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海霞
摘 要:“与尼尔斯一起飞”整本书阅读交流课,由数据导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探寻故事内涵:以“行”为起点,理清故事脉络;扣住“变”这一中心点,激发阅读的兴趣,探讨人物的发展;导向“善”的高点,揭示尼尔斯的内心成长,发现故事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骑鹅旅行记》;童话阅读;整本书阅读
《骑鹅旅行记》讲述的是尼尔斯被小精灵变成小人儿后的奇妙旅行,实际上也是尼尔斯自我教育的成长之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第一学段的“阅读与鉴赏”要求中提到:“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他人交流。”[1]观察发现,二年级的学生喜欢阅读童话故事,尤其对惊险刺激的情节能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班上有学生在课间阅读注音版的《骑鹅旅行记》,并且加入阅读的学生越来越多。虽然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在六年级下册安排了《骑鹅旅行记(节选)》的课文,但是我想,尼尔斯从十四岁的少年变形为一个拇指般大小的小人儿,更贴近七八岁学生的心理,低年级学生阅读本书,可以将其作为成长路上的内心参照。何不抓住学生的兴趣,选择合适的版本,现在就开启整本书的阅读之旅呢?于是,我选取了注音版的《骑鹅旅行记》作为班级整本书阅读材料,并开设了一节整本书阅读交流课。本课的主题是“与尼尔斯一起飞”,教学目标是初步了解《骑鹅旅行记》的阅读价值、基本内容,了解作者信息;交流讨论精彩片段,体会主人公尼尔斯的变化。
一、教学过程
(一)导入:利用数据,提示阅读背景
师 同学们,这几天我们一直在读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它就是——《骑鹅旅行记》。你们喜欢读吗?
生 喜欢。
师 说说这本书怎么就让你这么喜欢呢?
(学生自由说。)
师 除了我们喜欢这本书之外,许多其他国家的小朋友也喜欢这本书。这本书的影响力很大,我们来看看关于这本书的数据。
(教师出示资料,内容见图1。)
[说明:数据的出示,告诉学生《骑鹅旅行记》这本书的国际影响力,世界上有很多人也在看这本书,并且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虽然数字不多,但赋予这本书的意义却很丰富,学生了解了数字的含义,也就初步懂得了《骑鹅旅行记》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二)讨论:多角度探寻故事内涵
《骑鹅旅行记》的阅读交流,教师可以从三个角度加以引导:以“行”为起点,梳理故事脉络;以“变”为中心,探讨人物的发展;以“善”为高点,发现故事的意义。
1.以“行”为讨论的起点
师 小朋友们,尼尔斯在旅行中,遇到了很多小动物,你们还记得它们吗?
(教师出示领头雁阿卡、狐狸斯密尔等童话角色的图片,学生看到图片直接喊出了他们的名字。)
师 你们真厉害!这些小动物都住在这本童话书里。大家知道吗?他们的故事都是发生尼尔斯的祖国——瑞典。
(教师出示瑞典地图。)
师 (在地图上指位置)这里是斯科讷省,尼尔斯的家。尼尔斯是个不爱学习、爱搞恶作剧的孩子。他因为捉弄小精灵,被小精灵用魔法变成了一个拇指大的小人儿。变成了小人儿的尼尔斯,骑在大白鹅莫顿的背上,和一群大雁一起展开了一次冒险之旅。他们旅行的第一站是哪里?
生 维姆布湖。
师 当雁群接纳尼尔斯以后,他们的旅行足迹又到了哪些地方?在这些地方,尼尔斯遇到了哪些人?又发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呢?老师听说同学们制作了情节图,下面请几位同学展示一下,并说一说画的是什么故事情节。
(学生展示。)
[说明: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整体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难度较大,而生动形象、各具特色的“情节图”是学生擅长并且喜欢的一种形式。学生用这样的方式,梳理书中的人物,画出故事情节图,并借助情节图说说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在课堂讨论中回顾了书的主要内容。多个情节图组合在一起,形成了“連环情节图”,使故事的复述更生动,更有趣。]
2.以“变”为讨论的中心点
师 尼尔斯为什么会变成一个小人儿?
生 他欺负小精灵,被小精灵变成了拇指大的小人儿。
师 变成小人儿后的尼尔斯还能变回来吗?
生 能变回来。
师 怎么才能变回来呢?
生 不欺负小动物,做好事。
师 尼尔斯做的第一件好事是什么?
生 救雄鹅莫顿。
师 尼尔斯变成小人儿后,在维姆布湖做了第一件好事:救雄鹅莫顿。请大家打开书,轻轻地读一读这个故事。
(学生轻声朗读,回顾故事内容。)
师 (出示图片)老师这里有一幅尼尔斯救莫顿的图片,谁愿意来给这幅图配音呢?
(学生看图说故事,教师随机点评。)
师 第一件好事非常重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就像太阳,发出了第一束阳光之后,紧接着就会发出万丈光芒。后来呢?
