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庆
(海南大学 海南省东坡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海口 570228)
韩国苏轼研究日渐兴盛的原因,大体有二:第一,20 世纪80 年代以来,韩国大学中设立汉语中文学科的学校不断增加,研究学者以及学生数量随之增加,为苏轼研究不断输入新鲜血液;第二,中韩建交后,两国的学术交流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韩国学生不再将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等高校作为留学首选,转而选择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中国大陆的高校进行学术深造。上述发表苏轼研究论文的学者,1992—1999 年的23 位中,有1位在北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0—2009 的52 位中,有8 位在中国大陆的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0—2022 年的112 位中,有14 位在中国大陆的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这一良性变化,也为苏轼研究注入了活力。
与前述6 篇论文相比,本文的用力之处在三个方面:一是搜罗殆尽,所有的统计和描述均有据可查;二是把宏观考察与具体例证相结合,以期全面细致地反映韩国苏轼研究的进展;三是既叙述事实,也有适度的分析,力求不仅准确还有一定的深度。
近30 年来韩国学者发表苏轼研究论文399篇,作者共178 位,其中曹圭百33 篇、柳素真22篇、安熙珍19 篇、崔在赫16 篇、金甫暻12 篇、柳种睦9 篇、郑世珍8 篇、7 篇,车荣益、金桂台、金研珠、李纪勋、朴鲁玹、唐润熙各6 篇,金炳基、金周淳、柳知源、成元庆、吴洙亨各5 篇。发表5 篇及以上的作者论文总数为186 篇,占总发表量的46.6%;其中KCI 等级论文162 篇,占KCI 等级总发表量的45.9%。
曹圭百于1996 年获韩国成均馆大学博士学位,后在复旦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曾任韩国济州观光大学教授,现在韩国外国语大学授课,主要从事苏轼诗文研究以及苏轼作品的翻译。发表《苏轼诗文中呈现的儒·佛·道三家思想考察(1)》(《中国学研究》1994 年第9 辑)、《苏东坡海南岛流配诗探索》(《中国文学研究》2001 年第23 辑)、《朝鲜时代文人对苏东坡诗文的接受及其苏东坡观》(《岭南学》2006 年第38 辑)、《朝鲜时代文人对苏东坡其人其文的评价》(《大东文化研究》2012 年第80 辑)、《朝鲜时代汉文学中的苏东坡“赤壁船游”再演研究——以〈壬戌泛月录〉为中心》(《韩国文化与艺术》2021 年第38 辑)等30 余篇论文,出版《苏东坡对韩国汉学的影响》(首尔:明文堂2016 年版)、《苏东坡诗研究》(首尔:亦乐2012 年版)等专著2 部,翻译出版《中国文豪苏东坡》(王水照著,首尔:月印出版社2001 年版)、《译注苏东坡散文选》(首尔:白山出版社2005 年版)、《苏东坡词选》(首尔:文学与知性社2007 年版)、《苏东坡诗选——仕宦前期》(首尔:明文堂2016 年版)等8 部,内容涉及苏轼的人格境界、苏轼在韩国的传播与接受、苏轼作品等多个领域。
柳素真于2013 年获北京大学博士学位,现为韩国梨花女子大学助理教授,主要研究苏轼诗及其在韩国的接受与传播。发表《高丽时期的“东坡热”与李奎报诗歌》(《东亚文化》2012 年第50 辑)、《苏轼对海东江西诗派的影响》(《中国语文学》2013 年第62 辑)、《韩国古代文人的“和苏诗”》(《中国语文学》2013 年第63 辑)、《朝鲜中期文人申钦的苏轼观》(《中国语文学》2016 年第72 辑)、《朝鲜文人徐居正对苏轼的接受形式》(《韩国学报》2017 年第80 辑)、《姜希孟的诗对苏轼的接受模式考察》(《中国语文学志》2022 年第80 辑)、《〈蚕头录〉中呈现的朝鲜文人之“赤壁船游”文化以及〈蚕头录〉的意义》(《中国语文学志》2022 年第79 辑)、《苏轼诗对〈庄子〉的引用及其审美效果》(《中国语文学》2021年第86 辑)、《苏轼诗中呈现的儿子形象》(《中国语文论译丛刊》2021 年第49 辑)等20 余篇论文。
