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春,只因一草生”

2023-07-12 20:57陈鑫颖
师道 2023年6期
关键词:繁星读诗诗集

陈鑫颖

刚刚过去的两周,我和孩子们在现代诗的世界中度过非常美好的时光,于是,我尝试用笨拙的笔记录,留存。

规划

每学期开始,我都会根据单元页提示列出一学期的教学规划,在表格中认认真真填写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和习作要求。

我很喜欢这样规划,也享受着这个过程,就仿佛为一个学期建了一個地图,纵横交错之间指示出一个个路标,帮助我抽丝剥茧般抵达目的地。我常常对照着几个相邻学期的规划表格寻找它们的联系,就像复盘或预见学生的成长,那些阶梯一样排布的生长点总是令我兴奋。这册书的现代诗单元却是第一次出现,孩子们将会迎来诗的发现,美的觉醒。

我把对这个单元的美好憧憬绘制到单元规划中: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现代诗单元

课文阅读

感受现代诗的特点:凝练、含蓄、韵律、情感、想象。

文学阅读

入门鉴赏:顾城早期的短诗,感受诗中充满童真的清澈。

认识一组诗人:普希金、徐志摩、海子、顾城、北岛、食指、舒婷、席慕蓉……

推荐诗集:《我会像青草一样呼吸》《暴风雨使我安静》《给孩子的诗(北岛主编)》。

综合性学习

编撰诗集;朗诵诗会。

走出误区:诗歌不是分行的口号和铿锵的决心,朗诵不是高昂的声调和慷慨的呐喊。

看着这些诗人的名字,我有种久别重逢的欣喜。多久没有读诗了呢?在生活的漩涡里漂,在名利的风暴里卷,诗歌好像也没有显得那么必需。现在回想起年轻时读诗的时光,总是和青春的迷惘夹杂在一起,似乎读诗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宣泄与抒情的手段,这其实是对诗歌的误读和偏离。接下来要开启的现代诗阅读之旅,我希望能借助儿童的纯净,回归诗的初心。

课堂

走出教室,我迫切地想找个人分享、倾吐我的激动。与其说是我教孩子们读诗,不如说是孩子们用那样颖悟、那样澄澈的心带着我重新阅读这些熟悉的诗作,把崭新的发现呈现在我面前。

我们读的是冰心的《繁星》。孩子们发现诗题后的序号:哇,冰心写了一百多首诗,都叫《繁星》啊!

是啊,为什么呢?

因为每一首诗都很短小,就像天上的点点星光,虽然微弱,但是汇集起来就变成璀璨的繁星。

是谁,用这样浪漫的语言讲述对于诗题的看法?它仿佛一下子为我们的诗歌品鉴奠定了语言的基调,我们,即将走进这繁星汇聚的诗歌的银河。

这些事——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月明的园中,

藤萝的叶下,

母亲的膝上。

徜徉在冰心营造的温馨意境中,我们想象在这园中,在这叶下,在这膝上,是怎样一幅幅美好的图景。正是它们,温暖和疗愈了冰心的一生。我们沉浸于这甜美中带有淡淡忧伤的怀想。

“我们想象的这些画面也可以充实进诗歌中。变成这样:

这些事——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月明的园中,携手的漫步

藤萝的叶下,轻轻地吟唱

母亲的膝上,那些美好的童话。”

因为我念得深情,他们起先想拍手叫好,不一会儿就安静下来,陷入矛盾的思考。

“原来的诗给我们很多想象的空间,你这么一改,我就没法想其他的画面了。”

“你说得对,孩子。诗人把那么多缤纷的永不漫灭的爱的回忆放进这短短诗行之中,这就叫‘凝练啊!”

“数学课上胡老师刚跟我们讲过公式的凝练!原来诗也是凝练的!”

“那么你再想想,数学公式的凝练与诗歌的凝练有什么不一样?”

