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斌
自2022年发布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以来,本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第三个“十年期”。与前两个“十年期”不同的是,配套教材最快将于2024年秋季逐步使用,因此就出现了两年多的“过渡期”,即新课标与旧教材的“并存期”。如何在学习新课标理念的同时兼顾旧教材内容?或者说,如何在运用旧教材的同时体现新课标的理念?既不能无视旧教材体系全盘照搬新课标,也不能无视新课标理念不做任何调整。选取较为热门的三个关键词谈点想法。
第一,核心素养。核心素养被写入义务教育阶段学科课程标准是2022年版课标的最大变化。其实,核心素养的本质是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是带得走、用得着的无痕的重要力量。教学中,不应把这种隐性的终极目标过分显性化和碎片化,而应注重整体性、一致性和阶段性。须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首先依托的是有痕、有形、整体的显性知识和方法技能,然后逐步发展为隐性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并始终伴随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第二,大单元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中提出探索大单元教学的理念。于是,在“过渡期”的教学實践中,大概念、大任务、大语文、大数学、大设计、大教案……各种新词漫天飞舞,让不少教师迷茫甚至手足无措。实际上,“单元整体教学”比“大单元教学”更为合适。毕竟,“整体”是确定的,“大”却是不确定的——“大”是比较得出的结果,是相对性的存在;没有对比,无所谓大与小。
第三,跨学科学习。最近听了一节《旅行中的数学》,整堂课的学科跨得过于繁杂:有语文学科的旅行日记撰写,有美术学科的美景绘画展示,有音乐学科的地方歌曲呈现,有体育学科的运动锻炼记录……唯独数学学科的数量关系探索、时间单位计量、车票旅费测算等学科能力和素养被一带而过。这样的所谓“跨学科”,就成了“多味拼盘”。无论哪门学科的跨学科学习,都不应失去本学科的核心本质,不是跨得越多越好。
以上只是谈了当前课改“过渡期”的三个典型关键词。其实,“过渡期”也是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关键期,有很多关键词需要我们驻足深挖、理性看待。读好这些关键词,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新课标理念和要求,为即将使用的新教材做好准备;另一方面,可以创造性地把这些理念应用于现有教材,为新课标的深入落实提供专业经验。由此,课改“过渡期”也就成了课改理念试验、课程资源开发、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机遇期。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