安熙珍于1996 年获北京大学博士学位,现为韩国檀国大学教授,主要研究老庄思想和苏轼诗。发表《苏轼诗歌语言的开拓与熔炼》(《中国学论丛》1997 年第6 辑)、《苏轼“以文为诗”在文学史上的意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1997 年第6 辑)、《苏轼的诗论》(《中国学研究》1998 年第14 辑)、《论苏轼的“和陶诗”》(《中国学论丛》2002 年第13 辑)、《论苏轼对〈文选〉“编次无法,去取失当”的批评》(《中国学论丛》2007 年第24 辑)、《论苏轼的“技道两进”》(《中国学论丛》2013 年第40 辑)、《论苏轼的饮食文学》(《中语中文学》2007 年第41 辑)、《〈朝鲜王朝实录〉中的苏轼记事特征》(《中国学》2018年第65 辑)、《苏轼〈子姑神记〉初探》(《中国学》2020 年第71 辑)等近20 篇论文,出版专著《向苏东坡问诗》(首尔:青铜镜2009 年版)。
崔在赫于2003 年获台湾政治大学博士学位,现为韩国白石艺术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古典文学。发表《苏轼的文艺修养论》(《修养人文学》2002 年第32 辑)、《从苏轼文论写作时期探讨其文艺创作理论》(《中国语文学》2003 年第42 辑)、《苏轼创作论中的“传神”》(《中国文学理论》2005年第6 辑)、《苏轼文艺创作理论的成熟过程研究》(《中国语文学论集》2008 年第50 辑)、《苏轼文艺思想的“大统一”完成过程研究》(《韩国学报》2012年第66 辑)、《高丽文人对苏轼文艺理论的接受考察》(《中国语文学论集》2014 年第89 辑)、《李仁老与李奎报对苏轼诗文接受形态研究——以〈补闲集〉为中心》(《中国语文学论集》2021 年第130 辑)等十余篇论文,出版专著《苏轼文艺理论》(首尔:2015 年版),内容涉及苏轼的艺术观念、苏轼在韩国的传播与接受等领域。
金甫暻于2009 年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曾任韩国明知大学教授,现为韩国西江大学教授。发表《宋元时期苏诗版本研究》(《中国文学》2009 年第60 辑)、《明代苏诗版本研究》(《中国语文论丛》2010年第46 辑)、《朝鲜时代苏轼诗选集之考察》(《人文科学研究论丛》2016 年第37 辑)、《〈朝鲜王朝实录〉中有关苏轼之记载的勘误及补足》(《中国语文论丛》2022 年第111 辑)、《苏轼与陶渊明的“相遇”——以因苏轼而典范化的陶渊明为中心》(《中国文学》2010 年第62 辑)、《诗歌创作中次韵的效果及意义——以苏轼诗歌为中心》(《中国语文论丛》2010 年第45 辑)等十余篇论文,出版专著《苏轼“和陶诗”考论——兼及韩国“和陶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年版),内容涉及苏轼诗集的版本考察、苏轼的文学创作等领域。
柳种睦于1991 年在韩国首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为韩国首尔大学名誉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古典诗词研究。发表《苏东坡的文学理论》(《中国文化研究》1993 年第2 辑)、《苏轼词风的发展过程》(《东亚文化》2012 年第50 辑)、《第一次贬谪时期的东坡词》(《中国文学》1997 年第27 辑)、《颍州·扬州时期的东坡词》(《东亚文化》2006 年第44辑)、《苏轼与高丽》(《中国文学》2002 年第38 辑)等9 篇论文,出版《苏轼词研究》(首尔:中文出版社1993 年版)、《苏轼人生历程与词风》(首尔:博文寺2017 年版)等4 部专著,翻译出版《庐山真面目》(首尔:1996 年版)、《苏东坡词选》(首尔:知万知出版社2008 年版)、《苏东坡散文选》(首尔:知万知出版社2013 年版)、《苏东坡前期名诗》(首尔:明文堂2018 年版)等十余部,内容涉及苏轼的文学创作、苏轼在韩国的传播与接受等领域。