“数学公式是确定不变的,诗歌是不确定的,不同的读者会读出不同的感觉,就像刚才我们每个同学读到的画面都是不一样的。它的凝练里有非常丰富的空间。”

哦,我的孩子,只有十岁的孩子们,我不得不对你们油然而生一种崇敬,为这诗歌的敏锐的直觉。

“那……为什么最后三行要这样空格?”龚墨颀提出了他的疑惑。在他的指引下,我才留意到最后三行,每一行都后退了一格,形成阶梯。他竟然留意到了诗歌的形式。

诗无达诂。畅所欲言。

“我觉得这样的形式让我有镜头感。”我们静静听着曹熙金的理解,“月明的园中,是大镜头,从远处从整体着手的镜头,藤萝的叶下,镜头就推近了,变成中景,而母亲的膝上就是……”其他孩子齐声喊:“特写镜头!”

这是写作顺序啊!教参里有,教案里也有,却没有想到是这样的精彩遇见。

后来,他们还发现了第二首《繁星》里情感的铺垫,第三首《繁星》里的比喻。风雅颂,赋比兴,就以这样悄然的方式进入了他们的生命。

欣赏

每堂课都会有五分钟“学子秀”,由学生自己申请,自己制作背景PPT,诵读一首最喜欢的诗。在高涨的热情中,我也看出了一些问题,最明显的是孩子们更热衷于对诗人生平的介绍,有限的时间往往纠缠于冗长的人物百度词条之中,从而忽略对诗歌本身的品读和审美呈现。这是语文学习理性与抽象方式的影响,它损害了对诗的感悟。

我邀请龚墨颀一起诵读艾青的《绿》。电脑里播放柴可夫斯基的《六月(船歌)》,前奏舒缓温柔,如微波荡漾,我们的心似乎被郑重地抚慰着,渐渐安宁。六月的俄罗斯,正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那时的柴可夫斯基也一定看过这样的“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吧?他也一定感受过“所有的绿就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的生命力量吧?要不然怎么音乐的韵律能和诗歌的节奏那样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呢?要不然怎么能让这群淘气活泼的孩子那样沉静地倾听呢?语文园地里有一句话,出自朱光潜先生:诗和音乐一样,生命全在节奏。这,不就是最好的注脚吗?

我记得以前曾焦急地请教过一个喜欢写诗的朋友:该怎样读诗才是正确的方式?那个朋友想了想说:读就是了,诗就是你读到的那部分。

那么,就让我们用诗的方式读诗吧。

笔名

他们说想要起个笔名,还想给自己的诗歌小组起个名字,建个诗社,然后就笑着闹着说出好几个滑稽的名字,甚至问我的网名“空心菜”是不是我的笔名。于是,我想起了他们刚进校时我为班级读书会取的名——墨瞳。跟他们讲讲吧。

我和他们讨论,為什么诗人、作家要取笔名呢?他们想用笔名表达什么呢?他们说,取了笔名就好像不再是原来的自己了。是的,诗人用有别于世俗身份的自己写诗,笔名帮助他更坚决地隔断种种牵绊,更纯粹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孩子们用最朴素的直觉触碰诗歌,或者艺术,或者精神世界的内核。

他们说,笔名应该有含义,还蕴含着向往和期待。我补充说,除此之外还可以有出处。比如冰心,既有对高洁品质的向往,也有出处。他们一起念“一片冰心在玉壶”。比如巴金,把两个自己敬仰的人名组合,表达社会改革的理想和自己的政治主张。

我把“墨瞳”写在黑板上,他们第一次用思索的目光凝视着它。

“笔墨纸砚是文房四宝,这个读书会是希望我们能浸润在墨香之中。”

“瞳指的是眼睛,是希望我们眼中有书卷气。”

“再想想,这个名字还有出处呢。”我提示。

他们恍然:“墨是黑色的,黑色的眼睛!‘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至此,我忽然觉得,播下四年的种子一朝觉醒、发芽,即将以我所未能预见的速度拔节生长。

创作

我告诉他们,诗歌并不神秘,每个人都可以写诗,万物皆可入诗。

我们有个小小的园子——百草园,在教学楼楼顶,每个班分到一方小小的田地,在那里春种秋收。他们写《万物生》:“落叶,绕着根飘荡/草木,随着春生长/一切,都归于自然这诗章/你只可将其/细细吟唱——/这树长藤,枯了/那树却又青了/一切,似乎是场场循环/一件事物的完结/便是另一样事物的初始/没有源头/也没有尽头。”

