容于天地之间了。他那种无人理解的孤独几乎是深入骨髓的。我很喜欢这种叙事风格。

教师点评:

这位同学联系自身经历,来体会小说的叙事风格,这样的阅读方式很有启示意义。试想:一个人变成了甲虫,无法与外界正常交流,描写他的心理活动,不就成为表现他性格特点的最重要的方式吗?卡夫卡运用了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展现了人物的内在意识流变,通过细腻地描写格里高尔的心理活动,来揭示他复杂的内心世界。阅读《变形记》,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西方优秀文学作品的窗子。

学生短评三:

我认为两个故事都很荒诞。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有我们小时候听到的鬼怪故事的影子,像占卜、变促织等情节,所以大家都容易看进去。我小时候就听过万寿宫的许真君抓蛟龙、蛟龙多次变化的故事;但让孩子魂化促织、得到封赏的设定,是不是有过于牵强的“大团圆”意味呢?这就像网上流行的爽文,主人公在现实中达不成目标,难逃困境,于是设想出一个穿越后的世界,升级打怪,反而实现了理想。这种设定,是否削弱了小说的批判意义?

《变形记》中,格里高尔一上来就变成了甲虫,而格里高尔既没有去思考变形的原因,也没有试图找方法使自己变回来,这有点不可理解。但读下去,我们又觉得变形后的甲虫颇不灵动、家人鄙视他的细节很真实。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亲情也是很容易流失的。格里高尔没有利用价值了,自然也就被家人抛弃了。文章描写他打开房门前的心理活动,忧心工作,怕家人担心,等等,几乎事无巨细都想到了。但在开门的一瞬间,我们发现他同时被工作和家庭抛弃了,这样的叙事方式形成的心理落差还是挺大的。

教师点评:

这位同学的短评体现了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而且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当然,我们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叙事特色,都要结合具体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也不应苛求作者实现他无法达到的思想超越。《促织》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志怪小说特色,巫师占卜、魂化促织等情节具有中国本土神秘色彩,有受众基础,我们容易沉浸其中,自然而然地跟着一波三折的情节去一探究竟。虽然最后是一个大团圆结局,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个结局根本不可能真的存在,有可能是作者想以此讽刺献玩物得赏赐这样一种不合理的现实,也可能是作者想要表达“善有善报”的传统思想。即便如此,小说独有的叙事魅力和批判价值还是值得称道的。《变形记》在故事情節上的推进,则没有那么大的波折和吸引力。作者之所以不写格里高尔寻找变形原因和使自己变回来的方法,就是表明这不是神话传说,也不是怪异见闻,而是一种虽看似荒诞却真实的现实。一个人在几年拼命工作后,不知不觉已经夸张地“质变”了,他背负的压力太大,内心的孤独与烦恼无人能理解,他恰似一个异类——非人类的甲虫。他那些貌似有些絮叨的“自白”,的确不太符合我们的阅读习惯,但现代人写作和阅读小说,视角既有向外的,也有向内深入挖掘的。也正是因为小说的情节单一、自然,所以才能让心理叙事充分展开,淋漓尽致地表现一个机器大工业时代“打工人”的心酸苦累。

教师总结:

好的文学作品,总是能体现作者良好的艺术素养、丰富的想象力和丰厚的生活文化积淀。当然,作家生长的文化土壤不同,描写的对象、写作视角也往往不同,呈现出的审美意蕴和叙事风格自然也就有差别。就《促织》和《变形记》而言,在东西方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人发生了“异化”的悲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外在的大环境和家庭的小环境都难辞其咎。我们在阅读此类文章时,既要注意比较作品的异同,把握它们各自的风格特色,也要多加思考,理解“荒诞”背后寄托的社会批判意味。

学习任务三:

阅读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偷桃》和秘鲁作家弗朗西斯科·埃斯卡特的《胡安发现了一条绳索》,试比较它们在主题思想和叙事特色上的异同。

(本任务所涉及的文学作品原文以及同学完成该任务的答卷,请参看本期“拓境”栏目刘若钰同学的文章《一根绳子的不同意蕴》,此略。——编者)

猜你喜欢
高尔变形记格里
探讨《变形记》中“甲虫”的结局
黑天鹅格里布
变形记
甜甜圈变形记
西湖绮梦
牡丹(2019年2期)2019-01-29 08:18:50
变形记
“去”字变形记
暾欲谷碑所見古突厥文詞彙“騰格里”()釋讀
拼音大比武
《变形记》
意林(2004年4期)2004-05-30 11: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