郑世珍于2012 年获韩国首尔大学博士学位,现为诚信女子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诗歌。发表《乌台诗案现有研究的局限及其解决方向》(《中国语文学》2011 年第57 辑)、《关于苏轼诗的自注初探——诗人对读者的建议及干涉》(《中国文学》2014 年第80 辑)、《苏轼茶观的考察——从“分别心的忘弃”这一侧面切入》(《中国语文论丛》2019 年第92 辑)、《日本五山禅僧所作苏轼诗之读后诗研究——以〈翰林五凤集〉刊载的诗为中心》(《中国文学》2014 年第78 辑)、《十四至十六世纪朝鲜与日本之苏轼相关诗会及其共称“苏仙”的意义》(《中国文学》2016 年第86 辑)等8 篇论文,内容涉及苏轼的文学创作、苏轼在日韩的传播与接受等领域。
车荣益于2013 年获韩国高丽大学博士学位,现为韩国翰林大学泰东古典研究所研究教授。发表《苏轼创作论之“虚静”说研究》(《中国学论丛》2010 年第27 辑)、《苏轼黄州贬谪时期的文学论和文学创作考察》(《泰东古典研究》2012 年第28 辑)、《〈东坡易传〉中呈现的苏轼情感伦理说——与程朱理学伦理说的比较》(《中国学论丛》2018 年第62辑)、《苏轼〈东坡易传〉中齐物论视野下的卦爻构造》(《泰东古典研究》2021 年第46 辑)等6 篇论文,内容涉及苏轼的文学创作、艺术观念等领域。
金桂台于2002 年获韩国延世大学博士学位,现为韩国群山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古代散文。发表《苏轼前期散文及其特征》(《中语中文学》2001 年第29 辑)、《〈赤壁赋〉与〈后赤壁赋〉之比较分析》(《中国语文学论集》2002 年第19 辑)、《苏轼议论文中的历史评论》(《中国语文论丛》2002年第23 辑)、《三苏之〈六国论〉》(《中国语文学论集》2003 年第25 辑)、《北宋古文运动开展过程中苏轼的地位》(《中国语文学论集》2004 年第28 辑)、《苏轼的高丽观》(《中国人文科学》2007 年第37 辑)等6 篇论文,内容涉及苏轼的文学创作等领域。
金研珠于2005 年获韩国弘益大学博士学位,现为韩国檀国大学助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美学。发表《苏轼文学文本所见绘画艺术论研究》(《中国文化研究》2014 年第25 辑)、《经由诗·书·画呈现的苏轼禅意研究》(《中国学论丛》2015 年第45辑)、《由流露新意看苏轼的艺术创作观》(《东洋艺术》2015 年第27 辑)、《苏轼艺术创作论之“手熟”境界研究》(《中国文化研究》2015 年第28 辑)、《由“神思”看“随物赋形”书画创作论的超越性》(《东洋哲学研究》2016 年第87 辑)等6 篇论文,内容涉及苏轼的艺术观念、文学创作等领域。
李纪勋于2007 年获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现为韩国合同军事大学教授。发表《由家学考察苏轼文风的形成——以战国纵横文风接受为中心》(《汉文教育论集》2006 年第26 辑)、《宋代四川眉州的地域文化以及苏轼的家乡意识》(《中国文化研究》2011 年第42 辑)、《“文人墨”与苏轼对墨的认识》(《中国语文学论集》2012 年第73 辑)、《唐宋八大家文章渊源说初探》(《东方汉文学》2014 年第59辑)、《苏轼爱读柳宗元文章小考——以〈屈到嗜芰论〉为中心》(《中国散文研究集刊》2014 年第4 辑)等6 篇论文,内容涉及苏轼的文学创作等领域。