他们写《一草生而知天下春》:

当春的衣袖拂过大地

百草田园现出一片生机

轻掠的雨丝

润泽的土壤

初绽的嫩芽

从那一粒种

你能感受千千万万

种的希望

从那一株草

你会体会千千万万

草的生命

天下春

只因一草生。

还有一首陈昀奕写的小诗《百草园,诗书的屋》:

是心中那座诗书的屋,/百草园,梦一般的地方/虽微小/却融入了,/融入了万物的浪漫/融入了你我的遐想。//风铃摇响/一片青草的微茫/多少个四季的/多少个四季的/来去又返往//书声琅琅/化为/梦一般/诗的回香//栽种的希望/无尽的春光/绕着,绕着篇篇诗章/牵引着梦的方向//回首,/是心中那座诗书的屋/百草园,梦一般的地方。

即使现在,当我在电脑里对着孩子们的诗作敲下文字,我的输入法仍然执着地自动跳出其他的词条,比如敲下“化为”,跳出的是“华为”;敲下“回首”,跳出的是“回收”;敲下“栽种”,跳出的是“载重”……让我觉得这件事本身就像一个隐喻:诗里有另外的世界,写诗就要经历对世俗的背离和反叛。

我惊喜地在他们中发现了徐志摩,发现了林徽因,发现了里尔克,当然,更重要的是发现了他们自己。渐渐地,他们不仅写对外界自然的观察,也写自我内心的体认,他们把一些思考融进诗里,于是,他们的诗歌便有了深刻的力量。比如这首——

被忘却的时间

曹熙金

秒针滴答滴答响,

月亮追逐着太阳,

潮水来了又去了,

落叶归根又生长。

没有人留意时光

是怎样指引着我们方向,

就好像没有人留意

我们正跟着地球旋转一样

世上那么多灿烂诗章

全部都是时间的奇思妙想。

就如同朝霞与晚霞,

都是岁月的思绪飘荡。

我们不用时刻记得,

但也不应永远遗忘:

时间,

才是地球永远的国王。

这首诗,我一遍又一遍地读,心潮澎湃。谁能想到这是一个十岁的孩子在课间写成的呢?在诗里,我读到了对自然的观察,对轮回的感悟,对人类文化的思考,对时间和历史的追问。奥古斯丁曾经说过:“时间是什么?没人问我,我倒清楚;有人问我,我想说明,便茫然不解了。”而这个十岁的孩子,在多少次潜藏的无意识的混沌的观察与思索过后,捕捉到闪电一般的灵感,写进这澄澈的诗行。

诗集

我们每个同学有两本诗集,其中一本是个人摘抄诗集。孩子们为摘抄诗集挑选“配得上”的本子,在封面上写一个温暖的名字,把最爱的诗行写在扉页上,然后每天摘录一两首小诗陪伴自己度过每一个和以前不一样的日子。我还给他们看我的本子,在基本功备赛的本子上写着:“哪有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在公开课教案的本子上写着:“在醒来时,世界都远了。我需要,最狂的风,和最静的海。”这些都是细节,它们写不进高深的教学论文,也提炼不出高远的教学主张,但是正是它们,组成了读诗的日常。日后回忆起来,我们的诗歌中一定带着纸张的质感、灯火的色温、笔尖摩擦的或滞涩或流畅的愉悦,甚至阅读一首小诗时嗅过的一缕花香。

还有一本是诗歌小组合作编撰的诗集。孩子们为它设计精美的封面,题写诗集名称:星汉灿烂、月升沧海、生命的圆舞曲、爱的哲学……我称赞他们的诗集命名,没有局限在小诗意小情绪中,而是显露出宏阔的格局和视野,有大开大阖的自信,也有接续传统文化的底气。

他们在“前言”里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思考诗歌的意义:

太阳带给我们美好的明天,月亮陪伴走过漫漫长夜,星辰装点我们的记忆……自宇宙诞生以来,岁月一直永不停止地流转,日月星辰,从来与我们相伴。用心品读这组诗歌吧,相信你一定能体会到不一样的星汉灿烂!

