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庆
物理教学中,教师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素材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能使课堂教学更接地气,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以生活化素材强化初步感知。有关“压强”的内容,教材以雪橇、骆驼的大脚掌和蚊子的尖嘴等为素材引入新课。这些素材对本地区的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同时,他们虽然对蚊子很熟悉,但却很难将蚊子叮咬与压强联系起来。笔者引入“压强”概念时,选择学生容易理解的生活化素材,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大门。课堂上,笔者要求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一支一端削尖、另一端没有削尖的铅笔,并用两根手指以水平方向同時按压铅笔两端,让铅笔保持静止。不一会儿,学生就感受到按压铅笔削尖的那端的手指疼痛,而另一端的手指不痛。“为什么两根手指受到的力一样大,产生的效果却不同呢?”笔者抛出这个问题。学生在明显感受到这种差异的基础上,很容易把“疼”抽象为压强大,把“削尖的铅笔”抽象为受力面积小,进而推导出“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的结论。
将生活情境融入实验探究过程。教学“光的现象”时,笔者特意将上课时间安排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课堂上,笔者创设了如下3个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光的奥妙。
踩影子。两人一组,一名学生自由行走,另一名学生追着他,踩他的影子,谁的影子能躲过踩踏,谁为胜。通过几次较量,踩影子的学生发现,要踩到别人的影子,必须让自己、太阳光线、被踩影子的人在同一直线上。通过这个游戏,学生体会到“光沿直线传播”。
追光者。将学生分成两人一组。一名学生用平面镜将太阳光反射到没有阳光的地方,形成一个明亮的光斑。另一名学生在不同的地方用平面镜反射太阳光,要求反射后形成的光斑与前一名学生用平压面镜反射形成的光斑重合。重合后观察两个平面镜反射面的位置。通过反复操作,学生感受到:入射光线不变时,反射光线随反射面的变化而变化。
七彩阳光。两人一组,用三棱镜让太阳光发生色散,用白纸作光屏来承接,使白纸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看哪组的光谱最清晰。学生在不断调节与比较中发现,无论折射出的彩色光斑是明还是暗,色光的顺序都是一致的。这个环节完成后,笔者要求学生把白纸分别换成红色、黄色、蓝色的纸板,比较折射光照在不同颜色纸板上时的差别。学生发现:原来的七色光变了,没有呈现出七种颜色了,如照在红色纸上就只见红光,照在蓝色纸上就只见蓝光。学生通过对比实验,明白物体的颜色取决于物体对色光的反射,我们看到的红色物体就是只能反射红光的物体。
以现实问题为载体设计综合探究实验。八年级下学期新课结束后,笔者在废品收购站买来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并准备了钳子、扳手、打气筒等工具。上课时,笔者先组织学生到室外参观“破车”,并提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修自行车。然后,笔者要求学生四人一组,主动申领一项维修任务,没有申领维修任务的小组就负责“试驾”。整个维修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不同的物理现象。如:修理车铃的学生发现铃锤位置偏离了,就无法击打铃体来发声,他们便用钳子将铃锤位置校正;修理车轮的学生在给轮胎打气时发现打气筒变热了,切身感受到机械能转化为热能;修理刹车的学生通过不断调试刹车皮与车轮的间距,确保压力大小合适,既能让车停下来,又不会急刹车。一节课下来,学生颇有成就感。这样的学习过程凸显学生对“增大压力可增大摩擦力”“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大”等物理知识的综合应用。
(作者单位: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龙舟坪镇津洋口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 张敏