朴鲁玹于1996 年获韩国诚信女子大学博士学位,现为韩国尚志大学教授。发表《苏轼的抒情叙事散文研究》(《中语中文学》1997 年第20 辑)、《苏东坡的散文理论研究》(《汉文古典研究》2003 年第7 辑)、《论苏轼散文中所包含的治国之道》(《中语中文学》2007 年第41 辑)、《苏东坡散文风格研究》(《中国学论丛》2013 年第40 辑)等6 篇论文,出版专著《苏轼散文研究》(首尔:1997 年版),内容涉及苏轼的文学创作、艺术观念等领域。
唐润熙于2006 年获北京大学博士学位,现为韩国建国大学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古典叙事理论。发表《苏轼题跋文初探——实用性与个性之发现》(《中国文学》2001 年第35 辑)、《〈东坡志林〉初探:苏轼笔记文写作》(《中国散文研究集刊》2012 年第2 辑)、《朝鲜刊本苏轼诗集版本小考——以〈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为中心》(《中语中文学》2009 年第45 辑)、《唐宋八大家文选集在朝鲜时代的接受与流通——以韩国所藏唐宋八大家古文选集版本为中心》(《中国文学》2011 年第66 辑)等6 篇论文,内容涉及苏轼的文学创作、苏轼在韩国的传播与接受等领域。
金炳基于1988 年获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博士学位,现为韩国全北大学名誉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理论、文艺批评。发表《苏轼〈寒食诗卷〉黄庭坚跋文考(Ⅰ)——作诗、作画时期问题与“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句析意》(《中国文学》2012 年第70 辑)、《以苏轼“常理·常形”论的立场看西欧“印象主义”以后绘画论之问题——对二十一世纪文化泡沫现象“回归原点”的检讨》(《韩国中文学会资料集》2015 年第11 辑)、《中国文学与古书画鉴识的相关性研究——以分析国内个人收藏本之两幅东坡画像及一部秋史书画作品为例》(《中语中文学》2003 年第33 辑)、《成均馆大学博物馆所藏苏东坡〈白水山佛迹寺游记〉的真伪问题》(《书艺学研究》2021 年第38 辑)等5 篇论文,内容涉及苏轼的文学创作、艺术观念、艺术鉴赏等领域。
金周淳(已故)于1984 年获台湾师范大学博士学位,曾任韩国天主教大学教授。发表《试论与苏东坡相关高丽汉诗文》(《国际中国学研究》2005 年第8 辑)、《试论苏轼与李仁老所作〈和归去来辞〉》(《中国人文科学》2005 年第30 辑)、《苏东坡〈赤壁赋〉对朝鲜汉诗的影响》(《中国文化研究》2010 年第16 辑)、《苏东坡〈和归去来词〉研究》(《中国学》2010 年第35 辑)等5 篇论文,内容涉及苏轼在韩国的传播与接受、苏轼的文学创作等领域。
柳知源于2014 年获韩国高丽大学博士学位,任韩国高丽大学授课教师。发表《苏轼禅诗意境之深化形态的考察》(《中国学论丛》2009 年第26 辑)、《禅宗公案与苏轼的佛教领悟》(《东亚佛教文化》2017 年第32 辑)、《苏轼的仁与慈悲思想之融合及其实践》(《中国文化研究》2019 年第45 辑)、《苏轼与四川“巴蜀文化”》(《韩国思想与文化》2016 年第81 辑)等5 篇论文,内容涉及苏轼的文学创作、人格境界等领域。
成元庆(已故)在中国台湾获得博士学位,曾任韩国建国大学教授。发表《松江文学中东坡影响考——以〈关东别曲〉及〈赤壁赋〉为中心》(《新国语教育》1993 年第50 辑)、《松江与东坡文学之比较考:以〈关东别曲〉及〈赤壁赋〉为中心》(《渊民学志》1995 年第3 辑)、《苏轼晚年海南贬谪时期的文学研究》(《新国语教育》1998 年第55 辑)等5 篇论文,内容涉及苏轼在韩国的传播与接受、苏轼的文学创作等领域。
吴洙亨于1992 年获韩国首尔大学博士学位,现为韩国首尔大学名誉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诗词。发表《苏东坡寓言文初探》(《中国文学》1996 年第26 辑)、《柳宗元、苏轼讽刺散文比较研究》(《中语中文学》1998 年第23 辑)、《正祖的古文指向及御定〈唐宋八子百选〉》(《中国文学》2011 年第67 辑)、《正祖的苏轼散文接受研究》(《中国文学》2013 年第77 辑)等5 篇论文,内容涉及苏轼的文学创作、苏轼在韩国的传播与接受等领域。
