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2023-07-12 09:57:11赵健蕙
关键词:静女古诗词教学高中语文

赵健蕙

摘 要:统编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专门设置了古诗词诵读单元。“古诗词诵读”是各人文主题单元外的独立单元。该单元中诗词的教学,可将诵读前置,引领学生走入诗歌,自主学习,并尝试以不同的表达形式创新演绎,让学生展现自己对诗词的理解。以《静女》为例,引领学生由诵读“入乎其内”,再“出乎其外”创新演绎。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古诗词诵读;《静女》

* 本文系2022年江苏省南京市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培育项目“学习成果导向的高中语文整体教学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专门设置了“古诗词诵读单元”。“古诗词诵读”是各人文主题单元外的独立单元。单元以“诵读”为名,明确指出了学法。由于古诗词诵读篇目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所占数量较多,背诵默写的压力较大,教师为了节省课时,往往在古诗词教学中采用逐字逐句串讲的方式,没有给学生充足的诵读体悟时间,学生被动接受,味同嚼蜡,学习效果欠佳。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不妨将诵读前置,以诵读引领学生走进诗歌,并尝试让学生以不同的形式进行理解性的创作表达,展现自己对诗词的理解与感悟。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段评语。当代视角下,这八字用于古诗词的诵读与创新演绎,也是非常合适的。“入乎其内”就是要通过诵读,反复思量体悟,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出乎其外”就是要用今人的眼光审视作品,创新演绎,让古诗词在当代语境中获得新生。

以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静女》一诗为例,谈谈对于古诗词诵读篇目的教学,如何将诵读前置,引领学生“入乎其内”,并指导学生用不同的形式进行创新演绎,达到“出乎其外”的境界。

课前,我布置了自主学习任务,具体如下:

1. 在梳理字词、读懂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 尝试学习一种古典吟诵的方式,以此品读《静女》,感受“重章叠句”的艺术效果。

3. 参考助读资料(洛夫《唐诗解构》诗选、方文山《烟花易冷》歌词),尝试用现代诗歌改写、歌曲填词演唱等方式表达你对《静女》的理解。要求:(1) 尊重文本,保留诗中主要意象,营造诗歌意境,展现作品中的人物个性和情感特质;(2) 超越文本,可适当融入现代视角,表达自己对古典作品的审视、体悟和再创造。

课上,请学生诵读展示和创作展演,并在同伴评价中分享学习的体验。

一、 诵读前置,入乎其内

所谓诵读,即熟读成诵,是前人甚为看重的读书方法,是将身心沉潜于作品,涵泳品味的过程。诵读和朗诵的不同在于,朗诵是戏剧化的,更趋向于表演,诵读则更重意义,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在如今的古诗词教学中,这种体悟式的熟读成诵或多或少是有所忽视的,我们常常展示的是基于个人天赋的表演式朗诵。课堂上,教师往往邀请朗诵能力较强的学生来示范,而忽略了朗诵力不强的绝大多数学生也会有丰富的思量体悟和个性化表达。我们有时甚至会完全忽视诵读环节,迫不及待地在学生诵读体悟之前就强行植入教师对诗词的解读,破坏了学生的自我感知(哪怕是错误的感知)。解读后再诵读,学生的情感认知体验往往是缺席的。

课上,学生进行了诗词吟诵版、抚琴而歌版、现代歌曲演唱版的诵读展示,经由音乐的渲染和反复的诵读品味,自然而然“入乎其内”,实现了对诗歌的初步感悟与体验。他们感知到《静女》“重章叠句”的特点,即重复的章节,字面和意义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之感;反复吟咏,反复赞叹,渲染气氛,强化情感,“静女其姝”“静女其娈”,这样的语句更是表现出“我”对静女的赞不绝口,可见情感的深挚绵长;三个章节微妙变化,构建了三个恋爱场景,演绎出一个完整的爱情故事——情人相约时“搔首踟蹰”的焦灼不安,相赠信物时“说怿女美”的真挚爱慕,荑草定情时爱屋及乌的痴情眷恋——呈现出主人公情感的逐步加深,有强烈的感染力。总之,“重章叠句”既有音韵美,又有情感美,更有意境美。

二、 创新演绎,出乎其外

古典诗词流传千载,需要我们承担起使其“经典咏流传”的文化使命,使当代青年学生能对古典诗词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有深刻的理解和认同,培养他们发掘、摄取其中万古常新、不可取代的精神元素,汲取创作所需的养分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也需使古典詩词与当代的生活及创作进行有机的融合,将其“神”释放出来,使其在当代获得新生。课上,学生在创作展演中表达自我,在评价互动中再次创作、深化理解。