生 莫顿给尼尔斯鱼吃。
生 当大雁们不肯接受尼尔斯时,莫顿没有抛弃他,而是把尼尔斯塞到翅膀底下。
师 从这个故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举手回答。)
[说明:尼尔斯的“变”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体型,二是心理。尼尔斯帮助莫顿到水边喝水,莫顿也很感激他,捉了一条鱼送给他吃。正因为这第一件好事让尼尔斯体会到帮助别人是快乐的,于是才有了第二件、第三件……接下来,他就开始学着改变自己,享受帮助别人的快乐,最后成长为一个同情和关爱别人的孩子。故事里每个人物都是栩栩如生的,流露出来的情感也是真挚的。讨论尼尔斯的变化,学生从他身上感受到帮助别人的快乐,也感受到被需要的美好。]
3.以“善”为讨论的高点
师 虽然尼尔斯一开始调皮捣蛋,但其实他的内心是善良的。你能从书中找一找相关内容吗?
生 尼尔斯在围墙上把这一切看得一清二楚。“哎哟,如果这只大雄鹅飞走了,那对家里来说该是多么大的损失!”于是,他想留住莫顿。只是,他忘记了自己是多么矮小。尼尔斯猛扑过去,用双臂紧紧地抱住了莫顿的脖子:“你可千万不要飞走呀!”
师 嗯,找得很准确。尼尔斯身上可贵的品质可多了,在这一路的旅行中,尼尔斯还帮助了谁?在书里,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尼尔斯?四个人一组,互相说一说。
(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名分享。学生看到了尼尔斯的勇敢、聪明、善良、智慧……)
师 就这么一路飞呀,走呀,你帮我,我帮你,尼尔斯终于又变大啦!现在的大尼尔斯和以前有什么不一样呢?
生 以前的尼尔斯调皮捣蛋,喜欢做恶作剧,现在的尼尔斯谦虚、礼貌、勇敢、善良、乐于助人。
师 他会感谢谁呢?
(学生自由回答:善良的大雁阿卡,讲义气的高尔果,温柔的小灰雁邓芬,与他生死相依的雄鹅莫顿……)
师 你身边有这样的“小尼尔斯”吗?你从哪里发现他长大了呢?
(学生举手回答。)
师 (总结)这是一次奇妙的骑鹅旅行,也是一次有意义的成长过程。一步步旅行的足迹,印在了地图上,也装在了我们的心里。同学们在旅行中也可以将自己的所见所感记录下来,完成自己的旅行日记,完成一本属于“我”的旅行日记。
[说明:尼尔斯原来是个调皮捣蛋的孩子,但他内心深处是善良的。学生身上或多或少有着尼尔斯的影子,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人和事谈一谈,更能让学生产生一种代入感,切身体会到尼尔斯的成长。]
二、教学思考
一本书由厚读薄,内容的提炼很重要。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尝试通过提取关键词、设计思维导图、自创情节图等方式提炼内容,不仅有助于重新回顾故事内容,更有助于阅读思维的提升。各具特色的立体感触,让每位学生都能在书中找到共鸣点。
尼尔斯的这段旅程,既是旅行的过程,也是成长的经历。尼尔斯之所以能获得成长,与他这一路上遇到的好朋友是紧密联系的。他们的身上都闪烁着人性美,在这些美的品质的影响下,尼尔斯的心灵也慢慢地发生了改变,促使他变成一个谦虚、礼貌、勇敢、温柔、善良和乐于助人的好孩子。
学生进行多角度的讨论,借助时间轴寻找尼尔斯“行”的路径,用情节图还原尼尔斯的旅行经历;在时间轴上标注尼尔斯“变”的两条线,一是体型的变化,二是心理的变化;在情节图上突出尼尔斯“善”的根本点,他的初心始终未变,他的善心终将闪耀。其实,每一位学生也拥有很多面,不同的阶段表现不同,好与坏也不是绝对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动态看待身边的人和事,因为有的学生就和小尼尔斯一样,也许曾经捣蛋使坏,但是内心深处是善良的。
《骑鹅旅行记》与别的儿童文学作品不同,是塞尔玛·拉格洛芙应瑞典教育部的要求,写的一部介绍全国各地的地理教育读物。作者患有腿疾,但为了完成这本书的创作,独自一人忍着病痛走遍了瑞典的大城小镇,所以书中主人公旅行过的每一个地方,都有塞尔玛·拉格洛芙的足迹。因此,人们又将《骑鹅旅行記》称为“塞尔玛·拉格洛芙的旅游日志”。旅行是另一种阅读世界的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写旅行日记,既是对旅行中感受的重温,也是对写作能力的培养,更能收藏一份珍贵的记忆。在我们不能用脚去丈量世界的时候,我们可以从文字中感受世界。阅读,让我们多一种方式体验生活。与“尼尔斯”一起飞,学生在阅读交流中获得成长。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