——“星汉灿烂”小组

诗的魅力是无穷的,它们总是藏在语言中,需我们细细涵咏。我们摘抄了冰心的短诗,让我们一起诵读,歌唱母爱与童真。读完了诗,我们也应把生活过得像诗一样——到大自然中写诗,去美景里吟诗,在思索中悟诗。

——“爱的哲学”小组

在艺术王国里,诗歌是一束神圣的光,哪怕这束光并不能照彻世界,但至少,它能照亮诗人自己。这,正是写作者的信念,也是诗歌创作的意义所在吧!

——“繁星”小组

他们为诗歌分类,制作分类页签,在精心创作的诗意美图下,工整写下最爱的诗行。我无法用语言描述“春水”诗集里那柔嫩弱柳轻拂水面的涟漪,“繁星”诗集里那油画丙烯厚厚涂抹的深深浅浅的蓝色天幕,用镂空留白写出的诗题。还有“星辰”诗集里海面上升起的一弯明月,小小的黑猫坐在月钩之上凝望深邃夜空,那样的绝美、孤寂,但是他们却没有忘记为黑猫勾勒一圈金色月光,让整个画面拥有了宁静的生机。

我把他们的诗集一一拍摄,制作成视频,骄傲地发在朋友圈,这些是孩子们最珍贵的馈赠。

诗会

春意渐起。读过诗的孩子看到这样的春色会不会有不一样的心情?我们来到南通博物苑开展春天的诗会。走在园中,倒真是有一种“却原来姹紫嫣红开遍”的感慨。不过孩子们的欣喜和我是不同的。他们看到从没见过的梧桐叶,不是巴掌,没有遮蔽天空,而是那么柔嫩地探出小小的眉眼,像一幅点彩派画作;他们发现紫荆的枝干满布花朵,却不见一片绿叶,近看略显枯燥,远观却蔚然成一朵悬浮的云;他们更关心花间的蜂与蝶,还有树梢停落的那只风筝。后来,他们把这些编织进诗里:“时光/走进了春之门。/抬眼,一片花树。/桃花/有的捻叶半遮面/有的潇洒着逍遥/落下的片片花瓣/打着旋儿/最后化成纸鸢/永远将春日/留在了树梢。”

在草地,在花间,在湖畔,写诗,画画。当然有幼稚的仅仅分行的口号,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愿意写诗,喜欢写诗,勇敢写诗,本身就是收获。

回来的路上,曹熙金满含期待地问:“什么时候能读到你写的诗?”

“我写不出来像你那样好的诗。”

“为什么呢?”

是啊,为什么呢?或许是错过了最佳敏感期?或許是最有诗心的年纪正在双基练习册中挣扎?对于我们这样的常人来说,自我的启蒙是那样可遇而不可求。这些伟大的诗人,直到我接近二十岁时才在我生命中出现,我爱他们,读到他们时怦然心动,然而我始终纠缠在“我写不出,也写不好”的念头里。望着曹熙金清澈的眼睛,我忽然明白了我对他的意义。我,一个普通的小学教师,在他最合适的年纪为他打开了一道门,带他来到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告诉他,手中的笔蕴含着无穷希望,无限力量。

正如他在《诗的青春年华》中所写的那样:“老师说/现在,正是我的青春年华。/的确啊!/一年前/我还没有这般的感触;/一年后/我将失去这般的笔触。/现在/正是这些诗的青春年华。”

虽然我现在仍然没有写出一首可以让他阅读的诗,但是过去的这两周,我却把诗写进了他们的心里,留在他们的童年记忆里,让他们与现代诗的初次相见美好而丰盈。我这么安慰着自己。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

猜你喜欢
繁星读诗诗集
动车上的端午读诗会
诗集精选
《繁星》简谱版
繁星(外一首)
诗集精选
诗集精选
读诗的窗口
繁星之城
一辨则通
诗集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