(一) 创作展演:表达多样态

在创作展演中,学生打通古今艺术的界限,完成对古典诗词的再创造。学生在此过程中综合使用了现代诗改写、填词演唱、情景剧改编等艺术形式,对原诗的语言进行了现代化的转换,注入了自己的情感体悟。

如一位学生分享了用现代诗的形式对《静女》进行的创新演绎:

旷野的城池/偌大的一隅/你不会知晓此刻/隐没的月亮下/那些远方明亮的星,颤抖/那搔首踟蹰少年的心,焦灼/像风拂动过的荑草/这是一株旷野的草/你说/这是一株旷古的草/我说/旷古的世代/初生的爱/这不是一株草/这不仅是一株草

全诗摆脱了情节的束缚,聚焦于“荑草”这一意象,借物抒怀,并将爱情置于“旷野”与“旷古”的时空交织中,颇有穿透力,在你和我的对话中,唱出一支初生的纯洁的恋曲。在这样对古典诗歌进行创新演绎的过程中,学生不是充当翻译者的角色,而是以现代青年的身份重新审视和个性化体悟远古时代的爱恋,闪耀着诗性的光芒。

还有学生分享了用古风歌曲《兰亭序》的旋律,以填词歌咏的方式对《静女》进行的表达:

静女其姝,怎令我辗转难眠/相约城边,青衣一袭人蹁跹/看不见,苦等不来是你躲藏城隅间/徒令我,搔首难向前/静女其娈,彤管用我真心换/情思难断,与你时光如指弹/红丝缠,难书你的美如霓裳仙下凡,红尘漫漫陪你尽余欢/年少岁月,朦胧几分婉约/一约既成,赠美玉再相会/且书一卷,点染几分不悔/琼觞两盏,今生把酒奉陪/自牧归荑,芳草流露真诚意/美人相贻,胜过其间美且异/心似蜜,披衣莞尔回望答应我期许/叹佳期,怎奈千万里/翻开《诗经》,千年流转存古音/邶风一启,静女与我留足迹/感动谁,岁月悠悠荡涤不去我真情,长风带来香草传余韵

歌词化用《静女》中的诗句,着力抒写一份能穿透岁月的真挚爱恋,营造出穿越时空的意境。让古诗与当下的流行文化相交融,将古诗唱出新潮,让经典重焕生机,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这样的创新演绎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二) 评价互动:理解多维度

借鉴中国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节目的形式,我选取了几位学生担任节目的嘉宾,让他们在欣赏同学的创作后给予客观的评价,分享古诗学习的体验。对于同学创作中的精彩表达,嘉宾不吝赞美之词,同学的认可显然比教师的分数评价更能让创作者获得成就感。对于创作中出现的表达与诗意相违的地方,嘉宾不仅提出了质疑,还展开了与创作者的对话,并引导同学们一起参与讨论,在思想的碰撞中对诗歌进行再创作,实现对诗歌的更深入理解。

例如,有学生对静女形象做了如下诠释:

你美过人间四月的芳菲,缠绕在我的心弦。你静待我穿过层层月雾将你发现,却又在薄雾中隐匿、挑逗、流连。

嘉宾觉得“挑逗”一词有些轻浮,和他理解的静女形象不吻合,创作者则认为这里的“挑逗”是故意捉弄之意,显出静女的活泼调皮。双方各执一词,同学们也各有想法。这时我便引用了《说文解字》中对“静”的解释启发大家:“‘静,审也。从青,争声。自审、内省,以求内心的安静,许慎的解释有‘清心为静的意思。水清为‘清,心清为‘静,无滓为‘净。可见,‘静字的寓意是:梳理内心纷扰,保持初生时的清纯。”学生经由这样的研讨,自然发现静女“爱而不见”的行为不简单,可能是出于对爱人的捉弄,和他玩捉迷藏,古灵精怪,像《射雕英雄传》里的黄蓉在逗郭靖;也可能是她在观察周围的环境,毕竟是私自约会,要看是否适合出来相见;还可能是观察爱人的反应,看他是否有耐心,是否值得托付一生……总之,诗无达诂,但个性化理解和再创造一定是在最大限度尊重文本的基础上进行的。

猜你喜欢
静女古诗词教学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从前慢:古诗里的痴守——从《静女》《涉江采芙蓉》说起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2:24
李昕澍作品欣赏
大众文艺(2019年14期)2019-08-08 05:54:54
高姝瑶 静女其姝 惟玉及瑶
中国自行车(2018年2期)2018-05-09 07:02:53
古诗词教学中艺术内涵的挖掘策略
浅谈比较阅读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新一代(2016年15期)2016-11-16 16:59:09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中学语文(2015年18期)2015-03-01 03: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