除以上学者外,洪瑀钦、姜庆姬、姜旼昊、姜声调、金昌龙、金恩景、金姬成、金卿东、金圣基、金相洪、金秀姬、李定桓、李东乡、李鸿镇、李瑾明、李京奎、李泰衡、李星培、李元揆、李钟振、柳己洙、朴仁成、朴顺哲、朴永焕、裴圭范、琴荣辰、任振镐、申懿先、吴昶和、吴台锡、徐银淑、严连锡、禹在镐、元钟礼、郑墡谟、郑台业等学者也在苏轼研究方面贡献了力量。
从论文内容来看,韩国学者的苏轼研究,主要涉及苏轼的人格境界、艺术观念、文学创作、传播与接受、版本考证、作品翻译等领域。其中论苏轼人格境界的有28 篇、论苏轼艺术观念的69 篇、论苏轼文学创作的126 篇、论苏轼传播与接受的128篇;考证类论文以版本考证为主,兼及其他方面,有27 篇;涉及苏轼作品翻译的10 篇。另有11 篇论文不属于上述领域。
苏轼的诗论、文艺修养论、文艺创作论、文艺鉴赏论、书画论等多种艺术观念均受到韩国学者的关注,如柳种睦《苏东坡的文学理论》、洪光勋《苏轼诗文论与书画论》(《人文论丛》2004 年第12 辑)、朴鲁玹《苏东坡的散文理论研究》、朴相领《苏轼的诗画书一律相通论小考》(《中国人文科学》2007 年第37 辑)、《顾恺之“传神论”与苏轼“传神论”之比较考察》(《东洋艺术》2017 年第35 辑)、《苏轼词以及以诗为词论》(《中国学报》2020年第91 辑)等。
安熙珍有多篇论文探讨苏轼的诗论,《论苏轼诗论的“吾丧我”》一文认为,苏轼的诗学更倾向于庄子,而非儒佛道思想的融合。按庄子“吾丧我”观点来看,最理想的艺术境界是在纯粹的自我主导下将客观物象与文学技巧结合后达成的,诗人精神境界的关键在于“以吾观物”,而非“以物观物”。申载焕《〈瓯北诗话〉关于苏轼诗的诗学观点探讨》(《退溪学与儒教文化》2012 年第51 辑)、文贞子《东坡艺术论与白云诗论之考察》(《汉文学论集》1994 年第12 辑)、吴台锡《从题材史看苏轼的文艺理论与诗》(《中语中文学》1997 年第21 辑)等也对苏轼诗论作了研究。
韩国学者关于苏轼诗的研究成果尤为丰富,包括金珍敬《黄州时期苏轼诗之编年考察》(《中国语文学志》2003 年第13 辑)、柳知源《苏轼禅诗意境之深化形态的考察》、姜旼昊《从押韵美学看次韵诗特征——以元白和苏轼次韵诗为中心》(《中国文学》2012 年第72 辑)、金秀姬《士大夫隐逸谱系:北宋士大夫的贬谪与“乐”之探究——以王禹偁、欧阳修、苏轼的诗歌为中心》(《中国语文学志》2021 年第74 辑)、裴圭范《苏轼与道潜的交游诗考察》(《人文学研究》2016 年第30 辑)、朴素铉《四言诗〈停云〉的诗意展开及诗体考察——以陶渊明和苏轼为中心》(《中国文学》2021 年第106 辑)、文宽洙《苏轼田园诗中呈现的北宋农村景象》(《世明论丛》1995 年第3 辑)、《苏东坡与宋灿镐诗歌文本中的隐含诗人》(《语言论丛》2014 年第61 辑)、《苏轼〈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八首〉研究》(《人文学研究》2015 年第53 辑)、《苏轼、苏过父子诗中的广东地区名胜及道家想象力》等。
柳素真于2021 年发表了3 篇与苏轼诗相关的研究成果,分别是《苏轼诗对〈庄子〉的引用及其审美效果》、《苏轼诗对韩愈诗文的引用方式以及由此引发的宋诗特征深化》(《中国学报》2021 年第97辑)、《苏轼诗中呈现的儿子形象》。金甫暻主要关注苏轼的“和陶诗”,发表了《苏轼与陶渊明的“相遇”——以因苏轼而典范化的陶渊明为中心》、《中国古典诗歌作品数量计算之考察——以苏轼〈竹枝歌〉9 章及历代“和陶诗”为中心》(《中国学论丛》2012 年第37 辑)等论文。李鸿镇连续发表了《苏轼诗研究:以现实批判诗为中心》《苏轼诗研究:以抒情诗为中心》(《中国语文学》1996 年第27、28 辑)两篇论文。郑世珍发表了《牵涉乌台诗案的文章之考察》(《中国语文学》2012 年第63 辑)、《苏轼诗自注初探——诗人对读者的建议及干涉》(《中国文学》2014 年第80 辑)等论文。
崔在赫《李仁老与李奎报对苏轼诗文接受形态研究——以〈补闲集〉为中心》、金甲起《紫霞申纬的诗学——与由苏入杜论相关联》(《韩国思想与文化》2009 年第48 辑)、孙八洲《申纬与苏轼》(《东方文学比较研究丛书》1997 年第3 辑)、吴洙亨《正祖的苏轼散文接受研究》、张真熀《斗室沈象奎诗文学的一面——以东坡崇拜及作品接受为中心》(《东方汉文学》2021 年第87 辑)等论文也侧重于讨论苏轼对高丽、朝鲜时期个体文人的影响。
姜庆熙《〈赤壁图〉中展现的〈赤壁赋〉之形象和叙事——韩国与中国的〈赤壁图〉比较研究》(《东洋古典研究》2012 年第47 辑)、金翠贞《民画对苏东坡〈赤壁赋〉的接受模式考察》(《韩国民画》2022年第16 辑)、《“苏文忠公宋本真相”及十九世纪苏轼形象》(《美术史学报》2016 年第46 辑)、《记忆中加工的形象:苏轼〈偃松图〉——兼论金正喜〈岁寒图〉Ⅱ》(《美术史学》2021 年第42辑)等集中于苏轼相关美术作品的接受与传播。
唐润熙集中考察了朝鲜时代苏轼诗文集的版本问题,如《朝鲜刊本苏轼诗集版本小考——以〈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为中心》(《中语中文学》2009 年第45 辑)以及《朝鲜刊本苏轼诗文集与文集版本小考》《朝鲜时代中国本诗文集流入、刊行及接受模式略考——以唐宋八大家为中心》(《中国文学》2010 年第63 辑、2011 年第69 辑)等。
安熙珍《苏轼〈子姑神记〉初探》、洪瑞姸《〈苏诗摘律〉的版本考察》(《中国学论丛》2011 年第33辑)、吴昶和《苏轼〈叶嘉传〉考论》、郑墡谟《“今年又三十东坡出”考》(《汉文学报》2020 年第43 辑)、《芸阁笔书体字本〈四大家文抄〉的编排体系及影响研究》(《书志学研究》2022 年第89 辑)等论文就苏轼相关作品、评论等作了考证。
韩国学者发表的苏轼研究论文,凡引用苏轼作品的,均附有翻译文字。还有一些学者致力于苏轼作品的整体翻译,如曹圭百、成百晓、金昌龙、李瑾明、柳种睦等。
苏轼诗的相关译著,有曹圭百《苏东坡诗选——仕宦前期》、《苏东坡诗选——黄州流配及仕宦后期》(首尔:明文堂2016 年版),柳种睦《苏东坡诗集1、2》(首尔:首尔大学出版文化院2012 年版)、《东坡诗选》(首尔:知万知出版社2009 年版)等11部;苏轼词的相关译著,有曹圭百《苏东坡词选》、柳种睦《苏东坡词选》等3 部;苏轼文的相关译著,有曹圭百《译注苏东坡散文选》、成百晓《译注唐宋八大家文抄:苏轼》(首尔:传统文化研究会2011 年版)、柳种睦《苏东坡散文选》等12 部。
在以上六类论文之外,一些韩国学者的研究从文化入手,也有特点,如李时灿《作为美食家的苏轼之生活与文学的关系考察》(《中国文学研究》2019年第74 辑)、辛泳周《关于活用拆字诗的汉字游戏教学方案提议——柳根与朱之蕃的东坡体拆字诗活用》(《汉文教育论集》2017 年第48 辑)、殷皙玟《以苏轼的龙虎铅汞说分析丹溪虎潜丸》(《大韩韩医学原典学会集》2013 年第48 辑)等。
1992 年中韩建交以来,韩国学者的苏轼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992—1999 年间,相对活跃的学者有安熙珍、曹圭百、成元庆、金昌龙、柳种睦、李东乡、李鸿镇、李元揆、吴洙亨、吴台锡等,其中柳种睦、李东乡等集中研究苏轼的词,安熙珍、曹圭百、李鸿镇、吴台锡等聚焦苏轼的诗,成元庆、吴洙亨等关注苏轼的文,李元揆等对苏轼的文艺理论较为关心,金昌龙等对苏轼的文作了翻译工作。
2000—2009 年间,较为活跃的学者有安熙珍、曹圭百、崔在赫、洪瑀钦、金桂台、金相洪、金周淳、李星培、李纪勋、柳种睦、朴永焕、朴鲁玹、朴顺哲、唐润熙、元钟礼、郑墡谟等,其中安熙珍、曹圭百、林永焕、徐银淑、元钟礼集中研究苏轼的诗,柳种睦等聚焦苏轼的词,金桂台、唐润熙等聚焦苏轼的文,崔在赫、洪瑀钦、李星培、李纪勋、朴鲁玹、朴顺哲等关注苏轼的文艺理论,金相洪、金周淳、郑墡谟等对苏轼在韩国的传播与接受较为关注。
从上述学者的研究,可以大体看出韩国苏轼研究的进展和总体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